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胸部CT扫描规范(网络版)
CT操作规范

CT操作规范
1. 引言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设备,用于获
取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
为了确保CT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本文档旨在规范CT操作流程。
2. 操作准备
在进行CT操作之前,操作人员应确保以下准备工作完成:
- 确认病人的身份和相关信息;
- 检查CT设备的正常运行;
- 准备好所需的CT扫描流程和参数设定。
3. CT操作步骤
在进行CT操作时,操作人员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将病人放置在CT扫描床上,并确保其舒适和安全。
2. 根据所需扫描区域,调整CT设备的位置和角度。
3. 根据医嘱或临床要求,设定合适的扫描参数,例如扫描类型、层厚、扫描速度等。
4. 在扫描开始之前,与病人进行沟通和解释,确保其理解并配
合扫描过程。
5. 开始扫描,并监控扫描的进展和图像质量。
6. 扫描完毕后,确保退出所有设定界面,并停止CT设备的运行。
7. 将扫描结果保存到计算机系统中,并进行必要的后续处理和
分析。
4. 操作注意事项
在进行CT操作时,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 尽量减少辐射暴露时间和剂量,保护病人的安全;
- 调整扫描参数时,考虑到病人的特殊情况和体征,避免不必
要的损害;
- 跟踪扫描结果的质量,确保图像清晰和无明显伪影;
- 在操作过程中,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关注其身体
状况。
5. 结论
本操作规范旨在帮助CT操作的操作人员规范操作流程,确保CT影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操作人员在执行CT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本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CT检查不同部位扫描范围

CT检查不同部位扫描范围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徐健整理胸部常规 胸廓入口-侧肋膈角下2-3cm/后肋膈角水平(需要侧位定位像)肺动脉成像 肺尖-肺底肺静脉成像 气管隆突-心脏膈面胸主动脉成像 胸廓入口-膈下2cm(T12水平)胸痛三联症扫描 同胸主动脉成像先天性心脏病(复合型畸形)同胸主动脉成像冠状动脉 气管隆突下2cm-心脏膈面心脏结构 主动脉弓-心脏膈面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胸廓入口-心脏膈面颈根部 C3-主动脉弓下 甲状腺扫描下界至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必须包括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头臂干,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下界必须包括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
腹部肝脏 膈顶-肝右叶下缘胰腺 膈顶-十二指肠水平段肾上腺 T11-L3(包括双侧肾脏,下界至少达肾门水平L2)泌尿系 肾上极-耻骨联合水平淋巴瘤 Ⅰ期、Ⅱ期 扫描胸部或腹部(上下腹及盆腔),胸廓入口-膈下2-3cm或膈顶-耻骨联合下缘。
Ⅲ期、Ⅳ期 扫描胸腹部,胸廓入口-耻骨联合盆腔 小骨盆入口处(双侧髂前上棘连线水平)-耻骨联合下缘5cm(男性包括阴囊,女性包括会阴)胃肠道肿瘤 胃:膈顶-十二指肠;肠道:胃底-耻骨联合水平门静脉成像 食管下段-耻骨联合水平(扫描范围包括所有可能开放的侧枝循环)腹主动脉 膈顶-双侧髂前上棘水平(包括腹主动脉从T12的起始-L4水平的腹主动脉分叉)肾动脉 肾上极-肾下极肾动脉(移植肾)肾上极-耻骨联合水平盆腔CTA 双侧髂嵴上缘-耻骨联合下缘头颈部头颅(常规) 颅底-颅顶鞍区 颅底-鞍顶上1cm眼眶 眶上缘1cm-眶下缘1cm耳部 乳突尖-岩骨上缘鼻部 硬腭水平-鼻根部(包括额窦)腮腺 外耳孔下缘-下颌骨下缘颌面部(整形)眉弓-下颌骨下缘颈部(常规)颅底上缘-颈根部鼻咽部 鞍底-硬腭上缘喉部 C3-C6。
胸部扫描规范

胸部扫描体位摆放注意事项
注意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注意上下床时病人的安全 注意摆位时动作的连贯性 注意把病人摆正,上下、前后、左右
扫描定位相的观察
准确判断被检者的吸气情况: 吸气足:双侧膈面约平第11肋,双侧心膈角清晰,心脏 立于膈面之上,双侧肺野纹理清晰 吸气不足:双侧膈面上抬,心影增宽,趴于膈面之上, 双侧肺野头过度减低
照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7张,6张居多
备注:GE:mA:240, 螺距:1.375, Rot.time:0.5
胸部扫描范围
上:胸廓入口(T1上缘) 下:双侧肾上腺下缘(L1上部70%, T12椎体下部 12%,L1椎体中部下部12%,其它占6%)
胸部CT窗技术
(1)肺窗 窗宽1500-2000HU,窗位:-450--600 HU; (2)纵隔窗 窗宽250-350HU, 窗位:30-50HU; (3)骨窗 窗宽1500-2000HU,窗位:250-350HU
胸部扫描规范
扫描 前的准备
查看申请单,了解病情 做好解释工作 制动 除去金属物品 增强扫描时,检查前4-6小时禁食水 注意危重被检者的监护 防尘
CT检查的注意事项
注意防护,对育龄妇女及婴幼儿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碘过敏试验阳性者禁做增强扫 描,过敏体质者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留足观察,常 备抢救器械药品 危重被检者临床要先控制病情,然后再做CT检查 认真了解病史及其他辅助影像检查资料 体位、方位应准确标明
0.625mm*64
5mm、5mm
重建2:重建模式/窗宽窗位/ASIR设置/Cardiac选项; 重建方式;重建层厚
Plus/1500,-500/ss50
slice50%/None/Lung/5mm;
放射科胸部CT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胸部CT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胸部普通检查(一)适应证1.肺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2.肺急慢性炎症及弥漫性病变。
3.肺血管性病变。
4.胸部职业病。
5.胸膜病变。
6.纵隔肿瘤和大血管病变。
7.胸部外伤。
8.胸部手术后疗效的评价。
9.气管和支气管内异物。
(二)禁忌证碘过敏或有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不能使用碘对比剂增强扫描。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患者的准备(1)扫描前去除患者颈胸部位的金属物品。
(2)训练患者呼吸和屏气要领。
(3)如需要对比增强扫描,检查前4h 应禁食但不禁水,如患者因病禁水,最好经静脉补充液体。
2. 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1)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2)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3)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和层距。
4)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膈面。
5)扫描机架倾斜角度:0°。
6)扫描野:30~40cm。
7)扫描层厚:5~10mm。
8)扫描间隔:5~10mm。
9)成像矩阵:512×512。
10)扫描条件:120kV,100~300mAs 或自动 mAs。
11)软组织算法或标准算法。
(2)增强扫描1)对比剂用量:80~100ml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2)注射方式:采用高压注射器行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一般为3~4ml/s。
3)扫描开始时间:对比剂注射60~80ml后即可开始扫描。
4)其他检查程序和扫描参数:同平扫。
5)根据需要可在注射对比剂后延迟 5~30min 扫描。
3.摄片要求(1)依次循序拍摄定位片、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
(2)图像显示及拍摄采用软组织窗和肺窗,如疑有癌细胞骨转移或累及肋骨者,应该加摄骨窗图像。
(3)测量病灶大小、CT 值及增强前后病灶同一层面图像CT 值的变化。
(四)注意事项1.扫描时用铅防护布遮盖下腹部以减少患者所接受到的辐射剂量。
2.患者于增强扫描结束后应继续观察20min,以防对比剂过敏反应,如无不适,方可离开,并嘱其多饮水。
胸部CT检查临床操作规范

查组织,但如病人呼吸深度掌握不好,可造成扫描层面的不连续而致遗漏检查范 围。螺旋 CT 的容积扫描可避免产生这种现象。一般用层厚和每秒进层床速均为 10mm 的条件扫描(即 pitch=1)。图像重建时,相邻层面可根据需要而彼此部分 重叠,这样既可避免部分容积效应,也可避免遗漏病变。
高分辨率 CT(HRCT)作为常规 CT 的一种补充,近年在胸部 X 线检查的运用中 受到广泛重视。由于它能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因此主要用于弥漫性病变 的诊断和鉴别。达到肺高分辨 CT 应具有的基本技术条件是:薄层扫描,层厚 1mm~ 1.5mm;使用高空间分辨算法(骨重建算法);运用 512×512 的矩阵,同时用高 kV 和高 mA 以减少图像噪声。HRCT 扫描的范围应根据临床需要而定。对常规 CT 发现的局灶病变,如支气管狭窄、阻塞、支气管扩张等,可在病灶处另加扫 3~ 4 层 HRCT,层距 3mm~5mm 或 1cm,以显示病灶的细节。弥漫性肺部疾患应从主 动脉弓平面至右膈上,以 1mm~1.5mm 层厚,3cm~4cm 的层距扫描,这样可以显 示上、中、下肺野的病变。
3.扫描时间 应采用短时间扫描,一般为 2s~4s,新型 CT 机扫描时间可缩 短至 1s 或更短。螺旋 CT 的扫描时间与设置的扫描范围有关。如病人肺功能较好, 可以一次屏气完成全胸部的扫描。如病人不能屏气足够长的时间,可将胸部扫描 范围分为上下两部,分两次屏气完成检查。但需要注意,所设置的两次扫描范围 应有部分重叠,以避免两次屏气时因呼吸深浅度不一致而造成检查部位的遗漏。
浙江省人民医院胸部CT扫描规范(网络版)

胸部平扫适应症肺部疾病、纵隔疾病、心包疾病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Thorax Routine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75f/ B30f、B75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低剂量CT(LDCT)适应症肺癌筛查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Lung Lowdose CT (LDCT)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20/ 3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75f/ B30f、B75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HRCT适应症弥漫性肺部病变、间质性肺部病变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HRCT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纵隔窗5mm/5mm、1mm/0.5mm 肺窗1mm/5mm 2mm/2mm、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80f/ B30f、B80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胸部增强适应症肺部疾病、纵隔疾病、心包疾病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告知受检者注射对比剂后正常的机体反应,如全身性发热感,并再次提示对比剂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症状。
放射科胸部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放射科胸部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一、胸部【适应证】1.肺部及支气管病变。
2.心脏及大血管病变。
3.纵隔和横膈病变。
4.胸膜和胸壁病变。
5.肋骨骨折及骨质改变。
6.常规体格检查。
【摄影前准备】1.认真核对X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对检查目的、摄影部位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7.根据检查部位选择适宜尺寸的胶片与暗盒。
8.X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9.开机预热,拟定并调整摄影条件。
10清除病人胸部可造成影像伪影的衣服和饰物。
11对病人进行吸气、屏气训练。
(一)胸部一后前立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站立于立位摄影架前,取后前位,两足分开,站稳。
2.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暗盒长轴中线重合,下颌略仰,暗盒上缘超出两肩。
3.双肘屈曲,手背置于臀部,肘部尽量向前贴紧摄影架。
4.使用滤线器。
5.摄影距离为150s180cm。
6.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第6胸椎垂直射入暗盒。
7.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8.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设备条件具备时,应采用高电压摄影,滤线栅比值不小于10:Io2.进行病人呼吸屏气的训练。
3.去除胸部一切可能产生伪影的衣、物。
4.重症病人及婴幼儿可采取半卧位或仰卧正位摄影。
(二I胸部一一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立于立位摄影架前,被检侧靠近胶片。
5.双上肢上举,环抱头部。
两足分开,以稳定身体。
6.胸部腋中线对准暗盒长轴中线。
7.胶片上缘应超出肩部,下缘包括前后肋膈角。
8.使用滤线器。
9.摄影距离为150-180cmo10中心线经腋中线第6胸椎水平高度,垂直射入暗盒。
11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2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进行病人呼吸屏气的训练。
13去除胸部一切可能产生伪影的衣、物。
14重症病人及婴幼儿可采取侧卧位或仰卧水平侧位摄影。
胸部CT技术规范

十二、胸部[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 认真核对CT检查会诊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要求填写会诊单医师核准、填写清楚。
(2)扫描前去除病人颈、胸部饰物及其他金属物品。
(3)训练病人呼吸和屏气要领。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肋膈角),对外伤患者第12肋包括完全。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0°。
⑥扫描野(FOV):35~45cm。
⑦扫描层厚:5mm,对小病灶必要时局部重建。
⑧扫描间隔:5mm。
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成人80-100ml+30ml(生理盐水)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儿童用量按体重2ml/kg计算。
②注射方式:压力注射器静脉团注。
注射速率一般为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动脉期:团注追踪,检测到将主动脉约推药开始后25s;延迟期:55-65s。
④其他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⑤延迟扫描:根据需要可在注射含碘对比剂后3~10min做延迟扫描。
(针对病变延迟)3.摄片要求①依次顺序拍摄定位片(包括有和无扫描线的两幅定位片)、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
②显示窗有肺窗,窗位L-600~-700HU,窗宽W1300~1800HU;纵隔窗,窗位L10~30HU,窗宽W320~400HU;骨窗:窗位L300~600HU,宽W1000~2400HU。
③测量病灶大小及增强前后病灶同层面CT值的变化。
[注意事项]: 同颅脑检查。
十三、纵隔[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同胸部检查。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横断面扫描,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部平扫适应症肺部疾病、纵隔疾病、心包疾病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Thorax Routine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75f/ B30f、B75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低剂量CT(LDCT)适应症肺癌筛查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Lung Lowdose CT (LDCT)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20/ 3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75f/ B30f、B75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HRCT适应症弥漫性肺部病变、间质性肺部病变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HRCT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纵隔窗5mm/5mm、1mm/0.5mm 肺窗1mm/5mm 2mm/2mm、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80f/ B30f、B80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胸部增强适应症肺部疾病、纵隔疾病、心包疾病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告知受检者注射对比剂后正常的机体反应,如全身性发热感,并再次提示对比剂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症状。
序列Chest→Thorax_CE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侧肋膈角下缘2~3cm(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B30f、B75f/ B30f、B75f / Standard(B)、Lung Enhanced(D)/FC13、FC52视窗纵隔窗350~400/35~50;肺窗1500/-500 静脉通路18G、20G对比剂优维显370/欧乃派克350流率 2.5~3.0ml/s流量60~80ml、1.0ml/kg延迟时间30~35s胸-腹-盆腔联合增强适应症外伤、胸腹部感染、肿瘤、先天畸形检查前准备 ①检查前15~30min口服700~1000ml;②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③告知注射对比剂后正常的机体反应,如全身性发热感,并再次提示对比剂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症状。
序列Chest→Thorax-abd-pelvis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200~24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耻骨联合下缘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0/1.0/ 0.938/0.869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皮肤重建算法与胸、腹部增强扫描类同视窗胸部纵隔窗350~400/40~50;肺窗1500/-500 腹-盆腔180~400/30~80静脉通路18G、20G对比剂优维显370/欧乃派克350流率 2.5ml/s流量 1.0ml/kg分期/延迟时间动脉期/25~30s 门静脉期/60~70s胸腺平扫+增强适应症胸腺肿瘤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Thymus_glandkV/ mAs 100~120/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侧位扫描范围C5水平→膈顶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0/1.2/ 1.063/0.994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胸腺重建算法B31f/ B31f /Standard(B) / FC13 视窗平扫350~400/35~50;动脉期350~400/40~50 对比剂优维显370/欧乃派克350流率 2.5~3.0ml/s流量60~70ml延迟时间25~30s肋骨平扫适应症外伤、肿瘤(如骨髓瘤)、先天畸形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Ribs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扫描范围T1上缘→终末肋下缘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2/1.2/1.063/0.641重建层厚/重建间隔3mm/3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肋骨重建算法B60f/ B60f /Bone /FC30视窗2600/650肩胛骨(肩关节)平扫适应症外伤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金属物件序列Chest→Scapula(Shoulder Joint)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 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患侧上肢伸直,掌心向上置于身侧,健侧上肢上举,环抱头部呼吸相正常呼吸定位相正位、侧位扫描范围肩峰上2cm(C7水平)→肩胛骨下角下2cm 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0/1.0/0.688/0.641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肩胛骨(肩关节)重建算法B60f/ B60f /Bone / FC30视窗2600/650锁骨(包括胸锁关节)适应症外伤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Sternoclavicular joint(clavicle)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上肢伸直内旋180°,掌心向下置于身体两侧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侧位扫描范围肩峰端上2cm→胸骨端下2cm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0/1.0/0.688/0.641重建层厚/重建间隔2mm/2mm、1mm/0.5mm 扫描视野包括全锁骨重建算法B60f / B60f /Bone / FC30视窗2600/650胸骨适应症外伤检查前准备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件,并作有效呼吸训练序列Chest→Sternum机型40层/128层/16层/640层kV/ mAs 100~120/ 180~210Rotation time(sec) 0.5/0.5/0.75/0.5体位仰卧,双侧上肢上举过头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定位相正位、侧位扫描范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2cm→剑突末端下2cm 扫描方向头→足探测器组合40×0.6mm/128×0.6mm/16×0.75mm/160×0.5mm 螺距 1.0/1.0/0.688/0.641重建层厚/重建间隔5mm/5mm、1mm/1mm 扫描视野包括全胸骨重建算法B60f / B60f /Bone / FC30 视窗260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