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 ppt课件

概说
❖ 一、思维方式的界定 ❖ 二、思维方式的内容构成 ❖ 三、思维方式的功能 ❖ 四、中西文化比较
ppt课件
5
有关思维方式
❖ 思维方式是近代人的用语,亦是从西方哲学 中传译过来的,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这个 概念,但是不能说中国传统哲学没有思维方 式。
ppt课件
6
一、思维方式的界定
❖ 思维方式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以阴阳五行为例 哲学思维方式:思辩的形式 科学思维方式:实证的形式 日常思维方式:感性的经验的形式
❖ 第二,“由学而悟”法。把逻辑方法和直觉 方法视作是同一认知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认 为二者对于把握对象世界各有自己独特的功 能与作用。
ppt课件
20
举例
❖ 关于学: ❖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孟子:心之官则思 ❖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 宋儒:格物致知 ❖ 佛教:渐修
❖ 周敦颐:天地生意最可观。
ppt课件
44
日新
❖ 《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
ppt课件
45
系统过程观及其影响
❖ 民族精神:自强不息 ❖ 文化生活:贵柔守雌
ppt课件
46
系统和谐观之中庸求和思维模式
❖ 中庸的含义:中即和,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平 衡态、稳定态或有序态。
❖ 思维方式: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思 维主体按照自身的特定需要与目的,运用思维工具 去接受、反映、理解、加工客体对象或客体信息的 思维活动的样式或模式,本质上是反映思维主体、 思维对象、思维工具三者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定型 化的思维结构。
ppt课件
7
二、思维方式的内容构成
❖ 认知结构:事实 本然 ❖ 价值结构:意义 所以然 ❖ 思维方法结构:主体通向客体的手段与途径。 ❖ 此三者是主体在把握对象世界中所形成的关
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我们的启发

我的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我所受到启发我们每个人都要处理自己与自然界、自己与他人或社会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就需要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带领人类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在面对自然处理问题时有太多的困惑,这种困惑不仅仅来自于未知世界对自身生命的威胁,同时也来自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质疑和反思。
在面对未来的未知,我们总是需要飞快地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抉择;面对生存,需要不停地定义自身的价值与需求,希望我们的选择最终是对的而不是错的,单纯的有结论的知识作为思考的依据完全无法解答人的所有的困惑,因为现实永远出现在已知的知识范畴之外,那么我们所需要的就不仅是那一点有限的知识,而是一种站在所有知识基础上的永恒的思考。
这便是对哲学的思考方式。
从这个角度便不难看出哲学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的重要地位,他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正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
尤其是对我们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哲学的思维方式对我们以后人生的发展路成骑着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
从学习中我逐渐体会到它的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物可而在辩证思维中,事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
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哲学思维方法

哲学思维方法哲学思维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哲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在于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以及对世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的思辨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哲学思维方法对于个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哲学思维方法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习惯于表面的快速解决问题,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然而,哲学思维方法告诉我们,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才能找到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解决方案。
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和表象上,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如果能够通过哲学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就能够找到更加深刻的解决方案。
其次,哲学思维方法注重的是对世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的思辨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琐碎的事务所困扰,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一些更加宏观和深刻的问题。
然而,哲学思维方法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世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的思辨和反思,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比如,当我们面对人生的抉择和困惑时,如果能够通过哲学思维方法,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就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最后,哲学思维方法强调的是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和综合分析。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习惯于片面的思考问题,很少有人愿意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然而,哲学思维方法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和综合分析,才能够找到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解决方案。
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如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如果能够通过哲学思维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就能够找到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哲学思维方法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哲学的五大思维方法

哲学的五大思维方法
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生活和现实的学科,其思维方法包括以下五种:
辩证法: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这些对立面互相作用、斗争和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思维方法要求人们不仅要看到一个问题的一面,还要看到它的另一面。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通过观察和总结特殊事物的共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法思维方法要求人们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通过已知的一般规律或前提,推导出具体的结论。
演绎法思维方法要求人们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到具体的结论。
直觉法:直觉法是一种凭借直觉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直觉法思维方法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运用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直觉判断,而非仅仅依靠理性分析。
实证法:实证法是一种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的思维方法。
实证法思维方法要求人们通过实际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以此得出科学的结论。
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人的本性

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人的本性-----《哲学通论》读后感摘要:《哲学通论》是一部本书以全部哲学史和当代哲学为宏观背景,与古今中外哲学家进行深入的思想对话,层层深入的追问“哲学是什么”,展示出了哲学这种理论思维所具有的反思特质和自我批判的创造本性。
该书以作者“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的哲学观为基点,详细的论证了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独特性。
对这部著作的解读,有助于对哲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哲学理论思维反思人类世界理论意义对于该书的阐述内容,它围绕“哲学是什么”展开追问,深入探讨了哲学的自然现解、思维方式、超越常识、寻求本体、反思科学等特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有助于引导我们对人性进入深切的哲学思考,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生活态度。
本文主要以该书中哲学的思维方式为中心,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与人类本性的比较分析,以此来促进对哲学观以及人生观的深入理解。
一、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它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哲学通论》一书中,孙正聿教授指出“反思“这一概念,提出了“反思”哲学思维的特性以及社会功能,以此来阐述哲学的思维方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思维的思维,如果是指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那么这种思维即自我意识。
思维在形式上是以自我为对象,实际上却是以外物为对象,不过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感觉为中介的。
哲学的思维方式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批判的是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而直接断言“世界”,他所要求的是,在建立关于“世界” 的理解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认识”的理解;这种要求的实质是, 哲学家必须把反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最重大的“基本问 题”。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批判的是离开对人类“语言”的 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所要求的是,哲学家在 建立人类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
本体论ontology是划分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materialism唯心主义idealism第二章哲学的思维方式第二章哲学的思维方式第一节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怀疑论认识论epistemology可知论第二章哲学的思维方式第一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
第二章 哲学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内涵
3.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理解,不能把“辩证法”问题排 斥在外,而把哲学基本问题仅仅归结为“本体论”和 “认识论”的问题。
辩证法被分别解释为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相联系 的理论形态和理论内容:其一,与本体论相联系的辩证法, 即关于客观世界矛盾运动的“客观辩证法”(包括自然辩证 法和历史辩证法);其二,与认识论相联系的辩证法,即人 类认识和人类思维矛盾运动的“主观辩证法”;其三,作为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总和,辩证法则被解释 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有三种不同适度的受贿。第一,最低的一等,在案子还 悬而未决之时,贿赂破坏了原则。第二,在法官考虑如何最 后处理案件之时……
关于我提到的第一种受贿,我的心灵就像任何出生在圣 英诺森时代的孩子一样清白。
高中哲学思辨探讨哲学问题和思维方式

高中哲学思辨探讨哲学问题和思维方式在高中阶段,哲学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探讨哲学问题和思维方式,高中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生活智慧。
一、什么是哲学问题1. 哲学问题的定义哲学问题是指那些超出科学范畴的、无法用科学方法解答的基本问题。
它们包括人生意义、存在与本质、真理与认识等方面。
哲学问题常常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和精神追求。
2. 哲学问题的范围哲学问题广泛存在于生活、历史、社会等各个领域。
比如:“人是什么?”,“人的行为是受自由意志控制,还是受外在因果制约?”等问题都属于哲学问题的范畴。
二、思维方式对哲学问题的思辨1. 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逐层分解、逐一分析的思维方式。
通过逐步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问题本质,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
2. 归纳思维归纳思维是指通过大量事实和现象的综合,总结出普遍规律或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式。
通过归纳思维,可以从具体到抽象,从细节到总结,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3. 比较思维比较思维是指将事物进行对照,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比较思维有助于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4. 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指对现有观点和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思维方式。
通过批判思维,可以发现观点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5.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超越传统观念,提出全新想法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能够突破常规的思维框架,为解决复杂的哲学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三、哲学问题与生活1. 哲学问题的实践价值通过思辨哲学问题,高中生可以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这些能力不仅在学术领域中有用,也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2. 哲学问题对生活的启发哲学问题常常涉及到人生的意义、价值观念等方面。
通过思辨这些问题,高中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和重要性,从而更有目的地去生活,更有深度地体验人生。
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与简介

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与简介一、哲学思维方式概述1. 哲学思维方式的定义:哲学思维方式是指在哲学思考和研究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和思考方式。
它通过对世界本质、人的本质等问题的探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各种问题。
2. 哲学思维方式的起源与历史:哲学思维方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自然规律、人的本质、真理等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思考,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哲学思维。
在之后的历史中,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家都对哲学思维方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究和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和丰富了哲学思维方式的理论体系。
3. 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哲学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方面,哲学思维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本质、人的本质、真理等问题,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哲学思维方式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创新等方面也有着深刻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各类问题和挑战,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1. 思辨性特征:思辨性特征是哲学思维方式的一种基本特征,指的是通过对问题、事物、现象等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形成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
个体通过思辨性思维方式能够更加理性、系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问题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 反思性特征:反思性特征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另一种基本特征,指的是对自身思维方式、看法和态度的反思和审视。
哲学思维方式强调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也要求个体深度反思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问题。
3. 学科交叉性特征:哲学思维方式具有学科交叉性特征,可以跨越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知识范畴,与各种学科领域进行对话和交流。
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哲学思维方式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能够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各种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的思维方式很多人学哲学只学到了柏拉图什么观点、亚里士多德什么观点,最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为了炫耀自己懂得很多知识。
这只是一个复读机,没有自己的想法。
那么应该如何学哲学呢?从必要性的角度学习。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这种必要性的思维方式,希望读者看完本文后可以对哲学的这种必要性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希望读者可以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生活、学习中。
首先介绍什么是必要性(本文的目的不是介绍数学上的概念,所以这里只是非常简单的介绍必要性,详细内容参考数学教材)。
充分条件:有X一定有Y。
必要条件:没有X一定没有Y。
举一个例子:“学好一门外语(A)”和“学好听力(B)”、“学好口语(C)”、“学好阅读(D)”、“学好写作(E)”之间的关系。
充分条件:学好一门外语一定是同时学好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也就是有了A 一定有B、C、D、E。
因此A是B、C、D、E的充分条件(这里的A是上面概念中的X,B、C、D、E是上面概念中的Y)。
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学好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学好一门外语。
也就是没有B、C、D、E中的任何一个,A都不能成立。
因此,B、C、D、E中的每一个都是A的必要条件(这里的B、C、D、E是上面概念中的X,A是上面概念中的Y)。
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研究一个理论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一个理论需要什么先决条件才能成立,这样可以把平时没有注意的东西想出来(例如人要活着,必然需要呼吸,但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这一点)。
哲学研究一个对象的存在需要什么条件(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存在了)。
例如康德研究科学如何可能,康德的研究对象是科学,科学是已经存在的,科学存在需要人的先天认识能力作为保障。
所以在康德看来,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对于知识是必要的。
还需要区分2个概念:必要性、假设。
必要性是说一个东西是必须存在的,没有这个东西不行;假设是说给一种现象做出解释,但是解释还没有被证明、验证。
最后通过几个哲学理论看看必要性的思维方式在哲学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始基(本原)古希腊哲学家看见万事万物相互转化,例如下雨了,雨落到地上消失了,然后种子发芽了,变成了植物,有的植物结出了果实,果实掉到了地上,过了一段时间腐烂了,腐烂的土地又长出了新的种子,然后又下雨了,于是又开始了循环。
于是古希腊哲学家开始思考为什么万事万物可以相互转化。
最后他们认为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含有相同的成分,否则相互转化不可能发生。
这个相同的成分被叫做始基(本原),希腊文是ἀρχή,英文是arche。
关于始基是什么,各个哲学家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泰勒斯认为始基是水;毕达哥拉斯认为始基是数学,等等。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始基并不是假设,而是必然存在的。
因为如果没有始基,万事万物不会相互转化;可是万事万物在相互转化,所以始基是必然存在的。
从始基的概念可以看出:某种理论(情况)是必然存在的,没有这个理论(情况)不能说明现实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哲学中必要性的思维方式。
柏拉图的理念论人们通过概念来把握万事万物,认识世界。
哲学研究希望把人类活动用概念表达出来,人类可以通过概念把握到那些不能通过经验认识的东西。
例如长度的单位“米”,是由谁规定的呢?为什么是现在的长度,而不能更长一些(为什么是1米等于100厘米,而不能是101厘米)?这种抽象的事物只能通过概念来把握,由于概念,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分散的,而是有条理的。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一定存在一个理念世界。
因为人们可以运用概念(知识的一部分)谈论世界,但是概念从哪里来的呢?柏拉图认为是由理念世界来的。
因此理念世界是必然存在的,不是假设,因为如果没有理念,人们不能使用概念谈论世界(和始基一样都被认为是必然的,必要性的思维方式)。
那么人是如何获得理念的呢?通过回忆。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存在的,灵魂在前世认识了一些东西,然后人死后灵魂进行转生。
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回忆灵魂在前世认识的那些东西,教育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那么灵魂是如何存在的呢?神(上帝)创造了灵魂。
因此柏拉图认为灵魂和神(上帝)也是必然存在的,不是假设(必要性的思维方式)。
到了近代,神被人们所怀疑,这就直接导致了柏拉图的理念没有了。
那么概念、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因此笛卡尔需要通过自我意识来保证知识的根基。
后来自我意识也不能保证,这就产生了现象学。
胡塞尔早起研究自我意识是如何进行的,后期研究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休谟的因果论我们都认为原因必然导致结果,休谟认为虽然存在原因和结果,但不存在这种必然性(原因必然导致结果)。
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理解休谟的理论。
我们看见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另一件事情也发生了,然后我们就判断第一件事情是第二件事情的原因,并且认为这种原因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是如何知道这种必然性的呢?我们能够看见这种必然性吗?还是说能够听见必然性,例如必然性像人一样对我们说“我就是必然性”。
很显然我们不知道这种必然性。
休谟所说的必然性指事情,并不是数学公式,休谟并不反对数学推理的必然性。
既然必然性不存在,那我们为什么可以想到必然性呢?休谟认为必然性就是由人们的习惯产生的:人们看见先发生了一件事情A,然后发生了另一件事情B,根据习惯,我们就会在事情A刚发生的时候,立刻想到之后会发生事情B。
这就类似于一种条件反射,例如看见天空乌云密布(事情A),我们立刻会想到马上就要下雨了(事情B)。
休谟的理论很有洞察力,人们认为因果关系有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只是我们的习惯罢了。
既然是习惯,那么就很可能出错,例如: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朋友(或者亲人)的身体很健康,但是突然检查出了癌症,然后几个月内就去世了。
我们都会想,那个人的身体很好呀,平时也不怎么得病,怎么就突然查出癌症了呢?我们的这种想法就是休谟所说的习惯导致了必然性。
先发生了一件事情A(一个人的身体平时很好),一般都会发生了另一件事情B(那个人不会得癌症),于是我们就会得出结论:事情A必然导致事情B。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休谟的因果论对科学的冲击非常大:科学理论首先需要经过观察,然后才是用数学进行论证。
但是根据休谟的因果论,我们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从现象得出结论就是从原因得出结果,这就需要小心休谟的因果论。
那么人可以获得普遍有效的知识吗?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先有对象,后有知识,外在的对象是如何进入我们内在的知识的)。
就是说知识是通过客观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形成的,换句话说,知识只能以那些经验的事物(经验与理性相对,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认识)为基础。
但是科学知识是普遍必然的,不能以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为基础。
这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科学是不可能的。
但当时有科学知识,例如牛顿的物理学。
牛顿的物理学就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但同时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那么科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呢?康德认为,传统的观念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类似于哥白尼把地心说转变为日心说,康德把“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转变为“对象必须符合知识”,也就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我们都拥有先天的认识形式,这套认识形式独立于经验(与经验无关)。
我们每个人出生就有这套认识形式,并且每个人的先天认识形式都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相同的认识形式来认识事物。
因此每个人认识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的时候,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同样的,康德认为先天认识形式是必然存在的,不是假设(必要性的思维方式),否则就不可能出现牛顿的物理学。
结语最后希望大家不要做哲学的奴隶,要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P.S.这篇文章主要是根据鲍克伟老师的思路写的,写完后给鲍克伟老师看过了,老师说问题还是挺多的,我现在驾驭不了这么大的题目,需要很大的改动。
有些表述不严谨,还有就是没有写出哲学家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一套理论,理论之间是否有联系,例如从始基概念如何转变到了柏拉图的理念。
总之我是不想改了,恐怕到时候要把哲学的博士读下来都未必能写这么大的题目。
不管怎样,必要性的大概意思我应该是写出来了,从这种思路去看各个学科都会非常清楚的。
剩下的就要靠自己去悟了。
推荐书目《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陈嘉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哲学的支点》,赵汀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政治哲学导论》,托马斯著,顾肃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读哲学书是需要基础的,最好按这个从上到下的顺序读书,否则其中的一些书是看不懂的。
看完上面这些书之后,会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感兴趣,这时再看感兴趣的哲学家的著作。
如果从西方选出六个最伟大的哲学家,应该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
建议先看完上面的3本推荐书目,然后再看这些哲学家的原著或者二手著作(康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书很读,可以读一些二手资料帮助理解)。
因为看完上面的推荐书目可以对哲学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把这六个哲学家与哲学史上的其他哲学家联系起来,看出这六个哲学家和其他的哲学家思想的影响。
致谢:我先要感谢尚乐文老师,尚乐文老师最先使我对政治哲学入门。
然后要感谢鲍克伟老师,鲍克伟老师教了我哲学的基本知识、思维方法。
可以说,这篇主要是根据鲍克伟的启发写的。
最后还要感谢吴通福老师、宫理业老师、罗雄飞老师、徐海涛、陈凯航、张长。
本文能够完成,主要是受到了他们的启发,在这里一并致以感谢。
徐蔚然2015年1月10日初稿2015年4月3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