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射极放大电路multisim仿真结果及分析
模拟电子电路multisim仿真(很全-很好)【范本模板】

仿真1。
1.1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按图7。
1-1搭建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选择电路菜单电路图选项(Circuit/Schematic Option )中的显示/隐藏(Show/Hide)按钮,设置并显示元件的标号与数值等。
1.静态工作点分析选择分析菜单中的直流工作点分析选项(Analysis/DC Operating Point)(当然,也可以使用仪器库中的数字多用表直接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晶体管Q1工作在放大状态。
2.动态分析用仪器库的函数发生器为电路提供正弦输入信号Vi(幅值为5mV,频率为10kH),用示波器观察到输入,输出波形。
由波形图可观察到电路的输入,输出电压信号反相位关系。
再一种直接测量电压放大倍数的简便方法是用仪器库中的数字多用表直接测得。
3。
参数扫描分析在图7。
1-1所示的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中,偏置电阻R1的阻值大小直接决定了静态电流IC的大小,保持输入信号不变,改变R1的阻值,可以观察到输出电压波形的失真情况。
选择分析菜单中的参数扫描选项(Analysis/Parameter Sweep Analysis),在参数扫描设置对话框中将扫描元件设为R1,参数为电阻,扫描起始值为100K,终值为900K,扫描方式为线性,步长增量为400K,输出节点5,扫描用于暂态分析。
4。
频率响应分析选择分析菜单中的交流频率分析项(Analysis/AC Frequency Analysis)在交流频率分析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定:扫描起始频率为1Hz,终止频率为1GHz,扫描形式为十进制,纵向刻度为线性,节点5做输出节点。
由图分析可得:当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输入信号电压VI为幅值5mV的变频电压时,电路输出中频电压幅值约为0.5V,中频电压放大倍数约为-100倍,下限频率(X1)为14.22Hz,上限频率(X2)为25.12MHz,放大器的通频带约为25。
12MHz.由理论分析可得,上述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由晶体管的输入电阻rbe限定,输出电阻由集电极电阻R3限定。
(完整word版)共射放大电路计算、仿真、测试分析报告

实验三 共射放大电路计算、仿真、测试分析报告请在本文件中录入结果并进行各类分析,实验结束后,提交电子文档报告)实验目的:掌握共射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仿真、测试方法; 掌握电路主要参数的计算、 中频时输入、 输出波形的相位关系、失真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掌握获得波特图的测试、 仿真方法; 掌握 负反馈对增益、上下限截频的影响,了解输入输出间的电容对上限截频的影响等。
实验设备及器件:笔记本电脑(预装所需软件环境)AD2口袋仪器电容: 100pF 、0.01 μF 、10μF 、100μF电阻: 51Ω*2 、 300Ω、 1k Ω、2k Ω、10k Ω*2、24k Ω 面包板、晶体管、 2N5551、连接线等实验内容:电路如图 3-1 所示( 搭建电路时应注意电容的极性图 3-1 实验电路1. 静态工作点(1)用万用表的β测试功能,获取晶体管的β值,并设晶体管的V BEQ =0.64V ,r bb'=10Ω(源于 Multisim 模型中的参数) 。
准确计算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 I BQ 、 I EQ 、 V CEQ ,并填入表 3-1 ) (静态工作点的仿真及测量工作在 C 4为 100pF 完成 );主要计算公式及结果: I(cq)=I(eq)=(v(BQ)-v(BEQ))/(R3+R4)=2.37mAI(BQ)=I(CQ)/(1+beta)=12.46*10^-6 A晶体管为 2N5551C ,用万用表测试放大倍数β(不同的晶体管放大倍数不同,计算时使用实 测数据,并调用和修改 Multisim 中 2N5551 模型相关参数, 计算静态工作点时,V BEQ =0.64V )。
静态工作点计算: V(CEQ)=V(CC)-I(CQ)*(R5+R3+R4)=1.798V)。
R124k C 110 FviR210k100pFC4R 51k VTR351R4 300V CC 5VC310 F R 610kC2100 Fvo(2)通过Multisim 仿真获取静态工作点(依据获取的β值,修改仿真元件中晶体管模型的参数,修改方法见附录。
基于Multisim的单管共射放大电路仿真分析

试。
参考 文献
2 分压式射极偏置 电路仿真分析
运行Mu t i O 件对实 验 电路 仿真 教 li ml 软 s 学 的 操作 简 单 方便 。 仿真 实 验 步骤 如 下 :1 () 根 据 原 理 图 创 建 电路 ;2 分析 该 电路 静 态 () 工 作 点 ; 3 交 流 分析 。 () () 1创建 电路 原 理 图 : 元 件库 栏 中选择 在 元 件 拖 拽 到 工 作 区 适 当位 置 , 改 元 件 参 修 数。 中, 其 信号 源 ( kHz V=2 mv)直 流 电 f =l , 0 、 压源 ( 2 、 +lV) 三极管 ( N2 2 ) 电阻、 2 22、 极性 电 容 按 照 电路 原理 进 行 布 局 , 制连 接 导 线 。 绘 可以 根据 测 试需 要修 改 导线 颜 色 , 方便 区 分 结果 , 及 时保 存 电路 , 并 电路 图 见 图1 。 () 2 直流 分析 : 了获 得 最大 不失 真 的输 为 出 电压 , 态工 作点 应 该选 择在 输 出特 性 曲 静 线 上 交 流 负 载 线 的 中 点 。 工 作 点 选 得 过 若 高, 易引起 饱 和失 真 , 得太 低 , 易 引起截 选 又 止失真 。 实验 中 , 如果测得VCE Q<0 5 说 明 .V, 三极管 已经饱和 ; 如果测 得VC Q—VCC, E 说 明三 极 管 已经 截 止 。 对于 现 行 放 大 电路 , 两 种 工 作状 态 都 不 适 合 , 须 进 行 调 整 。 电 必 该 路其 他参 数 已经确定 , 应通 过 调节 Rp 实现 来 静态工 作点的调 节。 调小 , Rp 工作 点增高 ; Rp 调大 , 工作 点 降低 。 时 要 控 制 输 入 信 号 的 同 大 小 , 果 输入 信号 过 大 , 使静 态 工 作 点 如 即 ( 接 1 1页) 上 3 化 , 免 大 事 故的 发 生 。 避 即 使 电 力 系 统 发 生 大 的 扰 动 , 短 路 如 故障等 , 虽然 各 个 电厂 机 组 的继 电 保 护 装 置 的主 保 护 能 可 靠 快 速 动 作 , 是 由于 没 但 有 系统 级 的 协 调 和 配 合 , 采 用 局 部 信 息 仅 作 为 动 作判 据 , 施就 地 控 制 , 加 了连 锁 实 增 故 障 的发 生 , 化 了事 故 , 致 事 故 区域 扩 恶 导 大 , 加大停电事故就是前车之鉴 。 美 为 了 能 更 好 地 监 控 系统 运 行 参 数 , 提 高系统状态预估 的可靠性和反应 时间 , 目 前 一些 新 上 发 电 机 组 大 部 分 安 装 了PM U。 利 用GP 标 准 时 间 信 号 作为 采 样 过 程 的 基 S 准 , 得 系 统 各 个 关 键 节 点 的 状 态 信 息具 使 有统 一 的 时 间 基 准 , 样 数 据 通 过 光 纤 等 采 高速 网 络 进 行 数 据 传 输 , 得 系 统 的 状 态 使 信 息 能 迅 速 传 输到 调 度 中心 进 行 处 理 并做 出 反应 。 过 安 装 在 发 电机 转 轴 上 的 探 头 通 ( 图2 , 们 可 以 直 接 测 量 发 电 机 的 转 子 见 )我 键 相 脉 冲 信 号 , 得 脉 冲 信 号 发 出 的 时 间 测 Tz, 机端 电 压 的 上升 沿 ( 零 点 ) 间Tu以 过 时
实验五Multisim分析方法与单元电路的研究单管共射放大电路

实验五Multisim 分析方法与单元电路的研究单管共射放大电路一、实验目的1、学会Multisim7 虚拟仪器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2、掌握测量电压放大倍数的方法,了解不同负载对放大倍数的影响;3、掌握静态工作点分析方法和瞬态分析方法,了解Rb 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4、掌握测量放大器输入、输出电阻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参考图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如图4-5.1 所示。
图4-5.1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分析(1)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静态工作点1>按图4-5.1 选择元件、设置参数并连接好电路;2>、调节可变电阻,测出I E=2V 和3V 时的两组静态工作点值及Rb 的大小(电阻大小用万用表测),记录数据。
当I E=2V时,I BQ=13.767uA;I EQ=1.999uA;U CEQ=4.407mV;Rb=76.0KΩ;当I E=3V时,I BQ=46.185uA;I EQ=3.001uA;U CEQ=135.682mV;Rb=42.1KΩ;(2)、用直流工作点分析法(DC Operation Point)测量静态工作点:1>显示电路节点;2>在I B、I C、I E 支路中分别串入直流电压源V1、V2、V3,将值设为0;3>设置输出变量(Output variables):选择V B、V C、V E 对应的节点和I B、I C、I E 对应的V1、V2、V3 支路作为输出变量;4>、仿真与测试:点击Simulate,运行仿真,将静态工作点值记录。
(3)用信号发生器输入f=1kHz,峰值为20mV 的正弦波,用示波器观察I E=2V和3V 时输出波形,说明Rb 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电压为2v时:电压为3v时:可见,在Ie的电压在3v时,出现了饱和失真。
2、放大倍数的测量(应用瞬态分析测量)(1)、输入正弦波信号,设法使输出电压波形处于不失真状态,并显示电路节点。
基于Multisim的单极共射放大电路的仿真设计

基于Multisim的单极共射放大电路的仿真设计齐龙友(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指导教师:王鹏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在电子电路的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文章叙述了利用Multisim软件对NPN型三极管进行输出特性曲线测试的方法和步骤,及对基本共射放大电路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的方法和设计过程。
关键词: Multisim,单极共射放大电路,仿真设计一、引言传统的电子线路分析主要是根据经验和成熟的电路数据来分析、计算、判断,若想更进一步地得到电路的相关数据或波形等参数,则需要搭建试验电路来进行测试,但这种方法费用高、效率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计算机仿真来代替实际的实验电路,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保持仿真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图形,为电子线路整体分析与改进提供方便。
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加上仪器本身的缺陷,所采集到的数据量较少且误差较大, 使用Multisim软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它具有直观的图形界面、丰富的元器件库、丰富的测试仪器、完备的分析手段和强大的仿真能力等特点。
Multisim 软件用虚拟的元件搭建各种电路、用虚拟的仪表进行各种参数和性能的测试。
本文将以三极管的单极共射放大电路为例,用Multisim 进行单极共射放大电路的性能设计并进行分析。
二、Multisim相关介绍1 Multisim简介Multisim是加拿大图像交互技术公司(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igics简称IIT公司)推出的以Windows为基础的仿真工具,适用于板级的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工作。
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它以Windows为基础的仿真工具,适用于板级的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工作。
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
Multisim10对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仿真与研究

Multisim10对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仿真与研究作者:李瑞金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年第19期摘要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属于电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影响较大。
为降低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难度,在教学及实验过程中引入了Multisim10软件。
通过使用Multisim10可以使学生理论学习过程不再抽象,实验过程中,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很好地推动了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更加容易,也能使学生学习轻松。
本文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单管共射放大电路为例,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
在仿真的同时,不仅继续学习理解了模拟放大电路的相关知识,也熟练掌握了Multisim10的使用方法,更展现了软件的强大功能。
【关键词】Multisim10 模拟电子技术仿真软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高校电子、电气、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比较吃力。
理论学习过程中对晶体管构成的放大电路,感觉抽象不能较好的理解。
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不能熟练的选用元器件,搭建电路,常因选用电路搭建不合理,测量方法不对而使实验设备损坏不能正常进行实验。
另外实验测量数据受各方面影响不够准确,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放大电路的特性。
使得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变得学生怕学,老师怕教。
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Multisim仿真软件。
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Multisim演示一边进行修改元件参数一边进行实验,直观的显示出各项数据及波形图与原理图。
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Multisim 仿真,实验不消耗实际元件,必需的元件种类与数量没有限制,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然后再动手搭建实际电路,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方便快速地对比和探究仿真电路和实际电路的区别。
模电实验-共射放大电路Multisim仿真

Multisim模拟电路仿真实验1.Multisim用户界面与根本操作1.1Multisim用户界面在众多的EDA仿真软件中,Multisim软件界面友好、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受到电类设计开发人员的青睐。
Multisim用软件方法虚拟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将元器件和仪器集合为一体,是原理图设计、电路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
Multisim来源于加拿大图像交互技术公司〔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ies,简称IIT公司〕推出的以Windows为根底的仿真工具,原名EWB。
IIT公司于1988年推出一个用于电子电路仿真和设计的EDA工具软件Electronics Work Bench〔电子工作台,简称EWB〕,以界面形象直观、操作方便、分析功能强大、易学易用而得到迅速推广使用。
1996年IIT推出了EWB5.0版本,在EWB5.x版本之后,从EWB6.0版本开始,IIT对EWB 进展了较大变动,名称改为Multisim〔多功能仿真软件〕。
IIT后被美国国家仪器〔NI,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收购,软件更名为NI Multisim,Multisim经历了多个版本的升级,已经有Multisim2001、Multisim7、Multisim8、Multisim9 、Multisim10等版本,9版本之后增加了单片机和LabVIEW虚拟仪器的仿真和应用。
下面以Multisim10为例介绍其根本操作。
图1-1是Multisim10的用户界面,包括菜单栏、标准工具栏、主工具栏、虚拟仪器工具栏、元器件工具栏、仿真按钮、状态栏、电路图编辑区等组成局部。
图1-1 Multisim10用户界面菜单栏与Windows应用程序相似,如图1-2所示。
图1-2 Multisim菜单栏其中,Options菜单下的Global Preferences和Sheet Properties可进展个性化界面设置,Multisim10提供两套电气元器件符号标准: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美国标准,默认为该标准,本章采用默认设置;DIN:德国国家标准学会,欧洲标准,与中国符号标准一致。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Multisim仿真结果及分析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Multisim仿真结果及分析概述共集电极放大电路是一种常用的实际电路,用于放大信号并将其输出。
本文将介绍通过Multisim仿真软件对共集电极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仿真设置在进行仿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设置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仿真参数。
在Multisim中,我们需要确定电路的元件和连接方式,并设置各个元件的参数。
在本次仿真中,我们使用单个晶体管作为放大元件,并设置其参数为常用值。
仿真结果通过对共集电极放大电路进行仿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输入输出特性曲线: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幅值,我们可以观察到输出信号的变化。
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用于描述输入信号幅值与输出信号幅值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特性曲线,我们可以判断电路的放大倍数以及是否存在非线性失真现象。
2. 直流工作点:直流工作点是指电路在稳定状态下的工作点。
通过仿真,我们可以得到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即其输入和输出电压的数值。
直流工作点的稳定性对电路的放大性能有重要影响。
3. 交流放大特性:交流放大特性描述的是电路对交流信号的放大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输入一个交流信号,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来评估电路的交流放大性能。
结果分析通过对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呈现非线性特性:通过观察输入输出特性曲线,我们可以看到信号幅值在一定范围内,输出信号的变化与输入信号不成线性关系。
这可能是由于晶体管的非线性特性引起的。
2. 直流工作点稳定:通过观察直流工作点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在仿真过程中,直流工作点较为稳定。
这对于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和放大性能是非常重要的。
3. 交流放大效果较好:通过输入交流信号并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电路对交流信号有较好的放大效果。
这说明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在放大交流信号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
结论通过对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Multisim仿真及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在放大信号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其输入输出特性存在非线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