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爱国诗歌教学设计
陆游爱国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艺术特色:陆游的 爱国诗情感真挚, 意境深远,善于运 用典故和比兴手法。
表现手法:陆游的爱 国诗语言质朴自然, 节奏明快,讲究平仄 和韵律,富有音乐美。
意象选择:陆游的爱国 诗选取典型的意象,如 “铁马冰河”、“楼船 夜雪”等,营造出雄浑 壮阔的意境。
风格特点:陆游的爱 国诗风格多样,既有 豪放奔放,也有婉约 含蓄,但都贯穿着一 股爱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介绍陆游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介绍陆游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风格 激发学生对陆游诗歌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为后续的群文阅读教学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分析陆游爱国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介绍陆游爱国诗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分析陆游爱国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陆游爱国诗的思想意义和价值 结合实例,让学生感受陆游爱国诗的韵味和魅力
陆游爱国诗群文 阅读教学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X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教学目标
Part Four.
教学方法与手段
Part Five.
教学过程设计
Part Three.
教学内容
Part Six.
教学评价与反馈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反思与改进:根据教学评价和学生反馈,反思教学设计,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思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评价和 学生反馈,评估 教学目标是否达 成,是否需要调 整。
反思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反馈, 检查教学内容是 否合适,是否需 要增删或调整。
反思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评价和 学生反馈,评估 教学方法是否有 效,是否需要改 进或调整。
大学语文陆游关山月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精神;掌握《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关山月》的主题思想;2. 把握《关山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体会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2. 理解《关山月》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陆游的诗歌为何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二、课文分析1. 朗读《关山月》,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析《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分析《关山月》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三、讨论与赏析1.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关山月”、“朱门”、“戍楼”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抒情等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关山月》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思考:陆游的爱国情怀对我们有何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问:陆游的爱国情怀对我们有何启示?二、诗歌朗诵与赏析1. 学生分组朗诵《关山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 讨论陆游的爱国情怀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2. 结合时事,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大业。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陆游的爱国情怀。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关山月》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篇7一、教学内容:教科版第五册35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
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
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五、教学过程:《示儿》教学设计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你从中读出什么?师:介绍战乱是背景。
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
陆游爱国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陆游爱国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在中国文学史上,陆游是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敬的诗人。
他的爱国诗群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设计一节针对陆游爱国诗群文阅读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陆游及其作品,并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陆游的背景和成就;2. 熟悉陆游爱国诗群中的代表作品;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单介绍他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陆游的诗歌被称为爱国诗群?二、课堂讲授(30分钟)在课堂讲授阶段,老师将自行编辑陆游爱国诗群中的代表作品,并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同时,老师对每首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背景、主题和用词技巧等。
通过讲解和解读,让学生对陆游爱国诗群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一首陆游的爱国诗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形象描写和意境表达等方面。
小组中的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并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四、展示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诗歌分析和讨论结果的展示。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交流和思考,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见解。
五、课堂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陆游爱国诗群的重要性和影响。
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陆游及其他中国文学巨匠的作品,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选择陆游爱国诗群中的其他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关于陆游作品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通过以上设计的教学课程,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陆游爱国诗群,掌握诗中的技巧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陆游的诗爱国诗教案

陆游的诗爱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理解并欣赏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陆游的生平简介。
2.陆游的爱国诗选读。
3.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陆游的生平和作品,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陆游的爱国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宋·陆游《示儿》•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宋·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3.分析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通过上述诗歌,引导学生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感和立场,探讨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陆游及其作品的看法和感受,鼓励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并表达对陆游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布置作业:阅读并赏析陆游的其他爱国诗篇,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反馈,评估学生对陆游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
2.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陆游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有效地传递了知识和技能给学生。
2.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是否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陆游《示儿》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陆游《示儿》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陆游《示儿》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陆游《示儿》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陆游《示儿》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生:介绍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
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10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示儿》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生:先自读,再齐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遍。
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The happiest seems to be those who are happy for no particular reason. They are happy only because ofhappines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材解读及教学分析:《示儿》为陆游的临终遗嘱,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
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小学生阅读古诗,旨在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诗人情感的真切体会。
《示儿》直抒胸臆,明代胡应麟《诗薮》评述:“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
……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
”而这二十八字间的爱国情感何以如此感人?则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
欲体会爱国之情,先须知爱国之人。
因此,“知人论世”是教给学生解读《示儿》的一把钥匙。
结合陆游一生的报国壮志及曾经的西北从军经历,可以对诗句的含义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诗人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立场和“国家至上”的情感有更为完整的体认。
由此,才能真正理解朱自清先生所说:“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转二、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1.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和诗人的背景资料,准确理解诗人的遗愿“北定中原”。
(2)借助“矛盾”,还原诗人的临终心境,体会爱国情怀,感情诵读。
2.教学思路:依从明暗两条线索“知人论世”,由浅入深地解读。
明线:陆游临终对儿子说了什么?暗线:陆游诗中对我们说了什么?前者理解诗句所言的意义,后者了解诗人未尽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意图:板块一:读诗题1.识解“示”、“祭”。
出示“示”甲骨文字形图片,理解“示”字本义:供放祭品的石桌,也即所谓的“灵石”。
出示“祭”字,理解“家祭”。
2.解读题目。
出示“示儿”,理解“示”在诗题中的意思。
引读: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些什么?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诗句,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024年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四单元“宋词”章节,详细内容为陆游的《示儿》。
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感受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其诗词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示儿》的内涵及意义。
2. 掌握《示儿》的诗词格律、韵律、修辞手法等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示儿》的诗词格律、韵律、修辞手法的理解。
重点:把握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领会诗词的艺术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示儿》课文打印稿、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陆游的短片,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示儿》,感受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词的内涵。
3.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示儿》的诗词格律、韵律、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难点、重点,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示儿》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陆游《示儿》2. 主要内容:诗词格律、韵律修辞手法忧国忧民之情艺术魅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示儿》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分析《示儿》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结合现实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示儿》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拟人等。
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运用了对偶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示儿》表达了陆游对国家、民族的关心和忧虑。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应该学会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2.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陆游的其他诗词作品,进一步了解陆游的创作风格及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陆游爱国诗三首》教学设计黄东霞2016.11
本课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解并诵读陆游三首爱国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是教育部审定(2016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补充诗歌,为了
使学生深入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本首诗的
同时补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提倡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7-9)年级”指出:“诵
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
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实施建议”中指出:“各
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
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
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
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依据以上指导思想将教学内容确定为理解、诵
读三首爱国诗篇。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这三首诗,都写于作者生活的晚期,已经退居到绍兴的乡下。
从形式上说都是七言绝句,非常的短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理解的障碍。
这三首诗的构思和感情生发方式都非常接近,表达的都是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诵读这三首诗,学生的爱国情感能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感染。
2.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内容比较浅显的古诗,大多数学生曾经背诵过《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升入中学后已经学习了两个单元的内容,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停连、节奏、语气等方法,能写简单的诵读脚本。
3.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入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并以诵读诗歌、鉴赏诗歌、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诵读诗歌能力,体会陆游爱国情怀。
4.学前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教育部审定(2016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补充诗歌,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本首诗的同时补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
升入中学后已经学习了两个单元的内容,初步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停连、节奏、语气等方法,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想通过本课的学习达到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陆游及其诗歌所体现的爱国情怀的理解。
要想达到读好诗歌的目的,就要先读懂诗人,为此,在上一课时,师生共同介绍了陆游的生平及故事,学生写了这三首诗的诵读脚本。
教学目标
1.讨论诵读脚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人情感,归纳欣赏诗歌的方法。
3.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爱国情感。
重点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爱国情感。
难点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人情感,归纳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陆游的生平,给他的三首爱国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写了诵读脚本。
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场小的诵读比赛,三大组同学从这三首诗中各选一首进行创意朗诵。
要想把诗歌诵读好,首先要根据诗的内容情感确定朗读的重音、停连、节奏情感等内容,接下来就先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三首诗的诵读脚本。
设计意图:布置任务,激发兴趣。
二、活动一:讨论诵读脚本,根据脚本自由朗诵
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请一名同学展示自己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诵读脚本,对脚本进行解说,根据脚本朗诵。
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疑难处点拨:
(预设:学生可能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理解得不深入,此处可以出示南宋时期地图,将陆游所在地“山阴”和“黄河”、“华山”以及被金兵占有的“中原地图”标注出来,辅助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陆游在自己的家乡,劈头想的是沦陷区的黄河泰山,想的是在沦陷区里生活的大宋王朝原有的子民,他们整日以泪洗面,在沦陷区内惶惶不可终日,强烈的盼望南宋的军队能够打到北方收复失地。
他的创作地点是山阴,可是他想到的是北方的失地,作
者是一个跟现实政治无关的,跟王师北定中原无关的普通老百姓,可是他心中还是揣着北方的遗民,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期盼的,大宋王朝的军队怎么能收复失地,忧民忧国之情不言而喻,同时也对统治者的苟且偷生作了批判。
)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分析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条经验:要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
了解了写作背景,我们再来对自己写的诵读脚本进行修改,然后朗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
请学生自主朗读。
全班齐读。
教师适时点评:从朗读基调、重音停连等方面点评,以鼓励为主。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展示所写诵读脚本并解说,根据脚本朗诵。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看地图,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根据老师的点拨修改诵读脚本,有感情朗读,
几名学生依次诵读。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突破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总结方法,提升思维。
培养诵读能力
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8岁的陆游,在山阴日夜期盼着“王师北定”,终于病倒在床,病榻之上,他写下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现在请同学根据自己写的脚本来朗诵这首诗,然后说说在哪些地方自己朗诵得不太好。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教师适时进行
解疑:预设:“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此处可能是学生理解困难之处。
可引导学生拿自己在“风吹雨”的情境中所想与陆游所想进行对比来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
小结:欣赏诗歌除了关注写作背景,还要关注所写景物对诗人的内心影响。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使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展现。
诵读:三四句要读得激昂。
3.《示儿》
请同学们利用以上方法小组学习,深入理解《示儿》,对诵读脚本进行修改然后组内朗诵,推选一名朗诵最好的进行展示。
学生根据脚本朗诵,并提出疑难。
教师评价。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陆游爱国情怀:通
过以上学习,你对陆游有哪些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活动:
学生朗读。
全班齐读。
学生按老师要求进行小组活动。
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
自读质疑。
设置情景,解决疑难。
德育渗透。
培养诵读能力。
实践、练习
二、活动二:诵读比赛
教师小结并布置诵读比赛:陆游的爱国情感是贯穿他一生的。
无论是他“初入仕途”、“北伐献策”以及“蜀中生涯”时期,乃至临终,在他的心里收复失地、祖国统一最为重要,生前如此,死后如此,甚至要求子孙后代也要如此,国家至上!因此,人们提到古代爱国诗人想到的第一个会便是陆游。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行一次陆游爱国诗篇诵读竞赛,每组一首,创意朗读,读出爱国之情。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三、教师评价,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陆游继承了我国爱国主义的传统,爱国主题贯穿了陆游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到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的精华和灵魂,他的爱国诗将永远在诗坛上大放
异彩。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不同:爱国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爱国是红军战士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爱国是我们当代青少年的:。
请同学续写诗歌。
学生活动:
学生发言。
学生小组准备:分工、诵读。
小组依次诵读。
学生评价,根据每组朗诵特点给予奖励称号。
学生倾听。
设计意图:德育渗透:感受陆游爱国情怀。
落实任务。
培养诵读能力、合作创新
能力,激发爱国情怀德育渗透:联系现实,写自己应如何爱国
板书设计
陆游爱国诗三首
理解诗歌:
1. 关注写作背景;
2. 关注所写景物对诗人内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