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压应该是多少
正常血压脉搏范围

正常血压脉搏范围嘿,咱来说说正常血压脉搏范围哈。
有一回啊,我去体检。
那体检的地方人可多了,排了好长的队。
我心里就有点紧张,不知道自己身体咋样。
等轮到我的时候,医生先给我量血压。
那个血压计绑在我的胳膊上,感觉有点紧。
医生一边看着血压计,一边问我一些问题。
我就老老实实地回答。
等量完了,医生说我的血压正常。
我这心里就松了一口气。
那正常血压是多少呢?一般来说啊,收缩压在90 到139 毫米汞柱,舒张压在60 到89 毫米汞柱,这就是正常的血压范围。
我就记住了这几个数字,想着以后自己也可以留意一下。
要是血压高了或者低了,就得赶紧去看医生。
再说说脉搏吧。
医生又给我测了脉搏。
我看着医生的手指放在我的手腕上,心里还在想这脉搏到底咋回事呢。
过了一会儿,医生说我的脉搏也正常。
那正常的脉搏范围是多少呢?一般是每分钟60 到100 次。
我就觉得这脉搏还挺神奇的,它能反映出我们的身体状况。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老爷爷在公园里锻炼。
他看起来精神特别好。
我就好奇地问他,你的身体咋这么好呢?老爷爷笑着说,他每天都坚持锻炼,还经常去体检,关注自己的血压和脉搏。
他说只要血压和脉搏正常,身体就不会有大问题。
我听了老爷爷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其实啊,我们平时也可以多留意一下自己的血压和脉搏。
比如说,在运动之后,可以测一测脉搏,看看有没有太快。
要是感觉不舒服,也可以去量量血压,看看是不是正常。
这样我们就能及时发现问题,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血压标准是多少正常值

血压标准是多少正常值血压是人体循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正常的血压水平对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
那么,血压标准是多少才算正常值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血压的测量方法。
通常情况下,血压是通过袖带式血压计来测量的,它通常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数值。
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
血压的单位通常是毫米汞柱(mmHg)。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应该是收缩压在90-120mmHg之间,舒张压在60-80mmHg之间。
这个范围内的血压被认为是健康的,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
而一旦血压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出现高血压或低血压的情况。
高血压是指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者舒张压超过90mmHg的情况。
长期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低血压则是指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的情况。
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昏厥。
除了成年人的血压标准之外,儿童和青少年的血压标准也有所不同。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标准,儿童和青少年的血压应该根据年龄、身高、性别来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的血压应该在正常的百分位数范围内,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的生长发育情况。
除了上述的血压标准之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血压。
例如,老年人、孕妇、患有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他们的血压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这些特殊人群来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评估血压的正常范围。
总的来说,血压标准是多少正常值,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来说都有所不同。
但是,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应该是收缩压在90-120mmHg之间,舒张压在60-80mmHg之间。
超出这个范围的血压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定期测量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发现并处理血压异常的情况。
成人正常血压范围

成人正常血压范围血压是指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推送到动脉壁上的压力,它是衡量人体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的血压范围对于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成人正常血压范围以及与血压相关的一些重要知识。
一、什么是血压?血压通常由两个数值表示,分别是收缩压和舒张压。
收缩压是血液被心脏推送到动脉壁上时的最高压力,舒张压则是在心脏舒张松弛时动脉壁上的最低压力。
这两个数值通常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
二、成人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成人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20 mmHg和舒张压60-80 mmHg。
这个范围被认为是健康的血压水平,有利于心脏和血管的正常运作。
三、血压偏高和偏低的风险及影响1. 高血压的风险和影响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是指持续的血压升高,收缩压超过140 mmHg,舒张压超过90 mmHg。
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2. 低血压的风险和影响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60 mmHg。
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乏力、心悸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意识丧失。
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药物副作用、心脏疾病、失血等。
四、如何保持正常血压?1. 健康饮食保持一个均衡的饮食对于控制血压非常重要。
建议减少食盐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选择低脂肪和高纤维的食物,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
2. 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压。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3.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要保持适当的体重。
如果体重超标,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减重是非常重要的。
4.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维持正常血压的重要措施。
5. 压力管理长期的紧张和压力会对血压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学习放松技巧、适当减轻工作压力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管理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体血压正常范围是多少

人体血压正常范围是多少正常血压在90-140/60-90mmhg之间正常血压是不高于140/90mmhg,理想血压是不高于120/80mmhg。
血压常在清晨最低,白天逐渐升高,到午后或黄昏最高,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增高,外界气温高血压就下降,反之亦然肥胖以及体重过重的人血压较高体位不同。
血压也有所不同情绪,激动,紧张,恐惧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还有的血压太低了,血压常在清晨最低,白天逐渐升高,到午后或黄昏最高,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增高,外界气温高血压就下降,反之亦然肥胖以及体重过重的人血压较高体位不同。
中国人平均正常血压参考值(mmHg)年龄收缩压(男)舒张压(男)收缩压(女)舒张压(女)16-20 115 73 110 7021-25 115 73 110 7126-30 115 75 112 7331-35 117 76 114 7436-40 120 80 116 7741-45 124 81 122 7846-50 128 82 128 7951-55 134 84 134 8056-60 137 84 139 82治疗低血压的偏方有哪些1、晕素兼吃,合理搭配饮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
2、如伴有红细胞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 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斗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
3、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功效,可常食用。
4、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油、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5、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
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 克。
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物,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正常血压的标准值是多少

正常血压的标准值是多少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的压力,通常用收缩压和舒张压来表示。
正常血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体内循环系统保持正常运行所需的血压水平。
那么,正常血压的标准值究竟是多少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成年人的正常血压应该是收缩压在90-120mmHg,舒张压在60-80mmHg。
在这个范围内的血压被认为是正常的,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运作。
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出现高血压或低血压的情况。
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低血压则是指血压持续降低,通常指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
低血压可能会导致头晕、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休克。
要维持正常的血压,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量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都对血压的控制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减少盐分摄入、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也是维持正常血压的重要因素。
对于已经出现高血压或低血压的人群,更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压数值。
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测量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复诊,以确保血压的稳定。
而低血压患者则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起床,以减少低血压带来的不适。
总之,保持正常的血压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血压的标准值为收缩压9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
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必要的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保持身体健康。
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正常的血压,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困扰。
正常人血压标准对照表2023

根据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的血压标准如下:
*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mmHg,舒张压<80 mmHg。
*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 mmHg,舒张压80\~89 mmHg。
* 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
其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较以前有所降低,意味着血压正常上限值也相应降低。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而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
请注意,血压标准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有所差异,因此具体的血压标准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血压的疑问或担忧,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的意见。
血压多少标准

血压多少标准血压是人体循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它直接反映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血管的阻力情况。
正常的血压水平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而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对于血压标准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那么,血压多少才算是标准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血压的测量方法。
通常情况下,血压是通过血压计来测量的,血压计的测量结果通常以“收缩压/舒张压”的形式呈现。
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的血压,舒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的血压。
正常成年人的血压通常在120/80mmHg左右,收缩压在120mmHg以下,舒张压在80mmHg以下。
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来说,血压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血压标准可以按照以下范围来划分:1. 青少年,青少年的血压标准与成年人相似,通常在正常范围内。
但是,青少年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血压的异常波动可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定期监测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2. 成年男性,成年男性的血压标准一般在120-130/80-85mmHg之间,这个范围内的血压被认为是正常的。
超过这个范围的血压可能会被认为是高血压或低血压。
3. 成年女性,成年女性的血压标准与成年男性相似,一般在120-130/80-85mmHg之间。
但是,女性在经期、怀孕和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血压可能会有所波动,需要特别注意。
4.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和心脏功能会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的血压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血压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但是也不能过高,以免引发心血管疾病。
综上所述,血压多少才算是标准,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应该根据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无论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都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定期监测血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维护血压健康的关键。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保持理想的血压水平,健康快乐地生活!。
血压的正常范围

血压的正常范围血压是人体循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理参数之一,它反映了心脏泵血的力度和血管阻力的大小。
血压的正常范围是指人体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时血压所处的合理范围。
本文将分析和讨论血压的正常范围,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血压水平。
血压通常由两个数字表示,即收缩压和舒张压。
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的最高压力,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的最低压力。
这两个数字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
血压的测量是通过使用血压计和听诊器来完成的,通常在上臂的动脉上进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正常血压的范围是收缩压90-120 mmHg,舒张压60-80 mmHg。
这被认为是一个健康人体循环系统的理想血压水平。
然而,每个人的血压水平都有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体重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压通常会有一定的变化。
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减少,血液循环也相应减弱,因此他们的血压有可能会稍微升高。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建议,65岁以上的人口中,一个理想的血压范围是收缩压小于130 mmHg,舒张压小于80 mmHg。
性别也对血压有一定的影响。
男性在中年时往往比女性有更高的血压水平。
然而,在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激素变化可能会导致血压上升。
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监测血压尤为重要。
遗传因素也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家族史的人更倾向于高血压的发生。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患有高血压,那么他们有可能会有更高的风险。
生活方式和体重也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例如高盐摄入和高脂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缺乏锻炼和长时间的久坐也与高血压有关。
肥胖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对于那些血压超过正常范围的人,他们可能被诊断为高血压或低血压。
高血压也被称为高收缩压或高舒张压。
它常常被认为是“沉默的杀手”,因为大多数人在没有进行血压检查的情况下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吳鴻安內容簡介:本文分段討論(11—65)歲、(66—80)歲、(81—100)歲人士的正常血壓,提出隱性高血圧、高血壓誤診區、吳氏計算血壓的適用範圍、高血壓不是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危險因素等觀點,幫助大眾準確掌控血壓、促進健康。
分析正常血壓,必需注意性別、年齡。
同一個血壓,對不同年齡的人,其含義是不一樣的。
例如,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對38歲男性來說,是正常血壓;但對65歲老人來說,可能就是氣虛型低血壓。
戈醫生的一個患者,女,65歲,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心率65次/分,但是血脂粘稠,心臟經常難受,胸悶氣短,由於誤認為血壓很正常,導致患者麻痹大意,最後死於心血管疾病[1]。
那麼,你的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呢?可用下述方法來求得。
如果你用血壓計實測的血壓等於你的正常血壓,表明你的血壓是正常的。
如果你用血壓計實測的血壓偏離了你的正常血壓,向上偏離越大則血壓越高,就意味著你的健康狀況不夠正常了,提醒你要及時合理保健,糾正血壓偏差,於是達到準確掌控血壓、促進健康之目的。
具體情況分述如下。
一、求解你的正常血壓1、查表法[2]表1給出了中國人正常人的正常血壓與年齡、性別的關係。
根據你所在的年齡段和性別,就可求得你的正常收縮壓及正常舒張壓。
例如,38歲男性,可在(36—40)歲年齡段找到他的正常收縮壓是120mmHg,正常舒張壓是80mmHg。
表1:中國人正常人的正常血壓(單位:mmHg)表1中的資料是中國國家統計資料,雖然很可靠,但它只是一堆資料,只有年齡段的正常血壓值,沒有每個年齡的正常血壓值、還沒法背記,知道的人很少,大眾很難普及應用。
下面方法則很簡易。
2、計算法[3]2011年江蘇江陰人吳鴻安研發了吳氏計算血壓。
吳氏計算血壓就是你的正常血壓。
計算方法簡單、準確、一學就會,大眾都可應用。
計算公式列於表2。
表2中“±”偏差值的取法:年齡大段中年齡越大則取值越大。
如果降低要求,不考慮這項偏差,誤差不會大於3/80=3.7%,還是相當正確。
例如,依據表2公式計算,38歲男性,他的正常收縮壓=吳氏計算收縮壓=(82+年齡)=(82+38)=120mmHg;正常舒張壓:因38歲是(36~65)歲大段中的小者,故取小偏差“-3”,所以,38歲男性正常舒張壓=吳氏計算舒張壓=83-3=80mmHg。
這與表1中查出的結果完全相等。
表2、吳氏計算血壓的計算公式為了進一步說明吳氏計算血壓的準確性,以及增強對吳氏計算血壓變化規律的感性認識,特把男性的正常血壓變化規律繪成曲線,示於圖(1),由此可見,吳氏計算血壓規律與統計血壓規律基本重合,相對相差為(0—2.1)%,誤差很小。
女性的正常血壓變化規律與男性的正常血壓變化規律相類似,誤差更小,不再贅述。
圖1、(男性)吳氏計算血壓與統計血壓對比圖提示一下:實際上,逐步形成高血壓的人群,主要也就是(36~65)歲的人群,而且主要是收縮壓偏高,因此,一般只要記住一個吳氏計算收縮壓的公式,就能及時計算正常血壓,即男性吳氏計算收縮壓=(82+年齡),女性吳氏計算收縮壓=(80+年齡),這個公式大眾都會算——心算即可。
舒張壓更易計算,只要記住一個常數即可。
注意:吳氏計算血壓的適用範圍是(11~65)歲的中國人正常人。
對於高脂血症、糖尿病、腎病、心臟病、中風等患者,這些不夠正常人的血壓則要另作別論。
關於65歲以上老人的血壓情況,請看後面分析。
二、關於血壓問題的討論1、(58—65)歲的中老年人,要注意高血壓的誤診區為了找出高血壓的誤診區,先要知道什麼叫高血壓。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2010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將高血壓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 可診斷為高血壓。
”現在來找誤診區:從圖(2)找出58歲與血壓規律的交點P,P點的血壓是140mmHg。
很明顯,落在P點右面兩條紅線之間的區域就是誤診區。
在這個誤診區內,將有一批58歲到65歲的人,他們的血壓為:吳氏計算血壓≥誤診區內的血壓≥140mmHg。
按照上述高血壓定義判斷,因為誤診區內的一批人,他們的收縮壓都≥140mmHg,所以都要被診斷為“高血壓”。
但事實是:因為誤診區內的一批人,他們的收縮壓都≤吳氏計算血壓(即正常血壓),所以他們的血壓不是高血壓。
因此,把誤診區內的一批人診斷為“高血壓”患者是錯誤的、是誤診。
圖2、高血壓誤診區示圖榮幸地告訴大家,誤診區內的“高血壓患者”無需服藥治療。
因為它巧合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報導:美國血壓指標委員會經過五年研究後認為,60歲以上人士的高血壓指標擬改為高於150/90mmHg,收縮壓在140至150mmHg無需服藥治療[7]。
如果真把60歲以上人士的高血壓指標改為高於150/90mmHg,那就沒有“高血壓誤診區”了,比較合理。
例如,65歲男性,雖然他的實測收縮壓是147mmHg,已經大於140mmHg了,但是不能把他誤診為高血壓患者,因為他的正常血壓=吳氏計算收縮壓=(82+年齡)=147mmHg,——正好與實測收縮壓相等,說明他的血壓並沒有偏離正常血壓,還是正常血壓,因此無需服藥治療。
2、小於58歲的人,要注意隱性高血壓許多人常把實測血圧140/90mmHg作為判斷是否是高血壓的分界線,大於140/90mmHg者擔心高血壓,小於140/90mmHg者心安理得,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
例如38歲男性,雖然他的實測收縮壓為135mmHg(小於140mmHg),但是他的吳氏計算收縮壓(即正常血壓)=(82+年齡)=120mmHg,兩者差距為(135-120)=15mmHg,這表示他的血壓已經明顯向上偏離了正常血壓——暫時稱為隱性高血圧,若不提高警惕,可能很快會發展成真正的高血壓,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3、(66—80)歲老年人的血壓65歲以上老年人的血壓,因為沒有系統的統計資料,所以暫時只能從下列專家、權威的論著中找出答案。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老年病學醫療研究分院院長、醫學博士約翰·E.莫里在著作[4]中寫道:“對於老年人來說,收縮壓升高很正常,大多數研究都顯示,當你年老時,若能把收縮壓控制在160mmHg以下,就能減少中風的風險。
實際上,隨著衰老,血壓較低的人反而身體更差,對大多數人來說,在他們達到70歲的時候,收縮壓在140~150mmHg之間是最為理想的。
而到80多歲的時候,理想的收縮壓,應該更高。
”注意他講的收縮壓150mmHg,讓我們按照吳氏計算血壓公式進行計算,70歲的吳氏計算收縮壓=80+年齡=80+70=150mmHg,由此可見,70歲老年人的正常血壓也符合吳氏計算血壓規律。
另外,在《十種人可能更長壽》的文章中說:“芬蘭醫生發現80歲以上壽星的血壓多在160/90mmHg左右,存活率遠比血壓只有120/70mmHg的人高。
”讓我們也按吳氏計算血壓公式進行計算,80歲的吳氏計算收縮壓=80+年齡=80+80=160mmHg,由此可見,80歲老年人的正常血壓也符合吳氏計算血壓規律。
還有不少類似論述,此處不贅了。
由此可以得出推論:吳氏計算血壓也可供(66—80)歲的老年人參考。
顯然,有一些正常老年人,想盡辦法要把收縮壓降低到140mmHg以下,甚至降低到120mmHg,這種做法是否妥當?需要謹慎對待。
4、(81—100)歲高齡、長壽老人的血壓著作[5]中的研究者,觀察到血壓與壽命有著非常微妙的關係。
高血壓確實是中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忽視。
但證明了高血壓不是高齡老人(指80歲以上者)的危險因素。
他們對100名長壽老人(指90歲以上者)追蹤研究後,分別計算他們中不同血壓者的平均終年,從高到低依次是:單純收縮期高血壓95.4歲,正常血壓95.3歲,經典高血壓94.5歲。
這說明年過90歲,不論何種血壓,繼續存活的壽命相差無幾。
在27名百歲老人(指100歲以上者)中竟有23名(85.2%)血壓屬高血壓範圍而生活品質一般尚可,能夠自己獨立生活,不增加家庭和社會負擔。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鄭宗鍔教授研究,著文發表於《美國老年心血管病雜誌》,也闡明了高血壓不是影響高齡老人壽命的危險因素。
國外還有很多報導,例如馬蒂拉(Mattila)對芬蘭坦佩爾(Tampere)市561名高齡老人(其中83%在85歲以上)進行5年存活率的觀察。
結果,死亡率最高的是收縮壓和舒張壓都低的人,死亡率最低的是收縮壓在160mmHg 和舒張壓在90mmHg以上的高齡老人[6]。
這些研究充分說明,高血壓不是高齡老人、長壽老人的危險因素。
這對8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來說,確實是個好消息。
三、小結1、吳氏計算血壓就是你的正常血壓,適用於(11~65)歲的中國人正常人,也可供(66—80)歲的老年人參考。
希望通過保健,糾正血壓偏差,把你的實測血壓調整為正常血壓。
2、在分析正常血壓時,要注意隱性高血壓、高血壓的誤診區,防止誤診。
3、當你年老時,若能把收縮壓控制在160mmHg以下,就能減少中風的風險。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達到70歲的時候,收縮壓在140~150mmHg之間是最為理想的。
高血壓不是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危險因素。
85歲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是收縮壓和舒張壓都低的人,死亡率最低的是收縮壓在160mmHg和舒張壓在90mmHg以上的老年人。
年過90歲的長壽老人,不論何種血壓,繼續存活的壽命相差無幾。
參考資料:[1]《人的血圧代表什麼?》戈壁紅柳,著,2013. 9.[2]《中國醫學實用資料手冊》1993年出版.[3]《發現了計算正常血壓的規律》吳鴻安,著,2011. 8.[4]《健康年輕10大密碼》(美國)R.克伯格,著,2009. 9.[5]《邁向百歲之道》朱志明,主編,2012.2.[6]《體檢專案中的長壽指標》吳鴻安,編著,2013. 4.[7]《美國醫學會雜誌》週刊網站,2013. 12.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