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毕业论文-绝对精品】

合集下载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概述:湿地公园是在多种活生物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高度重视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和设计来达到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体验,以及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于生态系统安全性的关注。

本文将从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植物配置:(1)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应根据湿地公园的生态条件、区域特点和公园设计理念来确定,既要满足生态功能的需要,又要达到景观效果的要求。

具体而言,湿地公园环境相对潮湿,相对湿度较高,所以在植物配置上应选用耐潮、耐湿、耐阴性强的植物类型;另外,为了保证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需要合理配置针叶树、落叶树和灌木等不同类型的植物,让它们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以达到湖泊水质的净化、土壤保持和空气净化等生态功能。

(2)在配置具体植物种类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季节的植物景观效果,做到四季有景,春夏秋冬有不同花色和芳香,以此提高游客体验,也能吸引各类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保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

比如在景观营造上,选用绿柳、杨树、翠竹、水杉,红叶枫、紫叶李、黄金萱、紫色龙须花等种类,不同的花卉、灌木互相交织,形成景观特色,让游客赏心悦目,促进沟通学习。

(3)配置植物时,应注意不要过度添加,过度种植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失衡。

在配置植物时,应根据自然条件和公园规划设计考虑植物数量和密度。

景观营造:(1)景观设计,又叫场地规划。

应根据城市环境、功能定位、空间要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规划设计。

如使用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根据自然状况,设置合理的小径、步道和观景点,建立有极高审美价值的生态创作。

(2)景观营造,指对于植物的摆放、雕琢、修剪、造型等一系列技术活动。

如配合某些特殊景观,规划布置由其构成的草坪、花坛、喷泉等景观象征物,创造一种别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景观场地。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是一种集生态功能、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场所,在建设过程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对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实现公园功能的最大化。

作为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直接影响到公园的生态功能和美观程度。

植物配置应根据湿地公园的实际环境和生态特点进行科学规划。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系,植物要根据湿度、酸碱度、土壤类型等环境条件来进行选择。

在湿地公园中,可以选择一些耐湿泽生的植物,如湿地垂柳、香橼等,这些植物能够适应潮湿的环境,增加湿地的生态功能。

植物配置应注重生态可持续性。

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而建立的,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应优先选择本地的湿地植物。

这些本地植物不仅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中应避免引入外来的异种植物,以防止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植物配置应考虑公园的环境审美需求。

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生态景观,也是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植物配置中应注重植物的观赏性和美化效果。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湿地植物,如莲花、红掌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增加湿地公园的美观程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景观营造是湿地公园建设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公园的整体形象和游客体验有重要影响。

景观营造应注重公园的自然性和原始感。

湿地公园的建设旨在保护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在景观营造中应尽量保留湿地的原始风貌。

可以通过保留湿地的水体和湿地植被来增加公园的自然感。

可以设置一些自然而然的景观元素,如湿地木栈道、观鸟平台等,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接触到湿地的自然美景。

景观营造应注重公园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湿地公园是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在景观营造中应增加一些互动性元素,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可以设置一些游玩设施,如湿地漂流、划船等,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的魅力。

浅谈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

浅谈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

浅谈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作者:张瑞吉王菲来源:《现代园艺》2016年第19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园林景观不仅强调其生态及可持续性,更越来越趋向于一种视觉以及精神层次的满足感。

在这股潮流下,“湿地”公园作为一种复合的生态系统不断地涌现出来。

本文简述了湿地公园植物的配置原则,提出了湿地公园水生植物配置与种植分析。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生态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或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现阶段,全球一部分国家在湿地公园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论是旅游、环境还是生态等学科,都对湿地景观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较于一般的公园,湿地公园更多地强调水生及湿生植物对生态的保护,其植物配置对湿地公园的整体景观风貌起决定性作用。

1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湿地公园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湿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属性。

其植物配置主要遵循以下几点:1.1 景观性原则从景观效果上考虑,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从而完善植物群落。

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将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设置以绿化为主要体现手段的景点,增强湿地公园的标识性、景观性,体现时代感、超前性,配置手法以大场景、规则式作为主景打造方式,减少中层的用量;表现传统内秀,则多采用自然式、婉约的手法,多用上层和中层植物;湿地公园需要以植物种类设置相应的景点,并与景观功能相匹配。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公园,以湿地为核心资源,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展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和生物多样性,吸引并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教育和科研等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非常重要。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以湿地植物为主。

湿地植物适应湿润环境,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和维护至关重要。

湿地植物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两大类。

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在水中,如荷花、香蒲等,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如净化水质、保护岸坡等;湿生植物生长在湿地中,如芦苇、菖蒲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景观效果。

根据湿地公园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种类、形态和颜色的湿地植物进行配置,以打造具有时令变化和观赏性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也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内容。

景观营造是通过构思和设计,通过植物的组合和布局来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形态和布局来构建景观框架,并结合地形、水体和建筑等要素进行协调,打造出具有层次感和丰富变化的景观空间。

可以利用湿地植物的密度、高度和生长特点等特点,来创造出分隔区域、引导人流和增加观赏点的效果。

景观营造可以使湿地公园更加美观、舒心和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还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本地特色植物资源。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物资源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的本地特色植物进行配置,以增加湿地公园的特色和独特性。

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湿地公园原有的植被资源,减少破坏和侵占原生生态系统的行为,以保持湿地公园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浅析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浅析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浅析摘要:通过龙港世纪新城湿地公园景观工程设计一期工程的实例,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和原则有着态度和建议。

关键词:湿地公园设计;龙港;植物配置。

一、湿地公园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作为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

而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已然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催化剂和城市公园发展的新课题。

湿地公园的设计是对区域内水体、土壤及植物的梳理,是对生态环境的合理规划,而在这个生境中最活跃及重要的因子即是植物。

但在对其配置的过程中很多设计者感性的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植物的独有性和观赏价值等表在因素上,却忽略了栽植该植物后的植株生长效果、生长表现以及对生态的安全性等,导致人工湿地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功能骤降。

因此本文以龙港世纪新城湿地公园景观工程为例,主要对该项目的景观结构的实施中植物选择和搭配的问题进行浅析。

二、龙港世纪新城湿地公园建设的背景1、背景资料:龙港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河网密布的平原。

建设环境条件的优质:区位交通将是引来新城门户,毗陵未来行政商业中心,地理环境具有水网密布、生态资源丰富,具备着湿地自然资源。

2、现状分析:区域内整体环境生态自然,有着湿地景观的风貌。

但是乔木部分种类单一,部分区域植物生境较差,附近有垃圾填埋,排污等不利植物生长入侵,整体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较低。

3、项目设计概况:规划总体用地面积:152691平方米,一期工程总建设用地37311平方米,水域面积12800平方米。

设计理念围绕着“幸福诗地,龙港绿洲”来展开蓝图。

根据公园建筑和绿地结构,该期共设题景点有:休闲时光,长廊观荷,斜阳垂钓,中心花岛,九曲木桥,柳岸垂荫。

而植物配置就以各主题景点的设计串成,营造湿地景观。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直接影响到湿地公园的生态和观赏价值。

本文将从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两个方面对湿地公园的建设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植物配置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应该首先考虑到植物的生态功能。

湿地植被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稳定土壤、改善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在植物配置时应该优先选择具有这些功能的植物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吸水能力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来净化湿地水质;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抗风固沙能力的植物,如蒿草、柽柳等,来稳定湿地土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减少热岛效应能力的植物,如水杉、水杨等,来改善湿地气候。

在植物配置时还应该考虑到植物的观赏价值。

湿地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应该注重营造出优美宜人的环境,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应该选择具有较强观赏性的植物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美丽花朵的植物,如荷花、睡莲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花团锦簇;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多野生动物吸引力的植物,如桃花柳、红豆杉等,来吸引一些野生动物栖息和觅食。

二、景观营造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应该首先考虑到景观的自然性。

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应该以自然为本,尽量减少人为的痕迹,因此在景观营造时应该尽量保持湿地的自然原生态。

可以通过适当的造景手法来模拟湿地的自然景观,如人工湖、人工溪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自然韵味;可以通过适当的营造手法来模拟湿地的自然生态,如湿地湖畔、湿地沼泽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自然气息。

在景观营造时还应该考虑到景观的连贯性。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应该融入城市的整体环境,因此在景观营造时应该考虑到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

可以通过适当的衔接手法来使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如绿化带、景观廊道等,来增加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可以通过适当的过渡手法来使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衔接,如景观树、景观灌木等,来增加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过渡性。

实例探讨湿地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措施

实例探讨湿地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措施

实例探讨湿地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措施摘要:在城市公园植物配置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植物配置方法,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群落,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

本文以华侨城湿地公园景观植物配置为例进行,对公园的植物配置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湿地公园设计;植物配置一、项目概况华侨城湿地公园于2012年5月15日正式开园,位于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北区,东临锦绣中华景区,西望世界之窗景区,北靠中国民俗文化村,南接白石路,远眺深圳湾公园,占地面积约68.5 hm2,见规划总图(1),它是国家II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拥有4万多平方米红树林湿地景观。

图1:总规划图公园治理按照“保护、修复、提升”的原则,通过湿地封闭管理、水质改善工程、湿地生态提升三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构筑起湿地内动植物与深圳湾的生命通道,还对保护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美化周边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功地重现了华侨城湿地的生机与活力。

华侨城湿地依托“保护性修复”的生态理念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融湿地体验、生态培训和科普教育于一体,于2011年8月获得由国家海洋局授予的中国首个“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称号,欢乐海岸也因此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境保护部联合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12月30日,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同意天津蓟县州河等134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深圳市华侨城湿地在内的全国134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华侨城湿地公园正式升级为试点国家湿地公园。

二、园林特色园内约有2500米的沿湖步道,从沿湖步道上,可以观赏到湖对岸的风光,让游民能更好地亲近湖水,享受湖畔美景(如图2)。

图2:湖畔美景2.1植物群落配置园内植物配置主要应用了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结合曲径通幽的跑步道,营造自然生态、野趣、幽静的天然氧吧环境,沿湖跑道的另一侧选用常绿树种如小叶榕、大红花、黄金竹等做为绿化隔离墙,将园外的噪音及繁杂事物遮挡于园外,给游人营造了静谧、舒适的感觉(如图3).图3:跑步道2.2植物种类配置园内乔木层主要应用的植物有小叶榕、凤凰木、白玉兰等,灌木层有灰莉、双荚决明、大红花、紫叶朱蕉、虎尾兰、鸢尾等,湿地结果植物有芒果、香蕉、杨梅、木瓜、百香果等,湖边大量种植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品种丰富,生长旺盛,高低互见,错落有致,野趣横生,对湿地生物群落恢复,污水处理,自然水面恢复起到了良好作用,湿地主要主要选用了花叶芦竹、菖蒲、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华侨城湿地根据芦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规整、补种、扩大和丰富,形成了集中成片的芦苇荡,还配以简易的木栈道和观赏平台,能够深入湖心地带,与芦苇带近距离接触,感受自然气息。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摘要: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公园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性。

本文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运用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相关理论,分析城市湿地公园中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选择树种、优化配置方法和种植方式等提升策略,为类似公园植物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城市景观设计1引言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为环境提供了各种好处,包括水过滤、洪水控制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

如今城市湿地公园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这些公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在其城市环境中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要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尤其重要。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决定着公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一个成功的湿地公园,是生态上和经济上的共同增长,因此,了解不同的植物配置如何影响湿地公园的功能非常重要。

2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概念城市湿地公园是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类型的公园[1]。

园林植物配置是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的栽植植物,形成好的植物景观,包括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科学性,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要有不同的植物配置,另外植物配置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结合科学合理的配置,营造自然和谐的景观效果,以达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共同提高。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植物的搭配,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群的设计,合理的组成,色彩搭配,季节变化和园林意境;二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元素的结合,如水、石、建筑、道路等的搭配与融合。

3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原则3.1生态性原则湿地公园应按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公园的绿化进行植物配置,以本土植物造景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把各种有特色的植物融合进当前的景观中去,与本土植物相搭配,形成生态性强的植物组团,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地,恢复湿地公园的区域生态性,提升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学生所在系(院)美术学院专业(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目录目录 (1)摘要、关键词 (2)正文、引言 (3)1 国研究现状 (3)1.1 陆地植物配置特点 (3)1.2 水生及滨水植物配置特点 (3)1.3 评价 (4)2 清北湿地公园概况 (4)2.1 基地概况 (4)2.2 植物资源 (4)2.2.1 亚热带植物资源 (4)2.2.2 基地及青白江植物资源 (5)3 清北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分析 (5)3.1 陆地植物配置 (5)3.2 滨水植物配置 (5)3.2.1 开敞植被带 (6)3.2.2 疏林型林地 (6)3.2.3 郁闭型密林地 (6)3.2.4 湿地植被带 (7)3.2.5 卵石滩 (7)3.3 水生植物配置 (7)3.3.1 水生植物群落类型 (8)3.3.2 方案中水生植物配置的主题特色简析 (8)3.4 生态岛植物配置 (9)4 结语 (10)致 (10)5 参考文献 (10)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摘要: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保证其生态循环的关键之一,及对湿地植物的选择、应用和配置。

本文以清北湿地公园为例,介绍了该项目的植物配置。

项目中我以因地制宜和运用乡土植物为首要特点出发——将整个公园的植物分为陆地、滨水、水生、生态岛四大植物群落类型,然后分别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和使用功能三个方面考虑植物的具体配置,最终实现了全园的生态平衡和多样化景观结构。

关键词:风景园林;湿地公园设计;植物规划;陆地植物;滨水植物;水生植物;生态岛植物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孽生地。

湿地公园则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容的公园。

如何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潜能,合理地配置资源,规划建设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相统一的湿地景观,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新课题。

近年来不少“湿地公园”应运而生,对于湿地公园来说,植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湿地公园创造了优美的景观环境,而且维持了其生态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稳定。

但在对其配置的过程中很多设计者感性的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植物的独有性和观赏价值等表在因素上,却忽略了栽种该植物后的植株生长效果、湿地运行效果、生长表现以及对生态的安全性等,导致人工湿地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功能骤降或运行费用剧增,最后系统瘫费或闲置。

因此要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潜能,就得合理配置植物,规划建设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相统一的湿地公园景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期的稳定和运转。

因此结合本次的毕业设计项目特点,本文以清北湿地公园为例,主要对怎样将植物的生态效应、景观结构和使用功能合理结合,如何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湿地植物,并且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湿地系统中等问题进行研究。

1 国研究现状在由俞孔坚先生等规划设计的黄岩永宁公园是以河流再生设计为主题,在其植物配置上,应用乡土物种形成绿化基底,整个绿地系统平行于永宁江分布有如下特点:1.1 陆地植物配置特点公园的西边界和北边界,繁忙的公路给公园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为减少干扰,设计了用香樟等树种构成的浓密的边界林带,使公园有一个安静、清新的环境。

公园原始地形中还有许多的水杉,因为在这里很常见又普通,所以不被当地人关注,它们或孤独地伫立在水稻田埂之上,或排列在泥泞不堪的乡间机耕旁,或成片分布于沼泽湿地和污水横流的垃圾粪坑边。

于是设计者通过方格网状分布的树阵,在一个自然的乡土植被景观背景之上,将这种平凡的树按5×5棵种在一个方台上,给它们一个纪念性的场所,重显高贵典雅。

树阵或漂于水上、或落入繁茂的湿生植物之中、或嵌入草地,无论身处何地,独特的水杉个性都会显露无疑。

1.2 水生及滨水植物配置特点河湿地,由观赏性较好的乡土湿生植物构成,如睡莲、荷花、菖蒲、千屈菜等。

河漫滩湿地,在一年一遇的水位线以下,由丰富多样的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构成,包括芦苇、菖蒲、千屈菜等;在一年一遇的水位线与五年一遇的水位线之间,用当地的九节芒构成单优势种群,是巩固土堤的优良草本,场地原有大量九节芒杂乱无章地分布,可进入性较差。

经过设计的芒草种群疏密有致,形成安全而充满野趣的空间。

在5年一遇的水位线和20年一遇的水位线之间,用当地的狗牙根作为地被草种,上面点缀乌桕等乡土乔木,形成一条观景和驻足休憩的边界场所,在其间设置一些坐椅和平台广场。

疏林草地,沿河两侧分布,给使用者一个观赏湖湿地和驻足休憩的边界场所。

堤密林带,结合地形,由竹林、乌桕、无患子、桂花等乡土树种,构成密林,分割出堤和堤外两个体验空间:堤外面向永宁江,是个外向型空间,堤围绕河湿地形成一个敛式的半封闭空间。

1.3 评价在这个方案中设计者主要运用的是乡土植物,且对河流两岸原有的杂乱五丈的一些植物进行了利用和设计,同时在面积不大的一带状绿地上,处处体现了因地制宜的配置特点,对水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同水位采用不同的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配置利用。

从这样一个小小的案例中我充分领悟到了,因地制宜和运用乡土植物两个方面的真理,也为我们毕业设计方案中的植物规划提供了参考和引导。

2 清北湿地公园概况2.1 基地概况该项目位于青白江区北部平坝区,占地面积约665亩;设计山地面积约125亩;丘陵地面积约265亩;水域面积约260亩,其中包括一中心大湖面,面积约120亩,两处自然式水塘,面积分别46亩、40亩左右,其余为一些小水潭和小溪流区域;水滨有凹岸、凸岸、浅滩等丰富的岸线。

2.2植物资源2.2.1 亚热带可利用植物资源陆地植物:银杏、悬铃木、女贞、桂花、紫薇、雪松、天竺桂、皂角滨水植物:枫、枫香、栾树、朴树、树、紫荆、红豆杉水生植物:花叶艳山、菖蒲、海寿、旱伞草、水生美人蕉、水葱、芦荻、黄花鸢尾、花叶菖蒲、蓬莲草、千屈菜、睡莲、荷花、圆币草、再力花、红莲子草、泽泻、香菇草、细叶芒草、芡实、水芋、灯心草、矮蒲苇、香蒲、打漂、细叶莎草、慈姑、常绿水生鸢尾、花叶水葱、梭鱼草、莕菜、大花萱草、弧尾藻、花叶芦竹、水罂粟、金鱼藻、蜘蛛兰、血草、碗莲2.2.2 基地及青白江植物资源陆地植物:各种果树、竹类、柏、青、香樟、楠木、马尾松、油桐、柑桔、苹果、梨、桃、、桤、千丈、桉、黄树滨水植物:垂柳、旱柳、水杉水生植物:莎草、芦荻3 清北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分析本方案中植物配置的预期效果有三个方面: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功能外,还要达到在无需经常性人为管理的条件下, 能保持自身的景观稳定。

因此结合方案的原始地形和周边环境,我将全园植物类型分为陆地植物、滨水植物、水生植物和水体里的生态岛植物来进行规划、配置,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配置特点。

为了实现植物的优化利用,还选用乡土植物作为全园主体。

具体配置分析如下:3.1 陆地植物配置方案中的陆地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北面的山地安静区域,东面滨水区和主入口区域中靠近市政道路的边缘地带,配置效果多形成水生和滨水植物的背景树,我把重点放在了它的生态效应上。

因为虽然本次方案是一个湿地公园,主要是要突出水生和滨水植物的多样性、景观性,但是这些都必须基于一个群落结构完整、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植物群落基础上,否则湿地公园的景观意义必将慢慢荒废掉。

所以在方案中陆地植物的配置上主要考虑其植物群落结构的完整性,表现为乔灌木合理搭配、针阔叶林混交,以充分达到生态平衡,为滨水和水生景观提供一个坚实的生态基础。

与此同时,我在植物的选用上还考虑到了对周边有常年风、有毒气体、噪音、粉尘等的吸收、阻挡。

所选骨干树种:黑松、雪松、刺槐、银杏、树、天竺桂、皂角、银杏、马尾松、桂花、楠木、香樟、各类果树、女贞、落叶松、油松、悬铃木等;主要的配置方式为周围角落大片的密林、疏林带,各个分区里的群植植物等。

群落结构如:香樟+海桐+桅子+酢浆草;香樟+小叶黄-洒金珊瑚+石菖蒲;黑松+棣棠+二月兰+石菖蒲;悬铃木+毛白杜鹃+沿阶草;广玉兰+白玉兰+山茶十阔叶麦冬。

3.2 滨水植物配置方案植物配置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滨水植物,它联系着陆地和水域,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是方案中植物景观结构最丰富的区域。

配置上我重点突出了它的景观效益和功能特点,同时在生态上也注意到了对水土的保持、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巩固。

总体滨水带植物配置上坚守了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将其群落类型分为开敞植被带、稀疏型林地、郁闭型密林地、湿地植被带,卵石滩等,其中以风景林带为主,通过疏密不同的风景林地构成滨水绿带的骨架,再以开敞植被带、湿地景观和局部的卵石滩穿插于绿地之中,形成了连续的动态观赏序列。

利用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特点,创造出动静结合、开闭变化的游憩空间,以满足不同类型活动的需要。

如开阔地带明快热烈,以动为主,开展嬉戏、玩耍、日光浴等活动;郁闭地带阴凉幽深,以静为主,提供散步、休憩、森林浴等活动。

3.2.1开敞植被带为了给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通道,方便水域与陆地空气的对流,改善全园陆地空气质量、调节气温,同时形成欣赏风景的透景线,在滨水植物群落里我运用到了开敞植被带这一群落类型。

在方案中主要表现为由地被和草坪覆盖的大面积平坦地或缓坡地,形成开阔明快的户外空间,给游人提供了聚会、游玩、野餐、露营、跑马等不同的游憩场地。

提供游玩的缓坡草坪在本方案中主要根据它们具体所在的区域运用不同的草本花卉进行点缀,形成一种乡野气息特色的景观,或少量的孤植风景树,以提供夏日的遮阴。

例如:提供野餐和露营的草坪区域分布在方案中的山地安静区里的生活体验区,这一区域里的草坪上基本无乔木,灌木,为游人提供一个充分宽阔可以利用的场地空间。

提供跑马的草坪空间也分布在山地安静区,此区域我将它与其北面的密林带进行了过渡结合,形成疏林缓坡草坪,让游人既可以再草坪上自由的骑马奔驰,也可以闲来之余漫步林间,享受在一种幽深宁静的氛围。

3.2.2 疏林型林地方案中还运用了稀疏乔、灌木组成半开敞型绿地,这便是疏林型林地。

多采用落叶植物搭配少量的常绿植物,或多株组合,形成树丛式景观;或小片群植形成分散于绿地上的小型林地斑块。

它也为方案的水陆交流提供了通道,还形成似断似续,隐约迷离的透景效果。

尤其突出的功能效果是:夏季,游人能在树荫下开展游憩活动,在这个时候疏林型林地比开阔草坪区域更受青睐;冬季,能透过植物间隙以及落叶树的枝干缝隙射入林下空间,这时游人也可以享受到零星沐光浴。

结构群落如:枫香-桂花+水桅子+蝴蝶花;旱柳+佝骨+吉祥草;刺槐+棣棠+麦冬。

此外,几处小型的纯林带的运用,如竹林,游人可以随意进入,其中可以设置餐桌等室外餐饮林下空间;小乔木鸡爪槭林,其下为地被草坪,游人可以少量进入,进行小憩,小型的野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