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意象解读
《断章》的修辞手法

《断章》的修辞手法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
其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并置:通过并置不同的意象和场景,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丰富的视觉效果。
如诗中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将两个相互独立的场景并置在一起,表达了人生无处不在的观望与被观望的关系。
2.回环往复:诗中运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如"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别人装饰了你的梦",通过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3.意象叠加:通过意象的叠加,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
如诗中的"月光洒在树上,你仿佛看见了树叶的缝隙",将月光和树叶的缝隙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4.比喻: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将人生比喻成一幅风景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生的观望与被观望的关系。
5.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景物,抒发诗人的情感。
如诗中的"月光洒在树上,你仿佛看见了树叶的缝隙",借月光与树叶的缝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6.留白:诗中留下了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品味。
如诗中的"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别人装饰了你的梦",通过对梦境的留
白,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综上所述,《断章》的修辞手法包括并置、回环往复、意象叠加、比喻、借景抒情和留白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断章》意象解读

《断章》意象解读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较多地表现相对观念给中国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卞之琳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早期诗作中,相对精神是一大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他借鉴了英美现代诗歌的“戏剧性处境”手法来推进诗行,由此形成了他所特有的哲理诗歌风格,《断章》就是其中之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简捷、明快的四行诗,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作家、读者、世界。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哲理内涵和审美韵味。
诗的上节虽然写“风景”,但并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让人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游船,还有岸上的杨柳……整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放在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放在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也就是“戏剧性处境”上。
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如赵毅衡所说:诗行排列在纸上,就构成了图纸关系。
诗的分行、文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字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建筑美要求新诗在结构上完整、对称。
卞之琳早期诗作受新月派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断章》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标点是九个字。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连标点是十个字。
而下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字数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犹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协调。
这样的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在语言安排上,《断章》极富特色,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断章》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断章》赏析,欢迎浏览!《断章》赏析篇1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在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下产生的。
法国象征派的先驱者波特莱尔《恶之花》给了他们很深的影响。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具有以下特点:⒈注意诗歌形象的象征性;⒉注重诗歌的暗示性;⒊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
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黄金时期。
戴望舒是这一时期现代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
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也是很有影响的人。
到了四十年代,卞之琳和冯至以及他们的学生穆旦等,又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拓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现代主义诗歌追求一种诗情智化的审美情趣。
表现为感情和理智的统一,这是对五四以来哲理诗(理趣诗)的更高层次的超越,诗人把哲理的思考完全溶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之中,隐藏在情感抒发的深处。
只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思维的线索,不给你明确提示和固定的答案。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艺术的空框,任你凭自己的玩味做一个填空的游戏。
卞之琳的《断章》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歌分别用两节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哲理思考:“你”是画面上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
围绕着“你”,有“桥”,有“风景”、有“楼”,有“楼上看风景的人”这些看来互不相干的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成了一幅图画并且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哲学沉思:在宇宙和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互相关联的。
没有真正的绝对,也没有真正的孤立。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是“画面”的主体(主动者),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被动者),到了第二行诗里,“画面”依旧,而主客体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的人”已经成了“看”的主体(主动者),而你这个原来是看风景的人,又变成了被看的风景了。
《断章》的赏析

《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1作者就像一株静立的树,站在桥头看着不息的人流,变幻的风景。
看着这里出演着一幕幕再也平凡不过的琐事。
他站在桥边,驻足远望,只是静静的看,毫无杂念。
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只是静静的看,心中没有一丝波澜。
他抬头仰望夜幕,月朗星稀,云影飘忽。
忽的,他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佳句。
夜的帷幕落下来,皎洁的月光照在窗棂上,她轻抚着窗子,柔软的月光从指尖流泻走,似一层银粉铺在地上,映出她那纤手的倒影,四周闪着银光。
这首诗意境唯美,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以安静,稍带忧伤的笔调向我们娓娓诉说。
全诗讲究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
我认为全诗的着重点在“装饰”二字上。
前一个“装饰”是对表面事物的装点;后一个“装饰”是深入内心的点缀,使诗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有关《断章》的赏析2【一】断,情城市的夜,早已看不清人影。
我站在风中,听你细说一份还未萌生的情感絮语,路上行人交汇眼神那一刻,你是不是,已经跌落了我的江湖里?某年某月某个时辰的我们,披着文字的外衣,游走在网络中,你那张陽光般的笑脸,装着许多快乐,想一点一点,传递给我。
只是,找不到一个出口,来为你,安置小心翼翼的怜惜,我当作看不见,闭上双眼,任它逝去。
唏嘘的岁月,在青春年华上踱了一层淡黄的漆,那是我的保护色,你揭不开,抹不掉,其实,有些情感,不适合生长在你的心里,也不适合留在我的眼里。
于是,轻手删除关于你的所有言语,所有痕迹。
世间,没有哪一种情,可以毫无所求,毫无所恋,而倾尽一生去付出,即使你能,我也承受不起。
内心没有了任何感觉,无论你怎么闯,我的世界,依然平静如水,进不来的,饱受风霜雪月,也与我无关。
隔着窗,把昨日的记忆,留在昨日,轻轻敲响午夜的风铃,转身,又是一段天涯。
该如何,才能让你明白,心中无爱便是最大的慈悲?细想了好久,才敢动笔,为你写下只言片语,祭奠这段未谋面而萌牙的情愫。
若是你知,怨也好,恨也罢,能彻底的忘记,于我而言,将会是最欣慰的微笑。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据诗人自云,诗歌中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此四行令其满意,故将其抽出独立成章,也因此命其名为《断章》。
其中,“桥、人、楼、明月、窗、梦”构成了全诗的意象群与意境,同时传递出深刻的有关“相对性”的人生哲理。
而谓之其“深刻”,其哲理内涵绝非浮于浅表、限于众所周知之范畴,逐层深入之而自成完整浑然之体系。
一、诗歌人物之间的“相对性”:对于“确定性”的一次消解1.卞之琳自白之“相对”《断章》全篇四行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对所创作之缘起、所传递之意蕴,作者卞之琳曾自云:“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世间人物、事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此种“相对性”的含义也是对”确定性”的第一次消解。
该诗第一节首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个主语和谓语皆完整的陈述句,意义指向具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其中,主语“你”作为主体存在;同理,第二节首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亦是如此。
但第一节末句“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一出,却将该节第一句的确定性意义瞬间瓦解,即原本看风景的人变为客体,反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楼上人”所看;同理,第二节末句亦以相同的方式将第一句的确定性瞬时消解。
2.李健吾评论之“装饰”现代文艺评论家李健吾曾说,这首诗寓于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不同于诗歌作者卞之琳所持的“相对”观点。
对此,李健吾先生说道,两种观点与其看作是冲突,不如说是有相成之美。
因为都可归结为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李健吾先生言:“我们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在装饰。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橹也曾说,“装饰”二字写尽了人生的悲哀,是一种很深层次的对“互为装饰”这种现象的“虚伪性”入木三分的揭示。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的“相对”,还是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

《断章》
理解:诗篇所表达的哲理观念和人生体验。
《断章》是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优美图画,在这幅隽永的画里,诗人传达了他智性的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在宇宙万物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正如你可以看风景,同时你也可能成为一道风景被别人所观赏;明月挂上了你的窗头,点缀成一种装饰,同时你也可能进入别人的梦,幻化成一种美丽的憧憬。
诗人祈望人们洞察这番道理,从而不至于被那些世俗观念所束缚,也不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之中,真正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内在的自由与超越。
简析:诗篇的艺术表现特点。
本诗表现的是抽象的哲理观念,但却以亮丽美好的生活形象写出。
诗中的桥、楼、明月、窗子原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形象,但经了诗人的巧妙安排和调度,都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韵味。
再加上诗行间十分明确的逻辑关系,从而诗意深沉而不晦涩,邈远而不虚空。
诗作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
如第一节二句诗中,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
同样,第二节二句诗中,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
客体意象也发生了互换,如此增强了诗作的意境效果,也造成了诗歌节奏的回环往复的美感。
自然,诗歌的内涵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断章》意象解读

《断章》意象解读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较多地表现相对观念给中国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卞之琳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早期诗作中,相对精神是一大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他借鉴了英美现代诗歌的“戏剧性处境”手法来推进诗行,由此形成了他所特有的哲理诗歌风格,《断章》就是其中之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简捷、明快的四行诗,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作家、读者、世界。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哲理内涵和审美韵味。
诗的上节虽然写“风景”,但并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让人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游船,还有岸上的杨柳……整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放在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放在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也就是“戏剧性处境”上。
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如赵毅衡所说:诗行排列在纸上,就构成了图纸关系。
诗的分行、文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字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建筑美要求新诗在结构上完整、对称。
卞之琳早期诗作受新月派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断章》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标点是九个字。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连标点是十个字。
而下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字数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犹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协调。
这样的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在语言安排上,《断章》极富特色,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章》意象解读
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较多地表现相对观念给中国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卞之琳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早期诗作中,相对精神是一大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他借鉴了英美现代诗歌的“戏剧性处境”手法来推进诗行,由此形成了他所特有的哲理诗歌风格,《断章》就是其中之一: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简捷、明快的四行诗,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无限的风
景。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作家、读者、世界。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哲理内涵和审美韵味。
诗的上节虽然写“风景”,但并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让人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游船,还有岸上的杨柳……整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放在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放在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也就是“戏剧性处境”上。
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如赵毅衡所说:诗行排列在纸上,就构成了图纸关系。
诗的分行、文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字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建筑美要求新诗在结构上完整、对称。
卞之琳早期诗作受新月派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断章》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标点是九个字。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连标点是十个字。
而下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字数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
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犹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协调。
这样的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在语言安排上,《断章》极富特色,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
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在听觉上给人一种余音回旋的享受,也就是说诗歌蕴涵了音乐美。
《断章》中作者的观察视角不是固定的,他通过视角出发点和落点的改变,使诗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诗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
这和一些中国古诗不同,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菱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在描写雪山、飞鸟、道路、孤舟、渔翁等的时候没有视角的转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独立的,观察点均
来自远离景物的一个固定方位。
在《断章》第一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中,第二人称你是视角的出发点,风景是视角的落点。
第二句则是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从看风景这个短语来看,视角落点应该也是风景,但作者却转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落点变成了你,也就是说风景和你已经合而为一了,你成了风景。
这样,视角的落点发生了变化,主体和客体发生了转换,我们不禁要问你、风景、看风景人到底谁在看谁呢?主体到底是你还是看风景人呢?
诗的下节,作者将时间从上节的白日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你,两种意象交织,人和自然发生了联系。
明月何其大,窗子何其小,可是大明月装饰了小窗子;你在白天是别人心中的风景,在夜晚是别人梦寝中的装饰,别人是自觉的,你是不自觉的。
窗子与梦原本互不相关,但在装饰这一点上却发生了联系。
在内容和时序上,《断章》两节诗之间都是若即若离,可并可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映衬的,它充分发挥了现代艺术的意象叠加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艺术功能。
诗人设置了几组不定的意象,通过视角的转换和组合,整首诗具有流动的特征。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这里的风景具有独特的意义,是你和楼上人之间联系的中介,这样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和理就通过风景体现出来。
随着视角的转换、不同画面的展现,读者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并通过风景体会到世间万物相对存在而又互相联系的人生哲理。
那么,作者通过《断章》到底要表达什么呢?余光中认为,这首诗的意味在阐明哲理,表明“世间万物皆有关联,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另有一人却在高处观赏,连你也一起看进去,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而更巧妙的是它阐明了世间的关系有主有客,但主客之势变易不居,是相对而非绝对”。
余光中还为此写了一首诗,诗名《连环》:“你站在桥上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楼,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用余光中的诗能进一步阐释《断章》的哲理内涵。
J.E.D赫什说“作品的永恒意义是,而且只能是作者的原意,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那么作者的写作原
意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断章》是首爱情诗,它体现了一种无望的相思情绪,哲理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无望爱情而产生;
所以这首诗的重心在于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其实不是看风景,而是在看楼上的人,而楼上的人也只是佯装在看风景,实际上她在看你。
你和楼上人都以风景作为观察对方的中介,并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但因为某种缘故,近在咫尺却如同天涯,只能脉脉守望。
风景便成了寄托情感的中介。
《卜算子》里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古诗十九首》里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这两首诗里,水既是具象之物,同时也是抽象之物;是表达情感的媒介,也是情感距离的体现;是男女互相爱慕却又不能接近的距离意象。
《断章》中的风景同样成了情感距离的意象。
为什么呢?你和看风景人之所以成为各自的风景,因为风景只能欣赏而不能拥有,把你视为风景,言下之意,是我得不到你。
这样,风景就成了你我距离的象征,成了→种失落、相思的寄托物。
为什么说《断章》是一首言情诗,作者是想通过它来表
达→种相思而又无望的情绪呢?这首诗写于1935年,此时的卞之琳正处在失恋的痛苦中。
我们通过他的《雕虫纪历》了解到:“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
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
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1933年,卞之琳和苏州的张充和彼此爱恋,但最终两人没能走到→起。
这次短暂恋爱的幸福和痛苦留在了卞之琳的内心深处,他由对飘逝爱情的怀恋,对爱情稍纵即逝的感悟,进而揭示世间万物的哲理。
此后作者又写下了《鱼化石》《距离的组织》等含有浓厚哲理意味的言情诗。
小桥、流水、人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风景,卞之琳的《断章》却是通过你桥风景等几个意象的不定组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蕴涵人生哲理的别样风景图,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短暂,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二扇思想之窗。
现在
前人己逝,然而他的《断章》却成了一道永恒、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