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合集下载

合作学习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理论依据1.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学习既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又是以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合作为能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

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因而合作学习把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作为它的基本理念。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文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

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

建构主义认为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

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能有知识的产生。

4.团体中的人际关系学说社会心理学认为,团体内部的和谐、团体成员在价值观和目标上的一致,是团体顺利执行职能的基本保证。

但是,在团体中,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存在的。

这种情况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能是团体成员之间的无原则纠纷,从而减少了团结性,对团体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是团体部分成员的创造革新精神遭到另一部分成员的反对而导致冲突。

从创新与保守的冲突来说,这种冲突对于团体的形成和继续发展不但是积极的而且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类型:免费资源加入时间:2006年4月22日20:5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潜能开发理论:脑科学研究证实。

每个人都是富有潜能的创造者,中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潜能的最佳时期,只要教育恰当,引导得法,完全有可能把青少年头脑中蕴藏的智慧潜能进一步开发出来。

2、合作学习理论: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要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3、主体性学习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

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

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也提出了"期望理论"。

这一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其中,"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效价"是指被激励对象目标价值看得多大。

"期望值"是指导致某种结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概率。

这个理论说明: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起的动机就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

可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同时提高效值和期望值。

小组学习理论依据

小组学习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1、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

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2、合作学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埃利斯和福茨《教育改革研究》),与其有众多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

能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张晓玲《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社会互赖论。

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

(2)选择理论。

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此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不愿意学”。

(3)发展理论。

来源于维果茨基本的发展区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精致理论。

认知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是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致。

精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5)接触理论。

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

(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7)自控理论。

威廉·格拉塞博士认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的需要。

学生有3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

(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

等等。

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中所说:“所有这些观点在某些情景下都可证实是正确的,但没有一种观点可能在所有情景下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

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才为自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及相关资料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及相关资料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及相关资料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早在18世纪初就被提及,但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兴起以前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为标志,并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

其中最为着名的有斯莱文(Robert Slavin)的学生团队学习模式(Student Team Learning)、约翰逊兄弟(David Johnson & Roger Johnson)的共同学习模式(Learning Together)、沙伦(S.Sharan)的团体探究模式(Group Investigation)、卡根(S.Kagon)的结构方法模式(Structure Approach)、科恩(Elizabeth Cohen)的复杂指导模式(Complex Instruction)以及伯里顿(J.Britton)和巴内斯(D.Barnes)的合作方法模式(Collaborative Approach)等。

与其他领域革新所不同的是,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领域中还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

在我们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并在一些省市的个别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

其中较为着名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化教育的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

合作学习又称共同学习(Learning Together),其理论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这种理论的核心很明了: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

教师教案的合作学习与小组活动设计

教师教案的合作学习与小组活动设计

教师教案的合作学习与小组活动设计在现代教育中,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设计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案的合作学习与小组活动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师教案中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一些小组活动设计的实际案例。

第一部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合作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合作学习的几个理论基础:1. 社会学习理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人类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模仿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2. 基于任务的学习理论:基于任务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和完成任务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

3.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建立新的知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小组活动设计实例小组活动设计是教师教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小组活动设计实例: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不同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角色扮演:给学生分发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小组内扮演角色进行互动。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观点和立场,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项目:将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小组项目。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具体的任务,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

小组项目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

4. 研究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并在给定时间内完成研究和报告。

通过研究报告,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学习,通过思想碰撞和协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本文中,将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实施步骤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认知冲突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学习者中心理论。

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促使自己的思维与理解发生冲突和碰撞,从而激发出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社会文化理论则认为,个体的学习是通过社会交往与文化实践完成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与共享。

学习者中心理论则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以上理论依据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分组、明确任务、合作学习和成果展示等环节。

首先是分组环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合作能力,将学生分成相对均衡的小组。

分组过程中,可以采用抽签、随机分组等方式进行,确保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和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是明确任务环节,在确定好小组成员后,老师需要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和目标,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然后是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可以通过讨论、辅导、研究等方式进行,互相交流与学习。

最后是成果展示环节,小组成员需要将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和交流,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类型:免费资源加入时间:2006年4月22日20:5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潜能开发理论:脑科学研究证实。

每个人都是富有潜能的创造者,中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潜能的最佳时期,只要教育恰当,引导得法,完全有可能把青少年头脑中蕴藏的智慧潜能进一步开发出来。

2、合作学习理论: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要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3、主体性学习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

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

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也提出了"期望理论"。

这一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其中,"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效价"是指被激励对象目标价值看得多大。

"期望值"是指导致某种结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概率。

这个理论说明: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起的动机就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

可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同时提高效值和期望值。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教案资料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教案资料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1、教学互动理论所调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帅师互动。

合作学习理论汄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 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

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 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

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 思想的最主要思想。

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是A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

它汄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向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泞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0的、有汁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A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汄为学生是汄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汄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帅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余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 生差异资源,改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合作教学理论汄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汄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问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一)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

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

“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

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

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

“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

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成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其次,合作学习还能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在合作学习时,
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

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

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另外,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

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有助于消除学生间的隔阂、歧视和泠漠,因此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