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胸部CT扫描规范(网络版)
CT检查不同部位扫描范围

CT检查不同部位扫描范围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徐健整理胸部常规 胸廓入口-侧肋膈角下2-3cm/后肋膈角水平(需要侧位定位像)肺动脉成像 肺尖-肺底肺静脉成像 气管隆突-心脏膈面胸主动脉成像 胸廓入口-膈下2cm(T12水平)胸痛三联症扫描 同胸主动脉成像先天性心脏病(复合型畸形)同胸主动脉成像冠状动脉 气管隆突下2cm-心脏膈面心脏结构 主动脉弓-心脏膈面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胸廓入口-心脏膈面颈根部 C3-主动脉弓下 甲状腺扫描下界至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必须包括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头臂干,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下界必须包括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
腹部肝脏 膈顶-肝右叶下缘胰腺 膈顶-十二指肠水平段肾上腺 T11-L3(包括双侧肾脏,下界至少达肾门水平L2)泌尿系 肾上极-耻骨联合水平淋巴瘤 Ⅰ期、Ⅱ期 扫描胸部或腹部(上下腹及盆腔),胸廓入口-膈下2-3cm或膈顶-耻骨联合下缘。
Ⅲ期、Ⅳ期 扫描胸腹部,胸廓入口-耻骨联合盆腔 小骨盆入口处(双侧髂前上棘连线水平)-耻骨联合下缘5cm(男性包括阴囊,女性包括会阴)胃肠道肿瘤 胃:膈顶-十二指肠;肠道:胃底-耻骨联合水平门静脉成像 食管下段-耻骨联合水平(扫描范围包括所有可能开放的侧枝循环)腹主动脉 膈顶-双侧髂前上棘水平(包括腹主动脉从T12的起始-L4水平的腹主动脉分叉)肾动脉 肾上极-肾下极肾动脉(移植肾)肾上极-耻骨联合水平盆腔CTA 双侧髂嵴上缘-耻骨联合下缘头颈部头颅(常规) 颅底-颅顶鞍区 颅底-鞍顶上1cm眼眶 眶上缘1cm-眶下缘1cm耳部 乳突尖-岩骨上缘鼻部 硬腭水平-鼻根部(包括额窦)腮腺 外耳孔下缘-下颌骨下缘颌面部(整形)眉弓-下颌骨下缘颈部(常规)颅底上缘-颈根部鼻咽部 鞍底-硬腭上缘喉部 C3-C6。
胸部CT检查的技术要求与防护措施

安全操作规程
检查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份,了解病情,检查设备状态
检查中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扫描,注意辐射防护
检查后处理:及时清洗扫描床,整理设备,确保环境安全
定期检查与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安全责任落实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检查后应立即离开检查室,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辐射环境中。
检查后应多喝水,以帮助排除体内的辐射物质。
检查后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胸部CT检查的安全管理
4
安全管理制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检查过程中的安全
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平扫: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检查肺结节或肺肿瘤
增强扫描:适用于检查肺部疾病或肿瘤,需要注射造影剂
动态扫描:适用于检查心脏疾病或肺功能,需要连续扫描多个时间点
辐射剂量控制
防护措施: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剂量对患者的影响
扫描模式:辐射剂量
培训员工安全操作技能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整改
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安全监督与检查
定期对CT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误操作和辐射泄漏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饮食:检查前应避免进食,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药物:检查前应停止服用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
检查时间:选择合适的检查时间,避免在疲劳或紧张状态下进行检查
检查中配合
CT报告规范指南

CT模板一、颅脑1、颅脑平扫双侧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脑沟未见增宽,中线结构无偏移。
所见颅脑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颅脑平扫未见异常。
2、增强双侧颅内动脉走形自然,轮廓、形态正常,管腔未见明显狭窄、扩张。
双侧脑实质、软脑膜未见异常强化。
中线结构无偏移,脑室、脑池形态、大小正常,脑沟未见增宽。
所见颅骨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颅脑增强扫描未见异常。
1、硬膜外血肿左颞、顶部颅骨内板下见一梭形高密度灶,最大截面积约1.5cm*5.9cm,边缘光滑、清晰。
病灶密度均匀,CT值74Hu,临近脑组织受压向内移位。
右颞叶见右小片状稍低及等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最大截面约1.1*1.4cm,余脑实质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居中,脑室、脑池形态、大小正常。
左颞骨乳突部骨质见有线样低密度影,邻近颅外软组织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
意见:1、左颞、顶部硬膜外血肿;2、右颞叶脑挫裂伤;3、左颞骨骨折;4、左颞、顶部软组织肿胀。
2、硬膜下血肿右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见一新月形等、高密度带影,CT值35~52Hu,最大厚度2.1cm,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受压向内移位;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明显左移,余脑实质未见异常。
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1、右额、颞、顶亚急性硬膜下血肿;2、大脑镰下疝。
3、脑出血右侧小脑半球见一团片状高密度影,最大截面约3.4cm*4.0cm,病灶密度均匀,CT值67Hu,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带环绕,部分层面病灶与第四脑室相连。
脑干受压、轻度变形,四叠体池受压缩小。
侧脑室、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形态、大小正常,内见有条片状高密度影。
余脑实质未见异常。
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右侧小脑半球血肿破入脑室。
4、脑梗死右侧额、颞、顶叶见有大片状低密度区(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布),部分边界模糊,密度较均匀,CT值17Hu,灰白质交界线消失,邻近脑沟变浅,同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轻度左移。
左枕、顶叶亦见有小片状楔形低密度影,边缘模糊。
胸部ct扫描规范化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EXPERT CONSENSUS引言胸部CT扫描是临床上检查胸部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据统计,国内医疗机构的CT设备供应商有很多,不同厂家所生产的CT设备在成像技术、成像参数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方面也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的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存在临床技能、诊断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
对于胸部CT 扫描而言,虽然设备厂家均提供了参考性的操作指南,但是实际检查中由于各种具体问题,会出现很多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即便是同一型号的CT设备,各个医疗机构之间也存在扫描差异。
在胸部CT扫描方面,尚缺乏标准化的CT扫描、图像后处理和质量控制的方案[1],尤其体现在社会各界更为关注CT检查的辐射剂量和辐射安全问题。
因此,在如何规范操作完成胸部CT扫描、降低辐射剂量方面,亟需达成专家共识[2-4]。
基于上述多种原因,在多年来迅速积累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后,有必要推出胸部CT扫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 方案与临床-放射学检查适应症胸部CT的指征可以是临床病症,也可以是基于先前的影像学检查的异常,如胸部X线摄影(CXR)、透视、MRI或腹部CT。
临床实际中,患者往往通过普通X线摄影检查来完成初筛,从而有助于更合理的CT检查。
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即使胸部X线检查正常,也会进行CT检查,例如不明原因发热(Puo)等[5]。
常规而言,胸部CT协议可以分为平扫CT(NCCT)和增强CT(CECT)两种,基于此可进一步细分。
根据临床-放射学适应症选择CT方案详情,见表1。
目前,推荐病人在吸气末的情况下以容积方式进行胸部CT扫描。
在进行COPD病人肺功能CT定量评估扫描时,可以使用吸气和呼气的组合[6]。
在临床需求情况下,可使用静脉注射(IV)对比,例如评估不明原因发热(Puo)或急性感染,以避免对纵隔淋巴结或并发症等关键发现评估不足。
2 胸部CT技术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及扫描技术操作规范2.1 放射医务人员要求放射技师需要具备CT上岗证,诊断医师需要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护士需要具备护士执业证和上岗证。
浙江省人民医院胸部CT扫描规范(网络版)

胸部平扫适应症肺部疾病、纵隔疾病、心包疾病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Thorax Routine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75f/ B30f、B75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低剂量CT(LDCT)适应症肺癌筛查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Lung Lowdose CT (LDCT)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20/ 3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75f/ B30f、B75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HRCT适应症弥漫性肺部病变、间质性肺部病变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HRCT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纵隔窗5mm/5mm、1mm/0.5mm 肺窗1mm/5mm 2mm/2mm、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80f/ B30f、B80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胸部增强适应症肺部疾病、纵隔疾病、心包疾病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告知受检者注射对比剂后正常的机体反应,如全身性发热感,并再次提示对比剂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症状。
胸部CT检查临床操作规范

查组织,但如病人呼吸深度掌握不好,可造成扫描层面的不连续而致遗漏检查范 围。螺旋 CT 的容积扫描可避免产生这种现象。一般用层厚和每秒进层床速均为 10mm 的条件扫描(即 pitch=1)。图像重建时,相邻层面可根据需要而彼此部分 重叠,这样既可避免部分容积效应,也可避免遗漏病变。
高分辨率 CT(HRCT)作为常规 CT 的一种补充,近年在胸部 X 线检查的运用中 受到广泛重视。由于它能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因此主要用于弥漫性病变 的诊断和鉴别。达到肺高分辨 CT 应具有的基本技术条件是:薄层扫描,层厚 1mm~ 1.5mm;使用高空间分辨算法(骨重建算法);运用 512×512 的矩阵,同时用高 kV 和高 mA 以减少图像噪声。HRCT 扫描的范围应根据临床需要而定。对常规 CT 发现的局灶病变,如支气管狭窄、阻塞、支气管扩张等,可在病灶处另加扫 3~ 4 层 HRCT,层距 3mm~5mm 或 1cm,以显示病灶的细节。弥漫性肺部疾患应从主 动脉弓平面至右膈上,以 1mm~1.5mm 层厚,3cm~4cm 的层距扫描,这样可以显 示上、中、下肺野的病变。
3.扫描时间 应采用短时间扫描,一般为 2s~4s,新型 CT 机扫描时间可缩 短至 1s 或更短。螺旋 CT 的扫描时间与设置的扫描范围有关。如病人肺功能较好, 可以一次屏气完成全胸部的扫描。如病人不能屏气足够长的时间,可将胸部扫描 范围分为上下两部,分两次屏气完成检查。但需要注意,所设置的两次扫描范围 应有部分重叠,以避免两次屏气时因呼吸深浅度不一致而造成检查部位的遗漏。
CT常规扫描图像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CT常规扫描图像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一、诊断要求:1.各部分组织层次分明:脑部灰质、白质能清晰区分,可分辨出1cm的病灶(不含钙化及出血灶):胸部能区分段支气管;腹部肾上腺清晰可辨;脊柱神经根可清楚看到。
2.病灶显示清晰,诊断明确。
二、体位要求:准确的摄影体位,包括上下左右边缘,部位及感兴趣区的显示。
三、扫描图像要求:1.被检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和病员姓名。
2.图像要求如下:(1)脑部:视野20~25cm,层数≥9;常规行横断位扫描,以听眦线为基线,自下而上连续性扫描至颅顶;鞍区、颅底和脑凸面病变宜加直接冠状位扫描:扫描层厚8~l0mm,病变小或拟行冠状位或矢状位重建图像时,宜采用2~5mm薄层扫描,垂体微腺瘤宜取冠状位,3mm层厚、1.5mm层间距的重叠扫描方式,或采用高分瓣率CT扫描:急性颅脑外伤或脑卒中发作期一般只做平扫,疑为肿瘤、脓肿、炎症、脑血管病和手术后复查,应常规平扫加增强CT扫描,或直接增强CT扫描,其他疾病是否增强视具体情况而定。
(2)胸部:肺窗、纵膈窗各一张,视野30~40cm,层数≥15,仰卧位先做定位扫描以决定扫描的范围;自胸骨切迹平面向下连续或间断扫描至肺底,层厚10~12mm,病变区加扫薄层:弥漫间质性肺病采取1.5~2mm薄层高分辨CT扫描技术:观察心脏大血管宜采用注射造影剂快速或动态扫描的方法,应用心电门控可获取高质量的CT图像;增强CT扫描可应用于纵隔和肺部肿块定性,了解心腔情况、区别肿大淋巴结和血管断面。
(3)腹部:视野30~45cm,层数≥12;空腹,扫描时再口服200~300ml以充盈并标记胃和十二指肠;常规仰卧,也可取俯卧或侧卧位,平静呼吸下听到指令后闭气扫描,一般层厚为10~20mm,连续或间断扫描。
观察胰腺或肾上腺取3~5mm 薄层连续或重叠扫描,以防止遗漏病变:一般以剑突为扫描基线,或从定位扫描像上选定。
扫描范围:肝脏自膈顶扫至肝下缘,肾脏自肾上腺扫至肾下极下缘,肾上腺自肝膈面扫至肾门平面,对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区扫描阴性时,应扩大扫描范围至腹主动脉分叉甚至达盆腔或耻骨联合水平;增强CT可增强病变与正常组织间的对比,提高清晰度,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宜作动态或延迟扫描观察。
放射科胸部CT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胸部CT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胸部普通检查(一)适应证1.肺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2.肺急慢性炎症及弥漫性病变。
3.肺血管性病变。
4.胸部职业病。
5.胸膜病变。
6.纵隔肿瘤和大血管病变。
7.胸部外伤。
8.胸部手术后疗效的评价。
9.气管和支气管内异物。
(二)禁忌证碘过敏或有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不能使用碘对比剂增强扫描。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患者的准备(1)扫描前去除患者颈胸部位的金属物品。
(2)训练患者呼吸和屏气要领。
(3)如需要对比增强扫描,检查前4h 应禁食但不禁水,如患者因病禁水,最好经静脉补充液体。
2. 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1)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2)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3)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和层距。
4)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膈面。
5)扫描机架倾斜角度:0°。
6)扫描野:30~40cm。
7)扫描层厚:5~10mm。
8)扫描间隔:5~10mm。
9)成像矩阵:512×512。
10)扫描条件:120kV,100~300mAs 或自动 mAs。
11)软组织算法或标准算法。
(2)增强扫描1)对比剂用量:80~100ml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2)注射方式:采用高压注射器行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一般为3~4ml/s。
3)扫描开始时间:对比剂注射60~80ml后即可开始扫描。
4)其他检查程序和扫描参数:同平扫。
5)根据需要可在注射对比剂后延迟 5~30min 扫描。
3.摄片要求(1)依次循序拍摄定位片、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
(2)图像显示及拍摄采用软组织窗和肺窗,如疑有癌细胞骨转移或累及肋骨者,应该加摄骨窗图像。
(3)测量病灶大小、CT 值及增强前后病灶同一层面图像CT 值的变化。
(四)注意事项1.扫描时用铅防护布遮盖下腹部以减少患者所接受到的辐射剂量。
2.患者于增强扫描结束后应继续观察20min,以防对比剂过敏反应,如无不适,方可离开,并嘱其多饮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部平扫适应症肺部疾病、纵隔疾病、心包疾病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Thorax Routine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75f/ B30f、B75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低剂量CT(LDCT)适应症肺癌筛查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Lung Lowdose CT (LDCT)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20/ 3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75f/ B30f、B75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HRCT适应症弥漫性肺部病变、间质性肺部病变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HRCT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纵隔窗5mm/5mm、1mm/0.5mm 肺窗1mm/5mm 2mm/2mm、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80f/ B30f、B80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胸部增强适应症肺部疾病、纵隔疾病、心包疾病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告知受检者注射对比剂后正常的机体反应,如全身性发热感,并再次提示对比剂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症状。
序列Chest→Thorax_CE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75f/ B30f、B75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 静脉通路18G、20G对比剂优维显370/欧乃派克350流率 2.5~3.0ml/s流量60~80ml、1.0ml/kg延迟时间30~35s胸-腹-盆腔联合增强适应症外伤、胸腹部感染、肿瘤、先天畸形检查前准备 ①检查前15~30min口服700~1000ml;②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③告知注射对比剂后正常的机体反应,如全身性发热感,并再次提示对比剂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症状。
序列Chest→Thorax-abd-pelvis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200~24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耻骨联合下缘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0/1.0/ 0.938/0.869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与胸、腹部增强扫描类同视窗胸部纵隔窗350~400/40~50;肺窗1500/-500 腹-盆腔180~400/30~80静脉通路18G、20G对比剂优维显370/欧乃派克350流率 2.5ml/s流量 1.0ml/kg分期/延迟时间动脉期/25~30s 门静脉期/60~70s胸腺平扫+增强适应症胸腺肿瘤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Thymus_glandkV/ mAs 100~120/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侧位扫描范围C5水平→膈顶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0/1.2/ 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胸腺重建算法B31f/ B31f /Standard(B) / FC13 视窗平扫350~400/35~50;动脉期350~400/40~50 对比剂优维显370/欧乃派克350流率 2.5~3.0ml/s流量60~70ml延迟时间25~30s肋骨平扫适应症外伤、肿瘤(如骨髓瘤)、先天畸形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Ribs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终末肋下缘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641重建层厚/重建间隔3mm/3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肋骨重建算法B60f/ B60f /Bone /FC30视窗2600/650肩胛骨(肩关节)平扫适应症外伤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金属物件序列Chest→Scapula(Shoulder Joint)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 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患侧上肢伸直,掌心向上置于身侧,健侧上肢上举,环抱头部呼吸相正常呼吸定位相正位、侧位扫描范围肩峰上2cm(C7水平)→肩胛骨下角下2cm 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0/1.0/0.688/0.641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肩胛骨(肩关节)重建算法B60f/ B60f /Bone / FC30视窗2600/650锁骨(包括胸锁关节)适应症外伤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Sternoclavicular joint(clavicle)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伸直内旋180°,掌心向下置于身体两侧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侧位扫描范围肩峰端上2cm→胸骨端下2cm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0/1.0/0.688/0.641重建层厚/重建间隔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锁骨重建算法B60f / B60f /Bone / FC30视窗2600/650胸骨适应症外伤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Sternum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侧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侧位扫描范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2cm→剑突末端下2cm 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0/1.0/0.688/0.641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1mm/1mm 扫描视野包括全胸骨重建算法B60f / B60f /Bone / FC30 视窗260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