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舍身杀蛇
2021年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111-120)

2021年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111-120)111、致【词义推导】“致”的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
引申出“导致”。
【词义例释】(1)动词①送达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宁南伯左良玉南下,安徽统帅想要结交讨好他,就把柳敬亭送到了他的军中。
②表达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想要挽救危局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露出来。
③招来致食客三千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招来三千食客。
④取得,得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家中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
⑤到,达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土地,达到了万乘兵车的实力。
⑥使,致使,导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她的品行没有偏差,哪里料想却使您不喜欢呢?(2)名词,意态,情趣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芙蕖》)——这样我在花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到无穷的优雅情趣了。
(3)形容词,精细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
(《汉书·严延年传》)——检查他裁断的案件,都文理致密,不可推翻。
(4)副词,尽,极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传》)——张衡擅长研制机械巧妙的东西,特别在天文阴阳历法的研究方面极尽心思。
【成语助记】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也指暴露的彻底。
其他如: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迁移练习】齐王欲致()天下之士,致()千金以晏子。
晏子致()诚于天下豪杰。
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
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练习之李寄斩蛇(含答案)

李寄斩蛇【原文】东越闽中有庸岭①,高数十里。
其西北隰中②,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
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
祭以牛羊,故不得福③。
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④,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都尉、令、长并共患之。
然气厉不息。
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
至八月朝祭⑤,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
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⑥,未得其女。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
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
父母不听。
寄曰:“父母无相⑦,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
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⑧,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
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⑨。
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⑽。
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⑾。
先将数石米糍⑿,用蜜炒灌之,以置穴口。
蛇便出,头大如囷⒀,目如二尺镜,闻糍香气,先啖食之。
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⒁。
疮痛急。
蛇因蛹出,至庭而死⒂。
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骷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⒃,为蛇所食,甚可哀愍⒄!”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
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搜神记》【注释】①庸岭:山名。
②隰(xí):低洼的地方。
③故:仍然。
带。
往:去。
④或:有时。
谕:晓示。
巫祝:侍奉鬼神的人。
⑤朝:初一。
⑥尔时:这一时候。
预复募索:预先搜寻小女孩。
⑦无相:没有福相。
⑧缇萦:西汉太仓令淳于意幼女,其父因罪被判肉刑,缇萦上书文帝救父。
⑨不听:不许。
⑽告请:指向官府申请领取。
咋(zé):咬。
⑾将(jiāng):带领。
⑿石:古代计量单位。
米糍:米蒸的团子。
⒀囷(qūn):谷仓。
⒁斫:砍。
⒂庭:指洞前空地。
⒃汝曹:你们。
⒄哀愍(mǐn):哀怜。
【解词】①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②寄自潜行()③便诣庙中坐()④汝曹怯,为蛇所食()【答案】①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吃)②寄自潜行(偷偷地)③便诣庙中坐(去,往)④汝曹怯,为蛇所食(被)。
2021高考语文·高考必背72篇(首)古诗词(打印版)

2021⾼考语⽂·⾼考必背72篇(⾸)古诗词(打印版)⾼中语⽂学习助⼿⾼考作⽂试卷复习资料⾼考志愿部编版⾼中《语⽂》全套教材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册。
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覆盖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4个单元,覆盖6个学习任务群。
另外,教材设计了4个独⽴的“古诗词诵读”版块。
⾼中新课标必背篇⽬72篇(新修订)古诗⽂72篇是⾼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篇⽬,为启动新⾼考的8省份【江苏、湖北、福建、辽宁、⼴东、重庆、河北、湖南】现⾏⾼⼀必备之书⽬。
⽂⾔⽂(32篇)⼀、必修(10篇)31.《论语》32.《劝学》(《荀⼦》)4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4.《谏太宗⼗思疏》(魏征)45.《师说》(韩愈)56.《阿房宫赋》(杜牧)67.《六国论》(苏洵)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79.《⾚壁赋》(苏轼)810.《项脊轩志》(归有光)9⼆、选择性必修(10篇)101.《⼦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0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113.《过秦论(上)》(贾谊)114.《礼运》(《礼记》)125.《陈情表》(李密)13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13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14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159.《⽯钟⼭记》(苏轼)1510.《登泰⼭记》(姚鼐)16三、选修(12篇)171.《⽼⼦》172.《季⽒将伐颛臾》(《论语》)183.《⼤学》(《礼记》)194.《孟⼦》195.《逍遥游》(《庄⼦》)196.《谏逐客书》(李斯)207.《兰亭集序》(王羲之)218.《滕王阁序》(王勃)219.《黄冈⽵楼记》(王禹偁)23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23诗词曲(40 ⾸)1.《静⼥》(《诗经》)252.《⽆⾐》(《诗经》)253.《离骚》(屈原)264.《涉江采芙蓉》(《古诗⼗九⾸》)265.《短歌⾏》(曹操)266.《归园⽥居·其⼀》(陶渊明)277.《拟⾏路难·其四》(鲍照)278.《春江花⽉夜》(张若虚)289.《⼭居秋暝》(王维)2810.《蜀道难》(李⽩)29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2912.《将进酒》(李⽩)3013.《燕歌⾏》(⾼适)3014.《蜀相》(杜甫)3115.《客⾄》(杜甫)3116.《登⾼》(杜甫)3117.《登岳阳楼》(杜甫)3218.《琵琶⾏》(⽩居易)3219.《李凭箜篌引》(李贺)3320.《菩萨蛮》(温庭筠)3321.《锦瑟》(李商隐)3322.《虞美⼈·春花秋⽉何时了》(李煜)3423.《望海潮》(柳永)3424.《桂枝⾹·⾦陵怀古》(王安⽯)3425.《江城⼦·⼄卯正⽉⼆⼗⽇夜记梦》(苏轼)3426.《念奴娇·⾚壁怀古》(苏轼)3527.《登快阁》(黄庭坚)35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3529.《苏幕遮·燎沉⾹》(周邦彦)3530.《声声慢》(李清照)3631.《书愤》(陆游)3632.《临安春⾬初霁》(陆游)36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634.《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弃疾)3635.《菩萨蛮·书江西造⼝壁》(⾟弃疾)3736.《青⽟案·元⼣》(⾟弃疾)37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7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739.《长亭送别》(王实甫)3840.《朝天⼦·咏喇叭》(王磐)38⽂⾔⽂(32篇)必修(10篇)《论语》⼦⽈:“朝闻道,⼣死可矣。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必修上册(一) 整合迁移1 古今同形异义双含答案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必修上册(一) 整合迁移1 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与动词活用含答案整合迁移1 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与动词活用一、连点成线,基础整合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 冰,水为.之圣人之所以为.圣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句读之不知.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及,比得上”。
A 项又,再/恢复。
B 项凝结/成为。
C 项同“智”,见识/知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⑤曰师曰弟子云者..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⑧吾从而..师之 A .①②④⑦⑧B .②③⑤⑥⑧C .①③④⑥⑧D .②④⑥⑦⑧答案 C解析 ①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
③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④古义:托身,藏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⑥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⑧古义:从,跟从;而,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每天。
A 项名词作动词,低于/名词作状语,向下。
B 项形容词,与“大”相对/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D 项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语文高考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6 理解文言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

大一轮复习讲义
随堂练习
1.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 断,并指出其语言标志词。 岳飞诉冤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 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 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 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 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 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为国以礼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D项为一般句式。
7.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应译为“到”。
D项为被动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 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 下两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 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 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 言文中非常普遍。
(1)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 败。 左才相渐渐忌妒他的才能,李子通自己离开,趁机渡过淮河,和 译杜文伏:威__会__合__,__不__久__被__隋__将__来__整__击__败__。__(_得__分__点__:__“__稍__”__,__渐__渐__;__“__害__”_ , __忌__妒__;__“__绝__”__,__渡__;__“__寻__”__,__不__久__;__“__为__…__…__所__”__,__被__动__句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通李败绩子,通穷被蹙打请败降,,形伏势威窘执迫之请送求京投师降,,高杜祖伏不威之抓罪住,他礼押赐送甚到厚京。城, 译高文祖:没_有__处__罚__他__,__(_反__而__给__他__的__)_赏__赐__很__优__厚__。__(_得__分__点__:__“__败__绩__”__,___被_ _打__败__;__“__穷__蹙__”__,__形__势__窘__迫___;__“__执__”__,__抓__、__捉__住__;__“__不__之__罪__”___,__宾__语_ _前__置_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翻译(新法突破)

例1:(2021·新高考Ⅰ卷)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 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 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 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答案】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 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 成忠诚。
【解析】后一句“乐闻”译为“乐于听”,前一句的“恶 闻”,就应该是“讨厌听”;“过”,过错;“佞”,谄媚。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
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
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
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
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
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定了该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在语境中的推敲、分析、 整合能力。
第10页
例 1:(2020·课标全国Ⅲ)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 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 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 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
少有。
第15页
2.从成语中推断
例 2:(2020·课标全国Ⅱ)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答案】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 了进言。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答案】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 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加骄横。
螳螂杀蛇文言文

螳螂杀蛇文言文
一日,螳螂在草间悠闲地游荡,忽见前方有蛇蜿蜒而来。
螳螂瞪大眼睛,准备随时发动攻击。
蛇似乎没有察觉到螳螂的存在,悠然自得地吐着信子,准备捕猎。
螳螂深吸一口气,蓄势待发。
它高高跃起,挥舞着锋利的镰刀,向蛇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蛇猝不及防,被螳螂成功击中,顿时血流如注。
然而,蛇并不气馁,迅速摆动身体,试图挣脱螳螂的束缚。
螳螂毫不松懈,紧紧地缠住蛇的身体,毫不留情地挥舞镰刀。
蛇在挣扎中露出了致命的毒牙,但螳螂毫不畏惧,一心只想将蛇置于死地。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螳螂终于用利刃割破了蛇的喉咙,将这条嚣张的毒蛇送上了西天。
战斗结束后,螳螂疲惫不堪地坐在草地上,默默地回味着刚才的惊险一幕。
它深知自己的生命同样珍贵,因此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这则螳螂杀蛇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要勇敢面对,敢于挑战。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勇气,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刻保持警惕,以免成为他人的猎物。
总之,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要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持警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螳螂杀蛇文言文翻译跟读

螳螂杀蛇,于野泽之中。
蛇见螳螂,怒而欲斗。
螳螂知蛇之毒,不敢轻敌,遂隐身草中,伺机而动。
蛇行于草间,不觉螳螂已至其背。
螳螂乘其不备,跃起而搏,以螳螂之爪,划蛇之腹。
蛇痛极,怒号不已。
螳螂复乘其怒,连划数下,蛇遂毙命。
螳螂遂收其利,得蛇而归。
翻译(现代汉语):在一片荒野的沼泽中,有一只螳螂正在捕杀一条蛇。
蛇看到螳螂,愤怒地想要与之争斗。
螳螂知道蛇的毒性,不敢轻率应战,于是隐身在草丛中,等待时机。
蛇在草丛中行走,不知不觉中螳螂已经靠近到它的背部。
螳螂趁蛇没有防备,跃起身来搏击,用螳螂的爪子划破了蛇的腹部。
蛇痛得无法忍受,愤怒地吼叫不止。
螳螂又趁着蛇的愤怒,连续划了几下,蛇最终丧命。
螳螂于是收回了它的战利品,带着蛇回到了自己的地方。
跟读文言文原文:螳螂杀蛇,于野泽之中。
蛇见螳螂,怒而欲斗。
螳螂知蛇之毒,不敢轻敌,遂隐身草中,伺机而动。
蛇行于草间,不觉螳螂已至其背。
螳螂乘其不备,跃起而搏,以螳螂之爪,划蛇之腹。
蛇痛极,怒号不已。
螳螂复乘其怒,连划数下,蛇遂毙命。
螳螂遂收其利,得蛇而归。
跟读翻译:Chángláng shā shé, yú yě zé zhī zhōng. Shé jiàn chángláng, nù ér yù dòu. Chángláng zhī tuó, bù gǎn qīng dí, suí yǐ yǐn shēn cǎo zhōng, sì jī ér dòng. Shé xíng yú cǎo jiān, bù jù chángláng yǐ zhì qí bèi. Chánglángchéng qí bù bèi, yuè qǐ ér bó, yǐ chángláng zhī zhuǎ, huá shé zhī fù.Shé tòng jí, nù hào bù jǐ. Chángláng fù chéng qí nù, lián huá shù xià, shé suì bì mìng. Chángláng suí shōu qí lì, dé shé ér gu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舍身杀蛇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孙叔敖[注]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新序·杂事一》【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孙叔敖:名敖,字孙叔,楚国(今荆州沙市)人,楚庄王时任楚令尹(楚相),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其故。
叔敖对曰:“闻
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
..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
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
..者,天报之以福。
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新序·杂事一》【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向者
..者
..吾见之②吾闻有阴德
A.从前女子应具的美德
B.从前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C.刚才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D.刚才女子应具的美德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杀而.埋之矣B.归而.泣
C.恐去母而.死也D.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解析:选D D项,连词,表转折;A、B、C都表顺承。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蛇今安在?
B.谁为哀者?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何陋之有?
解析:选C C项为一般句式;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译文:
参考答案: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相国,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它埋了。
他回到家后就开始哭,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
”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
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相国,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