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1:王羲之苦练书法的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王敦是当时的大将军,从小就接触到书法艺术,并展露出过人的天赋和对书法的热爱。
王羲之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模仿古人的楷书,苦练自己的字。
他小时候家里有一本《讲求讲会》,其中有一篇关于书法的文章,王羲之读过之后深受启发,决心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
王羲之曾经说过:“练字不如修身,修身不如养性。
”他认为,要想写好字,首先要修炼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并且要养成良好的心态。
他常常对自己说:“心性平和,笔力自如,心怀无杂念,神情专注,才能写出好字。
”王羲之的家人和朋友都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但他却没有被这些赞美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努力地练习和钻研书法。
他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去模仿古人的字帖,同时还观察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以寻找书法的灵感。
王羲之每次练字都非常认真,他自创了一套独特的练字方法。
他会在墙上贴上白纸,用黑墨水沾湿毛笔,然后将毛笔在白纸上反复刷洗,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笔法和书法技巧。
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有效,让他的字越来越有韵味和个性。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他自创了一种叫做“颜体”的字体。
这种字体融合了楷书、隶书和草书的特点,既有端庄典雅的楷书气质,又有奔放散发的草书风韵。
王羲之的字体被誉为“八大家”之一,他的字作成了一种标准,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并不满足于书法上的成就,他还详细地研究了书法的理论。
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笔画的堆砌和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内涵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
他在《兰亭集序》中写道:“书法者,行之者也,性情表也。
”他强调书法作品应该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性情和情感,才能真正达到艺术的境界。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非常受到赏识,被誉为“万人之师”。
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生命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精神成就了他在书法界的卓越地位。
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对自己心爱的事物充满热爱并付出努力,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以下提供几个关于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1. 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他从7岁开始练习书法,炼字用的是清洗笔砚的池水,池水因此变成墨色。
据说他小时候走路时,也不忘练字,时常在衣襟上比划。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练出了一手好字。
2. 钟繇为练字买纸的故事。
他曾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并把清水池变成了墨池,之后,他买了大量的纸张,在上面练习写字,终于成为书法家。
3. 孙过庭的故事。
孙过庭出身寒门,通过刻苦练习,他终成著名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和诗人。
他的《书谱》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4. 柳公权刻苦练字的故事。
他经常在堂屋里练字,笔用秃了许多,后来发现脚下的地都被磨出一个大坑。
5. 颜真卿的故事。
他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纸笔,就用笔蘸黄土在墙上练习写字,最终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其出众的书法造诣和扎实的文学功底而闻名于世。
他的书法独特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王羲之在青年时期就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天赋和对书法的狂热热爱。
他深知“天下功业,非一人之力也”,所以他决定苦练书法,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王羲之每天早早起床,按时开始练习写字。
他先是练习春秋时期的金文和篆书,以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
然后,他开始研究汉代吏书的书法特点,练习用毛笔写字。
为了使心手合一,王羲之常常借用各种艺术手法,如临摹名家作品,揣摩碑帖风格等,不断挖掘书法的艺术内涵。
王羲之在苦练书法的过程中,还通过和其他书法家的交流学习,不断汲取新的书法理论和技巧。
他经常和朋友们举行书画研讨会,相互切磋艺术。
这种交流不仅培养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
王羲之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渴望把书法的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
为了突破书法瓶颈,他开始研究碑刻,深入理解书法的源流。
他通过考察古代碑刻中的笔画特点和结构形式,不断挖掘和探索自己的艺术表达。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在技法上独具一格,而且在意境和形象上亦独步江湖。
他的书法以豪迈、飘逸而饱含灵性的笔墨而著称。
他尤其擅长运用气势磅礴的行书和秀丽流畅的草书表达情感,给人一种恢宏壮丽的艺术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独特的笔画布局和韵律感触动人心,留下深深的艺术印象。
通过长期的锤炼与摸索,王羲之终于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不朽的艺术巨擘。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被后人称之为“神品”,而且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果。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努力突破自己的艺术技巧和表达能力。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除了技法上的勤奋练习外,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和批判性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
王羲之的故事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在追求艺术卓越的道路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持之以恒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_中国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_中国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古代名人之所以能,很多时候跟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有关,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1: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
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
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
关于古代书法家学书法艰辛辛苦的故事

关于古代书法家学书法艰辛辛苦的故事《古代书法家的艰辛岁月》说到古代书法家学书法的艰辛辛苦,那可真是有很多故事呢。
就拿王羲之来说吧,这家伙小时候为了练字,那付出的努力可不一般。
王羲之小时候啊,特别痴迷书法,整天就想着怎么把字写好。
他家那时候挺有钱的,他父亲也很支持他学书法,就给他弄了好多笔墨纸砚。
可王羲之不满足啊,他觉得光有这些还不够,他得更拼命才行。
他每天一早就起来练字,一直练到天黑,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写字了。
他家里的院子里、墙上、地上,到处都被他写满了字。
有时候写着写着累了,他就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有一次啊,王羲之在书房里练字,写着写着突然发现墨水没有了。
他也懒得去拿新的墨水,就想着将就着用口水吧。
于是他就伸出舌头舔了一下笔尖,然后继续写。
结果写着写着,他觉得嘴巴里怪怪的,仔细一看,原来他把墨汁当成口水给舔了,满嘴都是黑黑的墨汁,那模样可别提有多滑稽了。
可是他也不在乎,还是接着练字。
为了把字写得更好,他还经常去观察大自然。
有一次他去河边看鹅,发现鹅的姿态特别优美,那脖子扭来扭去的,那脚掌在地上一步一步走得很有节奏。
他一下子就来了灵感,他觉得可以从鹅的身上学到写字的技巧。
于是他就在河边看了一整天的鹅,一边看一边想着怎么把鹅的姿态融入到自己的字里。
就这样,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和不断地探索,王羲之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他的字那叫一个漂亮啊,龙飞凤舞的,让人看了赞叹不已。
回想起来,古代书法家们为了追求书法的艺术高峰,真的是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努力。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所以啊,我们在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都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虽然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那时候好多了,但是那种刻苦的劲头可不能丢啊!。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1、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王羲之跪下来求父亲,父亲很高兴。
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
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于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才见白底。
2、王次仲创造八分书王次仲,秦代书法家。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收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
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
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
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字字娟,生于东晋时期的中国。
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匠,被后人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独特风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影响了许多书法家。
王羲之在幼年时就显露出了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他常常跟随父亲在乡间游荡,看到田间农民们的耕作和写字练习,深受触动,从小就开始模仿写字。
父亲看到他的热情,便开始教他一些基本的笔画,让他从小培养起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
年幼的王羲之并没有觉得书法是一项枯燥乏味的技能,相反,他觉得每一次的写字练习都是一次愉快的享受。
他对于笔画的细节和字体的特点都非常在意,常常花上很长的时间去研究每一个字。
他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写字,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境界。
王羲之的勤奋和天赋很快获得了认可。
他的字体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
他对于笔画的运用非常独特,使得每一笔都具有独特的韵味。
他的字非常有感染力,看了之后让人感觉仿佛自己也沉浸其中。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他很快成为了书法界的佼佼者。
尽管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已经很高,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绩。
他知道,书法是一个需要不断磨砺的技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够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于是,他决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王羲之开始了一段苦练的日子。
他每天都从清晨开始,用水洗碗,然后在碗上练字。
他用的是硬毫的毛笔,每一次练习都要用足够的力气,追求笔画的流畅和纹理的清晰。
整个练习过程非常辛苦,但是王羲之始终坚持下来。
他还没有满足于对毛笔的练习,他还开始研究其他各种各样的笔杆。
他试验了竹子、木头、骨头等不同材质的笔杆,并对每一种材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巧,以求达到更高水平的书法。
他在苦练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和肯定。
一位爱好书法的富商听说了王羲之的勤奋和天赋后,便前来拜访,希望能够成为他的学生。
王羲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虚和勤奋。
他每天都从早到晚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巧。
古代人物苦学的故事

古代人物苦学的故事
古代人物苦学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王羲之苦练书法: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
王羲之在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书法,但由于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因此他没有机会受到专业的书法训练。
为了练好书法,王羲之常常在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下一张纸,直到满意为止。
经过多年的苦练,王羲之的书法终于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 杜甫苦学诗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诗歌,但由于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因此他没有机会受到专业的诗歌训练。
为了学好诗歌,杜甫常常背诵各种诗歌,并不断练习写作。
通过多年的苦学,杜甫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3. 朱元璋自学成才: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身非常卑微,因此他并没有机会受到专业的教育。
朱元璋在没有成为皇帝之前,曾经做过和尚、乞丐和士兵。
在这个时期,朱元璋不断地自学,学习了很多技能,如识字、书法、军事和政治等。
通过多年的自学和历练,朱元璋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领袖,并建立了明朝。
这些古代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就能够通过学习取得成就。
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就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1:王羲之苦练书法的
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1: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
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
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都为他的诗才惊叹不已。
后来,黄巢赴京赶考。
虽然他抱负远大,才华横溢,但由于科场黑暗和朝廷腐败,结果却名落孙山。
此时,他深感自己像开不逢时的菊花,又做了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这铿锵有力的诗句,表达了他要砸碎旧世界、重奠新乾坤的豪情壮志。
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3: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公元1895年生于宜兴县一个穷教书的人家。
早年的生活甚为艰苦,1942年他在一幅作品题诗中曾说“少小也曾锥刺股”,以此来形容他年轻时的生活艰难。
徐悲鸿的父亲是位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同时也是位乡间画师。
徐悲鸿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七岁时因为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对画画发生兴趣,那时就想学画。
他父亲认为七岁的孩子年纪太小,不肯教他;但是他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就偷偷地求人画一只老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
父亲知道儿子实在喜欢画,在他九岁的时候,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
徐悲鸿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帮他的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添染颜色。
但生活的艰难,仅仅十七岁,他便辍学到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逝去,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养,他那时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
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担子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
他曾企图把画寄给当时的《小说月报》,以求换得买米之钱,但却被无情退回。
他那时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
那时,他常常吃不到饭,也找不到工作。
——徐悲鸿甚至为此有过自杀的念头,据他后来回忆,他曾经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混浊而奔腾的汗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轮船的汽笛尖锐地吼叫着,他解开衣襟,让无情的风刚打入他年轻的胸脯上。
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脚跟慢慢传递到全身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1915年,当人们都在用锣鼓爆竹迎接新年的时候,青年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用颜色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那时印刷术落后,没有彩色印刷,杂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
审美书馆的主办人,就是著名的岭南画派导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
等拿到报酬,他的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了。
1916年,徐悲鸿考进震旦学院,攻读法文。
他是穿着死了父亲的丧服,噙着眼泪踏进了这个学校的。
徐悲鸿的作品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
除了高剑父兄弟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鼓励和帮助。
1917年,二十二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大学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帮助,派他到法国去留学。
可是出国不久,因为内战,他的经济来源就
断绝了。
他经常干面包就白开水度日,并且不间断地从事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劳作。
他用功锻炼素描,临摹古代的名画,并努力于国画和油画的创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写一些散稿来维持生活。
由于徐悲鸿曾经经历过艰苦的遭际,所以在他后来的一生中,凡是遇到年轻有为、肯用功吃苦的人,或穷苦无告的人,他总是给予莫大的同情,并且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和鼓励他。
1928年,他给当时的福建当局画了一幅壁画,画好后他辞谢了给他个人的金钱报酬,却提出要福建省派送两个青年出国学习艺术。
这两个青年一位是油画家吕斯百,一位是雕刻家王临乙,二人后来学成归国,对我国艺术都卓有贡献。
30年代初,徐悲鸿游江西南昌,发现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报刊上发表有关中国美术史的文章,很有见解,就约见了他,并替他写信向那时的江西省长熊式晖推荐,后于1933年将其派遣到日本留学。
这位年轻人就是其后名满天下的画家傅抱石。
看了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