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事迹材料 集锦
孝亲敬老先进事迹材料(5篇)

孝亲敬老先进事迹材料在80万人口众多的___县,取得了孝亲敬老模范称号,连日来,___同志可谓是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名的知名人士,当我们和电视台的同志来到大车闸采访她时,她却说:“尊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之不过是为了以后,当我步入老年时能够自豪的说一声,做人,我一生无愧”。
多么质朴的语言啊。
那么,让中华传统美德在___河务局得以弘扬,让孝亲敬老之花在我们黄河系统开的更鲜、更艳。
___1982年同本单位滑卫学同志结婚,组成了幸福的家庭,不久有了一双儿女,膝下承欢,其乐融融,他们共同渡过了前半生当中最轻松,最舒心的时光。
可是好景不长,噩运就向他们袭来。
愉悦的日子在___她公爹的瘫痪中嘎然而止。
在___年她年仅60岁的公爹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抢救室,经过医生全力抢救,命是保住了,从此只能躺在床上让人伺侯,老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由于她刚结婚没几年,平日里和公爹一天到晚说不上一两句话,如今公爹病了,脾气也变了,自己能把老人侍侯好吗。
咋能让老人安心养病呢。
其初她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不说别的就说让老人吃饭这件事就费了不少周折。
侍候老人她不怕,最让她害怕的是让公爹吃饭。
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心里难免产生急躁情绪。
于是她就专门说一些开心的事让他老人家听,哄得老人高兴,公爹吃饭才会顺当点。
否则稍不注意,公爹不是背过去脸不搭理她,或者干脆把饭菜抛洒一地,有时甚至故意用胳膊一抡将饭菜溅她一脸一身。
每当这时,她总是不声不响地收拾烂碗碎盘,然后重新给公爹做饭。
如此多次,当她再次把重新做好的饭菜送到老人面前时,老人再也不乱发脾气了,吃饭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给老人洗脸端盆也是她难迈的一道砍,为此,背地里她不知道流过多少泪。
当她回娘家把这件事讲给母亲听时,母亲总是对她说:“清素,你把公爹当成你的亲爹就不显别扭了。
”母亲一席话,点亮心头灯,心里豁亮了,委屈也没有了,她把给公爹洗脸端盆当成了自己应该干的事情。
自己多干点,侍候好一点,才能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安心工作。
敬老爱亲事迹材料范文

敬老爱亲事迹材料范文敬老爱亲事迹材料范文(通用5篇)敬老爱亲事迹材料范文篇1XXX,男,20XX年3月出生,现在第五小学三年级二班学习,是一名孝敬长辈、乐于助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小学生。
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们良好的感染和熏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颗健康向上的种子,使他一天天茁壮地成长起来。
到现在,他已经抱回家许多证书和奖状:成绩优胜者、课堂杰出表现奖、绘画创作表现奖、文明小使者等。
在家里,他是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的好孩子;在学校,他是位勤奋学习,心系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优秀少先队员;在社会,他是位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公益活动的好少年。
文明诚信的好少年待人热情大方,讲文明懂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谈吐文明,举止沉稳,深受老师、同学以及周围人的喜爱。
他从不因为要取得好名次而弄虚作假,而是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用优异的成绩履行自己对老师、对家长的承诺。
有一次,数学考试得了一百分,当老师对过答案后,他发现有一道题判错了。
诚实自律的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这道题做错了,不应该拿一百分!老师高兴的夸奖了他,并把他的分数改成了95分,数学成绩由第一名变成了第二名。
下课后,有的同学问他:XXX,你这样做多傻呀!回答说: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信比成绩,要珍贵好几万倍,好成绩要考努力学习去取得。
听了他的话,同学惭愧的低下了头。
还有一次,拿着一个新买的玩具,和同学小凯一起玩,那个同学没有这种玩具,非常羡慕,主动答应下次见面时给他带一个。
几天后,回家后拿出一个同样的玩具,妈妈问他怎么又买了一个相同的玩具,他才告诉妈妈,他答应小凯送给他一个玩具,现在买好,下次见面时好送给他。
几天后的傍晚,妈妈去接放学,并告诉他晚上要和小凯一家吃饭,这时告诉妈妈需要先开车回趟家,妈妈早已经把送玩具的事情淡忘了,因此莫名其妙的问他为什么,那样走就会绕很远的路。
这才告诉妈妈,他答应送给任子楷的礼物还在家放着呢,他已经答应再见面时送给他,他不能不守信用。
孝老敬亲事迹材料

孝⽼敬亲事迹材料孝⽼敬亲事迹材料(通⽤5篇) 在我们平凡的⽇常⾥,⼤家最不陌⽣的就是事迹了吧,事迹具有触发⼒⼤、感染⼒强的特点。
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孝⽼敬亲事迹材料(通⽤5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孝⽼敬亲事迹材料1 每当提起朱贵珍,左邻右舍总是交⼝称赞,敬佩她是⼀个敬⽼爱幼、善良博爱、教⼦有⽅的好母亲。
作为⼀名母亲,她⽤⽆私的母爱、悉⼼呵护着孩⼦,⽤⾼尚的道德品质和⼈⽣观影响和教育者他们。
多年来,她⽤⾃⼰的爱来营造⼀个良好和谐的家,把⼯作与家庭的关系处理得协调有序,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对公婆敬如⽗母,对早亡⼤哥的遗孀视若姐妹,对⼤哥的⼀双⼦⼥视若⼰出。
夫妻相敬,姑嫂互助。
朱贵珍出⽣于1965年1⽉,门前地以村村民,丈夫游明康原是四川洞南县⼈,1992年来到门前地做了上门⼥婿。
从此朱贵珍夫妇与她的⽗母哥哥嫂嫂侄⼉侄⼥组成了⼀个新的⼋⼝之家家。
朱贵珍和丈夫⼀边种地⼀边打⼯,还⽣育了两个⼉⼦,⽇⼦过的舒⼼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有旦⼣祸福,她的哥哥不幸车祸⾝亡,为了不让嫂嫂和不懂事的侄⼉侄⼥伤⼼,她对嫂嫂和侄⼉侄⼥关怀备⾄,悉⼼照料。
因⽗母年事已⾼,她和丈夫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什么活她都抢着⼲,有好吃好穿的总先留着给她们。
嫂嫂在外⼯作的时候,这⼀去就是好⼏年,她帮忙照看哥哥的⼀双⼉⼥,还要赡养两位多病的⽼⼈,还需抚养四个年幼的孩⼦,她任劳任怨,不仅把孩⼦照顾的⾐⾷⽆忧,更教会他们要真诚待⼈、⼼怀善意。
四个孩⼦不仅学习上进,品德也很好。
村⾥的⼈⼀传⼗,⼗传百,⼈⼈都称赞她⽆私有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敬爱公婆,孝敬⽗母,相助丈夫。
作为⼈妻、⼈母和⼈媳的我、她尽⼼尽⼒地做好⼀切,照顾好孩⼦和⽗母,关⼼体贴丈夫,并不因⾟苦⽽有丝毫的怠慢。
公公婆婆的⽣⽇,她放在⼼上,朱贵珍总会和丈夫回到四川烧上⼀⼿⽗母喜欢的可⼝饭菜;逢年过节,她总是省吃俭⽤,⾃⼰舍不得买⼀件新⾐服也不忘给⼆⽼买些礼物。
尊老爱亲事迹材料(3篇)

尊老爱亲事迹材料(3篇)尊老爱亲事迹材料(精选3篇)尊老爱亲事迹材料篇1现为郑州—局的一名普通职工。
该同志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料身有病患、年近九旬的婆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媳、为人妻的高贵品质,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个人做人最起码的标准,良知不仅仅仅要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婆婆跟随她生活近二十年,年龄越来越高,脾气越来越大,多种老年病导致身体十分虚弱,需要人贴身照顾。
虽然老人有6个子女,但因其他儿女不在身边,且老人不同意跟随其他子女生活,为了尊重老人的意愿,更好更方便的照顾老人,在孩子4个月时,她与丈夫义无反顾将年逾八旬、行动不便的婆婆接到自己身边。
因为孩子年幼,工作繁忙,爱人因工作性质对家庭照顾极少,加上老人性格偏执,她常常感到身心俱疲。
20_年,老人感到腹部剧痛,她将年幼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迅速将老人带到医院,经检查疹断为急性阑尾炎,情况紧急,医院马上安排了手术,但因婆婆身患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等多种慢性疾病,术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病发症,导致呼吸反复停止,医院一度准备放弃治疗,但她和爱人没有放弃希望,迅速安排转院,在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后的两天,婆婆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但紧接而来的并不是病愈出院,而是出现了第二次术后并发症,因老人体态肥胖,当时又正值7月,炎热的天气导致伤口脂肪液化,不愈合,医院遂又安排了二次手术,一个小小的阑尾炎手术,竟花费十三万元才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经过近二十年共同生活的风风雨雨,原本性格偏执、多疑的婆婆渐渐地像袒护自己孩子一样袒护她,不许别人说她一句闲话,虽然年龄越来越大,但老人也开始心疼她,为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当她阻止时,婆婆就说她在锻炼身体。
近二十年的相处,她与婆婆磨合相处成了真正的亲人,没有暖不热的'心窝,予人玫瑰,必手有余香。
平时在家里,如果老人有不舒服,她就及时将婆婆送到社区诊所或医院,婆婆成了个老病号,她跟医生也成了朋友。
敬老爱亲事迹材料

敬老爱亲事迹材料敬老爱亲在现代社会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和社会责任,它不仅代表着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更展示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传承和家庭价值观的传统。
下面是一份关于敬老爱亲事迹的材料,以帮助你了解敬老爱亲的重要性和如何实践。
敬老爱亲事迹材料1. 张老师的敬老爱亲事迹张老师是一位退休的小学教师,他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但仍然坚持每天到学校附近的社区读书角落义务为那些有阅读困难的学生辅导,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他花费很多时间与孩子们交流,耐心地讲解他们不懂的问题,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张老师的坚持和付出获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感激,不仅帮助他们提高了阅读能力,还传递了敬老爱亲的价值观。
2. 王爷爷的敬老爱亲事迹王爷爷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他身体虽然不好,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态度。
尽管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忙于工作,但王爷爷对家人的关怀依然没有减退。
他每晚都会和孩子们通过视频通话,并详细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王爷爷还定期举办家庭聚会,让家人们聚在一起共度美好时光,为家庭传承了敬老爱亲的传统价值观。
3. 张太太的敬老爱亲事迹张太太是一个年近六旬的妻子,她的丈夫因病去世,自那以后,她一直在独自生活。
尽管如此,她每天都会亲自到附近的养老院探望并照顾那些无人照料的老人。
张太太不仅为老人们送去食物和生活用品,还陪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
她的关怀和爱心使老人们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帮助他们度过孤独的晚年。
4. 李先生的敬老爱亲事迹李先生是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尽管工作繁忙,但他每年都会利用休假时间回家探望父母。
他会帮助父母做家务、修理房屋,并花时间与他们聊天,为他们表达关爱。
李先生还会倾听父母的建议和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的孝顺和关心使父母感受到了他们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传递了敬老爱亲的价值观给下一代。
通过以上几个具体的事迹可以看出,敬老爱亲不仅体现在对老人的物质帮助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对老人的关心和尊重。
尊老爱亲典型事迹材料三篇

尊老爱亲典型事迹材料三篇尊老爱亲典型事迹材料三篇下面是我们第一公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尊老爱亲典型事迹材料三篇,请大家参阅!(篇一)敬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本分。
塘镇村李某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xx,男,现年51岁,xx镇xx村村民。
上有年近八旬的母亲,在兄弟姊妹五人中排行第二。
多年以来,夫妻二人在孝敬父母,兄妹和睦,邻里团结等方面的实际行动,受到了三里五乡的赞扬。
一、以孝为先,赡养母亲尽孝道1980年,19岁的李某在xx中学完成高中学业,成为村里少有的高中生。
因为父亲身体长期不好,毕业后的李某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之一。
1983年,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的母亲独自生活不便,李某便建议母亲同儿女一起生活,但担心给儿女添麻烦的李母却坚持一个人生活。
如今,李母年事已高,虽然身板还算硬朗,但常年的风湿折磨让老人痛苦不堪。
尤其是冬天来临,老人就很少出门,李某疼爱自己的母亲,因为自己时间充裕,他和妻子经常在寒冷的晚上陪母亲聊天,给母亲暖被窝。
他常常叮嘱兄弟妻儿,老人家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正常的,虽然有些话不中听,但是绝对没有恶意,要多包容不要产生误会。
所以这么多年来,一大家子没和老人红过脸、吵过架。
婆媳关系融洽,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二、家庭和睦,兄弟齐心力“聚”金24岁那一年,经人介绍与善良淳朴的农村姑娘xx喜结良缘,按照农村的习俗“分家”生活,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生活也是其乐融融。
1987年,两口子有孩子,生活也越来越好。
1996年,李某通过村干部选举被村民推选为xx村的会计,16年来,不论是村集体“大家”,还是自己的“小家”,李某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兄弟姊妹5个人都已分家过日子,但分家不分心。
1998年,在李某的倡议下,兄弟四人合资创办了xx砖厂。
因为兄弟妯娌要生活在一起,李某也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定下了规矩:兄弟之间、妯娌之间要真诚。
十几年来,不论砖厂的效益如何,兄弟妯娌之间从没有发生破坏和睦的不愉快。
孝老敬老优秀事迹材料

孝老敬老优秀事迹材料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更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孝老敬老事迹,以供参考。
一、家庭的孝老敬老事迹1. 张家三兄弟的孝心张家三兄弟的父亲患有重病,需要定期治疗和照顾。
三兄弟中的大儿子在上班的同时,每天还要去医院陪护父亲,为父亲做心理疏导。
二儿子负责父亲的生活起居,做好一日三餐,并定期为父亲洗澡清理身体。
三儿子作为外地的异地打工者,虽然不能长期陪在父亲身边,但每个月都会寄钱回家,确保父亲得到医疗上的需要。
三兄弟的孝心让父亲在生病的时候倍感温暖和爱。
2. 王老太的精神抚养王老太太已经年过八旬,独自生活。
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无法时常陪伴她。
尽管如此,王老太太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经常参加老年活动,和其他老年人一起打牌、聊天。
她经常帮助其他有需要的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王老太太的坚强和乐观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给周围的人传递了正能量。
3. 马爷爷的孝心马爷爷是一个贫困山村的居民,他的妻子在多年前患上了重病,全家人为了支付医疗费用,不得不卖掉了家里所有的财产。
尽管如此,马爷爷从未放弃对妻子的照顾。
他每天早出晚归,在家务农的同时还要照顾妻子的生活起居,给她倒药喂饭,帮助她做康复训练。
尽管马爷爷的生活十分困苦,但他从未抱怨过,一直用自己的孝心和无私的爱来支撑家庭。
二、社会的孝老敬老事迹1. “铁娃”宋智孝心照顾老人宋智是一名年仅12岁的学生,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而他当时身患重病的奶奶需要照顾。
为了给奶奶更好的生活,宋智放弃了学业,放弃了理想,自愿成为奶奶的主要照顾者。
他负责奶奶的生活起居,为奶奶做饭、洗衣,陪伴她进行体力锻炼。
这种孝心和责任感感动了社会,许多人为他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让他能够继续照顾奶奶。
2. 大学生志愿者为老人扫雪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一群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了一场为老人扫雪的活动。
他们提前了解了当地老人的情况,并主动去老人家扫雪,确保老人们的出行安全。
孝亲敬老事迹材料10篇

孝亲敬老事迹材料10篇1. 张三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
他每天早上都会起早给父母准备早餐,并亲自照顾他们的起居生活。
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张三却从不抱怨,始终保持着微笑和耐心。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亲敬老的精神。
2. 李小芳是一位热心的志愿者,她经常去养老院陪伴孤寡老人。
她用自己的温暖和关怀,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李小芳的行为展现了她对老人的敬重和关怀之心。
3. 王大爷是一个退休的农民,他有八个子女。
虽然他的子女都在城市工作,但是每年过年的时候,他们都会回家陪伴父母。
王大爷非常感激子女们的孝心,他表示自己老了,但是有这样的子女,他觉得很幸福。
4. 杨阿姨是一位乐于助人的邻居。
每次她路过街头,总会看到有老人在搬运重物,她会主动上前帮忙。
杨阿姨认为老人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她愿意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
5. 小明的外婆生病住院了,他每天都会去医院陪伴外婆。
虽然他还是一个小孩子,但他懂得孝敬长辈的重要性。
他会给外婆讲故事,为她按摩,陪她聊天,让外婆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
6. 张爷爷是一个退休的教师,他喜欢教书育人。
虽然他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仍然坚持每周去学校给学生上课。
他认为自己还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经验。
7. 王奶奶是一个乐观开朗的老人,她总是笑容满面地对待生活。
即使身体有些不便,她也从不抱怨,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她的乐观和坚强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很多正能量。
8. 小李是一位年轻的护士,她在养老院工作。
她对待老人非常细心和耐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亲敬老的精神。
她相信每个老人都值得被关爱和尊重,她愿意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照顾和关怀。
9. 赵大爷是一位退休的军人,他非常注重身体健康。
每天早晨,他都会坚持锻炼身体,无论是下雨还是刮风,他都不会间断。
他认为只有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家人。
10. 李阿姨是一个爱心义工,她经常去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
她用自己的关爱和陪伴,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老敬老事迹材料集锦尊老敬老事迹材料(一)孙远新,今年52岁,现为新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工作上,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生活上,他以真挚感人的实际行动续写着中国孝老爱亲的故事。
一路走来,他始终常怀着感恩之心,孝顺体贴之心。
他很低调,多次表示不愿意让人们知道他的事。
社会需要正气、时代需要榜样,高校需要正能量去引导新一代青年学子。
最终他工作所在的院系还是把孙远新尊来敬老的感人事迹披露到学校媒体上。
新乡学院学子们纷纷被孙老师的所行深深打动着,在论坛上自发地为他"盖楼"祝福,祝他和老人都幸福!称他为"计信最帅的老师".孙远新的父亲于2001年8月因脑血栓突发失去了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父亲长期瘫痪在床,需日夜有人护理。
起初,他利用周六周日和每天下班的时间去医院与母亲一起照顾父亲,喂饭喂药,按摩理疗,帮助锻炼肢体,训练思维,坚持每晚回到病房,给父亲用开水烫脚,擦身洗脚,处理弄脏的被单衣裤,打扫卫生等等琐碎事务,可以说是风雨无阻,不管是高温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从未间断过。
学校道德大讲堂里,学生们问他对孝的理解是什么,他用朴素的语言回答着:我们绝对不能因为生活好了而忘记生我、养我们的父母,他们一辈子经历的苦难不可胜数,是他们给了我生命,抚养我们成人,是他们带我步入社会,教我怎样做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做人最起码的标准,我们的良知不仅仅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精心赡养我们的父母。
我们父母岁数都大了,生病长灾是必然的、在所难免的,我们做子女的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
他的父亲在脱离危险期后,护理还要处处小心,时刻要注意随着老人的性子来。
因为这样的病人大都有着情绪波动较大,极易敏感激动,喜怒无常,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全身抽搐的特点。
所以,除了有孝敬之心外,这就要求身边照顾的人还要学会很多护理的技巧。
寒冷的冬天,为了不让父亲的褥疮发展、恶化,他专门跑去向老中医请教护理方法,现在都成为一个"护理专家"了。
夏天暖和时,他就贴心的抱父亲到窗前晒晒太阳。
一直刚强的父亲原本在生活中总是性格爽朗,家里也总是欢声笑语,突如其来的瘫痪后,父亲的精神状态就一直不太好,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大改变了家里的一切。
他就经常提醒自己,并告诉妻女,不能惹父亲生气,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父亲的每一表情、每一个反应、每一个生活细节他都不放过。
他告诉自己要多说体恤父亲的话,多做让父亲高兴的事。
每每在老人身边时都不忘给二老讲讲学校工作发生的事情,陪二老聊聊天,尽量让父亲保持着愉悦的心情。
在孙远新母亲看来,孙远新对父亲和自己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他的贴心、细心上,二老的冷暖他都时时刻刻挂在心上。
()孔子的一位弟子曾问他什么是"孝",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意思就是,要始终和颜悦色地面对父母,很难。
但他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13载,这个故事还将继续下去。
两年后,父亲的病情又严重起来,他的父亲转到外地治疗,因路途遥远,他不能天天前去照顾,于是就利用五一、十一、暑假、春节等节假日,坐火车前往,假期结束又抓紧赶回学校,常年无休,奔波于两地。
虽有压力,可是他选择尽量不耽误学校的工作,也尽量不给组织不给别人找麻烦,自己默默地承受着。
孙远新不是钢,不是铁,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从来没有垮过、孝心没有变过、责任没有失过。
关心他的一些朋友同事时常想约他在假期时出去走一走,放松调节一番,他都一一婉言婉拒。
只听他说起这些年的艰辛,"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没有父亲就没有今天的我,我所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做一个儿子的本分。
"他的语气总是很平静,脸上总是带着爽朗的微笑表情。
从父亲患病到现在这样的状况,已经整整坚持13年了,十三年中多少个日日夜夜,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不算作是人生中一段漫长的经历。
人道是:久病床前无孝子。
孙远新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珍。
诚然,对于孙远新来说,这段岁月承载着他踏上不惑之年的门槛后的时光,13年,多少日日夜夜的照料,他只是用无声的语言回答着、做着。
回首过去,仰无愧于养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父母付出的13载光阴。
抬望前路,他又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父亲双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顺之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父母度过祥和的晚年。
他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无论自己有多劳累,多困难,中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不能在自己身上丢失,他要用自己的付出,兑现自己的承诺。
我们可以没有他这般多舛的命途,却不能失掉他这般面对生活的态度。
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
孙远新用自己的行动去履行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用自己承担一点一滴的沉重去诠释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美德,将自己的不平凡融在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平凡的生活里,发出让人敬仰的光芒,不停的照耀着周围的人。
我们相信只要爱心无涯,孝心永驻,就能使每个家庭和社会获得双赢。
尊老敬老事迹材料(二)她是一名细心孝顺的女儿,也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灵的慰藉,她为老人排解忧虑,分担愁苦,与老人默契沟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细心家长,知已挚友,对老人真心呵护,倍至关怀;她用真爱勾勒了倾注与付予的光环,她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尊老敬老的美德,她就是——甘南县第二中学的王爱荣老师。
王爱荣老师的婆婆在她嫁进家门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她看到公公整天孤孤单单的生活,心里很难过,就在婆婆去世后一年为公公张罗老伴,老太太和公公生活了好几年,在此期间她虽然工作很忙但不忘时常去看望两位老人,缺啥少啥都会及时送去,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前年,公公不幸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小脑有点萎缩,老伴就离他而去了,他一下子像变了个人,动不动爱发脾气,性格也变得古怪,他们夫妇把他接到家中,精心照料,给他洗脸、洗脚、修剪指甲,不想吃饭,她就想办法给他改善饮食,把青菜剁碎和大米熬成粥,人常说,老小孩,真是这样,有时睡到半夜老人就起来自言语,这时她就会叫醒她的丈夫共同去看怎么了,和老人聊会,有时老人还骂人,她总是静静地听着,她知道老人是有病的原因,不然不会这样,她一直说: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我们应该孝敬老人。
王老师还有一个老父亲,他离她比较远,她每隔几天就会打电话问问身体和生活如何,虽然自己挣得不多但她每月都会寄500元钱给父亲,前几年她的工资很低,她为了父亲居然五年没换一双棉鞋,但她一直没有忘记父亲,她把攒下的钱寄给了父亲。
每每开了讲课费,她就说可以多给父亲寄点了,同办公室的同事都称赞她是个孝顺的女儿。
她常说:爱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应该爱老人,一个连自己的老人都不爱的人不可能爱别人。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尊老敬老事迹材料(三)——记XXX村村委会主任XXX同志XXX同志,女,汉族,1966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北京市XX区XXX村委会主任。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敬老爱老的人也一直被人们视为榜样眼学习。
XXX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尊老爱老的好领导、好干部。
她作为一名村干部、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创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在做好村委会工作的同时,更是把敬老爱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从思想上重视敬老爱老工作,从工作中上认真落实敬老爱老政策,从生活中真正地践行敬老爱老的美德,同时教育引导广大村民增强尊老敬老意识,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敬老爱老工作。
她常说:"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上一辈人的努力拼搏,正是他们当年的辛勤劳动打下了基础,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为村里所做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这朴实的话语中,句句都折射着她尊老爱老的崇高精神境界。
只要她听说村里有老人家庭不和的情况,她都会找到出现矛盾的家庭,和他们促膝长谈,解决矛盾,改善关系,教育他们的子女要敬老、爱老,畅通了老年和年轻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了家风、村风、民风的好转。
从工作中上认真落实敬老爱老政策。
她作为村委会主任,发展村经济的同时,也不忘把集体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她设身处地的为村民着想,更为老年人着想,实实在在地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关心和温暖。
为保障老人在退休后的生活,她多次提议村委会调整老人退休金制度。
2011年开始,全村老人退休生活金标准从每人每个劳动年限15元提高到20元,年退休金发放额将达到660万元,减轻了退休老人的生活负担,让他们能够老有所养。
;她还提议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设立长寿奖的决议案,自2010年开始起,凡年满80周岁、90周岁、100周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的村民,每月将分别获得村集体奖励的200元、300元和500元三个档次的长寿奖奖金。
为了满足老年人文化生活需要,她还组织成立了老年秧歌队、腰鼓队,配齐了服装、乐器。
在村文化活动中心为老年人配套了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器材等服务休闲设施。
从生活中积极地践行敬老爱老美德。
每到春节、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她总是亲自带着慰问品走访老干部、老党员、退休老人,祝老人们节日愉快,并和他们亲切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特别是对五保户的老人,她更是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大集体的关怀。
我村的老干部XXX,退休后得了脑血栓,不能正常行走,生活不便。
XXX同志经常去看望他,和他聊天询问他生活上还存在什么困难等。
老人总说:"王主任,您这么忙,还总是来看望我,真是让您费心了,谢谢您还总惦记着我。
"XXX总说:"您作为老干部,为XXX村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我关心您是应该的,有什么难处就直接和我说,村里一定尽力解决。
"我村五保户XXX,无儿无女,年老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XXX同志对他的生活更是特别关心,特地以村里的名义给他请了一个保姆,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等生活。
每到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大家团圆之际,为了使老人不孤单,能感受家庭的温暖,她总是抽空到老人家,陪老人多聊一会,给老人包饺子,陪老人一起过节。
老人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每当老人生病时,她总是安排车辆接送他去医院检查,并买水果等亲自探望。
老人由于长时间呆在家里,很少有机会能够出去游玩,她为了怕老人闷,特意安排村民小组的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陪同老人前往香山植物园、颐和园、鸟巢、水立方等地方走走看看,调整心情,同时感受北京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