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合集下载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面临各种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事故等。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这些风险,企业需要采取一种有效的风险分级方法。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1.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企业应根据其特定行业和运营环境,建立一套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应包括不同突发环境事件的概率、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可控性等因素。

可以参考的指标包括:地理位置、工艺流程、设备安全性、环境监控能力、应急预案等。

2.划定风险事件等级依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将不同的突发环境事件划分为不同的风险事件等级。

常见的划分标准包括:高、中、低三个等级或ABC等级。

划定等级的关键在于评估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发生概率较高且对企业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应划分为高风险事件,反之则为相对较低的风险事件。

3.评估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程度4.重要性与可控性的评估对于评估出的风险事件,还需要进行重要性与可控性的评估。

重要性评估可以根据风险事件对企业经济效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

可控性评估可以根据企业的内部能力,如管理体制、技术设备、应急预案等,评估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

5.确定应对措施根据风险事件的等级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于高风险事件,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安全投入等。

对于中低风险事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培训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等。

6.定期评估和调整企业应定期对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和调整。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应总结教训,调整相应的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同时,企业还应关注新的突发环境事件,及时评估其对企业的风险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结起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需要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划定风险事件等级、评估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评估重要性与可控性、确定应对措施,以及定期评估和调整等步骤。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分级方法,企业才能更好地识别和管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日益增多,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本文将针对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进行探讨。

二、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旨在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及相关规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重大风险:指可能导致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大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较大风险:指可能导致较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一定数量的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3. 一般风险:指可能导致一定范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低风险:指可能导致轻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或不涉及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判定依据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的判定,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根据企业风险物质种类、最大存在量及临界量,计算Q值。

Q值越大,风险等级越高。

2. 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等(M):评估企业危险工艺、防控措施及历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判断企业风险等级。

3. 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调查周边敏感目标及人数、保护级别等情况,评估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

企业环保应急预案事故等级

企业环保应急预案事故等级

一、编制目的为了建立健全企业环保应急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对事故等级进行划分,以便于企业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二、事故等级划分1. Ⅰ级事故(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特别严重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可能引发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大范围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或失踪,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3)应急措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指挥机构,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同时,向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

2. Ⅱ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危害,可能引发区域性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较大范围生态环境破坏,导致较多人员伤亡或失踪,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3)应急措施: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向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

3. Ⅲ级事故(较大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危害,可能引发局部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局部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少量人员伤亡或失踪,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3)应急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向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4. Ⅳ级事故(一般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轻微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轻微危害,可能引发轻微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较小范围生态环境破坏,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轻微影响。

(3)应急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环境、安全事故等级划分

环境、安全事故等级划分

环境事故等级划分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试行)规定,环境事故等级划分如下:一、特别重大环境事故(Ⅰ级):1、发生30 人及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 人及以上;2、因环境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 5 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以上;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5、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6、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超过100 吨的污染事故。

二、重大环境事故(Ⅱ级):1、发生10 人及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 人及以上、100 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 1 万人以上、5 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4、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为15—100 吨,以及在非环境敏感区油品泄漏量超过100 吨的污染事故。

三、较大环境事故(Ⅲ级):1、发生 3 人~9 人死亡,或中毒(重伤)50 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3、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为 1 吨及以上、15 吨以下,以及在非环境敏感区油品泄漏量为15—100 吨的污染事故。

四、一般环境事故(Ⅳ级):1、发生 3 人以下死亡;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3、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为 1 吨以下。

较大质量事故说明较大质量责任事故:一、直接经济损失10 万元以上;二、油品变质、混油(不包括管输油品的混油段)10 吨以上;三、发现自行调和油品出售的。

安全事故等级划分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办法》规定,安全事故等级划分如下: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 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 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环保应急预案级别

环保应急预案级别

一、引言环保应急预案是针对企业或区域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应急响应措施。

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环保应急预案分为四个级别: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别重大级。

以下将详细阐述各预案级别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二、一般级环保应急预案一般级环保应急预案主要针对轻微的环境污染事件,如个别污染源泄漏、设备故障等。

该级别预案的主要特点如下:1. 事件影响范围较小,主要涉及企业内部;2. 危害程度较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 应急响应力量相对较弱。

应对措施:(1)立即启动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3)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4)做好人员疏散、医疗救治等工作;(5)恢复环境质量,确保事故影响降至最低。

三、较大级环保应急预案较大级环保应急预案主要针对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多个污染源泄漏、事故性排放等。

该级别预案的主要特点如下:1. 事件影响范围较大,可能涉及周边区域;2. 危害程度较高,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污染;3. 应急响应力量较强。

应对措施:(1)立即启动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2)启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区域协作;(3)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4)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5)做好人员疏散、医疗救治、物资供应等工作;(6)组织专家评估污染程度,制定环境恢复方案;(7)恢复环境质量,确保事故影响降至最低。

四、重大级环保应急预案重大级环保应急预案主要针对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如跨区域污染、重大事故性排放等。

该级别预案的主要特点如下:1. 事件影响范围广,可能涉及多个省份;2. 危害程度极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 应急响应力量极为强大。

应对措施:(1)立即启动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2)启动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国家协作;(3)采取紧急措施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4)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5)做好人员疏散、医疗救治、物资供应等工作;(6)组织专家评估污染程度,制定环境恢复方案;(7)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应对事故;(8)恢复环境质量,确保事故影响降至最低。

公司级环境应急预案

公司级环境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公司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环境损害,保障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环境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3.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4. 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1. 化学品泄漏事故2. 废水、废气排放超标3. 固废处置不当4. 生态破坏事件5. 其他可能导致环境损害的事件四、事件分级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2. 重大环境事件3. 较大环境事件4. 一般环境事件五、应急组织机构1. 应急指挥部: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下设现场指挥、技术支持、物资保障、宣传报道等小组。

2. 应急队伍:由公司员工组成,包括环境监测组、救援组、疏散组、医疗救护组等。

3. 专家咨询组:由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为应急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六、应急响应措施1. 预防与预警:- 定期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制定预防措施;-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环境状况;- 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 应急处置:-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 对事故现场进行封锁,设置警示标志;- 组织应急队伍进行救援,控制事故扩散;- 进行环境监测,评估事故影响;- 启动应急物资供应,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3. 善后处理:-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追究责任;- 进行环境修复,减轻事故影响;-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环保意识。

七、应急保障1.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防护用品、应急设备、应急车辆等。

2. 技术保障:与环保、安全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获取技术支持。

3. 人员保障:定期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级别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级别

一、预案级别划分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预案通常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等情形的事件。

2.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等情形的事件。

3.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1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等情形的事件。

4.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区域生态环境受到轻微破坏等情形的事件。

二、响应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国家一级应急响应,由国务院或其授权部门负责协调和指挥,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应对。

2.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国家二级应急响应,由环境保护部或其授权部门负责协调和指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同应对。

3.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省级应急响应,由省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负责协调和指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同应对。

4.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启动市级或县级应急响应,由地方政府或其授权部门负责协调和指挥,相关部门协同应对。

三、应急响应流程1. 预警: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预警。

2. 应急启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 应急处置: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包括现场控制、污染物收集、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

4. 后期处置: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善后处理,包括环境修复、损失评估、责任追究等。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企业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近日,中国质检协会发布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以下简称《方法》),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对《方法》进行解读。

一、分级标准《方法》通过分级标准,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三个等级。

1.重大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严重社会影响、重大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2.较大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一定社会影响和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3.一般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较小影响和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

此外,在确定风险等级时,还需考虑风险的成因、区域特点、环境敏感性等因素。

二、评估方法《方法》包括五项风险评估指标:事件概率、事故后果、环境敏感性、应急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

这些指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1.事件概率指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从相应规章制度、历史事件和专家意见等方面评估;2.事故后果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人身、环境和财产损失等影响,可进行场景化分析;3.环境敏感性指风险事件发生地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及环评报告等评估;4.应急管理水平指企业现有应急预案、剂量测量设备等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可通过现场检查、文件审查等方式评估;5.社会影响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对相关人员、社会秩序、企业声誉等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获得相关信息。

根据以上指标,可计算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程度,并最终确定风险等级。

三、应用建议《方法》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可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1.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2.企业应严格执行各项环境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几率;3.企业应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4.企业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的效率和协调性,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环保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试行),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根据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治理难度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隐患分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隐患(以下简称重大隐患)、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隐患(以下简称一般隐患)二级。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可认定为重大隐患,除此之外的隐患可认定为一般隐患:
1.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治理并可能造成环境危害的隐患;
2.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危害隐患,如可能造成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次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

可以立即完成治理的隐患一般可以不判定为重大隐患。

本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按照以上标准执行。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