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保温隔热结构设计及理论基础研究
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技术分析

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技术分析摘要:房屋建筑主要功能是提供遮挡风雨、保温作用,而发挥这个功能或作用的主要部件是建筑墙体,因此,建筑墙体的隔热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保温和节能性能。
针对建筑结构的保温节能技术做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以实现建筑结构的节能、减排、降耗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墙体;保温节能;降耗1建筑墙体的节能保温性能分析建筑节能的含义是指在建筑中综合利用和使用能源,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研究发现,墙体的保温性能的高低取决于建筑外部的围护结构以及建筑节能措施。
其原因,是因为在建筑结构中热量传递的路线是从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较低的一层传递,而建筑墙体的作用是将这个温度传递的过程进行放缓,从而实现了建筑物内部温度的保存。
此外,在建筑室内温度低于某一温度值时,室外的温度会向室内传递,从而保持室内温度的基本稳定。
建筑墙体分为内墙面和外墙面两种。
外墙面与室外直接接触,室外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都会对室内的温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室内居住的舒适度。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需要对建筑的外墙面的保温体系进行重点设计,提高外墙面的保温性能,并加强对外墙面的定期维护保养,对出现的裂缝进行修补。
保温材料一般都使用传递热量相对较差的材料,例如泡沫玻璃、膨胀泡沫板、木棉等。
因此,在进行建筑物保温性能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物的热量散失速率进行计算,选择适宜的保温材料。
此外,保温材料的热存储量的大小除了与材料保温性能有关以外,还与材料的重量有一定的关系,如混凝土材料、砖等材料的热存储量就相对较大。
2建筑墙体节能材料存在的问题2.1防火安全问题。
尽管有机类保温材料具有较高的节能保温作用,但是该类型的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相对较弱,且大多有机类保温材料为可燃类型,尤其是聚氨酯喷涂保温系统和聚苯板薄抹灰系统,该种类型的保温材料,燃烧速度相对较快,且燃烧产生的烟火中含有较高的有害气体。
在使用该类型的保温材料时,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且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或伤害。
建筑幕墙保温隔热技术

建筑幕墙保温隔热技术建筑幕墙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设计,它不仅能够美化建筑外观,还能有效地提升建筑的节能性能,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保温隔热技术。
保温隔热技术是建筑幕墙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能源效益、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建筑幕墙保温隔热技术的概念、分类、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建筑幕墙保温隔热技术的概念建筑幕墙保温隔热技术是指通过外墙材料及内部隔热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以及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达到保温隔热、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建筑幕墙保温隔热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建筑内部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降低夏季阳光直射所带来的热量,减少冬季室内热量的散失,以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耗能的目的。
二、建筑幕墙保温隔热技术的分类1.传统保温隔热技术传统保温隔热技术包括用石棉板、聚苯乙烯、玻璃棉、聚氨酯、矿棉等材料作为隔热材料,结合混凝土、砖等材料作为外墙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早期的建筑幕墙设计中,但一些存在硬度低、易燃等缺点,也容易导致室内环境污染等,已经被逐渐淘汰。
2.新型保温隔热技术新型保温隔热技术包括空气保温、真空玻璃隔热、相变材料保温、太阳能板隔热等,这种技术具有安装方便、能效高、环保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当前的建筑幕墙保温隔热设计中。
三、建筑幕墙保温隔热技术的应用1.空气保温空气保温是将空气利用成为隔热材料的一种技术,利用空气的低导热性和体积膨胀率大的特点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
空气保温技术广泛应用于幕墙中,以其隔热效果明显、延长幕墙使用寿命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
2.真空玻璃隔热真空玻璃隔热是指在两片玻璃板中形成真空层,有效隔离内外温度的传导,达到保温隔热目的。
真空玻璃隔热技术具有隔热效果好、环保免维护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幕墙建筑中。
3.相变材料保温相变材料保温是指物质在温度变化时,能吸收或释放热量的材料,利用其物理性质,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
相变材料保温技术隔热效果好,环保性能优良,受到广泛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建筑结构设计是指通过对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和计算,确定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文主要探讨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力学模型的建立: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对建筑物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和计算。
常用的力学模型有梁、柱、板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
2.荷载分析:荷载分析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需要确定建筑物所承受的各种荷载类型和大小。
常见的荷载有自重荷载、活载(人员和设备)、风荷载、地震荷载等,设计师需要根据规范和经验对这些荷载进行合理的估计和分析。
3.静力分析:静力分析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通过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建筑物内部各个构件的受力状态。
静力分析主要包括等效静力法、刚度法等,可以通过手算或者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
4.协调性分析:协调性分析是指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保证各个构件之间的统一和协调。
柱子和梁子之间的连接,柱子和地基之间的连接,都需要考虑到协调性的要求。
5.结构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是指在满足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结构的最优解。
通过改变结构形式、构造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参数,使结构在材料消耗和自重负荷方面达到最优。
1.智能化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也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
智能化设计可以通过建模、分析和优化软件实现,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度,减少人为错误。
2.高效节能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节能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要求。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要考虑到其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能源消耗。
可以采用节能材料、隔热材料,合理设置窗户和门窗等。
3.可持续发展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是指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设计。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房屋建筑的保温和隔热设计

房屋建筑的保温和隔热设计房屋建筑的保温和隔热设计摘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对处于寒冷地区冬季需要的取暖的建筑和因夏季炎热需要在室内使用制冷空调的建筑,建筑的用护结构两侧的温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达到儿十度。
因此,怎样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使用条件,解决建筑外围护的保温和隔热问题,将是本文重点分析和讨论的问题。
具体从建筑保温隔热的构造应用和建筑保温隔热材料使用两方面入手,以期在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前提下,还利于建筑节能和绿色环保。
关键词:保温隔热绿色节能信息化管理智能化1. 建筑热工构造的基本原理在建筑室内室外存在较大温差的情况下,如果要维持建筑物室内的热稳定性,使室内的温度在设定的舒适范围内不作大幅度的波动,而且要节省能耗,就必须尽量减少通过建筑外围防护结构传递的热流量。
其中,减少外圉护结构的表面积, 以及选用导热系数小,及其传热阻力较大的材料来做建筑的外圉护构件,是减少热量通过外围护结构传递的重要途径。
2. 水汽对建筑热匸性能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两侧存在温差,当室内外的空气的水蒸气含量不相等时,水蒸气分子会从压力高的一侧通过围护结构向圧力低的一侧渗透。
在此过程中,如果温度达到露点温度,在外圉护结构之中就可能出现结露的现象,这时候材料就受潮。
如结露现象发生在保温层,则会降低保温效果,长期不能排净水汽, 则影响材料使用寿命。
因此在对建筑物的外圉护结构进行热工设讣时,原则一: 阻止水汽进入保温材料内二:安排通道以使进入建筑外围护结构中的水汽能够排出。
3. 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构造1.建筑屋面保温构造:(1)保温层放置在屋面结构层和防水层之间,下设蒸汽层(2)保温层放置在屋面防水层之上(3)保温层放置在屋面结构层之下2.建筑外墙面的保温层构造相比建筑屋面的保温设计,建筑物外墙面的保温处理中墙面上的保温层与主体的连接构造显得格外的重要。
此外,山于外墙在饰面的要求往往比屋面高,饰面材料与保温材料从隔蒸汽层、防水层等构造层之间的排列序列、连接方法等,都需要综合考虑安全、美观、方便等因素。
外墙保温结构一体化工艺工法研究、成本分析及应用前景

外墙保温结构一体化工艺工法研究、成本分析及应用前景摘要:外墙结构一体化保温板施工技术采用结构与保温同步施工,有效避免了施工中或施工后火灾的发生,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模板,减少支撑,降低了施工成本,设计施工技术简单,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本文探讨了建筑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实践,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概述,探讨了该技术的经济性及适用性,总结出此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外墙的保温层出现质量问题。
关键词:保温结构;一体化施工;成本控制;应用前景引言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系统较传统的技术来说,简化了施工步骤,在结构施工中就可以完成墙体保温层的设置,不再需要单独进行保温层的施工,减少了施工工艺,能够降低工程成本,加快施工进度,还可以起到节约资源,减轻结构自重的目的。
1 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重要性做好建筑外墙保温施工工作,既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性能,也能够实现节能降耗。
采用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既不会影响建筑物外墙的美观性,也不会对工程维护造成影响。
另外,在房屋建筑中应用外墙保温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建筑物内部温度和改善建筑物内部环境,还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有利于缓解能源短缺,从而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建筑外墙施工涉及的环节较多,其流程较为复杂。
其中,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充分应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施工质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目标。
将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于建筑外墙施工中,不仅能够在保护外墙的同时,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还能够有效避免建筑物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另外,应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还能够不断提高保温层结构的稳定性。
建筑外墙的抗裂层较薄,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在建筑外墙上增设保护层,并且积极应用保温节能技术,进而在不断提高外墙耐热性的同时,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2 外墙结构保温一体化系统简介外墙外保温系统由保温层,抹面层、固定材料和饰面层组成。
保温层因其受导热系数、强度、容重、耐火等级、抗冲击及透水性等多指标的限制,单一材料的保温层很难同时满足各项指标,所以复合保温层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目前其核心保温材料以EPS和XPS为主。
建筑隔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150 科学与信息化2022年1月下建筑隔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王方雷新疆国统管道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 乌鲁木齐 831407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建筑能耗增长的压力巨大,对我国碳减排计划产生严重影响。
地面、屋面、门窗和外墙多为建筑室内的能耗,其中外墙的能耗占比最大。
因此,要想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外墙的高效节能非常关键。
轻质、隔热的复合墙板是当前建筑物外墙的发展趋势,因此,隔热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节能减排;建筑能耗;隔热Research on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s Wang Fang-leiXinjiang Guotong Pipeline Co., Ltd., Urumqi 831407,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ressure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growth is huge, 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China’s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lan. The ground, roofing, doors and windows, and exterior walls are mostly indoor energy consumption, of which the exterior wall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building, the high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 of the external wall are very important. Light-weight and thermally insulated composite wall panels ar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building exterior walls. Therefore,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excellent thermal insulation properties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 prospects.Key words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ermal insulation引言当前,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
建筑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实践探析

建筑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实践探析摘要: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系统较传统的技术来说,简化了施工步骤,在结构施工中就可以完成墙体保温层的设置,不再需要单独进行保温层的施工,减少了施工工艺,能够降低工程成本,加快施工进度,还可以起到节约资源,减轻结构自重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在建筑外墙应用保温及结构一体化技术时,首先需要明确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并且始终在绿色环保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引下保护环境,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及建筑垃圾的产生。
通过选取合适的施工材料,由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确保整个施工流程及工序都符合技术的质量标准,能够有效节约建筑资源,加快施工进度,使整个保温系统有足够的一体性及稳定性。
为建筑企业带来更高的工程效益,给居住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
1建筑外墙保温及结构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意义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应用与结构一体化的过程中,可以在节能环保的要求下,有效缩短施工周期,节约资金成本,并围绕建筑外墙结构的耐久性、防火性、传热系数、效率和燃烧等级等多种因素,通过实施一体化技术,在我国一些地区,应用内外保温技术后,如墙体脱落、开裂和中空鼓、哪些严重降低了外保温性能的质量;也能够通过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提升水泥砂浆及混凝土等a级材料保护层性能,确保外墙的构件达到耐火极限,代替传统的外墙内保温及外保温技术应用的具有可燃性的建筑材料,使得外墙的建筑材料同耐火要求相适应,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火灾现象的发生,确保外墙不再出现消防安全问题;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能够通过保温系统及建筑物主体系统共同施工,使得作为隐蔽工程的外墙保温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把控施工监管包括保温层的厚度、质量及节能指标等一系列问题,防止由于人为因素产生质量安全隐患,从根本上控制建筑外墙的保温性能。
2建筑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保温及结构设计2.1建筑物外墙保温设计在外保温层的设计中,要满足冬夏两季保温隔热的基本设计要求。
关于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

关于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摘要:绿色建筑设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一种途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其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能提升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品质。
因此,对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分析关于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资源利用;环境优化引言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中,需要结合绿色环保的基本要求和设计要点进行规划分析。
同时结构设计也应当注重结构本身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和谐统一,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智能化的技术和系统的融入应用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只有全方位调动多元化的资源条件整合,才能促使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在实践中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1、绿色建筑设计在公共建筑中的重要性绿色建筑设计在公共建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设计理念致力于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融入建筑的方方面面,从而在实现节能减排、资源有效利用、改善室内舒适度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和运行过程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有影响巨大。
绿色建筑设计以最小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目标,致力于通过节能、高效的能源利用和材料选择使用,从而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而对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正面影响。
公共建筑通常服务于大量人群,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环保性能,更注重提升建筑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例如,采用自然采光、良好的空气质量控制、舒适的室内温度等设计手段,可有效提高建筑使用者的工作和生活品质。
作为公共场所,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通过引入绿色建筑理念的注入,公共建筑可以向市民、企业和其他建筑业主传递环保、节能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推动整个城市乃至社会向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迈进。
2、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中的挑战在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中,绿色建筑设计通常需要更高的初始投资,例如采用高效设备和环保材料等都会增加建造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保温隔热结构设计及
理论基础研究
摘要:进行外墙外保温系统中保温隔热结构设计及理论研究,提出保温隔热系统结构设计理论、保温隔热层厚度等,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基层墙体,选用不超过40mm的保温隔热砂浆,即可达到标准中关于墙体传热系数与蓄热系数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保温隔热
1保温隔热材料设计原理
保温隔热系统结构为基层处理-保温隔热层-抗裂保护层-饰面层。
基层处理:根据不同建筑基体表面情况分别采用相应的处理方式,包括采用普通水泥砂浆找平、聚合物水泥灰
浆拉毛或者不处理。
以聚苯为主要原材料来生产保温隔热材料在世界各地均比较盛行,产品形式主要有聚苯板、聚苯复合材料、聚苯乙烯颗粒等,其中聚苯板目前使用比较多。
然而,聚苯板不适合外形不规则的建筑部位保温,聚苯板之间粘结处易开裂,聚苯板与罩面砂浆亲和力差,综合成本较高,因而使用受到限制。
将聚苯乙烯颗粒与胶粉料混合制成的不定型涂抹式保温隔热材料可以克服聚苯板的这些不足。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隔热灰浆设计主要考虑原则如下:
(1)对聚苯乙烯泡沫颗粒的级配(粒径为2-5mm,容重为20-30kg/m 3 )、以及它和胶凝材料的配比的优化设计,使得此材料的密度、导热系数、蓄热系数、收缩率以及强度等各性能指标都得到了优化。
(2)添加了硅铝玻璃空心球体料(比表面积为400-1500m 2 /kg,球体粒径为5m-60m,氧化硅的含量在50%以上),它和聚苯乙烯泡沫颗粒都属于轻质多孔材料,起到了保温隔热作用;另外,“滚珠效应”改善了材料的和易性、整体性,一次施工达4cm以上,并且不需二次找平,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
(3)由于外加剂的作用,引入了1%-5%的气泡,隔断了热
传输通道,既达到了保温隔热的效果,也起到了保水的效果,提高了水泥水化程度,增强了保温层的强度。
(4)主要原料是废旧聚苯乙烯泡沫,既利用再生资源,又减少了白色污染,所以此灰浆材料既是很好的环保产品,也很大程度的节约了资源。
(5)采用干粉料预混合干拌技术与聚苯泡沫颗粒分装工艺,现场只需按比例加水搅拌即可施工,解决了传统工艺中生产搅拌期长、运输成本高、存放周期短、现场配料计量不准确、施工不方便等技术经济问题。
2抗裂砂浆设计原理
随着国家墙体材料的革新和节能建筑推广应用工作的深入,传统砂浆所暴露出的许多缺陷,如因墙面空鼓、开裂、脱落等而引起墙体渗漏、透风、剥落等问题,在建筑工程中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和正常使用,也制约了保
温隔热材料的推广应用。
大量资料表明,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结构裂缝外,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墙材自身吸水率高、收缩大;二是所用砂浆保水性差、收缩变形大、粘结强度低、耐候抗裂性差及匹配不合理等。
所研制的抗裂砂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普通砂浆性能进行改善:
(1)材料补偿收缩机理。
为达到抗裂砂浆早期零收缩的目的,在原料中引入体积稳定剂,由于在水化后生成大量膨胀性晶体,产生体积膨胀,体内产生压应力和压应变,补偿了各类收缩变形,抵消或部分抵消了相应的拉应力,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抗裂性。
(2)聚合物改性机理。
在水泥砂浆中掺入聚合物后,会引起水泥砂浆性质的一系列变化,诸如,抗折强度提高、抗压强度降低、弹性模量降低、刚性降低、柔性增加、变形能力提高、耐磨性增加、粘结强度提高、耐久性提高等。
(3)应力分散机理。
在抗裂砂浆施工中引入耐碱网格布,可以使抗裂砂浆的应力分散均匀,从而避免因应力集中引起的开裂。
还可以通过引入纤维达到应力分散的目的。
(4)提高砂浆的保水功能。
在抗裂砂浆中加入保水剂,可以有效防止表面水分散失;同时在抗裂砂浆施工完成后,马上在表面刷防水养护液,也能有效防止水分散失,同时形成新的抗裂层,具有双层抗裂功能。
3保温隔热层厚度设计
国家标准GB50176-19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X》对围护结构保温和隔热性能指标(K,R,0;,max) 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做出了规定;行业标准JGJ26-19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对带有抗震柱、圈梁等热桥部位的复合墙体的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的计算方法做出了规定:
行业标准JGJ134-200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夏热冬冷地区节能50%目标时的外墙传热系数和蓄热系数也做了规定。
作者简介:李磊跃(1975-),男,XX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研究方向:工程项目建筑经济学、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合同管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等;杨远程(1986-),女,XX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硕士。
式中:R i为窗户、空气层等热阻.上述K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带抗震柱、圈梁等热桥部位的多层结构。
对于该保温隔热层结构,根据对材料层厚度、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测定值,按公式(1)、公式(2)和公式(3)可以计算得到该保温隔热材料与其他主体建筑配合使用形成的围护结构热阻R、热惰性指标D、传热系数K以及达到节能50%的目标时墙体的最小厚度的值.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墙体结构,若围护结构其他部分(窗户、屋面等)能达到节能标准的相关规定,外墙不需要保温隔热施工即可达到50%的节能目标;而对于混凝土砌块或粘土实心砖,保温隔热层厚度需要分别增加到29.4mm 和20.1mm才能满足节能目标,同时这些传统材料尤其粘土
实心砖,既浪费能源,又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不满足现阶段我国推广的“四节”节能产品的节能要求。
钢筋混凝土主要用作建筑的梁和柱等承重、框架结构,其热阻较小,为达到节能50%的节能目标,其表层保温隔热层厚度不得小于30.7mm;可见钢筋混凝土梁、柱是建筑物中最主要的“热桥”部位,保温隔热施工中一定要尽量消除该种“热桥”。
参考文献
[1]王晶.浅谈几种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J].XX科技,2006,(7):87-89.
[2]许波,侯万亭.复合外墙的几种作法及选用[J].XX建材,2004,(4):52-53.
[3]郭志良,韩金亮.浅谈混凝土外墙单面网聚苯板外保温施工及质量控制[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