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岳麓版)课件:知识整合(47张)

中考历史(岳麓版)课件:知识整合(47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中国 从此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 (1953年7月)
土地改革基本上完成(1952 年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 底)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 年底)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结束的 标志,地主阶级被消灭的标志,封建 制度彻底被消灭的标志 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查理·马特改革(8世纪前期)
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重新召开 议会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光荣革命(1688年)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689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
《独立宣言》的发表(1776年7 月4 日)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 攻占巴士底监狱(1789年7月14 日)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176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
18.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 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 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1972年)。 21. 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夺得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是许海 峰(1984年)。 22. 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 拉比法典》。 23. 世界古代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公元前4 世纪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 24. 文艺复兴的先驱是意大利的但丁。 25. 第一辆火车机车是1825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的“旅行者 号”机车。

(共10套)岳麓版中考历史总复习方案(共10个复习专题)汇总PPT课件

(共10套)岳麓版中考历史总复习方案(共10个复习专题)汇总PPT课件
集权制的雏 形
秦朝
政治:秦王嬴政称皇帝,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 集权制正式 事)、御史大夫(监察),合称“三公”,地方推行郡县制; 建立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中央集权制 巩固 政治:颁行“推恩令”,削夺诸侯国的封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盐铁官营和收回铸币 权,统一铸造五铢钱
西汉
一次小下载 安逸一整年!
(共10套)岳麓版中考历史总复习方案(共10 个复习专题)汇总PPT课件
可截成10课时课件单独使用
如果暂时不需要,请您把我收藏一下。因为一旦 关闭本页,可能就永远失去我了哦! 请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


专题(一) 经济
中国古代政治、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命题规律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2.隋文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调整租调力役制度。提 倡节俭,不许家人穿华丽的衣服。 3.唐太宗吸取隋奢侈暴政亡国的教训,当上皇帝后, 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 4.明太祖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 索,执政后厉行节约,严肃惩贪。他诏令天下:“奉天承运, 为惜民命,凡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四、民生观与王朝兴衰 1.春秋战国 (1)孔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主张 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元朝
集权制的新发 展

集权制的强化

集权制的顶峰
认识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强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但强化君权同时又容易滋生独裁和腐败,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以人为本,施 仁政、宽刑法,国家长治久安;行暴政、苛刑法,失去民心必失天下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的基础。
2.形成: 220 曹丕
【中考指数】★★ 【图片名称】曹操 【关键信息】东汉末年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点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而三国鼎立局 面的出现,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 展,是历史的进步。
【中考指数】★★★★ 【图片名称】三国鼎立形势图 【关键信息】官渡之战,魏、蜀、吴
时的内外环境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④改革者都有远见卓 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等。
【典例训练3】(2012·连云港中考)帝曰:“今欲断诸北语„„ 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 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 C.孝文帝厉行汉化 )
B.汉武帝独尊儒术 D.武则天重用酷吏
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作用 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 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 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名师点拨】上述两次改革都是成功的改革,其成功的共同原 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根本);②
改革措施符合实际,行之有效,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③当
【闪记】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次 改革
两次 战役 三个 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魏、蜀、吴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四项 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南北人民辛勤劳动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背景 概况 意义 背景 概况 意义 为控制北方 200年,曹操于官渡大败袁军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为统一全国 208年,孙、刘联军于赤壁大败曹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20、221、222年,曹丕、刘备、孙权相继 建立魏、蜀、吴 由割据到局部统一,为西晋实现全国统 一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3.评价: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 鼎盛 一统,开始进入_____时期。
(2)汉武帝连年用兵,好大喜功,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中考指数】★★★★ 【图片名称】汉武帝 【关键信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
【点拨】秦始皇、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御匈奴,修长城
【名师点拨】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 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促进经济、文化 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为“秦皇汉武”。
【典例训练3】(2011·肇庆学业考)秦朝“焚书坑儒”,而西汉 则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目的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推行法家思想 D.有区别地对待知识文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秦朝“焚书坑儒”、 )
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失败。
巨鹿 (3)秦亡:公元前207年,项羽在_____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 _________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中考指数】★★★
【图片名称】大泽乡起义
【关键信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
【考点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术”。从措施上看,对待儒家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却是一
致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标】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 的作用。 1.张骞通西域: 玉门关 (1)西域:两汉时期指_______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ppt(9份) 岳麓版4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ppt(9份) 岳麓版4
明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关键,是推 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4)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要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 (5)今天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 勇于创新。
材料研读
1. 材料 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特权,遭到了他们的强烈 反对。他们唆使太子反对新法,商鞅将太子的两个师傅分 别割鼻、黥首。太子即位后,贵族们诬告商鞅谋反,商鞅 被车裂。……秦国虽然杀了商鞅,而商鞅制定的新法仍继 续推行。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 变革
时空观念
奴隶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夏朝 建立
商朝 西周 西周 建立 建立 结束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约公元前 约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2070年 1600年 1046年 771年 770年
上的权利,并废除贵族的特权。 (2)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的提 高。 目的:顺应新的形势,富国强兵。
主要内容[郴州2015.2]
内容
影响 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
承认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制,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提高 准许自由买卖[岳 农民生产积极性;初步确立了封建经济 阳2016.49(1)] 的基础(最能体现变法性质、最具有决定
性质:以周王室为中心的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制度。 受封者权利:受封的诸侯享有封地的管理和收取赋税等权利 。 受封者义务: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定期朝见天
子,缴纳贡物,战时要带兵随周王征战。 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荒漠”“造车指南”等信息,可判断文中赞颂的是“人文初 祖”——黄帝,由此推断这是宋楚瑜在祭拜黄帝陵时的祭文。
7.(2011·连云港中考)“通大川,决壅(yōng)塞„„疏三江五 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的历史人物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开
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三项重要制度: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
2.四个原始居民: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
3.五位历史人物:炎帝、黄帝、禹、齐桓公、商鞅。
一、选择题 1.(2011·株洲学业考)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 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
什么?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3)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从商鞅变
法中“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 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等措施不难看出:商鞅变法顺应
了时代潮流,他实行的措施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
9.(2011·烟台学业考)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 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 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 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约公元前2070年,夏
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
(3)评价方法: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1.戚继光抗倭: (1)背景:明朝中期,倭患更加严重。
(2)经过: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荡平浙江倭寇,在福建、广东和
俞大猷 _______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1662 2.郑成功收复台湾:______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 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名师点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强
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
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 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
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
极作用。
【典例训练1】(2011·潍坊学业考)“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的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分封制 C.实行科举制 B.推行郡县制 D.推行行省制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 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西周实行分封
制,隋朝创立科举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典例训练2】(2011·泰安学业考)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 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
【中考指数】★★★★ 【图片名称】十三行
【关键信息】广州,管理海外贸易,闭关锁国
一、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强化 朝代 措施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中 秦朝 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 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建王国势力 创立三省六部制 创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 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 废丞相,设三司;设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皇权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识图和理解分析能力。第 (1)题通过识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瓦特发明的蒸 汽机,图2是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人
造卫星”“飞船”“电子计算机”可知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
第(3)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 即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_________________》。
2.艺术:
毕加索 (1)美术:最有成就的画家是西班牙的_______,代表作有 格尔尼卡 《_________》和《和平鸽》等。
摇滚乐 (2)音乐:拥有听众最多的是以爵士乐、_______及电影歌曲为 流行音乐 代表的_________。
答案:(1)图1:瓦特,图2:爱迪生。 (2)第三次科技革命。 (3)第一次:蒸汽时代, 第二次:电气时代, 第三次:信息时 代(或信息社会)。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
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勤奋、善思的精神品质。科学技术改 变了人们的生活等。(言之有理即可)
三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奥斯卡金像奖 好莱坞 (3)电影:美国_______是世界著名影城,_____________是世界 最有名的电影奖。
【中考指数】★★★★
【图片名称】格尔尼卡 【关键信息】毕加索,西班牙,反法西斯壁画
比较三次科技革命
比较 项目 开始 时间 主要 标志 主要 发明 进入 时代 第一次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珍妮机、蒸汽机、 汽船、火车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9世纪后半期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灯、汽车、 飞机 第三次 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 技术、航天技 术、生物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 元 时 期
民族政权并立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风貌气象万千
本单元讲述了隋唐到宋元时期的历史,复习本单元注意以 下三条线索: 1.繁荣与开放的隋唐。589年,隋朝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分裂 局面,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与继承、完善,封建君主的励精图治,
经济发展,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更为密切,与世界
B.九品中正制 D.内阁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仔细 识读题干中的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布 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由此可以看出材料 与科举制度有关,故选C。
2.(2011·嘉兴中考)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 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
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A.汉武帝 C.唐太宗 B.隋文帝 D.唐玄宗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太宗时期,采取开 明的民族政策而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被尊称为“天可汗”。
5.(2011·肇庆学业考)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 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使许多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时,经济 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
阶层兴起,宋代的都市生.两个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2.两对人物(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玄奘和鉴真)对唐朝民
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题干、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1126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第二年,金军俘
虏北宋皇帝,北宋灭亡,此事件称“靖康之变”。
9.(2011·海南中考)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960年,赵匡胤建立 北宋,陆续灭掉割据政权,结束了黄河以南的分裂局面,并未 统一全国。 【误区警示】北宋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南的地区,并未统一全国,
北宋统治时期,曾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
真族建立的金并立。
8.(2011·深圳学业考)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 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 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 把匕首。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 所学知识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中国出土了大食金 币、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说明唐朝与大食、波斯、东 罗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故选C。
6.(2012·连云港中考)“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C.三国鼎立
B.政权并立
D.和平共处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辽、宋、夏、金
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对峙,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农耕文
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故本题选 B。三国鼎立是指魏、 蜀、吴的对立。
10.(2011·沈阳中考)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 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 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的民谚。上述材料说明( ) 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的增长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C.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增多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苏湖熟,天下
C.科举选才
D.微服私访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 “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导致的结局是“不闻 其过,遂至灭亡”,可以看出由于隋炀帝的暴虐,臣下闭口不 说话,因此不注重采纳臣下的意见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因 此唐太宗虚心纳谏。
3.(2011·鸡西学业考)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 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A.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B.文景之治
D.康乾盛世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
过多个盛世局面,对应关系如下:唐太宗 ——贞观之治;汉文
帝、汉景帝——文景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康熙帝、雍 正帝、乾隆帝——康乾盛世。
4.(2011·成都中考)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
A.对外开放
C.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D.交通发达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遣唐使”“玄奘
西行”“鉴真东渡”均属于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件,从而反
映了唐朝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 选 A。
7.(2011·六盘水中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史 上实现国家统一的几个王朝的历史不能进行类比的是( A.秦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
上许多国家的交往更加频繁,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2.民族关系的发展。10—13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与 辽、西夏、金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西夏、金、元政权的并立局 面。在民族政权并立状态下,通过战争和友好往来,民族融合 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经济重心南移。魏晋以来,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3.辨析蒙古族历史上的两个杰出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 的功绩。
4.两项创新的制度:隋朝的科举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
一、选择题
1.(2012·苏州中考)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 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 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 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 性。”该“制度”指的是( A.察举制 C.科举制 )
第三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及经济重心的 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治世局面 隋 唐 时 期 制度创新 民族融合 对外交往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科举制度 三省六部制 文成公主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 玄奘西游天竺 鉴真东渡日本 民族融合的发展 民 族 关 系 发 展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繁 荣 与 开 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