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堡开发区为例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堡开发区为例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堡开发区为例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

堡开发区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贫困一直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宁夏作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长期以来被贫困拖着经济发展的后腿。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宁夏政府在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南部山区创造了一种新的扶贫模式——移民“吊庄”,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走这种扶贫模式的道路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因此,如何实现移民吊庄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在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中,应该用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来发展移民吊庄的经济。

关键词:宁夏移民吊庄后续发展工业化

Abstract:ThepoorproblemhasbeenabigproblemofChina.Ningxiaasaregionthateconomyfallbehind,wasalwaysobstr uctedtheeconomicdevelopmentbythepoorproblem.Forre solvingthepoorproblem,ThegovernmentofNingxiacreated

akindofsolvingthepoorwaymold_immigrate”Diaozhuang”.Throughseveralyearsofdevelo pment,itisturnedoutthatthiswayisrightandsuccessful.So howtokeepitonthedevelopment,isaproblemthatwemustco nsider.Thistextaimsatthisproblem,pointingoutinthelater developmentofthisareashouldusetheindustrializationtodev eloptheeconomyofimmigrate”Diaozhuang”.

Keywords:Ningxiaimmigrate-Diaozhuang Thefollow-up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移民工程是一项世界性课题,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移民工程在走过一段曲折之路后,结果都不太理想。但中国的移民工程,虽然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在宁夏,移民工程有政府组织引导,市场调节,自发流动等多种形式,在西部各省区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实行移民“吊庄”,是宁夏区政府解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的一项新创举,利用移民“吊庄”的方式解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是宁夏区政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国家“三西”扶贫思想方针:“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寻出

路”,结合宁夏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而独创的。宁夏移民吊庄,就是在既没有水路可走,又无旱路可行的情况下而另谋的出路。它是把南部山区贫困地方的群众采取政府适度干预、群众完全自愿的形式,有规模地搬迁到平原川区经济、社会和自然等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通过农业开发、工业和商贸发展解决群众的贫困问题。

一、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基本情况

1983年初,宁夏区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在宁夏北部川区永宁、平罗、中宁、中卫四县有条件的荒地上实行吊庄移民。同年3月,首先批准南部山区的泾原县和隆德县分别在川区经济条件较好的永宁县芦草洼和平罗县潮湖建立移民吊庄基地,即目前所建成的芦草洼移民吊庄区和隆湖经济开发区。5月,宁夏区政府又决定固原县(现在的原州区)在银南地区的中宁中卫县交界处的大战场建立移民基地。7月,开始正式勘察设计,与此同时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1986年2月,在总结前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区政府又批准西吉县在中卫县南山台子,彭阳县在中宁县长山头,海原县在陶乐县月湖,盐池县在灵武县狼皮子梁,分别建立移民吊庄区。1990年又批准西吉

县在青铜峡玉泉营建立移民吊庄区,海原县在贺兰县南梁农场建立移民吊庄区。1994年,区政府在总结前面移民吊庄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有提出在土地资源丰富的红寺堡、兴仁堡等地开发扬黄新灌区万公顷,用于解决100万西海固群众的贫困问题。截止1995年,经过批准建立的县外集中连片吊庄有11处,县外插户吊庄有3处,山区县内吊庄6处,总共有移民吊庄20处。

1996年,在东西合作对口帮贫的有力推动下,通过江苏、福建两省的帮助,建立了华西村、闽宁村吊庄移民点,福建的石狮市对口帮扶在同心县城关乡又建立了县内的扶贫移民吊庄点“石狮镇”。

到1998年,通过各种形式建立的移民吊庄区共迁移人口万人,迁移人口的脱贫率达到94%,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脱贫目的。12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经济论文→ 经济学→ 地方经济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新时期移民文化培训的思考

新时期移民文化培训的思考 摘要:移民工作的质量,除直接影响移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外,还将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移民政策作为国家政策的配套措施实施,其涉及人口之多、范围之大、影响之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及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但这些关注主要停留在政府补助和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移民就业的层面,对文化培训的重要性缺乏思考。本文就移民文化培训的意义、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原则等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促进移民安置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希望引起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以保证移民文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移民文化培训 移民的概念界定,学界至今仍然没有统一,本文采用施国庆的定义:“移民是人口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移动,换句话说,就是从原居地到其他地点。它必须包括日常生活和长期生计的空间转换。”关于移民的分类,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角度,本文引用林志斌对移民的分类:1.政府组织和资助下的自愿移民,2.非自愿移民:政府通过一定的强制力,为了国家或者优势集团的利益,让人们搬迁到其他地方。3.自发移民:一些个体、家庭或者小群体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从某地自发迁移到其他地方。4.难民移民。本文涉及的主要是指第一、第二类移民。回顾我国的移民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的一次性补偿安置模式到开发性移民模式的转变。即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移民工作改消极补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产,主要是对移民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移民的再就业。 然而,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

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包括移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还是从学界到民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文化建设已提升到了国家的高度。作为移民同样应该把握当今文化发展的机遇,享受文化建设发展的成果。 一、移民文化培训的意义 1.移民文化培训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可见,移民文化培训承载着提高移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历史重任,将有力推动移民安置区的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移民文化培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良

宁夏黄河金岸 滨河回乡 水韵吴忠

黄河金岸滨河回乡水韵吴忠 吴忠市地处宁夏平原腹地,毗邻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全市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辖利通区、红寺堡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总人口139.8万,其中回族人口73.1万人,占总人口的52.3%,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 吴忠,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富平县,派大将蒙恬带兵在此兴修水利,屯垦农田;唐肃宗李亨在此登基,灵州成为当时唐朝政治、军事中心;西夏统治中心也在今吴忠一带;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1398年),是当时灵州守御千户所领十三个屯堡之一,以屯长吴忠命名为吴忠堡,吴忠地名因此而得。吴忠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河套文化、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下大集”、“水旱码头”闻名遐迩。 吴忠,是一座资源富集、气候独特的城市。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30多种,矿床24处,其中煤炭储量64.8亿吨,天然气储量8000亿立方米,石油储量2.5亿吨;石灰岩储量49亿多吨,冶镁白云岩储量为23.7亿吨,石膏储量127亿吨。吴忠地处内陆,地势南高北低,山川相济,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雨雪稀少,昼夜温差大,是全国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特别适宜农作物及瓜果生长。 吴忠,是一座农业发达、生态文明的城市。九曲黄河穿城而过,流经254公里,九大干渠始源于此,秦汉时就开掘了秦渠、汉渠,已有2000多年的灌溉历史。解放后新修了东干渠、盐环定扬水、固海扬水、扁担沟扬水等灌溉渠道,旱涝无虞,沃野百里,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是宁夏粮食、鲜奶、畜产品、果品和水产品的重要产地,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奶牛养殖基地、中国甘草之乡、滩羊之乡。近年来,通过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绿化美化工程,山川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吴忠,是一座工业崛起、充满活力的城市。经过多年建设,以能源电力、冶金化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张云雁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了探析。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为就地移民模式和异地开发模 式,其中异地开发模式包括围绕城市辐射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劳务移民模式和建立大型生态移民区模式3种类型。总结了宁夏生态移民的成功经验,一是在对移民区生态移民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二是制定科学、全面的生态移民政策。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宁夏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2-20152-03Analysis of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HANG Yun-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By taking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ic group re-gions.The basic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relief in Ningxia are in-situ migration and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The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 includes three types ,namely small town development pattern around urban radiation districts ,urban labor migration pat-tern ,and large-scal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Finally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cologic migration in Ningxia is summarized.First ,scientif-ic industrial planning shall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proper selection of ecologic migration location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regions.Second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cologic migr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Key words Ethic minority areas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Ningxia 基金项目2010宁夏自治区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NXBFX02)。作者简介张云雁(1972-),女,宁夏盐池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法经 济学研究, E-mail :yunyanzh@163.com 。收稿日期2011-08-19宁夏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回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多。宁夏地区的回族在宗教习惯方面严格恪守伊斯兰教规,饮食方面有特殊的禁忌,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点。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开展,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族群众, 被集中或插花安置搬迁到水土资源条件好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教派习俗,对这些回族群众生活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被迫迁移在经济和文化上等同于一次剧烈的地震。“它使迁移者的收入、 资产、权利和地位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损失,它还摧毁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损害了社会和个人的自信心, 肢解了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这些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伤痛和损失,从不同的层面对被迁移者产生了长久性和综合性的影响”[1] 。人口迁移对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要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就要以人为本,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满足生态恢复、脱贫致富和民族融合等多重目标。生态移民不是简单地搬迁活动, 而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思想观念、 民族融合的活动。不仅解决他们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资料缺乏等生存问题,还要解决思想观念落后、技能缺乏、 民族融合等问题。它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引导,创造条件、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1 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 1983年宁夏就制定了“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扶贫开发政策,号召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贫苦群众到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创建新家园。经过10多年摸索,已探索出多种开发方式。扶贫开发模式在空间范围上可以分为就地移民类型和异地移民类型。就地移民是指在本乡、 本土范围内就地安置移民;异地移民则是移民离开原属地,被安置到原属地以外其他地方定居。2种开发模式各有利弊,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 都要确保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能够明显改善;迁入地的土地和水资源承载力与人口规模相适应,能可持续性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习惯,清真寺的选址和搬迁要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意见。1.1 就地移民模式 宁夏就地移民是在山区有条件的地方 通过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将旱耕地改水浇地,在本县范围内进行生态移民。同心县河西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河西镇行政村除原有的石坝、桃山、农场村3个村庄外,另外9个村都是20世纪80年代扬黄灌区建立后从同心县喊叫水、窑山、羊路、王团等乡镇山区搬迁而来,吊庄移民约1.5万人。河西镇现有12村4081户,共20247人,其中回族19842人,占总人口的98%,形成了新的回族聚居区。曾经的亘古荒原,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浇灌和勤劳的移民,如今已变成了同心县最重要的粮食、 油料、肉牛生产基地。就地移民模式“因为空间位移较小、成本低、行政隶属关系仅限于县内各乡镇之间的变动,迁入地与原迁出地之间基本上属于同一社会亚文化类型,既便于组织、又易于文化心 理的调试”[1] 。这种移民方式特别适合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 搬迁。迁入地和迁出地相距不远,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接近,少数民族移民心理上不会有太大冲击,容易迅速接受搬迁。而且,因为是近距离搬迁,所以搬迁费用低。移民群众就近搬迁到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但这种移民模式前提是在县域范围内有富余的适合搬迁的土地,而现在这样的地方幷不多,所以更多地采取异地搬迁开发模式。1.2 异地开发模式 宁夏大多数移民都属于异地搬迁,实 行较远距离的人口迁移, 这种类型的开发模式是目前异地扶贫开发中最主要的方式。具体模式有县外集中连片吊庄、县外插户吊庄、大型移民扶贫开发区等。宁夏从1983年就有组织将西海固地区贫困居民采取整村搬迁、 集中或插花安置等方式搬迁到扬水灌区或农垦国营农场、大城市周边地区,2001 2006年,宁夏生态移民主要是依托大中型水利工程异 责任编辑徐丽华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32):20152-20154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 本文以宁夏惠农区银河苑社区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与个案研究的方法从身份认同、就业与择业、宗教文化适应、子女成长以及城市融入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十二五”期间从宁夏中南部贫困带迁入该社区的“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的背景、困境以及出路。宁夏中南部是宁夏回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属于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境内的山川共济与协调发展,宁夏在“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中实施了一种叫“劳务移民”的搬迁安置模式,将部分农民直接搬迁安置到城市和工业园区,以期搬迁安 置对象能一步到位地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过渡。从银河苑的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过程来看,他们在身份认同、就业、宗教生活、子女成长、社会融入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在身份认同方面,按照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的预设,安置到惠农区之后,在政府的就业安置和其他政策引导下,在经历了转型和生活方式 的转变后,由移民变为居民、由农民变为市民。回族劳务移民市民身份的获得是政府政策主导下的被建构过程,他们市民身份的获得需要经历从“固原人”到“惠农人”、从“庄家汉”到“上班族”、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回族劳务移民对自己身份认知处于“不城不乡”的模糊状态,其建构出多重身份的归一之路仍然需要时日。第二,在就业与择业方面,虽然政府为了解决劳务移民的就业问题制定了诸如带薪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但回族劳务移民就业不足现象仍存在。这既与政府个性化不足的

“打包式”培训方式有关,也与回族劳务移民就业观念、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有关,这种状况使得回族劳务移民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次属劳动力市场,对其社会阶层流动和家庭经济收入均不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市民化进程和效果,其聚居区面临着变成“贫民窟”的风险。第三,在宗教生活方面,回族劳务移民从伊斯兰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宁夏中南部地区迁入到现代文明占主流的惠农区,其在宗教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围绕着一个回族老人“无常”而引发的丧葬问题及劳务移民清真寺批建过程中的各种争论和纠结,可以看出,宗教文化是影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第四,在子女教育方面,回族劳务移民在学前教育阶段既延续了传统的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在其他阶段尽可能地对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从外部环境来看,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城市社会文化环境颠覆了回族劳务移民子女的成长路径,也导致其民族身份与民族意识逐步弱化。另外,宁夏“十二五”移民政策的制度设计会使绝大多回族劳务移民子女因教育分流而失去了在社会分层中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资本。第五,在城市融入方面,回族劳务移民携带的乡村习惯遭遇城市规则后的种种经历与尴尬,这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是一个农民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的过程。回族劳务移民要顺利实现市民化,既需要其自身着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改变自我形象,同时也需要外力助推,促进回族劳务移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获得。综上所述,惠农区回族劳务移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少数民族市民化中具有典

美国移民文化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dicates that this country has often been called "a melting pot", where various immigrant and ethnic groups have learned to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unique nation. Even those "original" Americans, the Indians, probably walked a land bridge from Asia to North America some thousands of years ago. So, who are the real Americans? The answer is that any and all of them are! And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come from, could also become an American should you want to.. Then you would become another addition to America's wonderfully rich "nation of immigrants". 纵观美国历史,就可见这个国家经常被称为"一个熔炉",在此,各种移民和种族团体学会了共同建设一个独特的民族。甚至那些"本土的"美国人--印第安人,也可能是几千年以前,从亚洲走过大陆桥来到北美洲的。所以,谁是真正的美国人?答案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无论你来自何处,如果你想成为美国人,就会成为美国人;你就会变成这个极其富有的"移民之国"的一个新份子。 The United States is currently shifting from being a nation of immigrants of mainly European descent to one of immigrant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such as Asia and Latin America. The number of recent immigrants has skyrocketed. They desire to escape economic hardship and political oppression in their native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desire to seek a better education and a more prosperous life in America,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Although there are frequent conflicts between the cultures they have brought with them from the "old country" and those found in America, most immigrants learn to adjust to and love their adopted land. 美国现在正由主要是欧洲血统移民的国家变为世界上其他各洲,如亚洲、拉丁美洲移民的国家。最近移民的数字急剧增长。他们希望摆脱在本国的经济困难、政治压迫,并在美国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寻找更好的教育和更富裕的生活。尽管他们从"故国"带来的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但是多数移民还是学会了适应并热爱他们所归化的土地。 Americans have also learned much from the customs and ideas of the immigrants and are often influenced by them in subtle and interesting ways. Immigrants bring their native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patterns and attitudes, varied academic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s, as well as their ethnic arts, sports, holidays, festivals, and foods. They have greatly enriched American life. 美国人从移民的风俗和观念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在极其细微和有趣的方面受到了它们的影响。移民们带来了他们本族的文化、政治以及社会模式和态度,不同的学术和宗教背景,以及他们种族的艺术、体育、节日和饮食。这些极大地丰富了美国人的生活。 For immigrants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ul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a "melting pot" in which the foreigners have sometimes remained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what they were in their native lands even as they move toward becoming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ountry whose people share a common cultural outlook and set of values. The melting pot does not melt away all recollections of another way of life in another place----nor should it. On the contrary, immigrants should maintain the languages, skills, religions, customs and arts of their own heritage, even while they are working towards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of American culture.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移民办 二〇一二年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

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 一、艰难地探索 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 就是移民。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 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

宁夏移民村年龄结构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4), 372-378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b5917716.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4b5917716.html,/10.12677/ass.2015.44054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Ag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Immigration Village in Ningxia Hong Qiao,Qian Lei*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 Received: Dec. 12th, 2015; accepted: Dec. 28th, 2015; published: Dec. 3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4b591771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From 2008,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implemented the ecological migration project. Immigration is a new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immigration villager’s age, ?mmigration policy, ?nfrastructure and so on,we made the age structure of immigrantion village. We want to through the age structure diagram to analyze the local economy, environment, family planning,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issues. This article also makes a descrip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for immigration.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process, we have taken a sample survey, random sampling mode. We found that the immigration age structure is growth, many policies may not be implemented, and migrant village situation must be improved. Keywords Immigration Village, Development, Age Structure, Survey 宁夏移民村年龄结构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乔虹,雷茜*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2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28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31日 *通讯作者。

移民文化

客家梅州十二才女 ——浅谈客家人文历史(期末论文) 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 班级:12级戏文1班 学号:120134052 姓名:达选婷

客家梅州十二才女 ——浅谈客家人文历史目录 1、客家梅州十二才女 2、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3、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4、客家特色饮食——擂茶 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1、客家梅州十二才女 过去,人们谈起客家妇女,往往赞叹她们的“天足”和“勤劳”。至于她们在文学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其实,客家妇女“巾帼不让须眉”,许多客家妇女才华横溢,在诗词等方面建树颇丰,其中就有梅州十二才女。 许贞妇明朝人。她的丈夫很早就死去,于是她把满腔的思念寄托于诗歌。她的《课幼儿》一诗是客家妇女中最早见诸文字的诗作:“髻发垂垂喜笑频,书声深夜过毗邻。长来莫取封侯印,愿作耕田识字人。”全诗婉转低鸣,既表露了她深深的痛楚,又寄托了对儿子的希望。 李氏女清朝人。在她十七岁有孕在身时,她的丈夫却不幸病亡,她七天不吃不喝,扶着丈夫的灵柩而死。她的诗写得超凡脱俗,悲伤凄凉。有绝命诗载于《梅水诗传》。 孙汝兰清朝人。幼年时跟随父亲任职而到河南,后来嫁在那里。她的诗《百尺楼》大胆表白爱情:“郎去采莲花,侬去收莲子。莲子同心共一房,侬可知莲子?”躲在莲花过人头的荷塘,化装成天真无知的采莲女,全诗坦率。有词载在《全清词钞》。 黄宝阁清朝人。她原籍是番禺,后来嫁到梅州。她的丈夫是商人,辗转做生意,为此,她一生倍尝离别之苦。她的丈夫死后,她曾经教授举人文星瑞的女公子弹七弦琴,贫困度日,最后郁郁而终。著有《绣余吟草》。 李梦梨清朝人。很早的时候母亲就死去,一个人孤零零长大。她在结婚前却得了病,五年后病死。她的诗感慨人生甘苦。著有《兰膏剩草》诗集。 李斯和清朝人。夫妻常年离别,故她的诗婉约,充满思念之情。其诗载《梅水诗传》。 红兰女清朝人。她的才情颇高,她的诗如芙蓉出水,自然灵秀,如《寄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 村发展的若干意见 【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 【发文字号】宁党发[2010]46号 【发布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 【发布日期】2010.09.04 【实施日期】2010.09.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0年9月4日宁党发[2010]46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解决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实施县内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对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开发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创新,对于推进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总体进展良好,但由于移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低,生产生活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各地、各部门(单位)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生态移民工程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任务,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引领移民尽快实现安居乐业和脱贫致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生态移民继续享受在原籍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调整直补政策,将种粮、良种、农资、农机等直接补贴覆盖生态移民新村,按扬黄灌区现行补贴标准执行。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模式,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贷款期限,扩大贷款面,发行“惠农卡”。村级扶贫互助资金优先覆盖生态移民新村,对于入股困难户可实行赠股。500户以下的新村投放50万元,500户以上的新村投放100万元,1000户以上的新村投放200万元的扶贫互助资金。在生态移民安置过渡期,优先把移民特困户纳入当地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移民做到应保尽保。 三、支持移民搬迁安置。生态移民迁入区通过置换用于安置生态移民的土地,自治区财政按县(区)实际补助标准的70%给予补助,相关部门依法及时办理土地所有权证、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变更、登记手续。对特困户、救助产、残疾人家庭等,以县为单位,按移民总户数的10%控制,由民政部门按程序逐户严格审核认定,登记造册,由县(区)分配小户型住房,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由县(区)政府垫付。所在县(区)政府与特困户签订借款协议,移民定居后,分期归还。资金确有困难的县(区)可向自治区财政厅申请借款。移民户的供电入户费由宁夏电力公司负责解决,自来水入户费由自治区财政厅在“农村自来水百村千户入户工程”资金中解决。

[移民,文化]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一、东北移民概述 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在近代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来自于华北地区,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移民占移民总数90%以上。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涌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汉人大量迁移到东北,有两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东北人口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在东北地区,汉人己经由原先的少数变成了多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地同化了东北的文化,占领了主导地位。其次,从历史上看,汉人的迁移对东北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移民给东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因素和不同的生活习惯等,使得东北的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发生了改变,并最终被汉人的习俗所同化。这两大现象说明,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东北文化是因为移民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居民的迁移导致了文化发生迁移并进行融合,汉人文化融入了东北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东北文化。 二、东北的移民与文化 汉唐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严重,领土面积也越来越大,因此,开始有大量的中原文化进入东北。与此同时,朝廷也派来官吏整治东北,随之而来的商贾也到东北进行经济活动,这些都为东北的土著人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骚客也渐渐地涌入了东北,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著作,为东北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清代迁移到东北的人数,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峰。在这期间,有很多富有文化修养的人迁移过来。他们曾经居住在中原和江南,受过非常浓厚的汉文化教育。他们的迁入,带来了宗法文化,给东北土著人民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宗法文化、农耕文化、家长统治构成的儒家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东北文化中。 随之而来的儒家文化逐渐地停留在了东北文化中,成为东北文化的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象征。仁、义、礼、智、信,在东北文化的作品中可以被看到,东北作家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价值观、生活习俗都被这种儒家文化所影响着。在很多东北文化作品中,都充斥着儒家文化。 三、移民文化对东北的影响 (一)性格的影响 中原汉人迁移到东北,由于自然环境、土质、食物等原因,他们原本温文尔雅的性格随之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东北人其本身具有的少数民族的粗犷、率直、豁达性格的影响,使得

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 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总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8.8%。2003年总人口238.4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9.4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42%和60%。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2003年底,宁南山区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6.7万人,低收入人口71.3万人,合计98万人。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

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因此,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 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生态移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接受。生态移民与原有的“吊庄”移民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⒈历史背景不同过去,我们的易地移民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移民搬迁的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开阔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移民搬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采取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确定的生态移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

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成效思考

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成效思考 作者对宁夏县内移民和县外移民工程的实效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县外移民效果优于县内移民,劳务移民优于生态移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加大对移民政策的宣传与教育;提高移民就业培训实效;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移民适应能力。 标签:宁夏;移民成效;县内移民;县外移民;成效比较 一、宁夏“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的移民现状 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攻坚战略,规划用5年时间完成35万人的生态移民工程。2011年2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计划建设劳务移民安置区40个,建设周转房20119套,安置劳务移民20119户86510人。[1]2011年底,自治区扶贫办下发了《关于劳务移民认定的通知》,认定结果显示,全区现有劳务移民户19922户78462人,比计划减少197户8048人。从安置现状来看,截止到2013年第一季度,共建设移民安置周转房7111套,完成总计划的35.3%。2015是宁夏初步完成移民规划、移民成效显著的一年,实践证明,移民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民生大改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的比较 宁夏“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呈现多样化,既有以有土安置为主的生态移民,又有以就业安置为主的劳务移民,既有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都在同一市县的县内移民,又有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不在同一市县的县外移民。我们实地走访了宁夏各主要城市移民点,通过对重点走访的6个移民点中的140户移民进行调研,从搬迁以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变化来评价移民成效。下表是本次调研部分数据:[2] 本表列示的6个移民调研地中,圆德村(固原市)是劳务移民与生态移民兼具的移民安置点,且都属于县内移民。其他的四个移民点均属于县外移民,其中,同富村(青铜峡市)、原隆村(银川市)是生态移民安置点,沐恩新居(石嘴山市)和金织镇(吴忠市)是劳务移民安置点。 1、县外移民优于县内移民 综合宁夏各大移民点,数据显示:县外移民成效优于县内移民。迁出的县外移民,大部分是为开放经济而向经济开发区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点靠近各大城市工业园区,而县内移民大多采取就近安置原则,迁入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口。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文化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县内移民的就业机会较少,就业难度偏大,直接造成县内移民收入的增加不及县外移民。县外移

红寺堡区开发十周年以来的发展赏析

红寺堡区开发十周年以来的发展赏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也紧随经济步伐向前发展,红寺堡开发十多年以来道路,广场、公园。城市绿化等方面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下面就来赏析一下红寺堡区的道路、广场、公园、城市绿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道路,广场,公园,城市绿化。 1:道路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响彻大江南北的口号体现了交通便捷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农村,要发展起来,首先交通必须发达,交通通达度也要高,红寺堡由于开发时间较短,有前人总结的城市发展经验,因此在道路建设这方面,规划,设计与修筑都赶上了时代发展要求,路面宽阔,平坦,道路两旁绿化工作也做得很到位,就比如说“中央大道”是一条八车道马路,两边有小的绿化带,外加两条小的人行道,再外加绿化带,还有运煤专线“言兴公路”修筑的非常扎实,平坦且宽阔,是四车道马路,外加一条水泥浇灌的人行孝道,车辆与行人各行其道,保障了各自的安全,也缓解了因交通拥挤造成的压力。 2:广场 由于红寺堡区建区时间较短,工业才逐步发展,财政收入基本还是农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且人口数也不是很多,

因此到目前为止,只修建了一座广场---金水广场,是坐落于金水街旁,红寺堡区人民政府对面,红寺堡第一中学斜对面的一座中小型广场,建筑结构独特,最中间是正方形白色大理石上面有两根不锈钢钢管和四个半矩形和红丝带组成,象征希望与发展,而大理石体周围又有圆形的喷泉环绕着它,充分体现了天圆地方,广场被一条灌溉水渠从正中间分开,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天线了对称式的形式美法则,北边是高大的LED电子屏显示器,每天播报红寺堡新闻及相关节目,还有广阔的、平坦的聚集场地,每当演节目时就在这里搭建舞台,东西被LED电子屏分开各有是个小正方形花坛,呈对称式。 最中间种植高大的柳树,其余种植各种盆装花卉,颜色不一,水渠的正中间平坦开阔,连接南北,西边被白色的大理石雕刻围起,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型拱桥,供行人南北过往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南边有半圆形的跳舞广场,周围种植有小的松树,半圆形广场两侧有各式各样的园路,西边是常见的鹅卵石和无规律的大理石铺成,小路两侧种植柳树,小园有草坪,中间部分有突起的人造小丘,上面置有假山石,且有喷泉,东侧的小路是仿古建造的那种台阶式的,起伏且弯曲,还设有坐凳,夏天人们可以坐在这里消暑,聊聊天、最南边是小吃街,且马路旁边有各种健身器才、设备,可供人们清晨跑步完在这里活动,锻炼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