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第一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及练习-含视频

合集下载

2020年秋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后巩固练习

2020年秋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后巩固练习

2020年秋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后巩固练习一、单选题1.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

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

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B.实验C.推理D.归纳2.小军同学在家做家庭小实验时,发现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未变蓝色。

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C.向老师请教D.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继续做其他实验3.蜡烛燃烧时,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D.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4.通过观察蜡烛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①燃烧时发光、发热;②蜡烛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温度的最高处是外焰;④蜡烛先熔化再燃烧;⑤熄灭后蜡烛冒白雾。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D.①②③④5.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会冒出一缕白烟。

燃着的火柴只要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如图所示。

此白烟可能是()A.氮气B.水蒸气C.二氧化碳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6.下列关于石蜡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燃烧时,石蜡受热熔化发生的是化学变化B.在焰心处,液态石蜡变成石蜡蒸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水蒸气液化产生的7.小明等四位同学以“蜡烛的高度会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为课题开展探究。

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在同组实验时,都使用颜色相同的蜡烛B.在同组实验时,都使用粗细相同的蜡烛C.在同组实验时,都使用大小相同的烧杯D.在同组实验时,灯芯的材料可以不同8.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和要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实验 1 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B.实验 2 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C.实验 3 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碳化D.实验 4 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过长9.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分层作业)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分层作业)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基础达标】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是()A.计算B.测量C.实验D.推理【答案】 C【解析】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计算、测量和推理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都没有实验更加重要。

故选C。

2.在生日时我们通常会吹蜡烛许愿,在蜡烛燃烧过程可以看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其中温度最高的为()A.外焰B.内焰C.焰心D.一样高【答案】 A【解析】蜡烛燃烧过程中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故选A。

3.四位同学讨论对观察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A.小丽:眼睛看现象就是观察B.小军: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就是观察C.小明: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也观察不到D.小红:以上三种说法都对【答案】 B【解析】A.眼睛看现象,不一定能进行全面、伸入的察看,所以不一定就是观察,故选项说法错误;B、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对周国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伸入的察看,所以是观察,故选项说法正确;C、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可以观察,如细胞的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上述分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热,有黑烟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D.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蜡烛上方飘出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答案】 B【解析】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热,有黑烟(不完全燃烧),故选项实验现象叙述正确;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实验现象叙述不正确;C,石蜡燃烧能生成水,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故选项实验现象叙述正确;D.白烟是石蜡蒸凝成的石蜡固体,具有可燃性,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蜡烛上方飘出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故选项实验现象叙述正确。

【初三九年级上册化学】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3.人教版)

【初三九年级上册化学】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3.人教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一、基础知识1.___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____、_____和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

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_______→设计实验→_______记录与结论→________。

3.结论硬度较____,密度比水___,___溶于水。

用火柴点燃蜡烛,并观察蜡烛火焰蜡烛熔化,安静、持续地燃烧,发出____光,放热。

火焰分____、____、_____三层,火焰上方有___色的烟。

取一根火柴,迅速_____部分最先变黑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熄灭蜡烛,观察所1.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1)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在老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验证猜想或假设的活动方案。

(4)进行实验:按照制定的计划正确地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5)收集证据: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或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或用图表的形式将收集到的证据表述出来。

(6)解释和结论:对事实或证据进行归纳、比较、分类、概括、加工和整理,判断事实、证据是肯定了假设或否定了假设,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7)反思与评价: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8)表达与交流: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温馨提示】在具体的探究中,探究过程可多可少,根据需要可以是全程式的探究,也可以通过部分的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典型例题分析【典例1】(2012·聊城)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自制酸碱指示剂后,将其分别滴入酸、碱性溶液中试效果,这一做法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A.猜想B.查阅资料C.实验D.交流2. 科学探究的方法:(1)关注变化前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情况。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含答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含答案)

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检测卷一、选择题1.实验室里的下列仪器,能作为化学反应容器的是()A.量筒B.漏斗C.烧杯D.玻璃棒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A.B.C.D.3.下列仪器与其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量筒——配制溶液B.烧杯——贮存气体C.长颈漏斗——过滤D.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4.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过滤 B.取用液体药品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除去CO中的水蒸气5.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有湿抹布扑盖B.发现家中燃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C.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稀硝酸D.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6.实验室长期保存下列药品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氢氧化钠密封保存在试剂瓶中B.硝酸银溶液密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C.浓盐酸密封保存在试剂瓶中D.少量氨水保存在烧杯中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B.稀释浓硫酸C.点燃酒精灯D.过滤8.下列实验的操作或设计正确的是()A.药品取用:将试管竖直,垂直放入锌粒B.区别物质:用pH试纸可以区别两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C.气体净化: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可通入O2点燃D.气体收集:CO2和O2密度比空气大,故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点燃氢气前检验其纯度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D、不随意触碰未知化学试剂11.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A.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B.在点燃氢气之前先检验氢气的纯度C.与滴瓶配套的胶头滴管使用完毕,清洗后放回原瓶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玻璃棒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1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13.在 2017年邵阳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某同学抽到“试题三:给液体加热”,考试结束时,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 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14.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A.液体喷出 B.污染试剂 C.酒精溅出 D.读数偏大15.蒸发食盐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B.当蒸发皿中有少量固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C.停止加热后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停止加热后还需要继续搅拌二、填空题16.以下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仪器和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粗盐提纯实验中,每步都用到的仪器是(填名称);(2)仪器C在实验中的用途是;(3)描述装置D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_____________,并放出热量;(4)装置E中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含答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答案: (1)三 (2)外 (3)白烟 (4)石蜡小颗粒 (5)石蜡+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 (6)二氧化碳、水蒸气 (7)氧气 (8)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化学实验或查阅有关资料→证实、修正或否定假设→得出合理结论或答案1.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1)化学与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古代炼丹、炼金对化学实验的贡献①发明化学实验器具;②发明制造物质的有效方法; ③找到分离物质的方法:蒸馏、过滤。

(3)化学实验①步骤: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记录现象、数据、结果―→科学分析―→得出结论 ②作用: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例1】(山东泰安中考)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猜想假设B .查阅资料C .进行实验D .交流讨论解析:科学探究的形式多样,但都应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处理。

这里只需确定是否是盐酸,因此在了解酸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是最有效的探究方法。

答案:C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观察顺序 点燃蜡烛,观察火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是蜡烛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

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得到的固体小颗粒。

(2)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

如是否有发光、放热现象,是否有气体、沉淀生成。

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③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结论。

【例2】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先熔化后燃烧B.火焰分三层C.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出现水雾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放热、变色生成什么物质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参考资料①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基本概念及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基本概念及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基本概念及同步练习题基本概念1.化学是一门以____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不仅可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而且能学会__________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2.用指甲在蜡烛表面能划出划痕,说明它的硬度____。

把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

3.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的温度最高。

4.化学学习的特点是:(1)关注物质的________;(2)关注物质的________;(3)关注物质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题1.李燕同学发现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认为生虾外壳上的青色物质遇到某些化学物质发生了颜色的变化。

就李燕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观察B.实验C.假设D.做结论2.有一瓶无色气体失去了标签,猜想可能是二氧化碳,你认为确定它是不是二氧化碳,下列最好的方法是( )A.上网查询B.讨论C.调查D.实验3.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燃烧时发光、发热②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④蜡烛先熔化再燃烧⑤熄灭时蜡烛冒白雾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③④⑤C.只有④D.①②③④4.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反应现象②反应条件③结果或结论点燃蜡烛______,从导管导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

知识点整合训练5.在实验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得到较多的数据B.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C.实验失败后重新再做D.得出不同的结论6.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B.吹灭蜡烛时,看到的白烟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C.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7.【发现问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作出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试管、蒸发皿、量筒、燃烧匙都可以用来给物质加热B.用镊子小心地将块状固体放入垂直的试管中C.用100mL量筒取9.5mL氯化钠溶液D.用托盘天平称量某固体样品的质量为5.0g D解析:DA、量筒不能加热,错误;B、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错误;C、量筒选用时要选择比所测量液体稍大的量筒,误差会较小,所以不宜100mL量筒量取9.5mL氯化钠溶液,错误;D、由于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只能达到0.1克,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某固体样品的质量为5.0g,正确;故选D。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B.C.D. D解析:D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试管应稍倾斜,图中试管没有稍倾斜,所以操作错误。

故选:D。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点燃酒精灯C.加热液体D.读取液体体积 D解析:D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胶头滴管垂直悬空滴加,滴管不可伸入试管内,防止污染药品,图中操作错误;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没有用外焰加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

4.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汽油挥发B.食物腐烂C.电灯发光D.冰雪融化B解析:BA、汽油挥发是液态变成气态,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B、食物腐烂的过程中发生了缓慢地氧化反应,故为化学变化,故B正确;C、电灯发光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冰雪融化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

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人教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讲义解析版》

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人教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讲义解析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集结知识元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讲解蜡烛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了水H2O和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O2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能使澄清石灰水Ca(OH)2变浑浊CO2 + Ca(OH)2 = CaCO3↓ + H2O例题精讲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答案】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解析】题干解析:根据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的量不同,得到白色浑浊的量不同。

根据小木条燃烧的时间长短或燃烧的剧烈程度(快慢)差异,比较氧气含量不同。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可以验证呼出气体中含有的水分。

1.空气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振荡后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振荡,明显变浑浊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高于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2.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立即熄灭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远远小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3.呼出的气体使干燥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解析】题干解析:由实验目的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可知,该实验要进行对比的两实验对象是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分别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可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将燃着小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多;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可知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当堂练习单选题练习1.【答案】B【解析】题干解析:A.因红磷燃烧生成固体,红磷燃烧会消耗掉空气中的氧气,通过空气减少的体积测得氧气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页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蜡烛燃烧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3、猜想蜡烛具有哪些性质?并对其分类 4、可以通过哪些实验来验证蜡烛的这些性质?
注意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的颜色、气味、状态等, 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发热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等。
4、熄灭时 ①熄灭蜡烛,观察 所发生的现象
白烟: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②用火柴点燃刚熄 灭时的白烟
白烟是石蜡小颗 生炭黑小颗粒 粒,蜡烛燃烧时 烟:固体小颗粒 固态 →液态 →石 注 白烟燃烧,并迅 蜡蒸气 ① 雾:液体小液滴 速引燃蜡烛
有白烟产生
黑烟:蜡烛不完全燃烧产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方法】 :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 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 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 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现象】 : 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结论】说明了石蜡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 分析得 出结论 进行实验
观察实 验现象 并记录
评价交流
2.方法指导 (1)实验描述的内容: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2)实验现象不同于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是通过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 官感知的.它包括实验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实验过程中的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析出沉淀、变色等,而实验结论则是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的。 初学者常把现象描述成结论,如在描述实验现象时说出生成物的名称。描述现象时 还要注意用词准确,如不能把“烟,,描述成“雾”,“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 “雾”指的是小液滴。 【基础达标】 1.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D A.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 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形成 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不能被点燃 2.你认为确定一瓶标签残缺的试液是否是澄清石灰水的最佳方法是 ( A.讨论 B.实验 C.调查 D.上网
B
)
3.某同学在化学课上发现蜡烛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 物质.下列有关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D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发生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C.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D.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4.蜡烛被点燃的过程中 ( D ) A.只发生物理变化 B.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没有发生 C.只发生化学变化 D.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C 5.下面有关蜡烛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B.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白烟 C.蜡烛燃烧产生热量,发出黄色火焰 D.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1、观察蜡烛的 制作材料 2、点燃前 ①观察蜡烛的 颜色、状态、 形状、气味 ②用小刀切下 一块放入水中
现象 石蜡和棉线烛芯
结论
红色、固态、圆柱 状,有轻微的气味 易切,浮于水面, 不溶解 硬度较小, 密度小于水, 难溶于水
燃烧中的现象:
实验探究步骤 3、点燃蜡烛 ①观察蜡烛状态 的变化 ②用火柴点燃蜡 烛,观察蜡烛火 焰 ③取一根火柴, 迅速平放在火焰 中,1S后取出 现象 结论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预习课本14-15页内容,试着解决以下问题:
1.怎样收集一瓶空气和呼出气体? 2.本实验主要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中 哪几种成分的含量比较? 3.燃着的木条、澄清的石灰水、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分别是验证什么成分?
6.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反应现象;②反应条件;③结果或结论。 ① ② 点燃蜡烛: ________ ;从导管出来的气体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________ ; ③ 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 ________ ;人呼出的气体使玻璃片上出现水 ④ 珠:________.
7.下图是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操作的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
石蜡的熔点低
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 焰心,石蜡有可 亮,内层较暗。 燃性
火柴从中间到两 端逐渐变黑
外焰温度最高, 焰心温度最低
燃烧后的现象:
实验探究步骤 现象 结论
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④用一干燥烧杯,罩 烧杯内壁有水珠, 石蜡燃烧有 在火焰上方,片刻, 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 碳生成。 迅速向烧杯中倒少量 澄清石灰水振荡。
(1)如图A所示,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该实验的目的是. 比较蜡烛各层的温度 。 (2)图B所示.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的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观察到烧杯底部出现 黑色物。请帮他们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是 蜡烛不充分燃烧时产生的炭黑 。 (3)如图C所示,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白烟,如何操作才能确保实验成功? 沿着白烟的方向,快速点燃 。
实验参考信息如下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在下述实验中,白 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 实验一 的气体,比较一下,你能得到 什么结论?
【文字表达式】 : 点燃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的关注物质 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 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 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