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合集下载

对比显微手术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

对比显微手术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

对比显微手术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在治疗过程中,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是两个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分析这两种方法的疗效,并进行对比。

一、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显微手术治疗是指开颅手术将破裂的动脉瘤进行包埋或夹闭。

这种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对病人的疼痛、颅内压等症状可迅速缓解。

其优点还在于手术方法和技术成熟,病人安全性高。

但是,显微手术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手术风险高,术中出血量大,操作难度大,可能对病人造成二次损伤。

其次,手术后恢复时间长,需要住院观察。

还有,手术后的后遗症可能较多,例如失语、肌无力等。

二、介入治疗的疗效介入治疗是指经血管将破裂的动脉瘤进行修复。

这种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手术创伤小,恢复速度快。

其优点还在于其对颅内侵入性较高的动脉瘤具有疗效。

介入治疗的风险较小,尤其适用于老年和体弱多病的患者。

但是,介入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低,需要多次操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介入治疗的技术较为复杂,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操作水平。

再次,介入治疗的疗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解决颅内动脉瘤的问题。

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都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有效方法。

但是,两种方法的适应症不同。

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比较严重的患者,显微手术治疗更好。

而对于颅内动脉瘤症状较轻的患者,介入治疗更为适宜。

总的来说,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各有优势,相互补充。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最终选择哪种治疗方法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治疗。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案例讨论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案例讨论
术后穿刺侧肢体平伸,穿刺部位拔鞘后压沙袋6 h,制动24 h, 观察记录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穿刺部 位有无出血,渗血。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护理措施:2、并发症的预防
•再出血(休息、环境、情绪、血压、止血 药的应用) •血管痉挛(尼膜同的使用) •脑梗塞(肢体活动、意识障碍;替罗非班 、波立维、速碧林的使用) •下肢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三大并发症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案例讨论
目录
疾病相关知识回顾
病例介绍
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病例介绍
患者 冯艳玲,女, 49岁,因“打喷嚏后突发头晕、头痛伴 肢体乏力1小时余”于2016年3月9日收入我科,送院过程中患 者呕吐非咖啡样胃内容物1次。
入院体查:体温36.5度,脉搏6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
148/87mmHg。神志呈嗜睡状态,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 3.0mm,右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左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四 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V级,左侧下肢肌力III级。
护理措施:7、体位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 ,可以在床上翻身, 但不可以坐起。
患者呕吐时取侧卧 位或者是平卧头偏向 一侧。
回顾、总结
1、什么叫SAH?ICA? 2 、动脉瘤破裂出血栓塞术后的护理?
动眼神经麻痹:视物模糊、重影,出现上眼睑下垂。
无动性缄默症(akineticmutism,AM):是植物状态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
What
蛛网膜下 腔出血?
颅内动脉 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出血性脑血管 病的一个类型,分原 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 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先 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 管畸形。
SAH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破裂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姜健魁

颅内动脉瘤破裂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姜健魁

颅内动脉瘤破裂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姜健魁1,梁旭光2,朱迪2(1.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赤峰中心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2.内蒙古赤峰市中心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目的:评价颅内动脉瘤破裂后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效果,探讨中期行介入栓塞对患者病情的改善。

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完整临床资料。

结果:早期、中期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晚期(P<0.05)。

结论:晚期再出血发生率较高,中期与晚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因各种原因错过早期行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中期行动脉瘤栓塞术可尽可能早地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中期预后与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不同时机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致死率、致残率很高,部分患者因为未得到及时处理而发生再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

笔者主要对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探讨中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术后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 2012年6月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

将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记录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排除伴有严重心脏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及颅内动脉瘤未破的患者。

共180例,其中男97例,女83例。

年龄34 72岁,平均53.6岁;按Hant-Hess分级:Ⅰ级71例,Ⅱ级67例,Ⅲ级35例,Ⅳ级5例,Ⅴ级2例。

均以无诱因突发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其中约26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有3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有16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仅有4例为多发动脉瘤,其余患者均为单发。

1.2影像学资料:180例患者均行CT检查,证实伴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于环池、鞍上池、前纵裂、侧裂池和后纵裂,CTA或DSA检查对于颅内动脉瘤判断均为有效的方法,DSA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金标准,查出颅内动脉瘤189枚,位于前交通动脉82例,后交通动脉67例,大脑中动脉18例,基底动脉21例。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 文章编号】1 6 7 4 — 0 7 4 2 ( 2 0 1 4 ) 0 1 ( b ) 一 0 0 9 5 — 0 2 常工作和学 习团 。
1 . 4 统 计 方 法
临床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的脑血 管疾病之 一即为颅 内动脉 瘤, 该病 具有致 残率高 、 死 亡率高 的特 点 , 所 以在 临床上进行 早
中1 例出现复发现象, 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血管内栓塞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围手术期间进行预 防 出血处理可有效 的降低病死 率和致残 率。
【 关键 词】 介入 治疗 ; 急性期 ; 颅 内动脉 瘤 ; E DC
【 中图分类号】R 7 4 3 . 3
【 文献标 识码】 A
期诊断 和治疗 非常重要 。其发 病原 因中较为 常见 的为 自 发 性蛛 网膜下腔出血 , 约有 5 0 %~ 7 0 %t ” 。为探讨介入 治疗对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急性期 的临床效果 , 该 院在 2 0 1 1 年1 月一2 0 1 2 年 1 月 期间收 治的 1 9 例 内内动脉 瘤破裂 出血急性 其患 者额进行 E D C 栓 塞治疗 。 取得 了较好 的临床 效果。报道如下。
监控 患者血压 , 防止其再次发 生出血 ; 在手术 后早期行腰 大池置
3 讨 论
颅 内动脉瘤 出现破裂 出血在 临床上致 残率和病死 率极高 。 其发 病 的主要原 因是 因 出血 本身 、 再 出血 、 血管痉挛 , 再 次发生 出血一般在第 1 次 出血 7 d内 , 在这期间也较容易发生迟发性脑 血管痉挛 。再 出血病死率在 5 0 %以上1 3 1 。所 以在早期应从循环 中 鼓励动脉瘤是预防 出血的重要方法 。该次试验 中 1 9例颅 内动脉 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了早期动脉瘤t  ̄ o t t , 具有 明显 的临床 效果 。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手 术夹 闭及 介 入治 疗颅 内动脉 瘤 的适应 证和 疗 效 。方法 对 1 6 4例颅 内动脉 瘤 患者 ,分别 采取 手术 及介 入 治疗 ,对 两种 方法 的术后 并 发 症、 出院时格拉 斯 哥 量表 ( GO S ) 进行 评价 。结 果 手 术 组和介 入 组预后 良好率 分别 为 8 9 . 6 %和 8 9 . 7 % ;预 后不 良率 分别 为 8 . 8 %和7 . 7 %;病死率 分别 为 1 . 6 %和2 . 6 %,术后 并 发症 发生率 分别 为 3 1 . 2 %和 1 5 . 4 %。结 论 手术 及介 入对 颅 内动脉瘤 治疗 的 临床 效 果相
高 血压 脑 出血 是神经外科 常见的危 急并发症 ,就其治疗而 言 ,目
中国医疗 前 沿, 2 0 1 0 , 5 ( 1 9 ) : 5 1 — 5 2 .
颅 内动脉瘤 显微 手术和介入栓 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唐 涛 李彦钊 陈 铎 单 继东 宋守智
( 辽宁省鞍 山市长大 医院神经外科 ,辽宁 鞍 山 1 1 4 0 0 7 )
有效 清除颅 内血 肿 的同时 又不会 造成 过高 的颅 内压 力 ,可显 著 减少 并发症 的发 生 ,因此本 组患 者最 终在手 术 时间 以及所获 得 的围手 术
于对 照组 ,比较有统计学意 义 <0 . 0 5 ),详见表 3 。 表 3 两组 患者半 年 随访疗 效比 较 ( n ,%)
碎 穿刺 针行 微创血 肿 清除术 对高血 压脑 出血 患者 实施 治疗 ,不仅 大 大 减少 了手术 的创伤程 度 ,而且术 中可通 过C T 引导 立体定 并实 时监
2 . 3半 年随访 结果 比较 两组患 者经半年 随访 ,G O S 评分结果显示 仍是微创组 疗效显著 优

非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非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RE ROS CTVE ANAL SI T PE I Y S 0F THE F E E F CT AND ROGNOSE F THE T A P S0 RE TM EN T OF SUB ACHN0l M 0RRH AR D HE AGE P I T IH0 U ANl O M Y AT EN S W T T CR 0T
HU ANG i Hu ,DENG i u Weh a,Y NG 0 g,e l A y凡 ta
【 摘
要 】 目的
评价蛛 网膜下腔 出血( A 患者 经颅 内动脉瘤 ( N) S n) A 介入栓塞 术后 , 脑脊液 ( S ) 行 C F 选择 S H 急性期 患者 16例 , 中介 入栓塞 治疗组 9 A 3 其 2例 , 经股 动脉插
r usReut h rg oio ee bl mg u a bt r n t nr op( 0 0 ) I m o s gop. sl T epons fh m o s o pW et a e ot l ru P< .5 ;ntee bh m s s t i r s e t h c og h h gopteB f 1 ,0 n erw r ices osi os a f et a n P.0 0 ) T el e e ru I d 9 dad1ya ee nrae cnpc ul t nb o et t( < .5 . o r h h o2 d u yh e r r me h w t
Hu tHe sg a e W ,te b  ̄ rte e e t n r g o i w u d b . e h r u v n f h mb l m a c o e n s r d a h e e f c d p o n ss o l e T a mf l e to t e e o i W mu h l w r s h a h e s s

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分析

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分析

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分析梁国标;李志清;魏学忠;熊剑;韩松;连正华【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04(21)4【摘要】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再次破裂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迟发性脑缺血.二者是动脉瘤常见致死原因。

文献报道急性期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和残废率。

血管内治疗动脉瘤作为传统开颅手术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接受。

我院2000年1月~2004年3月共收治Ⅰ~Ⅴ级破裂动脉瘤患者447例,其中126患者于急性期(3天内)行血管内治疗。

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373-374)【作者】梁国标;李志清;魏学忠;熊剑;韩松;连正华【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16;大连金州区医院,辽宁,大连,11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1.1+2【相关文献】1.血管内治疗和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对比观察 [J], 赵晖;张紫寅;唐建建;杨堃2.动脉瘤颈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 [J], 邹亮;王伟;李双3.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J], 周勇;刘娜;王淑荣;伍丽红;袁玉英;徐树军4.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J], 吴红星;刘伟;帕尔哈提;冯冠军;杨小朋5.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分析 [J], 李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治 疗 也 可 能 为 大 多 数 患 者 预 后 良好 的 原 因 。
MR 等 影 像 学 检 查 对 全 麻 后 合 并 偏 瘫 患 者 的 预 后 判 断
有 较 大 的价 值 。全 麻 后 出现 局 灶 性 神 经 系 统 受 损 症 状 , 多 数
颅 MR I 检查中 D WI 未 显 示 高信 号 的 均 预 后 好 , 1 例 D WI 提 示基底节区大面积梗死 , 预后较差 。
对既往有脑卒 中病史 、 高 血压 、 糖 尿 病 等 危 险 因 素 的 患 者, 全麻手术前应进 行磁 共振 及颅 内外血 管检 查 , 对 有 较 高 脑 卒 中危 险 的 患 者 术 中应 维 持 较 高 的 血 压 水 平 , 可 有 效 降 低
全 麻 后 缺 血 性 中枢 神 经 受 损 并 发 症 的风 险 。
脑皮质降低最为显著 ; 意 识消失 时全脑 血流 降低 2 4 . 3 , 主 要降低的 区域 是 丘脑 、 额 叶、 颗 叶、 海马、 小 脑 等 区域 ( P< 0 . 0 5 )。咪 哇 安 定 麻 醉 , 镇静状态下全 脑血流 降低 4 . 7 , 额 叶 和 顶 叶 降 低 较 明显 。 高血压 、 糖 尿病 、 肥胖 、 吸 烟 等 危 险 因 素 导 致 大 动 脉 粥样 硬化性改变 , 继 发 颅 内 外 大 动 脉 斑 块 形 成 并 狭 窄 为 引 起 缺 血 性 脑卒中的主要危 险 因素 , 微 栓 子、 血 液 动 力 学 改 变 也 是 缺 血性 脑 卒 中 的 致 病 因素 之 一 _ 1 ] 。全 麻 后 出 现 中枢 神 经 系 统
4 参 考文 献
[ 1 ] 陆再 英 , 钟 南 山 .内科 学 [ M] .北 京 :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 2 0 1 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作者:李芳赖贤良毛国华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31期【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开颅显微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性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29日颅内动脉瘤患者49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颅夹闭223例,介入栓塞272例。

Hunt-Hess分级:夹闭组Ⅰ~Ⅲ级165例,Ⅳ~Ⅴ级58例;栓塞组Ⅰ~Ⅲ级198例,Ⅳ~Ⅴ级74例。

两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造影观察栓塞程度,术后随访3个月和1年时的GOS评分评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结果:术中造影瘤颈完全闭塞:夹闭组214例(95.96%),栓塞组208例(76.47%)。

预后良好(GOS 4~5分):夹闭组198例(88.79%),栓塞组231例(84.93%)。

并发症:夹闭组术后脑梗死24例(10.76%),术后脑积水21例(9.42%);栓塞组术后脑梗死35例(12.87%),术后脑积水37例(13.60%)。

住院时间:夹闭组(15.0±7.5)d,栓塞组(8.0±4.2)d。

结论:开颅显微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对治疗颅内动脉瘤均疗效显著,各有优势。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介入栓塞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07-03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75%,2周内和1个月内再次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40%,再次出血病死率>40%[1] ;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上以开颅显微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为主。

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情况,对近3年笔者所在医院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29日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经颅脑CTA或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均在发病后3 d内行开颅显微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患者共495例。

开颅夹闭组中: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共165例,其中男79例,女86例;年龄35~75岁,平均56.7岁;共有动脉瘤184个,前交通动脉瘤36个,后交通动脉瘤39个,大脑中动脉瘤34个,颈内动脉系统其他部位动脉瘤43个,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32个。

Ⅳ~Ⅴ级患者共58例,男26例,女32例;年龄36~73岁,平均57.7岁;共有动脉瘤65个,前交通动脉瘤14个,后交通动脉瘤12个,大脑中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系统其他部位动脉瘤14个,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10个。

介入栓塞组中: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共198例,其中男87例,女111例;年龄29~78岁,平均56.7岁;共有动脉瘤217个,前交通动脉瘤44个,后交通动脉瘤49个,大脑中动脉瘤30个,颈内动脉系统其他部位动脉瘤51个,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43个;Ⅳ~Ⅴ级患者共74例,其中男34例,女40例;年龄33~80岁,平均57.7岁;共有动脉瘤81个,前交通动脉瘤17个,后交通动脉瘤19个,大脑中动脉瘤14个,颈内动脉系统其他部位动脉瘤18个,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13个。

两组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在Goddard等[2]的研究结果中显示,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评分与性别、动脉瘤部位、手术时机无关。

1.2 手术方法1.2.1 开颅夹闭组全麻后常规开颅,在显微镜下依次分开外侧裂池、颈动脉池或鞍上池,充分暴露载瘤动脉后,分离动脉瘤颈;术中严格控制血压,取合适动脉瘤夹及角度夹闭;夹闭前和夹闭后分别使用吲哚菁绿进行荧光造影,观察夹闭情况;术后给以抗血管痉挛及预防脑组织水肿。

1.2.2 介入栓塞组全麻后使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或左、右股动脉同时穿刺插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充分了解动脉瘤位置及形态大小后,应用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动脉瘤,或使用辅助技术(双导管、球囊、支架等)辅助栓塞,术中行肝素化。

术后常规复查造影,持续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抗血管痉挛,有放置支架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和口服氯吡格雷抗凝治疗。

两组术后第2 d开始均行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直至血性脑脊液颜色变浅成淡黄色。

1.3 观察指标术后随访3个月和1年时GOS评分评估:5分为恢复良好,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 4分为轻度残疾,患者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3分为重度残疾,患者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分为植物生存,患者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1分为死亡,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2 结果2.1 Hunt-Hess分级分级I~Ⅲ级:(1)开颅夹闭共165例,共有动脉瘤184个,完全夹闭159例(96.36%);其中术后1年时,GOS评分4~5分者148例(89.70%);发生脑梗死14例(8.48%),发生脑积水12例(7.27%);住院时间(14.0±3.5)d。

(2)介入栓塞198例,共有动脉瘤217个,完全栓塞153例(77.27%);术后1年时,GOS评分4~5分者173例(87.38%);发生脑梗死22例(11.11%),发生脑积水20例(10.10%);住院时间(7.0±3.5)d。

分级Ⅳ~Ⅴ级:(1)开颅夹闭共58例,共有动脉瘤65个,完全夹闭55例(94.83%);术后1年时,GOS评分4~5分者50例(86.21%);发生脑梗死10例(17.24%),发生脑积水9例(15.52%);住院时间(19.0±4.7)d。

(2)介入栓塞74例,共有动脉瘤81个,完全栓塞55例(74.32%);术后1年时,GOS评分4~5分者58例(78.38%);发生脑梗死13例(17.57%),发生脑积水17例(22.97%);住院时间(9.0±5.4)d。

2.2 开颅夹闭组和介入栓塞组的疗效比较开颅夹闭组的完全闭塞率高于介入栓塞组,住院时间长于介入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导致动脉壁结构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的改变,临床往往表现为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甚至昏迷入院。

对动脉瘤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是开颅显微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主张尽早明确检查,有效处理动脉瘤。

亦有国外研究报道,防止血管痉挛最有效的方法是早期手术[3]。

国内部分医院对脉瘤的开颅显微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一致表明开颅夹闭和介入治疗均可行。

本次研究回顾了笔者所在医院近三年的临床资料,结果亦表明开颅显微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对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均肯定。

在疗效差异方面,有关文献报道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两者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但在2002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做了2143例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随机比较研究,发现在血管内栓塞组中,治疗1年后生活不能自理或死亡的为23.7%,而开颅夹闭组为30.6%,相对危险性较开颅夹闭组下降22.6%,绝对危险性下降6.9%;其结果显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颅夹闭治疗。

此次临床资料中,笔者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29日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经颅脑CTA或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行开颅显微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患者共495例。

统计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开颅夹闭95.96%,栓塞组76.47%;术后随访至1年时,GOS评分4~5分患者:开颅夹闭88.79%,介入栓塞84.93%;脑梗死:开颅夹闭10.76%,介入栓塞12.87%;脑积水:开颅夹闭9.42%,介入栓塞13.60%;住院时间:开颅夹闭(17.0±7.5)d,介入栓塞(8.0±4.2)d。

表明不论是开颅夹闭还是血管内栓塞,均取得良好疗效,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开颅夹闭明显高于介入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开颅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相对较长,而介入栓塞手术费用相对开颅夹闭高,给患者的经济带来较重负担。

总之,两种手术方式对颅内动脉的疗效均确切,且各有优势。

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这可能与出血后颅内高压引发的脑疝以及出血后导致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有关[4]。

无论是动脉瘤开颅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栓塞,脑血管痉挛及术后并发脑梗死及脑积水一直是动脉瘤患者术后的治疗难题。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是脑血管痉挛发生的主要原因,血液吸收的过程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相关,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4 d脑血管痉挛发生,6~8 d达到高峰,12~14 d后脑血管痉挛逐渐缓解。

有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方式不仅可以防止动脉瘤出血,同时还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对颅内血肿和出血进行处理,减缓脑血管痉挛的发生[5]。

对术后动脉瘤患者来说,充分释放血性脑脊液可有效缓解患者脑血管痉挛,防止脑梗死及脑积水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开颅手术的患者术中释放脑脊液、冲洗蛛网膜下腔及罂粟碱浸润载瘤动脉及分支均能有效防止及缓解脑血管痉挛。

此外术后抗血管痉挛药物(如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和“3H”疗法也能明显缓解脑血管痉挛。

术中动脉破裂是最危急的并发症,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尤其是在介入栓塞术中,患者常常需要转为开颅手术处理。

有经验报道认为,外科医生应该根据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角度调整微导管的末端,适时地根据阻力来调整用力,这是栓塞术中防止动脉瘤破裂的一个有效方式[6]。

开颅显微夹闭时,动脉瘤夹两头端应超过瘤颈,松夹时应缓慢和轻柔,不全夹闭瘤颈或粗暴急速松夹,均可能导致出血[7]。

虽然目前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均很成熟,疗效均显著,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如血管内栓塞相对显微手术来说,可能因不能解除巨大动脉瘤、血肿的占位效应及动脉瘤填塞不全而导致瘤颈,甚至瘤腔残留。

在手术过程中也发现,对位于前循环,常常出现因血管痉挛或解剖等因素导致微导管无法到位的情况;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对于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比介入栓塞更为安全[8]。

而有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优势更明显,如:(1)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岩段及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动脉瘤;(2)梭形宽颈或无颈动脉瘤;(3)年龄较大、全身情况差、对手术耐受能力较差的患者,开颅手术风险大的患者[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