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钩 端 螺 旋 体 病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端螺旋体病(1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
•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二、病原学•钩体呈细长丝状,革兰染色阴性,有12~18个螺旋,长约6~20μm宽约0.1μm,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电镜观察到钩体结构包括圆柱形菌体、轴丝(又称鞭毛)和外膜3部分。
•外膜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其相应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需氧。
•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死亡,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无抵抗力。
•在pH7.0~7.5的潮湿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3个月。
•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全世界已发现24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新菌型仍在不断发现中。
•我国已知有19群,74型。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传染源–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在我国证实有80多种动物,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
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钩体最主要入侵途径。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广泛,遍及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我国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外,其他地区均有本病散发或流行,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发病最多。
但全年均可发生。
–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
疫区儿童亦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人畜共患病

钩端螺旋体病--人畜共患病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猪感染猪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也可感染人,病畜通常会发生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以及流产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中要注意不可感染人。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猪感染猪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也可感染人,病畜通常会发生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以及流产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中要注意不可感染人。
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临床病猪表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出血性素质、水肿等症状。
中国南方地区较为严重。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严重,中、大猪一般病情较轻,母猪不发病。
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
钩端螺旋体可随带菌猪和发病猪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体外污染环境。
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会多,对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人感染后,也可带菌和排菌。
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鼠类和蛙类也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它们都是该菌的自然贮存宿主。
鼠类能终生带菌,通过尿液排菌,造成环境的长期污染。
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方式,主要途径为皮肤,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道黏膜。
吸血昆虫叮咬、人工授精以及交配等均可传播本病。
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在夏、秋多雨季节为流行高峰期。
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猪钩端螺旋体病症状急性型黄疸型: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生,偶尔也见到暴发。
病猪体温升高、厌食、皮肤干燥,有时见病猪用力在栏栅或墙壁上磨擦至出血,1-2日内全身皮肤和粘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
几天内,有的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很高。
亚急性和慢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公斤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常引起严重的损失。
病初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眼结膜有的潮红,有时有浆性鼻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
几天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病猪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
传染病学13.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2010年8月3日7时36分
1
简 述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型别致病性钩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型别致病性钩 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他螺旋体引起的疾病:梅毒、莱姆病。 其他螺旋体引起的疾病:梅毒、莱姆病。
2010年8月3日7时36分 25
临床表现
黄疸出血型(外耳Weil病) Weil病 黄疸出血型(外耳Weil
早期同流感伤寒型 ,3 ~ 7d后出现黄疸、出血与肾损害。 7d后出现黄疸 出血与肾损害。 后出现黄疸、 根据黄疸程度、出血及肾功能损害程度可分为轻、 重度。 根据黄疸程度、出血及肾功能损害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黄疸在85umol/L以下,伴轻度消化道症状, 85umol/L以下 1)轻度 轻度黄疸在85umol/L以下,伴轻度消化道症状,无明 显出血。 显出血。 中度黄疸在85umol/L 170umol/L,消化道症状明显, 2)中度 中度黄疸在85umol/L ~ 170umol/L,消化道症状明显, 中度出血,凝血功能异常,尿蛋白( ),可见红细胞 可见红细胞、 轻、中度出血,凝血功能异常,尿蛋白(+),可见红细胞、白 细胞及管型。 细胞及管型。 重度黄疸在170umol/L以上,消化道症状严重, 170umol/L以上 3)重度 重度黄疸在170umol/L以上,消化道症状严重,出血 倾向较重,尿量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尿蛋白(++)以上,红细 倾向较重,尿量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尿蛋白(++)以上, 白细胞及管型较多。可出现氮质血症与尿毒症或肝性脑病, 胞、白细胞及管型较多。可出现氮质血症与尿毒症或肝性脑病, 可引起死亡。死亡病例中急性肾衰竭60% 70%, 可引起死亡。死亡病例中急性肾衰竭60% ~ 70%,合并肝功能衰 竭者10% 20%。 竭者10% ~ 20%。
传染病学课件:钩端螺旋体病

新入疫区的人易感性高,且易于发展为重型。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1.流行地区:遍及全世界,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国
内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病发生或流行。以长江流域及 其以南、东南沿海及西南各省市自治区较严重。 2.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季(6~10月),8、9月为高峰。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带菌率高,时间长。
南方稻田型的主要传染源,主要菌群为黄疸出血型。
猪:带菌率高,时间长,排菌量大。
北方洪水型或与雨水型的主要传染源,主要菌群为波摩那群。
犬:带菌率高,活动范围大。
雨水型的主要传染源,主要菌群为犬群。 其他:牛、羊、马 人:
人尿为酸性不宜钩体生存,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寒热身痛全身乏,眼红腿痛淋结大”: 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结合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及浅表 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可伴有肺、肝、脑膜或肾等脏器 损害。
病原体
leptospira, 长6~20µm,直径0.1~0.2µm,由12~18个螺 旋规则而紧密盘绕的密螺旋体,一端或二端弯曲成钩状 而得名。
病原体
三症状 :寒热,身痛,全身乏 三体征 :眼红,腿痛,淋巴结大
临床表现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3-10天
1.流感伤寒型:无明显器官损害,病程5-10天,此型最多见
2.肺出血型(lung haemorrhage type):病程的3~4天 以全身毒血症状及轻重不一的咯血为特征 分型:肺出血轻型和肺弥漫性出血型 黄疸出血群引起
洪水型 猪
波摩那群 洪水泛滥
夏季 洪水泛滥区
集中 南、北方
单纯型 少数脑膜脑炎型
发病机制
传染病学 13 钩端螺旋体病

近年本型占比例下降
按临床表现特点分五型
(四)肾功能衰竭型
单纯型少见 蛋白尿、BUN↑、Cr↑ (五)脑膜脑炎型 多数钩体病者可有脑脊液改变 有临床症状者少见 可表现为脑膜炎或脑炎
后发症——病后2w~6m
1.后发热
2. 眼的后发症 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葡
萄膜炎
3. 闭塞性脑动脉炎 感染钩体或钩体病后均可
按临床表现特点分五型
(一)单纯型(流感伤寒型;感染中毒型)
即单纯败血症。 1.发热 3.乏力 5.腓肠肌压痛 2.肌肉疼痛 4.结膜充血 6.淋巴结肿大
“寒热酸痛身疲惫,眼红腿痛淋结大”
按临床表现特点分五型
(二)肺出血型:在单纯型之后出现。
1.轻度肺出血型
2.肺弥漫性出血型!!!(无黄疸)
原因:①病原毒力强;②人免疫力低;③未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按病程分三个阶段
按临床表现特点分五型
按病程分三个阶段
1.早期败血症阶段
病后1~3天:各临床类型所共有的表现。 2.中期败血症阶段 病后3~10天。
无内脏器官损害:单纯型(流感伤寒型)。
有明显内脏器官损害:肺出血型、黄疸出血
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3. 后发症阶段(恢复或迟发过敏反应) 7~10天以后。 病后
周晓峰忽然开始怕冷、发抖,只好再次由亲属陪同
到县医院住院。主治医生将其当作青霉素过敏诊治,
不到半小时,又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高达3
支。14时10分,周晓峰口鼻大出血, 25分钟之后死 亡。医院告知的死因是:钩体病肺大出血窒息死亡。
42
案
例
因为在钩体病治疗过程中,虽然青霉素为首选
传染病学-06.01钩端螺旋体病

概述
定义: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引起的急性 动物源性传染病。
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及猪 分 布: 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临床特点:早期:钩体败血症
中期: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 晚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 常见死因: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
心肌炎、溶血等。
黄疸出血型 也称外耳病,近年国内少见。病初感染 中毒,于病程4-8日出现: 黄疸与肝损 腔道出血(鼻、消化道) 肾损
肾衰竭型:钩体发生肾损害十分普遍。 脑膜脑炎型:较少见,头痛、呕吐、颈项强
直等脑膜炎症状;神志障碍、瘫痪、昏迷等 脑炎症状。可出现脑水肿、脑疝致呼吸衰竭。
(三)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钩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
体内,经淋巴系或直接进入血循环繁殖,产生毒 素形成初期钩体血症,引起全身毒血症状群。 2 中期(器官损害期):钩体螺旋状运动,且分泌 透明质酸,穿透力极强,其毒素造成组织器官 (肺,肝,肾,脑膜,肌肉等)毛细血管损伤。 3 后期(后发症期或恢复期):免疫病理反应
临床表现
早期
败血症期(1~3 天)
(轻者 3~5 天自愈)
畏寒发热
流 感
全身酸痛 衰弱无力
伤 结膜充血
寒 型
腓肠肌痛 淋巴结肿
其他表现
中期 内脏损害期 (3~5 天时出现)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脑膜脑炎型 肾型
后期(恢复期) 变态反应期
(病后 2 周~6 月内) 后发热 眼后发症 反应性脑膜炎 闭塞性脑动脉炎
肺出血型:
早期败血症后3-4天出现。 1 、肺出血轻型:咯血和痰中带血,出血量不 多,体征不显,X线有散在点状局限出血侵润 2、 肺弥漫性出血型:是我国钩体主要的死亡 原因,其特点是:来势迅猛、迅速出血、病情 危重、预后不良,呼吸循环衰竭,窒息死亡。 分3期,但三期不能截然分开,咯血与病情轻重 不平行。
钩端螺旋体病

赫氏反应(Herxheimer’s reaction)
●
PG首剂后发生,与剂量有关 突起畏寒、寒战、高热 发热持续0.5~2小时候大汗 可发生低血压与休克
●
●
●
赫氏反应的发生原因
●
钩体对PG敏感 PG剂量过大 钩体裂解的毒素 减小剂量可以预防发生
●
●
●
其他药物
●
庆大霉素 四环素
●
对症治疗
●
支持与护理
单纯型 流感、伤寒、败血症 肺出血型 肺炎、肺结核、支扩咯血
●
●
黄疸出血型 黄肝、肾综合热出血热、胆系感染、溶贫
脑膜脑炎型 病毒性脑炎、结合性脑膜炎
●
预 后
●
钩体的型别
●
免疫力状态
治疗的早晚与正确与否
●
治 疗
●
病原治疗 PG为首选 40万u,肌注,6~8小时一次,至热退后三日 或3~5万u,肌注/首次
赫氏反应的处理 肺出血型的处理:镇静、强心、激素 黄疸出血型的处理
●
●
●
预 防
●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提高人群免疫力
●
●
●
菌型和免疫状态决定病情的轻重
●
内脏的损害——肺、肝、肾、脑、肌肉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0日,一般7~13日
●
●
轻重差别大
分型
●
单 纯 型
●
发热 全身肌肉酸痛 结膜充血
●
●
●
腓肠肌疼痛与压痛
浅表淋巴结肿大与压痛
其他
咽痛和充血,软腭出血点
鼻衄
肝脾肿大 病程5~10日
肺出血型●ຫໍສະໝຸດ 初期与单纯型相同,3~4日后病情加重,出现肺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课件

1 皮肤损伤和疼痛
钩端螺旋体病通常会引起皮肤损伤和疼痛,染钩端螺旋体后,患者常会出现发热和寒 战等全身性症状。
3 消化系统不适
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 化系统不适症状。
4 神经系统症状
在一些严重感染病例中,患者可能出现头痛、 头晕、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疾病。
治疗方法
• 抗生素疗法,如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 • 对症治疗,如镇痛药和消炎药。 • 康复护理和休息。
预防措施
• 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 • 避免接触被感染的蚂蚁和其他受感染的动物。 • 饮用安全和清洁的水源。 • 烹饪和食用熟透的食物。
蚂蚁传播
某些种类的蚂蚁可以被感染并传 播钩端螺旋体,人类通过接触感 染的蚂蚁而患病。
水源污染
饮用被感染的水源是另一种常见 的钩端螺旋体病传播途径,特别 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食物污染
摄入被感染的食物,特别是生或 未煮熟的食物也可能导致钩端螺 旋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取决于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常见的症状 和临床表现。
钩端螺旋体病是什么?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 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可 以感染人类和动物。
病原体特征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微小的细 菌,以螺旋状的形态存在, 具有弯曲和钩状的末端,因 此得名。
疾病分类
钩端螺旋体病可分为不同类 型,包括经典型和非经典型, 严重程度和症状也有所不同。
钩端螺旋体的传播途径
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决定了人们感染疾病的方式。了解传播途径对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氏反应
表现:
(Jarisch-Herxheimer)
青霉素首剂注射后2-4h出现突发畏寒、寒战、 发热、出汗、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厥冷。
机理:螺旋体大量裂解释放内毒素。
预防:小剂量与分次给药:
首剂5U万,4h后5U万,4h后20-40U万,Q6-8h。
处理:
降温、镇静、糖皮质激素、抗休克、呼吸兴奋剂。
寒热“三痛”爬不起, 拒绝检查腓肠肌, 眼红出血淋巴肿, 流行多在夏秋季。
治疗要点
原则:“三早一就”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
1青霉素:首选 首剂:40U万肌注,重者:2h后追加40U 万 Q6-8h,160-240U万/日,至退热后3天。 注意赫氏反应
2其他抗生素: 庆大霉素: 8U万,Q8h,肌注。 四环素: 0.5g,每日4次,连用5-7天。
肺出血先兆
胸闷气促心不安, 面色苍白唇发绀, 脉搏呼吸渐消失, 湿性罗音满肺间。
钩体病肺出血型
钩 体
病
:
双
肺
广
泛
性
大
片
阴
影
黄疸出血型
初期与单纯型同,4-8天后: ①肝损害:消化道症状、黄疸、肝功能异常。
②出血倾向:
③肾损害:蛋白尿、管型尿、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钩体巩膜黄染
钩体病肝细胞损害性黄疸
2 特异性检查: ⑴钩体分离:血、尿液培养,20-70%(+),一周 ⑵血清学检查:
①显凝试验:第7-8天出现阳性,恢复期 >4倍。
②ELISA法: ⑶肺部X线:肺出血型见双肺呈毛玻璃状或点状、片 状融合性阴影。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 确诊:特异性抗体(+),培养(+)。
临床诊断口诀
死亡数 60 45 21
2008(1-10月)
739
17
2012
440
5
2014
498
6
发病机制
钩体败血症的形成---全身毒血症(3~7天) 多脏器功能紊乱----毛细血管损伤(3~14天) 变态反应----后发症(数天~数月)
病情轻重与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相关
发病机理
钩端螺旋体 皮肤粘膜 血流 大量繁殖
钩体毒素 败血症
各组织器官损害
病变基础: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伤。
病理解剖
基本病变: 毛细血管的感染中毒性损害 以肺、肝、肾、心、骨骼肌、 脑膜和脑实质的病变为显著
突出特点: 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组 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性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示意图
紧密
松动
窗口
开启
钩体病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单纯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肾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后期并发症
1 后发热:病情缓解后3-4天,T 38℃,1-2天。 2 反应性脑膜炎:发热期出现脑膜炎症状与体征。 3 眼的后反应: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葡萄膜炎。 4 闭塞性脑动脉炎:多见于波摩那群感染后2-5
个月。脑缺血、渐进性偏瘫、失语。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 常规检查:
WBC、N 或正常,轻度蛋白尿管型尿,血沉 。
皮肤黄染
钩 体 病 黄 疸 出 血 型
魏尔氏面容
钩 体 病 黄 疸 出 血 型
肾衰竭型
常与黄疸出血型并存。 各型都可有蛋白尿。 仅少数人出现少尿、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脑膜脑炎型:
少见。 病后2-3天出现头痛、呕吐、颈抵抗力、神志不 清、瘫痪、昏迷。 严重者:脑水肿、脑疝。 脑积液:压力 白细胞稍 淋巴为主,蛋白轻度增高, 易分离出钩体。
肺出血型
初期与单纯型同,3-5天后不同程度肺出血。
1 轻度肺出血型 :咳嗽、痰中带血、少许湿罗音。 X胸片:双下肺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阴影。
2 肺弥漫性出血型:进展快,咳嗽、痰中带血大咯血。
有关因素 主要表现
正常肺部
正 常
肺
部
线
片
钩体病肺出血型X胸片钩体
病 : 左 中 下 肺 弥 漫 性 阴 影
肺弥漫性出血型
对症治疗
1 肺出血型: ①镇静: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②激素疗法:氢化可的松。 ③强心:毒K。
2 黄疸出血型:参考黄疸型肝炎治疗。 3 脑膜脑炎型:参考乙脑治疗。 4 后发症的治疗:酌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比细菌弱,对干、热及常用消毒剂敏感 但在中性湿土或水中可存活1~3月
致病性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
国际上已检出 24个血清群、 273个血清型 国内也已发现 19个血清群、 74个血清型
如 波摩那群: 分布最广 为洪水型和雨水型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 为稻田型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野鼠和猪。 黑线姬鼠:稻田型。 猪:洪水型。
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
细长丝状,一般有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 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旋转式运动,穿透力强 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呈黑色/褐色,易见
暗视野钩体
暗 视
野
映
光
法
所
见
的
钩端螺旋来自体致病性(问号状复合群)钩端螺旋体 非致病性(双曲复合群)钩端螺旋体
需氧,含兔血清培养基,28~30℃,1W 抵抗力
2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病后对同型钩体有较强免疫力
可再次感染,新入疫区易发病且重
流行特征
季节性 地区性
6~10月 热带、亚热带
职业性
农民、渔民、屠宰工人等
年龄、性别 青壮年、男性
流行形式
稻田型、雨水型、洪水型
年度 2003 2005 2007
全国疫情报告
发病数 1803 1415 580
发热、肌痛、淋结肿
单纯型
症状:①发热:稽留热,部分弛张热。 ②肌肉酸痛:头痛、四肢腰背,小腿肌为甚。 (三痛) ③乏力:全身乏力,肢体酸软。
体征:①结膜充血。 ②腓肠肌压痛。 ③表浅淋巴结肿大压痛:腹股沟,腋下。
1
钩体结合膜充血
钩 体 病 结 合 膜 充 血
钩体结膜充血
钩 体 病 结 合 膜 充 血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教学目的
了解 钩端螺旋体的特性,本病预防措施
熟悉 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 病理解剖/各临床类型的临床表现
掌握 钩体病的诊断依据与治疗方法
概论
钩端螺旋体 鼠类和猪 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腓肠肌
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重者:肝肾功能衰竭、肺弥漫性出血。
有关因素: ①病原体毒力强。(黄疸出血型) ②病人免疫力低下。 ③病后未及时治疗。 ④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治疗后赫氏反应。
肺弥漫性出血型
主要表现:
①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 ② 缺血缺氧的改变。 ③呼吸功能变化:气促、节律改变、罗音加重。 ④心脏功能变化:心率 、第一心音 、奔马律。 ⑤神经系统表现: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昏迷。 ⑥X胸片:双肺广泛点状、大片状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