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赏析

合集下载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赏析[欣赏]

卞之琳《断章》赏析[欣赏]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核卷之羊若含玉创作卞之琳《断章》赏析我小我异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隐藏的深切的期盼.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认为是来自古代的佳人,洗澡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认为满足才保存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传播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硕而又昏黄的著名短诗,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景致看景致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他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述了四个镜头,不合的意境,不合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合的心境,所以不合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合的韵味,有着不合的感触感染.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面前却埋着说不尽的哀思”,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哀思.卞之琳自己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情感,写一霎时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景致,也可能自觉、不自觉装点了景致;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他人梦乡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管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可以或许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景致,也可以成为景致,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他人的梦,由这层去懂得的话,我们就可以或许发明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原本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短短35字的一首小诗,昏黄中带有深意,表示出一种哲理化的情感体验,蕴含一种昏黄庞杂、不容易道明的况味,诗人的高明的表示技能不克不及不令人信服.可是当许多学者包含诗人自己都把《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从哲学角度诠释此诗的时候,我却被诗中俏丽的画面,昏黄的意境给吸引着,感到诗作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确的话中有着触动听心的落寞情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诗中用几个我们罕有的,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的事物:人物、小桥、景致、楼房、窗子、明月、梦……可是这些经由作者精心的选择、调剂安插,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感伤,使得诗作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诗的上节“你站在桥上看景致看景致的人在楼上看你”,虽然写的是“看景致”,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景致的描述上,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景致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景致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清白、悠扬而协调,面临着这些,“你”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而此时,谁人也是为“看景致”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景致,而是谁人正“站在桥上看景致”的“你”.为什么楼上人看的是桥上的“你”?是什么吸引着楼上的他?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马上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变幻出若干好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局势来.多情总被无情末路,那无情的景致,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可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往返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临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若何怎样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迷惘回想而了结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标新立异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好答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我们可以想象,皓月当空,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何等俏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法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法往返报楼上人的一片好意呢?诗以“你装饰了他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答复,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奇妙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确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类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何等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成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达,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达的爱情表示得何等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认为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若干风情,又是何等激人遐思无尽吗?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出希望值的丰富回报!当我们撇开诗中的深刻哲理,沉浸在诗的浓烈隽永的情思和把玩不尽的戏味中,作为言情诗来品读是不是别有一番韵味呢?但是不管我们从哪个角度来品读,《断章》永远都是那样的精细而睿智,它总是显示着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在,让我们领略到哀思、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庞杂情绪的同时,暗暗告知着我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使我们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上,《断章》是娇小而残暴的一颗星!。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断章》的赏析

《断章》的赏析

《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1作者就像一株静立的树,站在桥头看着不息的人流,变幻的风景。

看着这里出演着一幕幕再也平凡不过的琐事。

他站在桥边,驻足远望,只是静静的看,毫无杂念。

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只是静静的看,心中没有一丝波澜。

他抬头仰望夜幕,月朗星稀,云影飘忽。

忽的,他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佳句。

夜的帷幕落下来,皎洁的月光照在窗棂上,她轻抚着窗子,柔软的月光从指尖流泻走,似一层银粉铺在地上,映出她那纤手的倒影,四周闪着银光。

这首诗意境唯美,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以安静,稍带忧伤的笔调向我们娓娓诉说。

全诗讲究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

我认为全诗的着重点在“装饰”二字上。

前一个“装饰”是对表面事物的装点;后一个“装饰”是深入内心的点缀,使诗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有关《断章》的赏析2【一】断,情城市的夜,早已看不清人影。

我站在风中,听你细说一份还未萌生的情感絮语,路上行人交汇眼神那一刻,你是不是,已经跌落了我的江湖里?某年某月某个时辰的我们,披着文字的外衣,游走在网络中,你那张陽光般的笑脸,装着许多快乐,想一点一点,传递给我。

只是,找不到一个出口,来为你,安置小心翼翼的怜惜,我当作看不见,闭上双眼,任它逝去。

唏嘘的岁月,在青春年华上踱了一层淡黄的漆,那是我的保护色,你揭不开,抹不掉,其实,有些情感,不适合生长在你的心里,也不适合留在我的眼里。

于是,轻手删除关于你的所有言语,所有痕迹。

世间,没有哪一种情,可以毫无所求,毫无所恋,而倾尽一生去付出,即使你能,我也承受不起。

内心没有了任何感觉,无论你怎么闯,我的世界,依然平静如水,进不来的,饱受风霜雪月,也与我无关。

隔着窗,把昨日的记忆,留在昨日,轻轻敲响午夜的风铃,转身,又是一段天涯。

该如何,才能让你明白,心中无爱便是最大的慈悲?细想了好久,才敢动笔,为你写下只言片语,祭奠这段未谋面而萌牙的情愫。

若是你知,怨也好,恨也罢,能彻底的忘记,于我而言,将会是最欣慰的微笑。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的“相对”,还是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原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经典诗作,短短四行,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在品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

这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是人生中的种种景象。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则瞬间将视角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切换,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观察他人,却未曾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观察的对象。

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却忽略了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在被他人所审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它照亮了你的窗户,为你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精妙,它赋予了明月一种主动的行为,仿佛明月是有意识地来美化你的生活。

然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句再次将视角转换,并且将这种相互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更具虚幻和浪漫的层面。

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别人梦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致,也许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希望或者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它结构整齐,语言简洁。

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上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这种简洁的形式并没有削弱诗歌的内涵,反而使其更加凝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

再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关系,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

它让我们思考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欣赏自己眼中的美景时,也许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别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在他人的世界里产生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断章》也反映了一种相对性的哲理。

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断章》诗赏析

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断章》诗赏析

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断章》诗赏析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断章》诗赏析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4]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5][1]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5][1]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堰思无尽吗?[5][1]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

“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

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

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

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

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

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

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

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

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

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给别人以福音。

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暗含着人事的复杂关系。

[2]
《断章》创作的时代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诗歌的影响,但是卞之琳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在诗中植入了古典诗歌的因子。

那就是其互文性。

《断章》中通过“看”“装饰”为描绘了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

诗的首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没有局限于前人,而是把把风景推远,用一种全知全能的第三双眼审视这个互相注视的世界。

同时,诗人也是在运用“倩女离魂”的手法自己注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断章》和王国维的词是一脉相承的。

首节与诗的第二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相互辉映,浑然一体。

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早就有庄子梦蝶的故事。

庄子与蝴蝶互相装饰,是一个扑朔迷离而又浑然一体的梦境,反映了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断章》通过“看”与“装饰”也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梦境。

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在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与跌进别人的眼睛坠入别人的梦里。

[6]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搭设了一架“天堑变通途”的飞桥,在其逻辑结构的贯联之下,意象的单薄骨架立即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全诗一共四句,每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事态意象:“你看风景”、“看风景人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第一节中,第一句“你”是事态主体,“风景”是事态的客体;而在第二句中,曾作为客体的“风景”却陡然一转,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曾作为主体的“你”却由第一句句首的位置转至第二句句末并成为客体。

第二节与此相似。

这种“环中环、套中套”的意象结构方式不仅仅如同中国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中的顶真歌谣“天怕云、云怕风、风怕墙、墙怕鼠、鼠怕猫……”一样,充满轻松的智慧,生趣盎然,令人玩味,更由于意象链条的串接,四个静止的事态画面有了视觉流动感,使它宛若电影画面,一幕幕涌入眼帘,使静止抽象的汉字符号变为流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不得不由衷地惊叹诗人的鬼斧神工。

《断章》的意象主干是事态的,彼此之间呈现一种顺接的流动之势。

并且,在每一个事态意象内部又分出若干物态意象,每一个事态意象之中的物态意象(如第一节“风景”,第二节“你”)又在上下两句重复回旋,使全诗有了贯穿之线,因此,它迥然有异于前者跳跃腾挪的断裂感,使全诗气脉充盈,通达舒畅。

[3]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

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

[2]
诗人在谈到诗的节奏时说过:“一行如全用两个以上的三字‘顿’,节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顿’,节奏就徐缓,一行如用三、二字‘顿’相間,节奏就从容。

”《断章》主要使用的是三、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所以节奏从容,以从容的节奏与刹那间的感想,是此诗的一大特征。

[2]
陈梦家在《新月诗选·序言》中讲过;卞之琳的诗“常常在乎淡中出奇,像一盘沙子看不见底下包容的水量”。

《断章》正是淡中见奇,深蕴哲理。

[2]
《断章》建行均齐,明显地体现了新格律体诗对诗人早期创作的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