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基本规则
楹联基本常识

楹联基本常识楹联的术语楹联俗称、对子、联语等,原指悬挂在楹柱上的楹联,后来发展为对所有的对联的一种雅致的称呼。
楹联的构成及其常用术语有:上联:指楹联的前半部分。
一副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
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也有极少用平声字者)。
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
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上句等。
出句:也叫出对,指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
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下联:楹联的后半部分。
一副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
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也有极少用仄声字者)。
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
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下句等。
对对:一是指后对的半副楹联。
为应对中常用语。
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
二是指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
全联:即完整的一幅对联,也称为上下联。
半联:即半副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
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对句。
单联:一是指半联(即上联,或下联);二是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
常江《中国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套联:由两副以上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楹联。
常江《中国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
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
”如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
”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
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

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有着自己的规则和要求。
本文将以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为标题,通过详细的阐述和举例,来探讨楹联的规则及其重要性。
一、对仗工整对仗工整是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仗指的是上下联之间的语句、字数、音韵等方面的呼应。
比如下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上下联采用了对仗的方式,具有和谐的韵律感。
二、文意完整楹联的文意应该完整,并能够独立成篇。
上下联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即使只看其中一句,也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例如,“山河壮丽,人文荟萃”这样的楹联,上下联都可以独立解读,同时也能够形成一种整体的意境。
三、字数相等楹联的上下联字数应该相等。
这是为了保持上下联的平衡和协调。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上下联都是八个字,字数相等,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四、平仄相宜楹联的平仄是指上下联的韵律和节奏。
平仄相宜是楹联的重要要求之一。
平仄的搭配要合理,以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例如,“山高水长,风景无限”这样的楹联,平仄相宜,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五、意境深远楹联的意境应该深远,具有一定的哲理和启示。
楹联的魅力不仅在于对仗工整和字数相等,更在于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楹联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坚定信念的赞美和崇敬。
六、音韵和谐楹联的音韵和谐是指上下联的韵律和音节的和谐。
音韵和谐可以使楹联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泉韵潺潺,山色苍苍”这样的楹联,通过对音节的巧妙运用,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音韵感。
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是楹联创作的基础和要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篇优秀楹联的基本元素。
符合这些规则意味着楹联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其规则和要求是楹联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遵循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

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
楹联的六大基本规则是:
1. 对仗平衡:楹联上下两句的意思和结构要对仗平衡,字数相当。
一般来说,对仗通常是以平仄声调相配合,形成平仄对立。
2. 主题鲜明:楹联要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通过简洁、独特的表达方式来体现。
主题应该突出,让人在读楹联时一目了然。
3. 字句工整:楹联的字句应该工整,字形规范,书写清晰,方便读者阅读。
尽量用规范的文字,以免影响整个联体的美感。
4. 多样性和新颖性:楹联的表达方式要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避免形式上的雷同,尽量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
5. 忌重复:楹联的上下两句应该在意义上不重复,避免形成重复冗余的表达。
楹联的上下句要有对比、补充或呼应的关系。
6. 寓意深远:楹联应该寓意深远,具有哲理性质,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把深刻的思想表达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本人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正对)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反对)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
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
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常用无情对)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常用无情对)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的基本规则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综合艺术。
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
对联既是雅文学,又是俗文学;既是殿堂文学,又是街巷文学;既是文人文学,又是民间文学;既是书面文学,又是口头文学。
撑天拄地两行字,涵古纳今一副联。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联律通则》,尽快掌握楹联的基本知识。
春节学对联,欢度春节更增彩。
对联的基本规则——《联律通则》解读之一2010年是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馀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之修订稿。
这是一项具有建设性、历史性意义的大事。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联律通则已经在全国联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势必成为中国对联学理论及对联文化事业发展实践的重要支柱。
《联律通则》(修订稿)由引言、基本规则、传统对格、词性对从宽范围、其它或附则五个部分组成。
一、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楹联的定义、属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明确了楹联的独立文体地位,归纳了楹联文体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简要介绍了《联律通则》制定、试行、修订的过程,以及《联律通则》颁发的机构与程序。
引言中关于“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的论述,是最为提纲挈领的一句话,阐明了楹联格律中两个最为基本的要求,乃是楹联的灵魂和精髓。
从明代李开先的“拘声律,分门类”,到清代汪陞的“字义之死活、虚实,声音之平仄、高下,宜相符也”,再到民国蔡东藩的“字谐平仄,句成对偶,即为形式上之模型”。
历代联家所归纳出的楹联格律要求,无一不落在这两个基本点上。
引言中所提及的“将千馀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从对偶修辞而言,是指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以来1,500馀年间的诗文对偶理论;从声律规则而言,是指南朝沈约之后1,500馀年来关于中国古典诗文声律理论,特别是明代李开先之后450馀年来关于楹联平仄要求的论述。
对联例话:楹联的基本规则和格式

对联例话:楹联的基本规则和格式四、楹联的格律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
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一)格律的六要素1.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字句对等包含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说,一副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联和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上下联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这是楹联格律的基础要素。
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楹联。
楹联出现早期一般多为五、七言单分句的短联,长者不过两个分句。
明末至入清后,楹联长度逐渐增加,楹联所包含的分句数也相应增加。
因此楹联又有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之分。
唯有字句对等的楹联,才能声韵和谐。
2.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品”有品性、品类、品格的意思,词性对品,即词的品格、品类要对等。
楹联要做到词性相对。
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来讲,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和词组,其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是传统的对偶辞格。
两层意思中满足任何一种均可成对。
对偶是对联文体最本质的要求,“词性对品”则是构成对偶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所以对联文体必须做到相对应词语的“词性对品”,这应该是对联文体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要求。
用通俗的话来说,对联内部相对应位置的字词句,必须要做到“对得起”,“对得上”。
完全“对不上”的作品根本称不上是对联。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楹联创作基本规则

楹联创作基本规则(1)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
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
(2)上下对联要对仗。
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
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
还有什么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
我们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不要过于受它的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
(3)做对联要讲究声调的和谐,每个字的读音高低不同,就有了平仄声的差别。
旧社会做对联很讲究这个平仄声,如果上联声调是“反仄平平仄平”,下联就还有横联。
横联就是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的,一般是四个字的。
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
如果横联与上下联联系不紧或无关,就不好了。
这是有的写对联的人不懂横联的作用造成的 .对联的形式和要求(之一)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等等。
在写作上,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所用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
下面先看一副对联: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此联,以“万”对“四”属于数词对数词,“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与“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而下面这副对联在用词和结构上都存在问题:春艳百花开满地时祥万事喜盈门问题主要出在后三字上,单看“开”、“喜”两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此处转化为名词,“喜气”的意思),词性不类;从整个结构看,“开满地”是动宾结构,“喜盈门”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其实,作对联只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牢记同类词相对,结构相同这一要领就不会出毛病了。
楹联规则新六条

楹联规则新六条
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二十条主题为“楹联规则新六条”的内容:
1. 平仄要协调,这就像跳舞时的步伐,得有节奏!比如“春风拂面欢歌起,秋月临窗笑语来”,读起来是不是有抑扬顿挫的美感?要是平仄乱了,那可就像舞步错乱,多别扭呀!
2. 词性得对仗,就好比两个人比美,要各个方面都旗鼓相当!像“红花绽蕊香风醉,绿柳垂丝翠影摇”,红花对绿柳,绽蕊对垂丝,多工整!要是词性不对仗,那不成了东施效颦?
3. 结构需对称,如同建筑的对称美,稳稳当当!像“高山耸立云为伴,流水奔腾鸟作陪”,高山耸立和流水奔腾,这结构多整齐!结构不对称,岂不是像歪歪扭扭的房子?
4. 意境要融合,仿佛一幅拼图完美拼合!例如“梅开雪岭添诗意,竹立霜庭入画屏”,梅与雪、竹与霜,意境交融,多美!意境不融合,不就像破碎的镜子?
5. 避免重复字,这跟做菜不能重复放调料一个道理!像“鸟语花香春韵里,山青水秀画图中”,没有重复字,多清爽!有重复字,不就像菜咸了?
6. 主题要鲜明,好比一个人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读书益智才情显,报国兴邦志向坚”,主题清晰,多有力量!主题不鲜明,岂不是像没头的苍蝇?
我觉得呀,这新六条规则就像是指引我们写出精彩楹联的明灯,只要咱们用心去遵循,就能创作出让人赞叹的好楹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楹联的基本规则
杨树林
对联是楹联的俗称。
通常说的对联,又叫对子、联语。
所谓“对联”,“对”是指一副联的的形式;“联”是指一副联的内容。
“对联”就是一副联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我们给它下个定义叫“形对意联”。
所谓“楹联”是张贴或悬挂在大雅之堂的、能留传后世的对联。
格律诗中的对联就叫律联了。
对联要讲声律。
“声”就是声调,指汉字的平仄;“律”就是联语中汉字(词语)平仄分布的规律。
下面依据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布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和会员们研讨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
(1)白日依山尽;
黄河人海流。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一句,各是五个字。
这副五言联,各行一句,我们叫它单句联。
上下联的字数对等,句数也对等。
(2)蜀北明珠,湖清花色美;
人间仙境,日暖鸟声甜。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两句。
各行前分句都是四个字,后分句都是五个字,各行一共九个字。
我们叫它双句联,双句联就是复句联。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四句,各行分句的字数分别是二个、二个、三个、四个,各行一共十一个字。
我们叫它复句联或多句联。
小结:一副联都是两行,各行只有一个句子的叫单句朕,有两个分句的叫双句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的叫多句联:双句联和多句联都叫复句联。
无论单句联或复句联,两行的字数和句数都是对等的。
第二条词性对品
“词性对品”。
“品”就是“类”。
“词性对品”就是上下联语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的词类属性相同,使它们对仗品类。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对“一行”是数量词对数量词的数目类工对。
“黄鹂”对“白鹭”是名词对名词的鸟兽类同类工对。
我们还可以看出“黄”与“白”只是颜色类工对;“鹂”与“鹭”才是真正的鸟兽类同类工对。
“鸣”(叫)与“上”(向上)是动词对动词,按律联中的传统规则也是动词类同类工对。
“翠柳”与“青天”是名词对名词。
“翠”与“青”是颜色类同类工对;“柳”与“天”是花木类对天文类的异类宽对。
依传统的对仗种类“翠柳”与“青天”也是名词类同类工对。
此外,实词中还有代词对代词;虚词中也必须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摹拟词对摹拟词。
小结:一副联的上下两行的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必须相同,或必须符合传统对仗种类成对仗,达到对仗品类。
同类字、词相对的叫工对;异类字、词相对的叫宽对。
第三条结构对应
“结构对应”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运用,彼此对应平衡。
现将康熙皇帝题菊香书屋联作一浅析。
庭松不改青葱色;
盆菊仍霏清静香。
(主谓宾结构句式)
上联“庭松”、下联“盆菊”均是偏正结构,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分别作上下联的主语。
“不改”与“仍霏”,“不”与“仍”均是副词,“改”是动词,“霏”这里是飞扬、飘洒之义,也是动词。
“不改”与“仍霏”均系偏正结构,也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分别作上下联的谓语。
“青葱”是青翠葱绿的颜色;“清静”是清幽恬静的香味。
“青葱”、“清静”均系形容词,均是并列结构。
作“色”、“香”的定语。
这上下联宾语的一“色”一“香”最有情韵。
“香”也暗寓了书香。
纵观全联,上下两行都是主谓宾句式,结构对应和谐,达到了形式一致。
从内容上看,全联十四个字描绘了一幅恬静高雅的松菊图:庭松挺立,葱茏映目;盆菊似锦,馨香四溢。
可谓内容统一于主题,不仅形式对举。
而且意义关联。
小结:“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相对应的大的句法结构必须对称。
要求句型一致:做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也要求小的相对应的词组必须对称,做到句法一致: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
第四条节律对拍
“节律”就是有规律的重复,又叫“节奏”或“音步”。
“节律对拍”就是一副联上下两行的语流(不可拆分的一个、两个或多个字的
词的读音必须停顿)的节奏(对拍)一致。
无论单字节奏,双字节奏或多字节奏,其节奏点都在它们停顿的地方——最后一个字。
(1)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二、一、二节奏句式)上下联的“两个”与“一行”、“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都是二字节奏,其节奏点在“个”、“行”、“鹂”、“鹭”、“柳”、“天”第二个(最后一个)字;上下联的“鸣”与“上”是单字节奏,节奏点是本身。
(2)东升路楼房林立真锦绣;
工业园机器轰鸣好欢欣。
上下联的“东升路”与“工业园”均是三字节奏,其节奏点在“路”与“园”的末字。
(3)赤城山上花朵朵,令我如痴如醉;
盐神庙前福重重,让人似梦似仙。
上下联的“赤城山上”与“盐神庙前”均是四字节奏,其节奏点在最后一字(方位词)“上”与“前”。
另外还有五字节奏,如“科学发展观”这个不可拆分的词语,其节奏点在其最后一个字“观”。
小结:单字节奏的节奏点在其本身;双字节奏的节奏点在其后一个字,多字节奏的节奏点在其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相对应的节奏点上的汉字的平仄是对立的。
第五条平仄对立
“平仄对立”是指上联或下联各句中所用的词缀相邻的节奏点上
平仄必须交替,上下联相对应的节奏点上的用字必须相反。
只有平仄交替和平仄相反(也必须上联尾字收于仄声,下联尾字收于平声),使其平仄和谐,
(1)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清傅山题五陶洞联)
这副六言联共绘了六幅画。
上联三幅是:竹雨、松风、琴韵,“雨”仄声与“风”平声交替,“风”平声又与“韵”仄声交替。
下联三幅是:茶烟、梧月、书声。
“烟”平声与“月”仄声交替,“月”仄声又与“声”平声而交替。
这就是平仄交替。
(2)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联“两个”、“个”仄声与下联“一行”、“行”平声相反;“黄鹂”、“鹂”平声与“白鹭”、“鹭”仄声相反;“鸣”平声与“上”仄声相反;“翠柳”、“柳”仄声与“青天”、“天”平声相反;这就是平仄相反。
小结:一副联只有“平仄交替”、“平仄相反”构成“平仄对立”才能“平仄和谐”,使其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对意联”。
“形”形式;“意”内容。
“形对”就是形式一致;“意联”就是内容统一。
现以两联比较讨论:
(1)庭松不改青葱色;
盆菊仍霏清静香。
(2)电影院中/看/电影;
图书馆里/读/图书。
(四、一、二结构)
联(1)写的一处书房、两类景物,统一于色美味香的主题,形对意联。
是难得的好联。
联(2)写的不同的两个处所,不同的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形式虽一致,但内容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是对偶句、近似无情对,不是联。
小结: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这些皆为楹联的基本要素,都必须归结于“形对意联”,成为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
只有把“对”与“联”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促进楹联文化的健康发展。
不当之处,请行家斧正。
(原载遂宁市诗词学会会刊《遂州诗苑》 2014年第一辑 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