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的分类迟润华教授

合集下载

青光眼的病因、不同分类和发病机制-迟润华著

青光眼的病因、不同分类和发病机制-迟润华著

青光眼的病因、不同分类和发病机制迟润华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眼压升高水平和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有一定遗传倾向。

在患者的直系亲属中,10%~15%的个体可能发生青光眼。

1病因及发病机制青光眼由于眼压增高而引起视盘(曾称视乳头)凹陷、视野缺损,最终可以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

正常人的眼压为10~21mmHg(Schitz眼压计),超过24mmHg为病理现象。

眼压增高可以导致视功能损害,视盘出现大而深的凹陷,视野可见青光眼性典型改变。

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

青光眼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

少数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多数还是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如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小梁硬化等。

2分类根据前房角形态(开角或闭角),病因机制(明确或不明确),以及发病年龄3个主要因素,一般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3大类:原发性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

继发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婴幼儿型青光眼;青少年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伴有其他先天异常。

3病理生理关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即机械学说和缺血学说。

机械学说强调视神经纤维直接受压,轴浆流中断的重要性;缺血学说则强调视神经供血不足,对眼压耐受性降低的重要性。

目前一般认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很可能为机械压迫和缺血的合并作用。

视神经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紊乱也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原因之一。

正常眼压存在一定波动性,视神经血管根据眼压的高低,通过增加或减少自身张力以维持恒定的血液供应。

如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退,当眼压升高时,血管不能自动调节,视神经血液供应可明显减少,以致造成病理性损害。

目前巳比较清楚地认识到,青光眼属于一种神经变性性疾病。

并发性白内障的检查项目 迟润华教授

并发性白内障的检查项目 迟润华教授

并发性白内障的检查项目迟润华教授
作者:迟润华教授
由于眼部的炎症或退行性病变,使晶状体发生营养或代谢障碍变混浊而引起的白内障称并发性白内障。

常见于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晚期青光眼、眼内肿瘤、眼压过低、高度近视等。

并发性白内障治疗及手术难度大,并发症也较多,预后也较老年性白内障差,因此预防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就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并发性白内障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视力及外眼检查
2、裂间隙灯检查
了解晶状体病变情况及玻璃体、视网膜、视乳头黄斑区和视神经是否正常及脉络膜有无病变等。

3、眼超声检查
了解有无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或眼内肿物,亦可了解眼轴长度及脱位的晶体位置。

4、眼电生理检查
包括视网膜电图、眼电图、诱发电位检查等眼电生理检查。

日常护眼小常识 迟润华教授

日常护眼小常识 迟润华教授

日常护眼小常识迟润华教授
作者:迟润华教授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的眼睛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多或少有些近视、干眼症结膜炎等,那么眼睛日常护理怎么做呢?眼睛日常护理有哪些方法?迟润华教授为此讲解眼部保健的小方法。

眼睛日常护理方法:
1、适当选用化妆品。

建议选用一些眼部的护肤品,如眼霜、眼部卸妆液等,并对眼部皮肤进行适当的按摩。

2、食物搭配。

要多喝水,保持皮肤的水份充足,小细纹、鱼尾纹、眼袋、黑眼圈、眼睛浮肿是眼部肌肤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时是因缺水,或循环不良造成水分囤积;经常食用一些胶质性物质,如猪蹄、鸡爪等,以保持皮肤的弹性。

3、生活工作习惯。

常在计算机前打字、戴隐形眼镜增加了眼部疲劳,使眼部老化。

这种情况除了靠保养品改善外,生活习惯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4、克服不良习惯。

很多人属于先天愁眉苦脸型,整天的皱眉,眯眼,使眼部周围皮肤紧张,从来变得松弛,另外过多的面部表情也会使面部包括眼睛周围皮肤松弛老化;长期熬夜,无规律的睡眠,自然也是一个主要的敌人。

5、生物保养法。

用胡萝卜汁加一些橄榄油涂敷眼周和眼角皱纹处,或于睡前在上述部位敷以维生素E 油剂,以增强皮肤的抗衰力,减少或减轻皱纹的形成与加深。

干眼的诊断和治疗

干眼的诊断和治疗
丽丝胺绿不染色
坏死变性细胞临床意义
不染色细胞连接破坏
细胞膜通透性增 或不足,眼表细加 胞暴露
染色 染色眼表粘蛋白丧失 细胞变性或死亡
眼表上皮状态监测
荧光素染色
• 提示角膜上皮细胞层的完整性被破坏

慢性症状(有1项以上阳性):视疲劳、分泌物增多、异物感、眼皮沉重感、
眼睛干涩、不适、疼痛、流泪、视物模糊、痒感、畏光及眼红;
••
眼表染色:虎红染色评分≥3,或荧光素染色评分≥1;泪液功能试验:泪膜破裂时间<5秒;SIt≤5mm。
专家共识推荐诊断标准 1.主观症状(必需):干燥感、异物感、疲劳感、不适感 2.泪膜不稳定(必需):BUT 3.泪液分泌减少:泪河高度小于0.3mm、Schirmer试验小于5mm 4.眼表面损害(加强诊断):FL、虎红或丽丝胺绿染色阳性 5.泪液渗透压增加或乳铁蛋白减少(加强诊断)排除其他原因
BD
湿润及保护角膜及结膜上皮向角膜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
维持正常泪膜功能的要素
1.泪液成分正常----脂质、水液、黏蛋白2.泪液的流体动力学正常
(1)瞬目功能--泪液分布与排出;(2)眼睑闭合--泪液蒸发;(3)泪道--泪液排出3.神经系统功能正常;
1.裂隙灯;2.泪液分泌试纸;3.荧光素钠
裂隙灯检查:
正常值 :10~15mm,<5mm为干眼
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检查泪膜稳定性
正常值为10~45秒,<10秒为泪膜不稳定
酚红棉丝试验
• 标准70mm酚红棉丝置于下睑穹隆部,被检者前视15s,变红色
部分<9mm/15s为阳性
• 置棉丝120秒钟后取出测湿长
美国人正常值为23.9±9.5mm/120s 日本人18.8±8.6mm/120s

迟润华谈中医治青光眼:病因机理,辨证分型

迟润华谈中医治青光眼:病因机理,辨证分型

中医治青光眼:发病机理,辨证分型迟润华本病病因古今医家认识比较一致。

多因悲郁暴怒等情志内伤所诱发,而劳倦,特别劳瞻竭视亦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尚与外感风寒之邪有关。

其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风热上扰素有痰热,外感风邪,风为陌邪,善行于上,引动痰热,致风、痰、热相结,循肝经上攻于目而发为本病。

肝邪气逆多因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致目内气机阻滞,玄府闭塞,神水积留为患。

肝肾阴虚常系劳瞻竭视,耗伤精阴,致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济阳,阳失所制,阳亢火动,虚火上炎,为患于目。

气虚血瘀劳力过度,脾胃受伤,中气不足,气机不畅,推动乏力,血瘀不通,血水并蓄,神水受伤而发病。

肝邪脾虚情志内伤,抑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胃虚寒,肝气上逆,伤及神水,发为五风内障。

辨证分型青光眼分型颇杂,少则三型,多则十型,近年已渐趋统一,并已体现从肝论治的特点。

1.肝经风热头痛,眼珠胀痛,白睛混赤,抱轮红赤尤甚,黑睛混浊,瞳神散大,伴恶心呕吐,面红口苦,恶寒发热。

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或弦硬。

2.肝郁气逆头痛,眼珠胀痛,视物模糊,或视灯火有红绿圈,抱轮红赤,瞳神散大,眼珠胀硬,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

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3.肝肾阴虚瞳神气色混蒙或散大,白干涩昏花,由苦咽干,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多梦,遗精腰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血瘀视物昏蒙,瞳神气色浊而不清,目睛干涩,体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面色咣白或萎黄。

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少苔,脉弱或细涩。

5.肝邪脾虚瞳神散大,头目疼痛,干呕吐涎,呕恶不纳,神疲乏力,四肢不温。

舌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而迟。

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0年)

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0年)

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0年)一、干眼的定义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

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和亚洲干眼协会对干眼定义的表述各有侧重。

2种定义均强调了干眼为多因素疾病、泪膜不稳定是干眼的核心特征以及干眼症状呈多样性[3, 4]。

不同点在于,第2次国际干眼工作小组报告(Dry Eye Workshop Ⅱ,DEWS Ⅱ)中提出的定义更注重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泪液的高渗透压、眼表炎性反应和损伤以及神经感觉异常等[5, 6, 7, 8, 9, 10, 11];而亚洲干眼协会给出的定义则更为宽泛,强调干眼可出现症状和(或)导致视力损伤。

由于我国各级眼科医师对于干眼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本共识在参考DEWS Ⅱ和亚洲干眼协会对干眼的定义和分类基础上,以我国临床实际应用为主,更侧重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便临床医师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干眼。

本共识对干眼的定义强调了“多因素”和“慢性”,引入了“眼表微环境”和“神经异常”的概念。

“多因素”是指导致干眼的发病因素较多,即使同一患者也可能由多种因素联合引起,体现干眼病因的复杂性,因而在诊断中找出病因及在治疗中对因治疗十分重要。

干眼是呈现“慢性”过程的疾病,强调了疾病形成的积累性以及治疗过程的长期性,明确了干眼属于慢性疾病。

“眼表微环境”为首次提出的概念,强调眼表是统一整体,是依靠泪液、细胞、神经及免疫等综合因素维持平衡,一旦某个或多个因素失衡,可能会造成眼表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眼表功能失衡。

“神经异常”指眼表的感觉神经异常,是临床部分干眼患者症状与体征分离的重要原因,如糖尿病等因素造成角膜神经功能障碍,使干眼体征明显而症状较轻或缺如等。

二、干眼的分类目前干眼尚无统一分类标准,部分国际干眼共识甚至没有制定干眼的分类。

干眼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干眼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干眼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干眼症概述干眼症(dry eye syndrome)又称角结膜干燥症、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患者多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损害,出现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畏光、视物模糊和视疲劳等症状。

英文名称:dry eye syndrome其它名称:干眼、干眼综合征、角结膜干燥症、干燥性角膜结膜炎相关中医疾病:白涩症、干涩昏花症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头部,眼常见症状:眼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畏光、视物模糊、视疲劳主要病因:泪液分泌不足、泪液成分异常、泪液动力学异常检查项目: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稳定性检查、泪液渗透压检查、泪液溶菌酶含量检查、眼表上皮活性染色重要提醒:干眼症症状较轻,且不伴其他损害时,一般通过休息和短期应用人工泪液即可康复。

临床分类:1、2007年国际干眼病专题研究会分类将干眼症分为两类:(1)泪液生成不足型。

(2)蒸发过强型。

2、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提出了我国的干眼分类:(1)水样液缺乏型干眼。

(2)黏蛋白缺乏型干眼。

(3)脂质缺乏型干眼。

(4)泪液动力学(分布)异常所致干眼。

(5)混合型干眼。

二、干眼症的发病特点三、干眼症的病因病因总述:干眼症的病因较为复杂,泪腺、眼球表面(角膜、结膜和脸板腺)和眼睑,以及连接它们的感觉与运动神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这一功能单位中任何因素发生改变,都可能引起干眼。

一般可分为泪液分泌不足、泪液成分异常、泪液动力学异常三类,不同原因可同时出现。

基本病因:1、泪液分泌不足由于泪腺疾病或者功能不良导致的干眼,即水液缺乏性干眼。

2、泪液成分异常泪液成分异常也可出现干眼,一般包括两类:(1)黏蛋白分泌缺乏:如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眼类天疱疮、沙眼等所致干眼。

干眼症

干眼症

定义什么是干眼?干眼又称干燥性角膜结膜炎(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kc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导致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包括:干眼、干眼症、干眼综合征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世界范围内干眼发病率5.5-33.7%我国发生率21%-30%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高于青年人眼表---泪膜泪膜角膜脂质层水液层粘蛋白层泪膜的功能●润滑眼表,提供光滑的光学面。

●湿润及保护角膜与结膜上皮。

●通过机械冲刷及其抗菌成分抑制微生物生长。

●向角膜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干眼症的分类1-按照病因分类水液缺乏型(ATD)—水液层量或质的异常引起,常见于:干燥综合征、全身性因素引起•SS型:原发性的SS主要表现为眼干加口干,继发性SS可以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多关节炎等蒸发过强型(LTD)---脂质层质或量的异常,常见于:MGD、睑缘炎、视屏终端综合征、眼睑缺损泪液动力学异常型--由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如瞬目异常、眼睑位置异常、泪液排出延缓、结膜松弛等(胬肉等)粘蛋白缺乏型—眼表上皮细胞受损,常见于:药物毒性、化学伤、热烧伤、角膜缘功能障碍混合型(最常见,两种或以上原因引起)干眼症的分类2-按照程度类轻度轻度主观症状而无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的眼表面损害体征重度重度主观症状及裂隙灯显微镜下的眼表面损害体征, 治疗后体征不能完全消失中度中度主观症状同时有裂隙灯显微镜下的眼表面损害体征,但经过治疗后体征可消失临床表现●症状:干涩感、眼疲劳、异物感,其他症状有烧灼感、眼胀感、眼痛、畏光、眼红等。

●体征:结膜血管扩张,失去光泽,增厚、水肿、皱褶,泪河变窄或中断,有时在下穹隆见微黄色黏丝状分泌物,睑裂区角膜上皮不同程度点状脱落,角膜上皮缺损区荧光素染色阳性。

●早期轻度影响视力,病情发展后,可出现丝状角膜炎,症状演变为不能忍受,晚期出现角膜溃疡、角膜变薄甚至穿孔,角膜瘢痕形成后,严重影响视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眼症的分类迟润华教授
作者:迟润华教授
眼睛干涩吃荠菜
我国民间素有“农历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说法,不少老年人都会在此时吃一些和荠菜有关的菜肴,由此可见荠菜的药用功效。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诗经》里有“甘之如荠”之句,宋代大诗人陆游对荠菜情有独钟,曾吟诗赞美:“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


荠菜被称作春菜,别名野荠、地菜、护生草、鸡心菜,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院,荠菜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利尿消肿之功效。

《名医别录》言其“主利肝气,和中”;《食经》言其“补心脾”;《陆川本草》言其“消肿解毒,治疮疖,赤眼”。

荠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钙、铁含量也较高。

与春天常见蔬菜相比,荠菜的草酸含量相对较低,所以荠菜中的钙、铁等物质相对也更易被人体吸收。

王东旭介绍说,办公室白领易发生干眼症,荠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多吃荠菜能预防干眼病,也可以减轻眼睛干涩不适的症状。

由于荠菜性凉,脾胃虚弱者不宜食用,尤其是大便不成形、经常便溏者。

荠菜食疗方法很多,可炒,可煮,可炖,可作馅,均鲜嫩可口、风味独特。

王东旭特别向大家推荐以下三款荠菜食疗方,读者朋友们不妨一试。

眼睛疲劳吃甘薯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眼睛就会容易疲劳,有时会感到疼痛、睁不开眼,视力出现衰退。

“眼睛是内脏的镜子”,眼睛出现故障是内脏,特别是肝脏、肾脏衰退和老化的信号。

因此,要提高眼睛的机能,先决条件是使内脏机能能得到恢复。

为了增强肝脏和肾脏和机能,除了注意防止过量饮酒和过度疲劳之外,还可以通过摄取有益的食物来加以解决。

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就是甘薯。

甘薯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能提高消化器官的机能,滋补肝肾,对机体的衰弱也有恢复效果。

甘薯也可以有效地治疗肝炎和黄疸也有一定的帮助。

根据营养分析,甘薯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最近食品专家开发出的一种紫色的甘薯新品种,含有大量能保持眼睛健康和提高视力的色素花青素苷。

食用甘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直接将其烧煮吃,或制作成干点吃,甘薯粉则可溶解于牛奶或豆奶中饮服。

蛋黄越黄对眼睛健康越好
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卵黄素、卵磷脂、维生素和铁、钙、钾、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

蛋由蛋壳、蛋黄、蛋白和蛋系带等部分所组成,分别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其中蛋黄营养价值最高的。

有些人不喜欢吃蛋黄,特别是肥胖的人或是正在减肥的人,他们担心吃了蛋黄后会发胖。

还有蛋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它被认为可能会使血脂增高,导致血管硬化,所以一般人皆知晓,也担心吃了蛋黄增加胆固醇,因此只吃蛋清不吃黄。

会有这种顾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蛋黄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其中蛋黄的成分中有两种营养是要特别提到的,那就是叶黄素和玉米黄素。

关心眼睛的人们可要注意了,叶黄素和玉米黄素跟保护眼睛有密切的关系。

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的作用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特别有保护眼睛的作用。

人眼的成像部位是视网膜,而视网膜有一个“黄斑”,里面的黄色营养来源,就是叶黄素和玉米黄素。

这两类营养物质能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延缓眼睛的老化,预防视网膜黄斑变性和白内障等眼疾。

蛋黄中颜色为深黄色的,正是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的来源。

蛋黄中的脂溶性黄色物质当中,有1/3以上来自于这两种成分,而且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

因此,对于正常的蛋,蛋黄的颜色越黄,对眼睛健康越有好处。

虽然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等疾病的人,不宜多吃蛋。

但是适当食用一点也没有什么大碍的。

专家建议,在吃蛋的同时,并多吃蔬菜水果,这样能避免胆固醇过高同时还保护了眼睛。

多吃菠菜眼睛“亮”
眼睛是人体最辛苦的器官之一,因此特别容易因为辛苦工作而疲劳、衰老的眼睛也需要通过食物补充营养。

近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菠菜是叶黄素的最佳来源之一,而叶黄素对于预防眼睛衰老导致的“视网膜黄斑变性”十分有效。

菠菜这种深绿色叶菜中的大量叶黄素,对于预防白内障有很大帮助。

根据研究,绿叶蔬菜还是维生素B2和β-胡萝卜素的好来源。

维生素B2充足的时候,眼睛便不容易布满血丝;而β-胡萝卜素,可以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等症。

而绿叶蔬菜中的菠菜好处还不止于此。

它富含钾、钙和镁元素,能帮助眼部肌肉增强弹性,不容易发生近视。

人们都了解,缺钙的人眼球弹性差,眼轴容易拉长。

研究人员还表示,每天大米饭、炒肉、红烧鱼加甜饮料、甜点的生活,会使人体中的钙流失严重。

如果能少吃点肉,多吃点菠菜,就能弥补这一缺憾,对提高眼球肌肉弹性大大有利。

经常用眼的人,应多吃一些黄色的玉米
由于老化,黄斑部位的脂肪氧化、受损而遭到破坏的时候,出现了黄斑变性、视力下降,甚至会导致失明。

而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凭借其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吸收进入眼球内的有害光线,保持黄斑的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黄色的玉米中才有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白玉米中却没有。

所以,出租车司机、中小学生、编辑、作家等经常用眼的人,应多吃一些黄色的玉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