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缩写

合集下载

缺铁性贫血相关知识

缺铁性贫血相关知识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

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是最常见的贫血。

病因: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2.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3.铁丢失过多慢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量过多、咯血和肺泡出、血红蛋白尿等。

临床表现:1.缺铁原发病表现如妇女月经量多、消化道溃疡/肿瘤/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大便性状改变、肿瘤性疾病的消瘦、血红蛋白尿等。

2.贫血表现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苍白、心率增快。

3.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反甲)。

治疗原则:①根治病因;②补足贮铁。

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足引起的IDA,应改善饮食。

补铁治疗:预防:重点放在婴幼儿、青少年和妇女的营养保健,对月经期妇女应防治月经过多,做好肿瘤性疾病和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群防治。

【健康宣教】1、积极配合医生寻找和去除病因,轻度贫血限制活动,重度贫血卧床休息,良好的休息,放松的心情及适量的运动,有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增强体力和造血功能。

2、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平衡膳食对避免引发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性,生活中应注意纠正偏食习惯,要做到膳食要平衡,营养合理、而且机体的蛋白质供给要丰富,在日常生活中多吃含铁较多的食物为好,多吃一些紫菜、木耳,动物肝脏等。

3、对易患人群的预防教育:婴幼儿强调改进喂养方法,应及时增加辅食,如蛋黄、青菜、瘦肉和肝等合铁丰富食品,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除食用含铁多的食物外,还可每日服少量硫酸亚铁0.2g。

血液系统疾病英文缩写

血液系统疾病英文缩写

血液系统疾病名称英文缩写AA: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CD: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orders)aCML: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typical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AH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L: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ML: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KL: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egakaryocytic leukemia )ANLL: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 APA:急性失血性贫血(acute posthemorrhagic anemia)ATL: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 ATP: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BL: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asophilic leukemia)CD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 CEL: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 CIMF: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chronic idiopathic myelofibrosis) CL: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L:慢性淋巴系白血病(chronic lymphoid leukemia)C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PD: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CML: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MPDs: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CN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 DIHA:药物性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 hemolytic anemia)EL: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 leukemia)HA: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L: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hypoplastic acute leukemia)HCL: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SP: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症〔Henoch-Schonlein purpura〕IDA: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M: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F: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Idiopathic myelofibrosis)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MML: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LGLL: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 MA:地中海贫血(Mediterranean anemia)MA: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L: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 acute leukemia)MCL:组织嗜碱细胞(肥大细胞)性白血病(mast call leukemia)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H: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malignant histiocytosis)ML:巨核细胞白血病(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MM: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PHT: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hemorrhagic thrombocythemia) PLL: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rolymphocytic leukemia)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RC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S:单纯性紫癜(purpura simplex)PT: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or idiopathic thrombocythemia)PV: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RA: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RS: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WS:难治性贫血伴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efractory anemia with sideroblastosis)RCMD: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R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和环状铁粒幼细胞SA:铁粒幼细胞改贫血(sideroblastic anemia)SCVL: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splenic lymphoma with circulating villous lymphocytes)ST:继发性或反响性血小板增多症(secondary thrombocythemia)TEG: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cal eosinophilic granulocytosis)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缺铁性贫血精品医学课件

缺铁性贫血精品医学课件
缺铁性贫血精品医学课件
汇报人: 2023-11-26
contents
目录
• 缺铁性贫血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病例分享与讨论 • 最新研究进展 • 相关知识点链接
01
缺铁性贫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 白合成减少,引起红细胞数量减少而导致的贫血。
等指标降低。
治疗
补充铁剂是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需 要注意饮食调整,多吃富含铁的食 物。
预防
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补充铁 剂,避免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病例二:儿童缺铁性贫血
诊断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结合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红 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等。
治疗
补充铁剂是主要治疗方法,同时 需要注意饮食调整,多吃富含铁
其他检查
如骨髓检查、基因检测等 。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性治疗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与其他贫血类型进行鉴别,如慢性病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03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与方法
原则
纠正缺铁的原因,使机体铁供需平衡。
方法
包括口服铁剂、注射铁剂、输血等。
药物治疗与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口服铁剂是首选,如硫酸亚 铁、富马酸亚铁等。
预防措施的优化与改进
总结词
完善预防策略
VS
详细描述
对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措施进行了不断优化 和改进,包括合理饮食、增加铁剂摄入、 定期检查等,旨在提高预防效果,降低疾 病发生风险。
06
相关知识点链接
铁代谢与储存铁的生理作用

缺铁性贫血的缩写

缺铁性贫血的缩写

缺铁性贫血的缩写【篇一:缺铁性贫血的缩写】【疾病名】缺铁性贫血【英文名】iron deficiency anemia 【缩写】【别名】【icd 号】d50 【概述】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

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骨髓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铁,血清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流行病学】缺铁性贫血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病较多。

据who 1985 年报道,全球约30%的人患有贫血,其中至少半数(即约5~6 亿)为缺铁性贫血。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里约有2/3 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 为缺铁性贫血。

在发达国家亦有20%的育龄妇女及40%左右的妊娠妇女患缺铁性贫血。

北京协和医院于1986~1990 年对河北、陕西、广东三省1851 岁以下儿童的调查发现缺铁及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9.0%和15.3%。

【病因】人体内的铁是呈封闭式循环的。

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造成长期铁的负平衡才致缺铁。

造成缺铁的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和丢失过多两大类(表1)。

1.铁摄入不足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

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组成及胃酸的影响。

非血红素铁则需要先变成fe 才能被吸收。

蔬菜、谷类、茶叶中的磷酸盐、植酸、丹宁酸等可影响铁的吸收。

成年人每天铁的需要量约为1~2mg。

男性1mg/d 即够,生育年龄的妇女及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铁的需要增多,应为1.5~2mg/d。

如膳食中铁含量丰富而体内贮存铁量充足,一般极少会发生缺铁。

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其他原因是药物或胃肠疾患影响了铁的吸收,某些金属如镓、镁的摄入,制酸剂中的碳酸钙和硫酸镁,溃疡病时服用的h 抑制剂等,均可抑制铁的吸收。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

三、铁的吸收不良
常见于胃全切除和胃次全切除后数年发生 缺铁,其原因和术后食物进入空肠过速特别是 毕氏Ⅱ式手术食物绕过十二指肠直接进入空肠, 以及胃酸过多有关,消化性溃疡服用H2受体阻 滞剂及萎缩性胃炎等都可引起铁的吸收。慢性 腹泻或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特别是累计十二 指肠和近端空肠的小肠疾病,不仅引起铁吸收 不良,而且随着大量肠上皮细胞脱落而失铁。
3、各系统表现
循环系统:患者常诉心慌、气短,体力活动 时尤为明显。心脏听诊在二尖瓣和肺动脉瓣 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长期严重的贫血患者 可发生心脏扩大和贫血性心脏病。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等。胃镜 检查半数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或萎 缩性胃炎表现。异食癖为IDA的特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四、血清铁蛋白测定
诊断单纯性缺铁一般认为血清铁蛋白 <20μg/L表示贮铁减少,<12μg/L为贮铁耗尽; 红细胞碱性铁蛋白<6.5μg/L作为缺铁标志。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缺铁较敏感的指标,可用于 早期诊断和人群铁缺乏症的筛查。但血清铁蛋 白易受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肿瘤和肝脏 疾病的影响而升高,而红细胞碱性铁蛋白则较 少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更能正确的反应贮铁状 态,可用于合并上述因素非单纯性缺铁的诊断。
二、骨髓象
红系造血轻中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 为主。幼红细胞体积较小,外形不规则,胞 浆量减少且发育滞后。成熟红细胞变化同外 周血。 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显著改变。 富含骨髓小粒的涂片铁染色缺乏可染铁,尤 其是细胞外铁,是诊断缺铁最可靠的标准。 在有明确的缺铁病史和其他实验室指标支持 时,骨髓检查并非诊断IDA所必需。
五、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IDA患者由于铁缺乏,Hb合成减低,造成 FEPⅨ在红细胞内蓄积而升高。若FEP >4.5μg/gHb有诊断意义。但在铅中毒、慢性 感染、炎症时FEP也可升高。

缺铁贫

缺铁贫
疾病 血清铁 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
IDA
慢性病贫血



↓ ↑ ↑

↑ ↑ ↑
(炎症、感染或肿瘤)
地中海贫血 正常或↑ 铁粒幼细胞贫血 正常或↑
26


(1)病因治疗(最为重要) (2)补充铁剂:无机铁:硫酸亚铁
有机铁: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
醇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
27
疗效观察:
20
(3)生化检查
A:血清铁 < 8.95 mol/L
总铁结合力 >64.44 m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 < 15% B:铁蛋白:缺铁时铁蛋白 < 12 g/L, 但炎症、肿瘤或肝病时铁蛋白会增 高,因此应结合铁染色检查。
21
C: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检查:最为敏感的
指标,早期缺铁即可诊断,缺铁性贫血
33
病例分析
• 既往史:既往8年前因胃腺癌于当地医院行胃大部切除 术,否认肝炎、结核、高血压、糖尿病史。 • 体格检查:体温 36.8℃,脉搏100次/min,呼吸22次 /min,血压100/75mmHg,重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 触及肿大,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 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 辅助检查: • 血常规: 3.2×109/L, N,2.0×109/L,血红蛋白 50g/L, MCV 70fl,MCHC 28%, 血小板90×109/L。
者血小板轻度增多
18
19
(2)骨 髓:增生性贫血,幼红数量增多,中晚幼 红比例增高,体积小、边缘不整齐,核染色质致密、 胞浆少,即“核老浆幼”。粒系 、巨核系正常。 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均减少或缺乏。(骨髓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缺铁性贫血


1. 国内诊断标准 缺铁可分为三个阶段:贮铁缺乏(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DE) 及缺铁性贫血(IDA)。 (1) 贮铁缺乏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 血清铁蛋白<14μg/L。 2)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2)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标准: 符合贮铁缺乏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符合者即可诊断。 1)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全血),或 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 >4.5μg/gHb。 2)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3) 其他 如在有合并症的情况下(感染、炎症、肿瘤等)需要测定红细胞内 碱性铁蛋白,小于6.5ag/细胞,始能诊断缺铁,或借助骨髓铁染色显示 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作为标准。
缺铁性贫血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8岁,头晕、乏力、气短、面色苍 白近1年。既往胃溃疡史5年。 实验室检查 RBC3.1×1012/L,Hb73g/L,Ret2.5%,MCV78fl, MCH24pg,MCHC285g/L,RDW21%;WBC4.8 ×109/L,PLT158×109/L 该患者应考虑什么疾病,进一步最好应作何检查
缺铁性贫血

(3)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 Hb<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红细胞形态 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 有明显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 血清(血浆)铁<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 64.44μmol/L(360μg/dl)。 4) 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6)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全血), 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 FEP/Hb>4.5μg/gHb。 7) 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 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 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二、骨髓象
骨髓铁染色见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
三、铁代谢
△血清铁<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血清铁蛋白<14μg/L
四、红细胞内卟啉代谢
FEP>0.9μmol/L ZPP>0.96μmol/L FEP/Hb>4.5μg/gHb
★锌卟啉增加也见于铅中毒、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和 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故ZPP增加非IDA所特有。
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
任何原因使体内铁缺 乏,
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吸收不良
需要量增 加而摄入相 对不足
丢失过多
铁吸收不良: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萎缩性胃 炎。
需铁量增加而相对摄入不足:如婴幼儿、孕 妇。
铁丢失过多:
长 期 慢 性 铁 丢 失 而 得 不 到 纠 正 易 造 成 IDA , 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消化性溃疡 等。
非单纯性IDA:机体铁缺乏,同时合并有 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肝脏疾病及 恶性肿瘤
认识IDA单纯性与非单纯性之分, 有助于寻找缺铁的病因和正确的治疗。
临床表现与体征
临床表现
1.原发病的表现:胃肠道出血--黑便等。
2.贫血一般表现:早期可无症状,常见
有皮肤粘膜苍白、乏力、心悸、疲倦、 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等。
海洋性贫血
1.靶形红细胞;2.半岛状红细胞。
3.慢性病性贫血
常见的病因有慢性感染、慢性炎症和 肿瘤,其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不 增加或有降低;血清铁蛋白常升高; 骨髓铁粒幼细胞减少,而巨噬细胞内 铁及含铁血黄素颗粒增加。
鉴别诊断
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铁性贫血的缩写【篇一:缺铁性贫血的缩写】【疾病名】缺铁性贫血【英文名】iron deficiency anemia 【缩写】【别名】【icd 号】d50 【概述】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

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骨髓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铁,血清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流行病学】缺铁性贫血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病较多。

据who 1985 年报道,全球约30%的人患有贫血,其中至少半数(即约5~6 亿)为缺铁性贫血。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里约有2/3 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 为缺铁性贫血。

在发达国家亦有20%的育龄妇女及40%左右的妊娠妇女患缺铁性贫血。

北京协和医院于1986~1990 年对河北、陕西、广东三省1851 岁以下儿童的调查发现缺铁及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9.0%和15.3%。

【病因】人体内的铁是呈封闭式循环的。

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造成长期铁的负平衡才致缺铁。

造成缺铁的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和丢失过多两大类(表1)。

1.铁摄入不足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

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组成及胃酸的影响。

非血红素铁则需要先变成fe 才能被吸收。

蔬菜、谷类、茶叶中的磷酸盐、植酸、丹宁酸等可影响铁的吸收。

成年人每天铁的需要量约为1~2mg。

男性1mg/d 即够,生育年龄的妇女及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铁的需要增多,应为1.5~2mg/d。

如膳食中铁含量丰富而体内贮存铁量充足,一般极少会发生缺铁。

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其他原因是药物或胃肠疾患影响了铁的吸收,某些金属如镓、镁的摄入,制酸剂中的碳酸钙和硫酸镁,溃疡病时服用的h 抑制剂等,均可抑制铁的吸收。

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胃酸减少影响铁的吸收等,均是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原因。

2.铁丢失过多正常人每天从胃肠道、泌尿道及皮肤上皮细胞中丢失的铁约为1mg。

妇女在月经期、分娩和哺乳时有较多的铁丢失。

临床上铁丢失过多在男性常是由于胃肠道出血,而女性则常是由于月经过多。

胃肠道出血常见原因是由于膈疝、食管静脉曲张、胃炎(药物及毒素引起)、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痔、动静脉畸形、息肉、憩室炎、肿瘤及钩虫感染。

酗酒、服用阿司匹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非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炎药者,以及少见的血管性紫癜、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维生素c 缺乏症等,也常会有胃肠道的小量慢性失血。

其他系统的出血,见于泌尿系肿瘤、子宫肌瘤、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和咯血,止血凝血障碍性疾病或服用抗凝剂等。

如补充不足均会导致铁的负平衡。

如多次妊娠则铁的需要量更要增加。

献血员每次献血400ml 约相当于丢失铁200mg。

约8%的男性献血员及23%女性献血员的血清铁蛋白降低。

如在短期内多次献血,情况会加重。

【发病机制】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存在于所有生存的细胞内。

铁除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外,还参加体内的一些生物化学过程,包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 的合成。

已知多种酶需要铁,如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c 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核糖核酸还原酶及黄嘌呤氧化酶等蛋白酶及氧化还原酶中都有铁。

如缺乏,将影响细胞的氧化还原功能,造成多方面的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是由贫血、缺铁的特殊表现及造成缺铁的基础疾病所组成。

1.症状贫血的发生是隐伏的。

症状进展缓慢,患者常能很好地适应,并能继续从事工作。

贫血的常见症状是头晕、头痛、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耳鸣等。

2.特殊表现缺铁的特殊表现有: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

欧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异常,称为plummer-vinson 或paterson-kelly 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可能与环境及基因有关。

吞咽困难是由于在下咽部和食管交界处有黏膜网形成,偶可围绕管腔形成袖口样的结构,束缚着食管的开口。

常需要手术破除这些网或扩张狭窄,单靠铁剂的补充无济于事。

3.非贫血症状缺铁的非贫血症状表现: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

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表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其发生的机制不清楚。

患者常控制不住地仅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

铁剂治疗后可消失。

4.体征体征除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枯、口唇角化、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约18%的患者有反甲,约10%缺铁性贫血患者脾脏轻度肿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内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铁纠正后可消失。

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及渗出。

【并发症】贫血严重时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7pg、mchc< 30%)。

红细胞指数改变的程度与贫血的时间和程度相关。

红细胞宽度分布(rdw) 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中意义很难定,正常为(13.41.2)%,缺铁性贫血为 16.3%(或>14.5%)特殊性仅为50%~70%。

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

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类正常。

血小板计数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婴儿及儿童中多偏低。

2.骨髓象骨髓检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与其他疾患的贫血相鉴别时。

骨髓涂片表现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明显增生。

早幼红及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染色质颗粒致密,细胞质少,血红蛋白形成差。

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

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

细胞外铁缺如。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 增高表示血红素合成有障碍,用它反映缺铁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方法。

但在非缺铁的情况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贫血时,fep 亦会增高。

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考虑。

【其他辅助检查】为明确贫血的病因或原发病,尚需进行:多次大便潜血、尿常规检查,必要时还应进一步查肝肾功能,胃肠x 线检查、胃镜检查及相应的生化、免疫学检查等。

【诊断】仔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加上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线索,确定诊断还须有实验室证实。

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3 个阶段。

其诊断标准分别如下:此时仅有体内储存铁的消耗。

符合(1)再加上(2)或(3)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指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但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减少尚不明显。

符合缺铁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

(1)转铁蛋白饱和度<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mol/l 或>4.5g/ghb。

3.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诊断依据是:符合缺铁及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

诊断评析: (1)血清铁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成为诊断缺铁的指标,应强调具备血清总铁结合力>64.44mol/l(360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才能诊断为缺铁。

单有血清铁降低,不能诊断为“缺铁”,因为不易与其他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血清铁降低(如慢性病贫血)相鉴别。

同样如总铁结合力< 64.44mol/l(360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不能诊断为“缺铁”。

(2)过去认为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可染铁消失是诊断缺铁的“金标准”:自 20 世纪70 年代采用放免法测定铁蛋白后,很少再用,因为骨髓铁染色法要求制作条件高,且常受不同部位骨髓取材结果不一致的影响,故在临床上血清铁蛋白测定已代替骨髓铁染色法成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目前认为血清铁蛋约等于100mg的铁贮存量。

(3)临床上不少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与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和感染) 合并存在:血清铁蛋白水平受慢性疾病的影响会有增高。

对慢性疾病患者伴缺铁时血清铁蛋白的标准尚未统一(有的文献认为应大于60~140g/l)。

对这类患者除仔细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最好进一步测转铁蛋白受体(缺铁时应该增加)或红细胞铁蛋白(<5g/ml 细胞为缺铁)。

【鉴别诊断】主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中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2(hba2)增加。

患者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2.慢性病贫血血清铁虽然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会增加或有降低,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加。

血清铁蛋白常有增高。

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内铁粒及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临床上不多见。

好发于老年人。

主要是由于铁利用障碍。

常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骨髓中铁颗粒及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到多数环状铁粒幼细胞。

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也增高。

【治疗】 1.病因治疗应尽可能地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

单纯的铁剂补充只能使血象恢复。

如对原发病忽视,不能使贫血得到彻底的治疗。

2.铁剂的补充铁剂的补充治疗以口服为宜,每天元素铁150~200mg 可。

常用的是亚铁制剂(琥珀酸亚铁或富马酸亚铁)。

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铁剂忌与茶同服,否则易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成不溶解的沉淀,不易被吸收。

钙盐及镁盐亦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

患者服铁剂后,自觉症状可以很快地恢复。

网织红细胞一般于服后3~4 天上天左右达高峰。

血红蛋白于2周后明显上升,1~2 个月后达正常水平。

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铁剂治疗仍需继续服用,待血清铁蛋白恢复到50g/l 再停药。

如果无法用血清铁蛋白监测,则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个月,以补充体内应有的贮存铁量。

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不能吸收或失血速度快须及时补充者,可改用胃肠外给药。

常用的是右旋醣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

治疗总剂量的计算方法是:所需补充铁(mg)=(150-患者hb g/l)3.4(按每1000ghb 3.4g)体重(kg)0.065(正常人每kg体重的血量约为65m1)1.5(包括补充储存铁)。

上述公式可简化为:所需补充铁(mg)=(150-患者hb g/l)体重 (kg)0.33。

首次给注射量应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2 次可增加到 100mg,以后每周注射2~3 次,直到总剂量用完。

约有5%~13%的患者于注射铁剂后可发生局部肌肉疼痛、淋巴结炎、头痛、头晕、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痛等,多为轻度及暂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