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春之声教案

合集下载

《春之声》教案-2024鲜版

《春之声》教案-2024鲜版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3/27
19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01
02
03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长篇诗,以春江、 花、月、夜为背景,描绘 了美景和离情别绪。
2024/3/27
《春日》
朱熹的哲理诗,表达了在 春天里追求真理和美好事 物的愿望。
《春》
巴金的短篇小说,通过描 写春天的景象和人物的心 理变化,展现了生命的活 力和希望。
音乐
运用轻快的旋律和节奏表现春天的愉悦和活力, 如使用鸟鸣、溪流等自然声音作为音乐元素,营 造出春天的氛围。
2024/3/27
17
学生创作实践:以春天为主题进行创作
2024/3/27
01
创作要求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以春天
为主题进行创作。作品要体现出春天的特点和美感,传达出对春天的热
0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培养学 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024/3/27
5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 阅读与分析、主题探讨与思考和写作训练与分享。
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划用时4周,每周2课时,共计8课时。具体安排 如下
2024/3/27
21
思考题与课堂讨论
1. 阅读《春之声》后,你如何理解作 者对春天的描绘和感受?请结合自己
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3. 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角度解读春 天,你认为春天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和
意义?请结合实例阐述你的观点。
2024/3/27
2. 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与 《春之声》相似的主题或情感?请举 例说明。

《春之声》教案设计

《春之声》教案设计

《春之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引入新课二、作者简介王蒙,当代著名作家,19岁即写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和大量散文随笔,有10卷本《王蒙文集》行世。

三、《春之声》写作手法小说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四、关于“意识流”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是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

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

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常常是以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

(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的运用指的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

)五、课文解读1、以《春之声》的第一、二段为例理解“自由联想”的运用: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2、把握《春之声》的结构和主题(1)结构:《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最新春之声优秀教案

最新春之声优秀教案

《春之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重点:1.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

2.小说中主人公一系列联想的象征意义、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

2.体会、理解小说中一系列联想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涟漪(liányī)铁砧(zhēn)高亢(kàng)针灸(jiǔ)蕨(jué)麻偌(ruò)大狰狞(zhēngníng)醪糟(láozāo)贫瘠(jí)立锥(zhuī)之地瓦瓴(líng)鹌鹑(ānchún)采撷(xié)荸荠(bíqí)揿(qìn)2.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作者简介王蒙: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活动家。

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

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

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三、《春之声》写作手法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而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种意识流小说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破了传统小说观念,为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关于“意识流”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是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春之声》优秀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春之声》优秀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春之声》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2、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结合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展示“意识流”、“意识流小说”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自行阅读,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及小说反映的主题;结合课后练习,通过讨论,品味语言特色,启发学生写作。

课时安排:1课时操作步骤:一、导入:上节课学习诗化小说《荷花淀》,我们了解到并非每篇小说都可以按照写实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品读,因为小说也有不同形态,侧重点不同,对一篇小说的解读也不同。

《春之声》就是一篇需要我们换种思维品读的短篇小说。

二、解题:1、作者王蒙: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活动家。

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

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简单介绍即可,在必修四里还将接触他的文章)2、导读(一):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而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种意识流小说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破了传统小说观念,为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春之声教案

春之声教案

春之声教案教案标题:春之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歌曲《春之声》,培养学生对春季的独特感知和欣赏能力。

2. 能正确朗诵和模仿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 学会运用声音和语言表达春天的特点和意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正确模仿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学会运用适当的声音和语言表达春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CD播放器或音乐播放设备2. 《春之声》歌曲音频文件3. 讲义、黑板、彩笔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听一段春天的声音,如鸟叫声、风声等。

2. 学生观察图片,讨论春天的特点和意象。

3. 引出本节课学习的歌曲《春之声》。

步骤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播放《春之声》歌曲音频文件,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摇摆身体。

2. 分段教唱歌词,学生跟读和齐唱。

3. 反复学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感和表达情感。

步骤三:感受春天的声音(15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外面的声音,记录春天特有的声音。

2. 学生单独或小组展示自己记录的声音。

3.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声音,通过声音模仿春天的气氛和动态。

步骤四:运用语言描绘春天(15分钟)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特点,如春风、春雨、鲜花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动词、拟声词等语言表达春天的声音和景象。

3.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表达,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步骤五:整合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用歌曲《春之声》为基础创编一个短小的春天表演节目,可以加入舞蹈和道具。

2. 各小组依次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看和欣赏。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价,提供激励和建议。

五、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春天声音的录制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春天歌曲进行学唱和演绎。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模仿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学生能用适当的声音和语言表达春天的特点。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二下册语文春之声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春之声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春之声教案【学习目标】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重点、难点】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结合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学习诗化小说《荷花淀》,我们了解到并非每篇小说都可以按照写实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品读……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三、基本解读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

1、什么叫意识流、意识流小说小说中的意识流,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常常是以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

(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的运用指的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

)以《春之声》的第一、二段为例理解"自由联想"的运用:明确: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3、把握《春之声》的结构和主题(1)结构:《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2024年《春之声》教案设计(带)

2024年《春之声》教案设计(带)

《春之声》教案设计(带附件)教案设计:《春之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之声》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对《春之声》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运用音乐知识分析《春之声》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春之声》背景知识介绍。

2.《春之声》的音乐欣赏与分析。

3.《春之声》的演唱实践与团队协作。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春之声》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创作时间、作品风格等。

(2)播放《春之声》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音乐魅力。

2.音乐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春之声》的音乐结构,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分析《春之声》的音乐表现手法,如音乐形象、音乐情感等。

(3)讨论《春之声》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3.演唱实践与团队协作(1)教师教授《春之声》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发声、咬字等。

(2)学生分组进行《春之声》的演唱实践,注意团队协作和音乐表现。

(3)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春之声》的艺术价值。

(2)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春之声》的音乐鉴赏文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推荐相关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春之声》的背景知识掌握程度。

2.学生对《春之声》的音乐欣赏和分析能力。

3.学生在《春之声》演唱实践中的表现和团队协作能力。

4.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春之声》音频文件。

2.《春之声》乐谱。

3.相关音乐作品推荐。

4.音乐鉴赏文章范例。

六、教学建议1.注重音乐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演唱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5.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春之声王蒙教案

春之声王蒙教案

春之声王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理解《春之声》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小说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二、教学重点1.王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春之声》的主题和意义;3.小说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2.如何运用批评思维分析小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简单介绍王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春之声》。

2. 阅读环节1.教师让学生阅读小说《春之声》的前两章,并提出以下问题:•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哪些?•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

3. 分析环节1.教师讲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效果。

2.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学生的批评思维和表达能力;3.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导入、阅读、分析和总结四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并通过分析和讨论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中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学生的批评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在教学反思方面,我将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之声
教学目标
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结合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学习诗化小说《荷花淀》,我们了解到并非每篇小说都可以按照写实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品读……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三、基本解读
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

1、什么叫意识流、意识流小说
小说中的意识流,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常常是以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

(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的运用指的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


以《春之声》的第一、二段为例理解"自由联想"的运用:
明确: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
3、把握《春之声》的结构和主题(1)结构:《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小说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采撷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语言结构独特,意象鲜明,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

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

"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

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

"咣"语义的延伸和相互关联,系连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拟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

王蒙自己也总结到:"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

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
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

"(《关于〈春之声〉的通信》)
(2)主题
岳之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4、《春之声》标题的含义
明确: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都表征着那个时代生机勃勃、万象更新。

这和那个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的火车头的作用是一样的。

这一标题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包含了作者对于"历史"/"现实","过去"/"现在"、"未来","落后"/"文明"等的思考。

(小说标题和关于春天的描写,新的内燃机车头,无不是应用象征手法来扣合"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希望和转机"这个主题。


三、总结
附板书设计
过去
中国外国
岳之峰(现在)闷罐车厢大空间城市农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