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合集下载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是一种集生态功能、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场所,在建设过程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对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实现公园功能的最大化。

作为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直接影响到公园的生态功能和美观程度。

植物配置应根据湿地公园的实际环境和生态特点进行科学规划。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系,植物要根据湿度、酸碱度、土壤类型等环境条件来进行选择。

在湿地公园中,可以选择一些耐湿泽生的植物,如湿地垂柳、香橼等,这些植物能够适应潮湿的环境,增加湿地的生态功能。

植物配置应注重生态可持续性。

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而建立的,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应优先选择本地的湿地植物。

这些本地植物不仅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中应避免引入外来的异种植物,以防止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植物配置应考虑公园的环境审美需求。

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生态景观,也是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植物配置中应注重植物的观赏性和美化效果。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湿地植物,如莲花、红掌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增加湿地公园的美观程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景观营造是湿地公园建设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公园的整体形象和游客体验有重要影响。

景观营造应注重公园的自然性和原始感。

湿地公园的建设旨在保护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在景观营造中应尽量保留湿地的原始风貌。

可以通过保留湿地的水体和湿地植被来增加公园的自然感。

可以设置一些自然而然的景观元素,如湿地木栈道、观鸟平台等,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接触到湿地的自然美景。

景观营造应注重公园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湿地公园是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在景观营造中应增加一些互动性元素,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可以设置一些游玩设施,如湿地漂流、划船等,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的魅力。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公园,以湿地为核心资源,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展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和生物多样性,吸引并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教育和科研等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非常重要。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以湿地植物为主。

湿地植物适应湿润环境,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和维护至关重要。

湿地植物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两大类。

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在水中,如荷花、香蒲等,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如净化水质、保护岸坡等;湿生植物生长在湿地中,如芦苇、菖蒲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景观效果。

根据湿地公园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种类、形态和颜色的湿地植物进行配置,以打造具有时令变化和观赏性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也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内容。

景观营造是通过构思和设计,通过植物的组合和布局来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形态和布局来构建景观框架,并结合地形、水体和建筑等要素进行协调,打造出具有层次感和丰富变化的景观空间。

可以利用湿地植物的密度、高度和生长特点等特点,来创造出分隔区域、引导人流和增加观赏点的效果。

景观营造可以使湿地公园更加美观、舒心和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还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本地特色植物资源。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物资源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的本地特色植物进行配置,以增加湿地公园的特色和独特性。

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湿地公园原有的植被资源,减少破坏和侵占原生生态系统的行为,以保持湿地公园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要点探讨摘要: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多功能性的公园,对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引入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定义;研究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综合分析包括陆生、水生植物在内的整体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使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更加全面合理。

只有正确、合理的设计城市湿地植物景观才能保证好城市的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好植物的功能特性,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质量。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也在急剧增加,这也导致大部分城市湿地面积相对不足,城市中的传统公园趋于饱和。

在此背景下,城市湿地公园成为研究的热点,它对城市和湿地区域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相关的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加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尤其是植物景观的规划,以提升湿地公园的面积并使其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发展。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和定义根据国内外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文献,城市湿地公园是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特殊类型公园。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科普、湿地功能利用和湿地文化推广为主题,并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主题公园[1]。

对于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主要是针对适合湿地生长的植物种类设计。

在不同植物景观的影响下,既能美化城市环境又能让人赏心悦目。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被景观主要包括乔木、灌木和地被花卉等,湿生植物主要分为挺水、浮水、沉水植物。

自然界中的植物种类和形态各不相同,这也使得这些植物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冠幅饱满的大乔木,可以给人提供阴凉。

对于颜色鲜艳的植物,如果是五颜六色的花,可以吸引昆虫,比如蝴蝶、蜻蜓类的等。

对于一些营养丰富的植物,可以为周围的动物提供营养和食物。

这种植物景观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提供一定的经济和营养价值。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
提 高土壤的肥力 , 湿地 中 含 有 水 资 源 , 补充地下水 , 湿 地 还 有 着 独 特的生物生存 ; 湿 地 公 园 的植 被 景 观规 划 也 能 为 科 学 发 展 提
湿地 公园是湿地应用 于城 市的重要体现 , 做好城市湿地公 园植
物景观的规划设计 , 使 湿 地 的净 化 和 清 新 空 气 、 调 节气候 、 应 对 恶 劣 天 气 现 象 、涵 养 水 源 等 方 面 的 重 要 生 态 功 能 得 到 发 挥 , 为
态 环 境 为原 则 , 进行安全 的 、 符 合 自然 规 律 的 规 y J , x : 程; 植被景
观 的规划在追 求丰 富多彩 的同时 , 做到整 体统一性 , 使 规 划 中 的植被 景观不 是孤立 的 、 突 兀 的存 在 , 而 是 与 其 他 景 观 之 间 相
互统一 , 相互协调 ; 每一种植被所具有 的生态功能不 同 , 设 计 中
具有 重要 意植物景观 ; 植物 ; 景 观 中图分类号 : T U9 8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6 9 9 7 ( 2 0 1 6 ) 3 2 — 0 1 1 8 — 0 1 水 源 孕 育 文 明 ,湿 地 作 为 一 种 介 于 水 和 陆 地 之 间 的形 态 市环 境造成 了很大污染 , 在此背景 下 , 湿 地 公 园 植 物 景 观 的 规 划 应 用 对 城 市 建 设 具 有 关 键 意 义 。湿 地 公 园植 被具 有 涵 养 水 土 的作 用 , 为 土 地 保 持 地 下水 , 实 现 地 下水 的 良好 循 环 ; 湿 地 公 园 植被还 能净化空气 , 清晰污染气体 , 为人类提供重要 氧气 , 提 高 了 城市 空气 质 量 ; 同时 , 湿 地 是 鸟类 等 飞 行 动 物 、 昆 虫 等 爬 行 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直接影响到湿地公园的生态和观赏价值。

本文将从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两个方面对湿地公园的建设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植物配置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应该首先考虑到植物的生态功能。

湿地植被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稳定土壤、改善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在植物配置时应该优先选择具有这些功能的植物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吸水能力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来净化湿地水质;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抗风固沙能力的植物,如蒿草、柽柳等,来稳定湿地土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减少热岛效应能力的植物,如水杉、水杨等,来改善湿地气候。

在植物配置时还应该考虑到植物的观赏价值。

湿地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应该注重营造出优美宜人的环境,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应该选择具有较强观赏性的植物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美丽花朵的植物,如荷花、睡莲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花团锦簇;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多野生动物吸引力的植物,如桃花柳、红豆杉等,来吸引一些野生动物栖息和觅食。

二、景观营造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应该首先考虑到景观的自然性。

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应该以自然为本,尽量减少人为的痕迹,因此在景观营造时应该尽量保持湿地的自然原生态。

可以通过适当的造景手法来模拟湿地的自然景观,如人工湖、人工溪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自然韵味;可以通过适当的营造手法来模拟湿地的自然生态,如湿地湖畔、湿地沼泽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自然气息。

在景观营造时还应该考虑到景观的连贯性。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应该融入城市的整体环境,因此在景观营造时应该考虑到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

可以通过适当的衔接手法来使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如绿化带、景观廊道等,来增加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可以通过适当的过渡手法来使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衔接,如景观树、景观灌木等,来增加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过渡性。

浅谈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

浅谈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

浅谈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摘要:本文主要从湿地公园的的分区及植物景观设计入手,详细介绍了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 分区设计,植物景观设计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wetland park zoning and plant landscape of design, detailed introduces the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plant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the following is only for reference.Keywords: wetland park, partition design, plant landscape design1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概述在充分掌握当地湿地植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首先要理解总体规划的意图,明白设计的主题,选用适宜的种类,依照变化与统一、协调与对比、对称与均衡、韵律与节奏等植物造景原理进行生态设计,充分展现植物个体美和群体美。

2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分区设计2.1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植物景观该区域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群系为主,以求满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风貌,植物景观建设效果方面着重实现湿地的生态效益。

该区域只允许公园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进入,避免游客的干预。

2.2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植物景观该区域植物景观的构建是在保留自然湿地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充实和完善,但要注意控制,避免引进植物种类的过度繁殖,造成生物入侵。

公园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区域优美的湿地风景,而不能过多的活动于其中,该区域的设立避免了游人活动对保护区及恢复区的影响,起着缓冲衔接的作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景观,具有很高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对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进行分析与探讨。

首先,植物配置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基础。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植被,可以形成不同的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多样性的生境,有利于各类生物的栖息繁殖,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例如,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可以合理配置浅水区的芦苇、黄菖蒲等水生植物,设计沼泽区的蒲公英、泽泻等植物,营造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次,植物配置还可以改善湿地公园的水环境。

湿地公园的水环境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的基础。

通过合理配置具有吸水、净化水质特性的植物,可以有效净化湿地公园的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例如,水生植物如芦苇和菖蒲等具有吸收废水中富营养化物质的能力,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浅水区的植物如睡莲等可以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减少水体污染。

此外,植物配置还可以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

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景观,其景观效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合理配置植物可以营造出各种吸引人的景观,为游客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休闲空间。

例如,在湿地公园中可以利用各种树木形成树荫,搭配花坛、草坪等景观元素,营造出具有丰富层次感的景观效果;利用花卉等进行点缀,增添湿地公园的色彩和活力。

总之,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湿地公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保护和改善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改善水体质量,提供景观效果。

建设一个美丽宜人、生态友好的湿地公园,除了需要注重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公园的规划布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打造出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湿地公园。

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合理设计可以改善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风险等。

植物景观设计是人工湿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人工湿地的功能效益。

下面将介绍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一些原则。

一、生态适应性原则在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选择具有较强生态适应性的植物,能够适应湿润环境、耐盐碱、抗逆性强的植物种类。

这样可以保证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良好生长,发挥净化水质、吸附有害物质等功能。

二、物种多样性原则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尽量提高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通过合理组合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不同类型植物,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植被结构,提高人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种类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生态功能,能够相互促进,提高人工湿地的生态效益。

三、景观美观原则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需要考虑景观美观性。

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形态、花色、叶色等特点进行搭配,形成美观的植物景观。

同时,可以考虑植物的季节性变化,确保人工湿地四季景色宜人,吸引游客观赏。

四、生态互补原则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应该注重植物之间的生态互补关系。

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形成互补的生态系统,提高人工湿地的生态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一些植物具有共生关系,可以相互促进生长,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人工湿地的生态环境。

五、生态服务功能原则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服务功能。

选择具有净化水质、吸附有害物质、改善环境的植物种类,可以有效提升人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在植物配置上,可以考虑设置各种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菖蒲等,发挥它们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

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生态适应性、物种多样性、景观美观、生态互补、生态服务功能等原则。

合理设计人工湿地植物景观,可以提升人工湿地的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作者:李志勇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6期
[摘要]湿地公园被称为城市的后花园,同时又兼具收纳城市雨水,改善水体水质的功效。

作为城市家具的一种,合理地布置园林植物,营造引人入胜的园林景观是衡量湿地能否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的关键。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应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内的生态系统,植物作为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视觉景观的构成要素,是湿地公园生境创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直接影响湿地景观的质量。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当在充分掌握湿地公园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完成植物景观的营造,通过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意图的了解,合理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按照对比与协调、统一与变化、均衡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植物造景的原则进行景观设计,完成地向市民呈现湿地公园的美。

1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分区设计
一个完整的湿地公园通常由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宣教展示区等组成。

各分区由于功能定位不同,因此在设计植物景观时应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1.1 生态保育区的植物景观
该区域内的景观设计以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湿地植被为主,尤其是部分生态保育区担负着珍稀动植物繁殖地的重任,更加要注意利用植物景观隔离游客,避免对动植物繁殖地造成影响。

因此,大面积地种植芦苇、千屈菜等水生及湿生植物,形成一道道“植物屏障”既能构成富有野趣的植物景观带,又能满足生态保育区的功能需求。

1.2 生态恢复区的植物景观
该区域的景观设计以促进和强化湿地净化水体、涵养水源为原则。

在水体中大量种植金鱼草、睡莲、荷花、聚草等沉水、浮水、挺水植物,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优势,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另外,上述水生植物也能为水体中的鱼类提供食物,双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1.3 宣教展示区的植物景观
顾名思义该区域的主要是向游客展示湿地对于改善生态、保持水土等各项功能,在该区域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人工筑岛、人工浮岛、沉缸、沉盆等各种技术手段,将湿地公园内的所有代表性植物品种集中向游客展示,让游客在游览该区域的同时学习感悟湿地公园的原理和作用。

2 湿地公园的各类植物景观设计
2.1 水生植物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往往存在大量的水域面积,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质、水深、水域面积等情况合理选择挺水、浮水、沉水、漂浮等各类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种植应当与驳岸相呼应,不宜等距,种植密度也适宜疏密有间,将部分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品种布置在游客较为集中的游览体验区中,而将部分具有净化水质能力强的沉水、浮水、漂浮植物等布置在对水质改善要求较高的生态保育区中。

依据水体深浅的不同,在设计植物景观时应当考虑植物生长习性,将沉水、浮水、漂浮植物布置在离驳岸较远、水深较大的水体区域内,而在靠近驳岸的区域则可种植景观效果较好的美人蕉、菖蒲、黄花鸢尾等挺水植物。

根据水域面积的差异性,在水域面积广阔的水面,以展现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植物配置时应当以大密度、大范围、多品种混合搭配为佳,当然在设计时也要区分品种的主次关系,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以一种或两种植物品种为主导,体现某一特定的景观氛围,同时搭配少量其它品种的植物,但应注意与区域内主要品种的体型、体量、色彩、花期等相协调。

如果水域面积较小,则应当考虑以近景为主,优先选择植物个体美、姿态优雅、色彩鲜艳的品种,在种植时应当控制植物数量,以点缀水景为主。

2.2 陆生植物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的陆生植物大致以湿生为主。

在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还可以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和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

设计中可用种植植被、树木等护底来增强护岸的稳定性,还需分析大众行为心理,保证岸上的视线通畅,以增强游客的亲水性;此外还可以依不同水岸的具体情况,采用诸如阶梯式驳岸等设计。

3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注意事项
3.1 生物多样性
湿地公园关键作用就是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那些需要在湿地环境中生存的动植物品种,为此任何一个施工公园的开发建设都必须保证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避免在建设过程中过多地引入外地品种的植物,从而造成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3.2 生态可持续性
生态可持续性原理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森林生态学、水文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生态系统生态学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安全是湿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通过科学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减少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湿地的破坏,从而达到保护湿地最终目的。

4 结语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如何保持湿地原本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然后才是为游客提供观赏活动之处。

设计中充分利用本土树种,通过地形、季相、水迹岸边的变化,将湿地公园打造成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城市“家具”。

上述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希望对今后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构建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胤,张克.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01).
[2] 徐新洲.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