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合集下载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11/ 685-2013备案号:XXXX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engineering2013-07-24 发布2014-02-01 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engineeringDB11/ 685-2013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行日期:2014 年02 月01 日2013 北京修订说明根据北京市质监局《关于印发2012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2]20 号)文件,本规范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水科学研究院等编制单位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11/T 685-2009 进行修订。

编制组对近年北京市建设运行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了回访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降雨资料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结合现行的相关标准及政策,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号》文件,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5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设计计算;4.建筑与小区;5.市政工程。

本规范第1.0.3、1.0.7、4.1.11、4.4.2、4.6.1、4.8.9、5.4.4、5.6.4、5.6.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模板)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模板)

一、设计依据(1)《四川省用水定额》(川府函〔2021〕8号)(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2018)(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5)《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DB51/T379-2017)(JTG3420-2020)(6)《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3671-2021)(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JTG/TF30-2014)(1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11)《四川省水文手册》及本地实测水文、气象资料二、建设标准(一)塘坝与雨水集蓄工程标准①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参照《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2013)和《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坝体高度应满足防洪要求,稳定性和渗流应满足要求。

①雨水集蓄工程:参照水利部颁发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执行。

①防洪标准:蓄水枢纽5级建筑物按5年一遇设计、校核;引水提水枢纽建筑物5级按10年一遇设计、20年一遇校核。

渠系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灌溉设计保证率两季田达到80%,旱耕地达到75%。

农田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5%,排水设施可防御5~10年一遇洪涝灾害,中等旱(涝)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降至8%以下。

(二)田间道路标准1、机耕道机耕道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

干道要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支路应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平坝区通达度应不低于0.95,山地丘陵区通达度应不低于0.8。

机耕道建设应符合DB51/T379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有关规定。

干道路基宽一般≥4m,行车有效路面要求≥3.5m;支路路基宽一般≥3m,行车有效路面要求≥2.5m。

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及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及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对城市雨水生态利用展开研究,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雨水利用研究与规划滞后。

近年来,虽然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开始重视对城镇雨水利用和雨水径流污染的研究,但总体看,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还显得薄弱,滞后于城镇建设与发展。

城镇雨水利用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很大程度上要从基础设施上,确切地说,要从排水设施(污染源头控制、收集、利用和输送等)建设着手,即在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加以妥善解决。

(2)缺乏配套技术与管理。

由于人手与研究上的不足,我国目前在城镇雨水的利用及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领域还没有成实用的技术体系及相应的设计规范,也缺乏配套的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

雨水收集利用方式1、雨水收集目前城市雨水利用成熟的技术主要有三种:屋顶雨水收集、城市路面雨水利用、城市绿地、花坛和园林雨水集蓄利用。

1.1城市道路路面雨水利用工程模式城市道路路面、广场和停车场等都是良好的雨水收集面。

雨水自然产生径流,只要修建一些简单的雨水收集和蓄存工程,就可将雨水资源化,用于城市清洁、绿地灌溉、维持城市水景等。

城市道路的雨水收集可以采取分路段于绿地下修建蓄水池的工程模式,见图1。

由于人行便道面积小,分散性强,可以采用在人行便道上铺设可渗透路面砖的工程模式,雨水直接渗入地下,回补地下水。

可渗透路面砖的强度应大于30MPa,渗水能力保证在1mm/s 的降雨情况下随降随渗。

典型地面铺设见图2。

可渗透路面砖是由特殊级配的骨科、胶凝材料、水及增强剂拌制成混合料,经特定工艺制成的混凝土制品,其中含有很大比例的连通孔隙,滤层原料为粗沙,用来过滤下渗的雨水,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区雨洪控制和利用,碎石层可起到短时贮存雨水的作用,主要为防止由于雨水在土壤中下渗不及而产生积水的现象。

1.2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模式将屋顶雨水收集并储存于地下或地面的蓄水池,经简单处理后直接用于浇花、冲洗厕所或者洗衣等。

该设备安装和使用都很方便,在德国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屋顶雨水的收集利用要比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复杂得多,主要包括雨水收集系统、过滤系统、贮存系统、回用系统等等。

第5部分--集雨工程设计图

第5部分--集雨工程设计图

第5部分集雨工程设计图5.1 集流面工程1、集流面材料选择和位置选定集蓄雨水时,首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集流面,如道路、营区、操场、天然荒坡地等。

现有集流面较小,不能满足集水量要求时,则需修建人工集流面,人工集流面应尽量利用空闲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位置要选在靠近住房的空地。

集流面处理材料主要有混凝土、瓦、塑料薄膜、原土夯实等。

选择集流面材料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集流效率和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

若当地砂石材料丰富且运距较近时,优先采用混凝土和水泥瓦集流面。

耕地较多的地区,可采用土地轮休的办法,选用塑料薄膜覆盖耕地作为集流面,为了提高塑膜使用寿命,宜对地面进行处理后铺设。

在小流域治理区或荒坡地便于利用地区,可利用荒山荒坡地作为集流面,并按一定间距修截流沟或输水沟,把水引入蓄水设施。

2、集流面规模设计在集流面材料确定后,通过来用水分析计算,依据集水、用水平衡的原则可确定集流面尺寸,具体操作如下:(1)全年单位集水面积可集水量按公式(1)计算(不含导引过程的输水损失):Fp=Ey·Rp/1000 (1)式中:Fp为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单位集水面积上全年可集水量(m3/m2);Ey为某种材料集流面全年集流效率,可参考表1选用;Rp为保证率等于P的全年降雨量(mm),可按式(2)计算Rp=K·Pp (2)式中:K为全年降雨量与降水量之比值,可根据气象资料选取;Pp为保证率等于P的年降水量(mm),按式(3)计算。

Pp=Kp·P0 (3)式中:Kp为根据保证率及Cv值确定的系数,可从水文气象部门查得;P0为多年平均降水量(mm),由气象资料确定。

(2)集水用水平衡计算雨水集蓄量欲满足用水量,需符合(4)式。

计算时应对典型保证率年份分别计算相应的集流面积,选用其中最大值进行设计。

Wp≤Sp1•••••••••••Fp1+Sp2•Fp2+……+Spn•Fpn (4)式中:Wp为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需水量(m3);Sp1、Sp2、Sp3、……Spn为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不同集流材料的集流面积;Fp1、Fp2、……Fpn为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不同集流材料单位集水面上可集水量。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康县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一概况(一)社会经济概况本次规划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大堡镇安场村的高半山区,涉及安场村的二个社105户402人,耕地面积680亩,人均纯收入1400元,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黄豆,经济作物有核桃、花椒、板栗。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

工程区属西岭南麓高半山区。

区地形复杂,地势较平缓,海拔高程在1200-1500m,土壤为黄棕壤土,由于水利工程设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灾害的威协,农业经济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

工程区已建成村级公路网络,交通较为便利。

〔二〕工程概况1. 工程地质概况该工程区为浅切中低山地、黄棕土壤,土石沟壑地貌,整个地势呈现东高西低,南北沟谷多呈V型,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土层略浅,出露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质泥岩石。

2. 水文地质概况工程区属大堡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820mm,降水年分布不均,形成春、冬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现象,主要有基岩裂隙潜水,水质良好,水量丰富,周围自然山坡稳定,未见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3.建立规模概况据统计,区暂无蓄水堰塘及水窖工程,只有几年前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一处。

本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该区域进展全面规划,有方案的对地理位置优越,灌溉条件好的地块修建集雨水窖工程,方案新修水窖75口,增加蓄水2250 m3;铺设灌溉管道75条,长7500km。

二工程建立的必要性工程位于大堡河右岸高半山地区,地势较平缓,土层肥厚,因为地理条件特殊,自然地形构成坡高水低,没有建立蓄水工程的条件,长期以来一直受干旱缺水的困挠,农业经济得不到应有开展。

现采用非充分灌溉的模式,进展雨水集蓄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

这一地区水文条件是降雨量较丰,多年平均降雨量820mm,造成干旱的原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过程不相匹配,二是缺少蓄水工程。

现根据气象和地理条件,选用集雨水窖等小型引蓄水工程,增加调蓄水量,增强灌溉能力。

符合当地水资源呈立体分布的特点。

分析初期雨水就地调蓄处理工程方案

分析初期雨水就地调蓄处理工程方案

分析初期雨水就地调蓄处理工程方案摘要:初期雨水中携带了大量高浓度的污染物质,期初雨水排入地下或江河湖海中会产生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

近年来,初期雨水处理与调蓄处理工程备社会各界关注。

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需要就地进行处理,做好调蓄处理措施。

可以通过改变地面径流条件的方式,提升降雨向地下的渗透能力,从而降低地面径流量。

避免以媒介的初期雨水处理方式,在雨水进入江河湖海对其进行妥善处理。

从而降低初期雨水对江河湖海的污染负担,从而起到改善水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初期雨水;就地处理;设置调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后工业化时代在不断带给人们物质财富增长、日常生活日益便捷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相应的一些危及人们生活的问题——城市初期雨水污染问题。

所谓的初期雨水,简单来讲就是降雨初期时的雨水。

一般来讲,初期降雨危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在空气中,降雨初期,由于空气中含着大量的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遇到降雨,这些有害物质溶解在雨水中降落到地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酸雨的形成。

其次是在地面上,由于现代城市地面有较多的沥青、水泥、建筑铁锈等物质,这些物质中含有较高的重金属、油脂和悬浮固体,它们受到雨水的侵蚀、冲刷而排入城市废水当中,给城市污水处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成为现代城市水污染的一个棘手问题。

如何有效地处理城市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美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1初期雨水的水质特点在降雨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会受到下垫面的影响。

如果下垫面为林地或草地,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如果下垫面为道路或屋面,则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重。

在屋面初期雨水中,铜和锌的含量较高,会形成一定的冲刷效应。

与此同时,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会随着屋面材料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沥青屋面的初期雨水污染程度较高,瓦屋面的初期雨水污染程度较低。

而在道路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ss、碳氢化合物以及重金属,并且COD浓度较高,污染程度远高于屋面初期雨水。

案例集萃//通过空间复合利用弹性应对雨洪的典型案例——鹿特丹水广场

案例集萃//通过空间复合利用弹性应对雨洪的典型案例——鹿特丹水广场

案例集萃//通过空间复合利用弹性应对雨洪的典型案例——鹿特丹水广场作者:赵宏宇,李耀文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7年第4期主持人:赵宏宇,吉林建筑大学,副教授。

marthewzhao@李耀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liyaowen90@我国已进入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海绵城市”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高速发展期。

“水广场”是源于荷兰的一种创造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合利用形式,综合了缓解城市内涝与雨洪冲击和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双重功能。

基于对荷兰鹿特丹Benthemplein 水广场的空间设计要素与运作原理的分解与剖析,本文总结和提炼其在应对城市雨洪灾害和公共空间高效复合利用上的巧妙构思和弹性策略,指出水广场模式对于构建城市雨洪安全格局和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大意义,以期为我国城市海绵型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栏目主持人引言201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国内针对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热潮。

这些理论和实践大都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借助于绿色自然手段(如绿色植物和土壤的渗透、过滤等生态功能)来实现对雨水的渗滤、消解和再利用。

但在我国东北寒地城市,一年中几乎有一半时间处于寒冷的冬季,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完全停滞,依靠绿色手段来建设海绵城市遭遇发展瓶颈,迫切需要探索基于非生态手段的切实可行、气候适应的寒地海绵城市建设新思路。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基本上遵循以土地扩张为基础的外扩式发展模式,这种土地粗放式扩张带来的人口、交通、环境等压力不断凸显,追求“增量”的发展模式日渐难以为继。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限制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1]。

在此背景下,将城市中一些现存公共空间进行复合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这其中不乏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雨洪设施进行结合的研究和实践。

国内外典型城市多水源利用案例分析-新加坡

国内外典型城市多水源利用案例分析-新加坡

国内外典型城市多⽔源利⽤案例分析-新加坡第2章中国各级各地典型⽔资源规划梳理2.1北京北京市属温带半⼲旱半湿润性季风⽓候,⽔资源天然禀赋条件不⾜决定本市长期缺⽔,年均⽔资源量仅有21亿⽴⽅⽶,⽐多年平均减少44%。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推进节⽔、建设应急⽔源地、⽔库优化调度、扩⼤利⽤再⽣⽔、境外调⽔等措施,以有限的⽔资源⽀撑了年均36亿⽴⽅⽶的⽤⽔需求1。

2.1.1⽔资源特点◆降⽔和来⽔严重不⾜近12年降⽔量减少19%,⽔资源总量减少43%,⼊境⽔量减少77%,两库来⽔减少79%,可⽤⽔资源急剧减少。

◆城市应急⽔源地已接近开采极限近12年,平原区地下⽔平均埋深从11.9⽶下降到24.9⽶,年均下降1.1⽶。

城市应急⽔源地开采以来,周边农⽤机井50%以上出⽔不⾜,严重影响当地农民⽤⽔,城乡供⽔⽭盾⼗分突出。

◆本地⽔资源保障⾸都供⽔安全难度增⼤北京市2010年常住⼈⼝1961万⼈,按照近12年本地平均⽔资源量计算,⼈均⽔资源量仅为107⽴⽅⽶,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据测算,北京市2011年缺⽔3.7亿⽴⽅⽶,2012年缺⽔3.8亿⽴⽅⽶,2013年缺⽔6.5亿⽴⽅⽶,2014年缺⽔6.6亿⽴⽅⽶。

2015年南⽔北调年来⽔10亿⽴⽅⽶,给城区配置8亿⽴⽅⽶,在应急⽔源地停⽌开采、城区⾃来⽔⽔源井涵养、⾃备井置换的情况下,缺⽔1.9亿⽴⽅⽶。

1《北京市“⼗⼆五”时期⽔资源保护及利⽤规划》2.1.2规划⽬标针对北京市⽔资源供给的缺⼝和⽔资源利⽤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提出了“⼗⼆五”期间⽔资源规划⽬标,提出了确保四个安全,实现五个率先,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指标。

◆确保四个安全⽔源安全:确保⽔源,2014年前年境外调⽔4-6亿⽴⽅⽶,2015年南⽔北调10亿⽴⽅⽶⽔进京,再⽣⽔利⽤10亿⽴⽅⽶;供⽔安全:城区供⽔安全系数达到1.25,⽔质符合国家《⽣活饮⽤⽔卫⽣标准》,城区供⽔漏损率控制在14%以下;⽔环境安全:全市污⽔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泥⽆害化处理率100%,跨省市界断⾯COD、氨氮含量达到国家考核标准;防洪排⽔安全:确保⽔库、⽔闸安全,⾻⼲河道防洪达标,城区和新城防洪排⽔达标,构建完善有效的⾬⽔利⽤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县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一概况
(一)社会经济概况
本次规划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大堡镇安场村的高半山区,涉及安场村的二个社105户402人,耕地面积680亩,人均纯收入1400元,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黄豆,经济作物有核桃、花椒、板栗。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

工程区属西岭南麓高半山区。

区地形复杂,地势较平缓,海拔高程在1200-1500m,土壤为黄棕壤土,由于水利工程设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灾害的威协,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工程区已建成村级公路网络,交通较为便利。

(二)工程概况
1. 工程地质概况
该项目区为浅切中低山地、黄棕土壤,土石沟壑地貌,整个地势呈现东高西低,南北沟谷多呈V型,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土层略浅,出露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质泥岩石。

2. 水文地质概况
项目区属大堡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820mm,降水年分布不均,形成春、冬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现象,主要有基岩裂隙潜水,水质良好,水量丰富,周围自然山坡稳定,未见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3.建设规模概况
据统计,区暂无蓄水堰塘及水窖工程,只有几年前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一处。

本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该区域进行全面规划,有计划的对地理位置优越,灌溉条件好的地块修建集雨水窖工程,计划新修水窖75口,增加蓄水2250 m3;铺设灌溉管道75条,长7500km。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工程位于大堡河右岸高半山地区,地势较平缓,土层肥厚,因为地理条件特殊,自然地形构成坡高水低,没有建设蓄水工程的条件,长期以来一直受干旱缺水的困挠,农业经济得不到应有发展。

现采用非充分灌溉的模式,进行雨水集蓄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

这一地区水文条件是降雨量较丰,多年平均降雨量820mm,造成干旱的原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过程不相匹配,二是缺少蓄水工程。

现根据气象和地理条件,选用集雨水窖等小型引蓄水工程,增加调蓄水量,增强灌溉能力。

符合当地水资源呈立体分布的特点。

这种集雨蓄灌的方式也易被群众接受掌握,工程建设简便易行。

通过在该地区的实施,再进一步总结提高,然后向其他同类型区域推广应用,对项目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同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发展节水型农业总结出成功经验。

因此规划建设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很有必要。

据调查,该地区有灌溉设施的,粮食亩产约在500-600kg,无灌溉条件时亩产不足400kg,亩产相差较大。

因此干部、群众对水利工程建设要求迫切,投工投劳积极性很高。

采用砼面集蓄雨水进行节水灌溉,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因素。

也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SL207—98中提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

“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的规定要求。

因此,工程是可行的。

三工程规模
1灌溉保证率的确定
(1)灌溉定额的确定:
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SL267—2001第三节表3.3.2-1,玉米采用点灌,灌2次,灌水定额90 m3/ha;水稻灌6次,每次灌水定额400 m3/ha。

(2)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确定
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SL267—2001表3.4.1-1,
集雨灌溉保证率取75%。

玉米采用人工点灌,取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85;水稻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方法,由《节水灌溉技术规》SL207—98第5.03节,取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

2. 工程规模
经统计,区可发展灌溉的耕地面积15ha,均为旱田作物。

(1)、蓄水工程容积
按工程的作用,水窖主要用于水浇地的灌溉,因此得:水浇地面积15ha,选用灌溉定额每次75m3/ha,共灌2次,水浇地需水量:15ha×75m3/ha×2=2250 m3
由《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SL267—2001第3.4.2条,工程蓄水容积系数取0.6,确定单口水窖容积为30立米,规划新修75眼水窖,增加蓄水2250立米。

(2).集雨场
集雨场按一窖一场设计,由第二节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区多年平均降雨820mm雨量较丰,只是时空分配不均,雨水集蓄工程主要拦蓄雨洪,在干旱时再进行灌溉。

根据安场地区降雨量和地面土质结构,需修建集雨场,在降雨时将场径流引入窖蓄存起来,在干旱缺水时灌关键水、救命水。

根据《农村集雨工程简明读本》,我县降雨变差系数
为0.2,降雨量820mm,砼集流面每立方米集雨量需集流面1.9平米,故确定集雨场面积为50平米。

四.工程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设计依据
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
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GB50288-99、《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SL267—200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确定“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为Ⅴ等小(2)型灌区。

2设计基本资料
(1)抗旱天数和灌溉面积
由计算确定的本区抗旱天数为28天。

规划灌溉面积15ha。

(2)水文气象资料
多年平均气温10.9℃
极端最高气温34.5℃
极端最低气温-13.6℃
多年平均降水量820㎜
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2 m/s
(3)地质资料
灌区地质为黄棕土壤。

3工程布置
本次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主要是新修水窖75口;集雨场75处;铺设管道1.2km。

工程特点是蓄、小、群,因规模小,具有50平米集雨场集水条件即可满足蓄灌要求,技术简便,适合地块分散,尤其适合于户办。

4主要建筑物
(1)水窖设计
水窖建在地边或路边,园形,现浇砼结构,壁厚0.2 m。

净径3 m,深5 m,容积30m3。

顶部用砖砌成拱形,厚0.24 m,顶部拱高0.75 m,符合水窖超高0.3 m的要求。

顶留进人孔,孔径0.8 m,设钢筋砼板覆盖。

底部设放水管和排污管,φ63PVC管道。

水窖上游侧设沉沙池,浆砌石结构,长1m,深0.5 m,宽0.8 m,浆砌石衬砌厚0.3 m。

用φ75塑料管与水窖连通。

(2)集雨场设计
集雨场尽量选在荒地或利用原有土场修建,结构采用C15埋石砼现场浇筑,厚20cm。

地基夯实深度不小于30 cm,为防止混凝土浇筑后收缩裂缝的出现,集流面的混凝土应分块。

五施工组织设计
1 施工条件
该工程涉及人口居住分散,施工条件艰苦,部分施工场地用料需靠人背和牲畜驮,为解决施工困难,群众对此项工程非常热心,主动投工投劳,以早日使该工程得以实施。

2 施工方法
该工程是群众组织投工投劳,开挖管槽,备砂备石,工程队建设蓄水窖、集雨场,安装管道等,建筑物和安装部分均要求按水利工程施工规进行。

3 施工管理
为了确保康县大堡镇安场村雨水集蓄工程的质量,县政府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成立项目账户,专款专用,健全财会制度,实行施工预算,竣工决算规定,施工实行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效益。

4 运行管理
工程建成后,移交安场村村民受益户管理,维护保养,使其做到熟练操作。

全面掌握各系统的特点及维护要领,实行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工程管理政策,并对用户进行用水卫生和节约用水知识等。

五工程投资概算
1 概述
该工程投资主要建设集雨场、沉淀池,蓄水窖、及安装供水管道等,是以群众投工投劳,国家投资来实施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2 编制原则和依据
(1) 编制原则
该工程投资概算编制执行省颁标准,依据《省农村雨水集流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文本》要求编制,投资价格水平年为2008年。

(2) 编制依据
费用标准及编制办法
1992年《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1992年《省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办法》。

8.2.2.2 定额依据
2002年《省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概(估)算费用构成计算标准》。

1996年《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1990年《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1996年《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
3 概(估)算费用构成及项目划分
该工程由建筑工程、其它费用2部分组成。

其它费用:①勘测设计费按照建安工程费的2%计取;
②施工监理费按建安工程费的1.5%计取;
③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费按建安工程费的0.1%计取。

(4)税金按建安工程的3.22%取;
(5)利润按建安工程的3%取
工程投资概算表
该工程投资概算总资金93.48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83.67万元,其它费9.81万元,详见工程概算表。

9 经济评价
9.1 概述
该雨水利用工程的建成在该村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工程建成后可增加灌溉面积225亩,以及105户、420人、16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