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文献综述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是一种集生态功能、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场所,在建设过程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对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实现公园功能的最大化。
作为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直接影响到公园的生态功能和美观程度。
植物配置应根据湿地公园的实际环境和生态特点进行科学规划。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系,植物要根据湿度、酸碱度、土壤类型等环境条件来进行选择。
在湿地公园中,可以选择一些耐湿泽生的植物,如湿地垂柳、香橼等,这些植物能够适应潮湿的环境,增加湿地的生态功能。
植物配置应注重生态可持续性。
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而建立的,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应优先选择本地的湿地植物。
这些本地植物不仅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中应避免引入外来的异种植物,以防止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植物配置应考虑公园的环境审美需求。
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生态景观,也是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植物配置中应注重植物的观赏性和美化效果。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湿地植物,如莲花、红掌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增加湿地公园的美观程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景观营造是湿地公园建设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公园的整体形象和游客体验有重要影响。
景观营造应注重公园的自然性和原始感。
湿地公园的建设旨在保护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在景观营造中应尽量保留湿地的原始风貌。
可以通过保留湿地的水体和湿地植被来增加公园的自然感。
可以设置一些自然而然的景观元素,如湿地木栈道、观鸟平台等,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接触到湿地的自然美景。
景观营造应注重公园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湿地公园是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在景观营造中应增加一些互动性元素,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可以设置一些游玩设施,如湿地漂流、划船等,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的魅力。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湿地保护开发研究的重点。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就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和规划内容,并简要评价,以期对湿地公园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文献综述
一、引言
湿地公园模式的兴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可行性,但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分析研究仍然相当有限,虽然对于已建成的湿地公园的论述颇多,但是缺少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导致我国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理念与技术的指导,导致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
国际上就湿地开展的局部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各种关于湿地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把已有的湿地公园的规划内容和方法、经验和成果进行归
纳总结,了解国内外在湿地公园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态势、主要研究的重点方向,完善和丰富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框架,对于湿地公园这种新型湿地保护开发模式提供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参考,从而形成良好的湿地公园研究、利用与保护体系。
二、国外湿地公园规划的研究进展
湿地公园规划把生态规划的内容引入并作为主要方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把保护湿地资源作为重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湿地进行跟踪观察制定相应的保护与规划的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多角度规划。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直接影响到湿地公园的生态和观赏价值。
本文将从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两个方面对湿地公园的建设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植物配置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应该首先考虑到植物的生态功能。
湿地植被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稳定土壤、改善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在植物配置时应该优先选择具有这些功能的植物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吸水能力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来净化湿地水质;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抗风固沙能力的植物,如蒿草、柽柳等,来稳定湿地土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减少热岛效应能力的植物,如水杉、水杨等,来改善湿地气候。
在植物配置时还应该考虑到植物的观赏价值。
湿地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应该注重营造出优美宜人的环境,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应该选择具有较强观赏性的植物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美丽花朵的植物,如荷花、睡莲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花团锦簇;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多野生动物吸引力的植物,如桃花柳、红豆杉等,来吸引一些野生动物栖息和觅食。
二、景观营造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应该首先考虑到景观的自然性。
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应该以自然为本,尽量减少人为的痕迹,因此在景观营造时应该尽量保持湿地的自然原生态。
可以通过适当的造景手法来模拟湿地的自然景观,如人工湖、人工溪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自然韵味;可以通过适当的营造手法来模拟湿地的自然生态,如湿地湖畔、湿地沼泽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自然气息。
在景观营造时还应该考虑到景观的连贯性。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应该融入城市的整体环境,因此在景观营造时应该考虑到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
可以通过适当的衔接手法来使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如绿化带、景观廊道等,来增加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可以通过适当的过渡手法来使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衔接,如景观树、景观灌木等,来增加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过渡性。
实例探讨湿地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措施

实例探讨湿地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措施摘要:在城市公园植物配置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植物配置方法,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群落,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
本文以华侨城湿地公园景观植物配置为例进行,对公园的植物配置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湿地公园设计;植物配置一、项目概况华侨城湿地公园于2012年5月15日正式开园,位于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北区,东临锦绣中华景区,西望世界之窗景区,北靠中国民俗文化村,南接白石路,远眺深圳湾公园,占地面积约68.5 hm2,见规划总图(1),它是国家II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拥有4万多平方米红树林湿地景观。
图1:总规划图公园治理按照“保护、修复、提升”的原则,通过湿地封闭管理、水质改善工程、湿地生态提升三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构筑起湿地内动植物与深圳湾的生命通道,还对保护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美化周边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功地重现了华侨城湿地的生机与活力。
华侨城湿地依托“保护性修复”的生态理念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融湿地体验、生态培训和科普教育于一体,于2011年8月获得由国家海洋局授予的中国首个“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称号,欢乐海岸也因此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境保护部联合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12月30日,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同意天津蓟县州河等134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深圳市华侨城湿地在内的全国134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华侨城湿地公园正式升级为试点国家湿地公园。
二、园林特色园内约有2500米的沿湖步道,从沿湖步道上,可以观赏到湖对岸的风光,让游民能更好地亲近湖水,享受湖畔美景(如图2)。
图2:湖畔美景2.1植物群落配置园内植物配置主要应用了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结合曲径通幽的跑步道,营造自然生态、野趣、幽静的天然氧吧环境,沿湖跑道的另一侧选用常绿树种如小叶榕、大红花、黄金竹等做为绿化隔离墙,将园外的噪音及繁杂事物遮挡于园外,给游人营造了静谧、舒适的感觉(如图3).图3:跑步道2.2植物种类配置园内乔木层主要应用的植物有小叶榕、凤凰木、白玉兰等,灌木层有灰莉、双荚决明、大红花、紫叶朱蕉、虎尾兰、鸢尾等,湿地结果植物有芒果、香蕉、杨梅、木瓜、百香果等,湖边大量种植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品种丰富,生长旺盛,高低互见,错落有致,野趣横生,对湿地生物群落恢复,污水处理,自然水面恢复起到了良好作用,湿地主要主要选用了花叶芦竹、菖蒲、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华侨城湿地根据芦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规整、补种、扩大和丰富,形成了集中成片的芦苇荡,还配以简易的木栈道和观赏平台,能够深入湖心地带,与芦苇带近距离接触,感受自然气息。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及植物景观研究文献综述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及植物景观研究1、研究背景及意义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地球之肾”。
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湿地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维持区域水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及娱乐、教育和美学欣赏场所。
这些功能在城市这个鲜有自然栖息地的地方显得特别重要。
通过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可以产生类似于的大自然的环境。
城市湿地景观往往会成为城市中最让人流连忘返地方,让人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诗意和情趣。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发展不断向外膨胀,侵吞周围的郊区、农田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危机使人们在享受到来自经济发展,获得物质快感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周围生活环境的恶化。
近年来人们保护地球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生活环境改善,期盼绿色回归的愿望愈来愈强。
“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环境”等词汇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交流的话题。
在当今以生态和谐发展这个大的背景下,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各国生态学家研究的焦点。
湿地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及资源利用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摇篮”。
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编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世界三大生态系统,淡水湿地被当作濒危野生生物的最后集结地。
在保护湿地、利用湿地这样一个大的世界背景下,如何将湿地的生态,生产功能与湿地的景观功能相融合,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然而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现有30%的自然湿地面临着被开垦和改造的威胁,形势十分严峻,通过借鉴国外湿地公园建设的成果与经验,结合我国湿地管理与发展的情况,以溱湖湿地公园为例,探索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期为我国今后建设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摘要: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公园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性。
本文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运用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相关理论,分析城市湿地公园中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选择树种、优化配置方法和种植方式等提升策略,为类似公园植物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城市景观设计1引言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为环境提供了各种好处,包括水过滤、洪水控制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
如今城市湿地公园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这些公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在其城市环境中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要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尤其重要。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决定着公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一个成功的湿地公园,是生态上和经济上的共同增长,因此,了解不同的植物配置如何影响湿地公园的功能非常重要。
2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概念城市湿地公园是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类型的公园[1]。
园林植物配置是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的栽植植物,形成好的植物景观,包括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科学性,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要有不同的植物配置,另外植物配置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结合科学合理的配置,营造自然和谐的景观效果,以达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共同提高。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植物的搭配,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群的设计,合理的组成,色彩搭配,季节变化和园林意境;二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元素的结合,如水、石、建筑、道路等的搭配与融合。
3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原则3.1生态性原则湿地公园应按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公园的绿化进行植物配置,以本土植物造景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把各种有特色的植物融合进当前的景观中去,与本土植物相搭配,形成生态性强的植物组团,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地,恢复湿地公园的区域生态性,提升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景观,具有很高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对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进行分析与探讨。
首先,植物配置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基础。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植被,可以形成不同的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多样性的生境,有利于各类生物的栖息繁殖,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例如,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可以合理配置浅水区的芦苇、黄菖蒲等水生植物,设计沼泽区的蒲公英、泽泻等植物,营造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次,植物配置还可以改善湿地公园的水环境。
湿地公园的水环境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的基础。
通过合理配置具有吸水、净化水质特性的植物,可以有效净化湿地公园的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例如,水生植物如芦苇和菖蒲等具有吸收废水中富营养化物质的能力,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浅水区的植物如睡莲等可以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减少水体污染。
此外,植物配置还可以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
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景观,其景观效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合理配置植物可以营造出各种吸引人的景观,为游客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休闲空间。
例如,在湿地公园中可以利用各种树木形成树荫,搭配花坛、草坪等景观元素,营造出具有丰富层次感的景观效果;利用花卉等进行点缀,增添湿地公园的色彩和活力。
总之,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湿地公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保护和改善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改善水体质量,提供景观效果。
建设一个美丽宜人、生态友好的湿地公园,除了需要注重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公园的规划布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打造出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湿地公园。
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毕业论文-绝对精品】

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学生所在系(院)美术学院专业(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目录目录 (1)摘要、关键词 (2)正文、引言 (3)1 国研究现状 (3)1.1 陆地植物配置特点 (3)1.2 水生及滨水植物配置特点 (3)1.3 评价 (4)2 清北湿地公园概况 (4)2.1 基地概况 (4)2.2 植物资源 (4)2.2.1 亚热带植物资源 (4)2.2.2 基地及青白江植物资源 (5)3 清北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分析 (5)3.1 陆地植物配置 (5)3.2 滨水植物配置 (5)3.2.1 开敞植被带 (6)3.2.2 疏林型林地 (6)3.2.3 郁闭型密林地 (6)3.2.4 湿地植被带 (7)3.2.5 卵石滩 (7)3.3 水生植物配置 (7)3.3.1 水生植物群落类型 (8)3.3.2 方案中水生植物配置的主题特色简析 (8)3.4 生态岛植物配置 (9)4 结语 (10)致 (10)5 参考文献 (10)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摘要: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保证其生态循环的关键之一,及对湿地植物的选择、应用和配置。
本文以清北湿地公园为例,介绍了该项目的植物配置。
项目中我以因地制宜和运用乡土植物为首要特点出发——将整个公园的植物分为陆地、滨水、水生、生态岛四大植物群落类型,然后分别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和使用功能三个方面考虑植物的具体配置,最终实现了全园的生态平衡和多样化景观结构。
关键词:风景园林;湿地公园设计;植物规划;陆地植物;滨水植物;水生植物;生态岛植物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孽生地。
湿地公园则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容的公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代码: 2120904010
学号: 082018010017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国内湿地公园植物的主要配置形式
学生姓名:刘彦卿
指导教师:赵建华
专业:园林
年级:2008级
2011年1月26日
现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建湿地公园,单是中国建设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有30处之多。
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申请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城市湿地公园,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大力支持。
花溪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串联起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三个景区。
城市湿地公园的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调节环境、美化景观的巨大功能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具体可以归纳为: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时,应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学理论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可以研究分析湿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边界和大小,提出更好的动植物保护方式。
而水文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则从微观角度分析揭示湿地系统的演变方式和方向。
在城市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湿地公园绿地植物理想选择:
a.—生长表现好,如:易生长、病虫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b.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适应栽植地立地条件。
c.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d.不宜成片栽植刺槐、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e.应以大规格乔木为主。
重点地段及重要景观树落叶乔木规格不应低于胸径15cm、分枝点2.7m;一般地段乔木胸径不应低于10cm。
湿地公园公园绿地植物推荐种类:
银杏、楸树、悬铃木、白蜡、臭椿、合欢、马褂木、苦楝、栾树、榉树、槲树、三角枫、毛白杨、大叶女贞、朴树、椴树、五角枫、樱花、灯台树、国槐、水杉、柳树、流苏、广玉兰、黑松、白皮松、雪松、冷杉、龙柏等,碧桃、天目琼花、海桐、锦带、耐冬、紫荆、紫薇、木槿、日本女贞、海棠、法国冬青、石楠、榆叶梅、芦苇、菖蒲、矮香蒲、再力花、迎春、荷花、莲花、白艾草、唐菖蒲、花叶芦竹、千屈菜、鼠尾草、水葱、泽泻、旱伞草、芡实、鸢尾等各种乔、灌木和水生植物[9]。
湿地公园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以乔木为骨架,复层配置,栽植密度合理。
各类型乔木栽植密度应符合表下列要求:展型(宽冠):胸径(cm) 10~20cm ,最小栽植间距(m) 4~6m。
直立型(窄冠):胸径(cm) 10~20cm ,最小栽植间距(m) 3~5m。
b.注重物种多样性,丰富绿地景观。
每1000m2绿地,乔木栽植种类不应少于5种;灌木不应少于5种;常绿树不应少于3种;落叶树不应少于7种;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不应少于3种,栽植面积不应少于总栽植面积的10%。
c.新建绿地乔木应占总栽植面积的60%以上,大规格苗木应占总栽植数量的80%以上;林下不得裸露地表,应配置地被或草坪;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6:3:1。
d.公共活动广场应控制绿地率35%~40%,绿化覆盖率45%~60%,成片绿地乔木应占80%以上,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5:3:2;集散广场应控制绿地率25%~30%,绿化覆盖率35%~45%,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7:2:1。
e.已建成以大面积铺装和草坪为主的广场,应补栽大规格乔、灌木,达到植物配置面积比例要求。
f.水生植物注意营造自然效果和亲水景观区的植物选择,还应尽量避免夹带侵入性植物如:水葫芦、睡眼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