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新湘教版 必修第一册 4.3 海洋与人类

合集下载

4.3海洋与人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3海洋与人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海洋与人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海洋的地理分布和范围,掌握海陆分布的基本知识。

2. 认识海洋的物理性质,如盐度、温度、潮汐等。

3. 了解海洋对人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难点在于理解海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为突破难点,教师将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洋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做好以下准备:1. 教材资料:准备《高中地理》教材及相关海洋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辅助工具,以便于展示教学内容。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4. 课前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课相关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这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知识,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预先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所感知,并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难点和疑点。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课堂上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听讲时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疑惑。

同时,预习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新知识的初步印象,为日后的复习和巩固打下基础。

因此,我们不仅应该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更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在线资源或互动学习平台来布置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他们的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通过一段精心剪辑的海洋视频资料进行导入,视频中展示了从浩瀚的海洋到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包括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多元内容。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4.3海洋与人类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4.3海洋与人类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洋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海洋保护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要求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解决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效果。同时,要注重教学创新,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实验、游戏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讲解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
重难点突出:讲解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人地协调观。
3.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案例分析:给出一个海洋环境保护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保护意识。
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洋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介绍海洋中的各种资源,如鱼类、矿产资源、海洋生物等,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2. 海洋环境问题:分析海洋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以及这些问题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海洋的保护:介绍我国海洋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海洋保护中来。
2. 案例分析题
题型示例:请分析某一海洋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答案示例:海洋污染的原因可能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污水排放等。海洋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可能包括海洋生物死亡、海洋资源减少、旅游和经济损失等。解决方案可以是加强污染源治理、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监管和执法等。

高中地理 新湘教版 必修第一册 4.3 海洋与人类

高中地理 新湘教版 必修第一册 4.3 海洋与人类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
01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一)海洋生物资源 1.概念: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 动物 和 植物 群体,是有生命、 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 2.对人类的意义 (1)海洋生物中的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 食品 、生活 用品和 工业 原料。 (2)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生产化学药品、保健品和_基__因__工__程__药___ 物 等。
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课程标准
KE CHENG BIAO ZHUN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XUE XI MU BIAO
1.海洋为人类提供各种海洋资源。 2.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探究点二 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探究导引
阅读相关图文资料,探究下列问题。 2017年5月可燃冰连续稳定试采成功,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能实现商业化开采,中国 在新能源探寻、对传统能源的升级方面已经遥遥领先。 可燃冰能量密度非常高,1立方米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164立方米天然气,产生的 能量比传统化石能源要多出10倍。中国 海域可燃冰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是 整个波斯湾探明的油气储量的1.5倍多), 目前,已经布局了十多个成矿区带,且 经过钻探验证圈定了两个千亿方级矿藏。
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分布图”(甲图)和“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乙图),回答下列 问题。
1.世界上大范围渔场主要分布在_温__带___(温度带)的_大__陆__架___(海底地形)海域。我国东 海有著名的__舟__山__渔场。

湘教版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4.3 海洋与人类-教案设计

湘教版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4.3 海洋与人类-教案设计

海洋与人类【教学目标】1.运用视频、图像,认识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

(地理实践力)2.通过图文资料,掌握人类现阶段对海洋空间的利用。

(地理实践力)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认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协调好人类社会与海洋发展的关系。

(综合思维)【教学重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激趣诱思2019年4月24日某权威机构警告,近8万吨塑料垃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水域堆积,形成“大太平洋垃圾带”。

面积超过160万平方千米;其中塑料微粒占预计漂浮在此区域塑料总数的94%;数以万亿计的塑料微粒很容易被浮游生物摄入,通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传导,最终进入人类身体里。

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刻不容缓!【自主预习基础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基础梳理:海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资源,海水养殖、石油开采、填海造陆等产业活动。

海洋交通运输具有运量大、价格低、污染少的特点。

高新技术的应用促使海洋产业迅猛发展。

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方式,使海洋的生态环境面临多种威胁。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1)概念: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

(2)用途广:①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

②生产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

2.海洋矿产资源(1)海洋油气资源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

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储量的34%。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储量的60%。

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

我国沿海大陆架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石油之海”。

(2)可燃冰①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②外观像冰,遇火即燃烧。

③全球可燃冰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的2倍。

4.3海洋与人类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4.3海洋与人类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4.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设计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海洋的情感。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环境保护的策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点和看法。
2.海洋资源的利用:讲解海洋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如捕捞、养殖、石油开采等,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海洋资源的保护:阐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介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4.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讨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3.展示海洋资源图片:展示我国海洋资源的图片,如海洋生物、矿产等,引起学生对海洋资源的关注。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洋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海洋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它们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海洋资源的种类:介绍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3.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新湘教版必修一4.3《海洋与人类》教案设计

新湘教版必修一4.3《海洋与人类》教案设计
二:海洋矿产资源
1、石油天然气
据估计,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上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中国在临近各海域油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由于发现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产国之一。
三:海洋空间资源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陆地空间日益拥挤,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海洋建筑工程水平不断提升,许多技术难题得以解决。
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海底隧道充分扩展了海洋运输空间。
培养学生搜集筛选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PPT
15分钟
承转过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于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应用前景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设计海洋宣传海报,号召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保护人类共同的家Hale Waihona Puke 。设计海报绘制板报
8分钟
拓展提高
总结本课内容,形成板书
回顾思考
巩固知识
板书
2分钟
板书设计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资源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与人类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环境开发与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
6、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种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矿物,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由碳氢化合物与水分子组成的冰态固体物质。其能量密度高,杂质少,燃烧后几乎无污染,矿层厚,规模大,分布广,资源丰富。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中国在南海和东海发现了可燃冰。据测算,仅中国南海的可燃冰资源量就达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于中国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1/2。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洋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认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协调好人类社会与海洋发展的关系。

2.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人地协调。

3.地理实践力:运用视频、图像,认识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

4.区域认知:利用海洋资源分布图,正确认识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1)含义: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__植物群体__,是有__生命__、能自行增殖和不断__再生__的海洋资源。

(2)用途①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__生活__用品和__工业__原料。

②用于生产各种化学药品、保健品和__基因__工程药物等。

2.海洋矿产资源(1)海底__石油__和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__大陆架__。

(2)滨海砂矿:是在__海滨地带__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可分为非金属砂矿、__重金属__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

(3)__锰结核__:分布在海深__4__000__米以下,全球海洋以1000万吨/年的速度在洋底不断堆积。

(4)可燃冰:分布于__深海沉积物__(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__天然气__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3.海洋空间资源(1)运输空间,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__跨海大桥__、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

(2)海上生产生活空间,如海上工厂和__人工岛__、海上博览会等。

(3)海底通信、__海底仓储__、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方面。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表现(1)造成海洋污染,对__海岸带__的影响尤为突出。

(2)沿海地区的__工农业__生产,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环境。

2.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1.判断正误(1)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方式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面临多种威胁。

第4章 第3节 海洋与人类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第4章 第3节 海洋与人类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考向2:海洋盐业资源利用】 4.读“我国主要盐场的分布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盐场的分布特点。
【答案】北方盐场多,南方盐场 少。
(2)简述长芦盐场和布袋盐场的分布在区位上的差异。
【答案】长芦盐场纬度高,处于多风区;布袋盐场纬度低,位 于背风坡。
(3)据图分析我国北方盐场优于南方盐场的条件并说明南方盐场 集中分布地点。
分布 近岸带 大陆架浅海海底
大洋海盆
开发利用意义
①形成近海石油工 业部门 ②多金属结核是未 来可以利用的最大 资源
海洋 生物 资源
海水 化学 资源
类型 鱼类 藻类 虾类 贝类 其他 食盐
其他
分布
开发利用意义
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 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
①食用、药用等 ②通过养殖、增殖, 实现可持续利用
A.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B.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C.部分取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D.它是一种洁净的能源 【答案】C
【解析】“可燃冰”燃烧要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且不能取代水电 站,但可部分取代煤和石油,减轻大气污染。
5.近几年,广东省在珠江口附近海域沉置大量废弃船只,主 要原因是( )
的行为。
(2)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 (3)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
综合处理,达标排放。
(4)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 (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学 以 致 用】
【考向1:海洋环境破坏的原因】 1.随着影片《美人鱼》的热播,围海造陆工程也引起了人们
(2)适宜游泳的海水表层温度为20℃以上。根据图中曲线判断, 适宜人们游泳的时间段分别是葫芦岛____________;厦门 ____________;西沙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海洋为人类提供各种海洋资源。

2.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一)海洋生物资源1.概念: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

2.对人类的意义(1)海洋生物中的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

(2)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生产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

(二)海洋矿产资源1.海洋石油资源(1)储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储量的34%。

(2)分布①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总储量的60%。

②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总储量的近40%将来源于深海,而目前仅开发了3%。

③我国的海洋石油资源:我国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可观,很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石油之海”。

2.可燃冰(1)概念: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2)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

(3)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2倍。

(4)开采: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

(三)海洋空间资源类型利用方式运输空间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生产生活空间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等其他海底通信、海底仓储、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判断1.海洋资源主要是指鱼类、虾类、贝类、藻类。

( × )2.矿产资源储量的60%分布在大陆架。

( × )3.可燃冰是可再生、无碳的清洁能源。

( × )4.海洋的表层、水中、海底都是可以利用的空间资源。

( √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主要影响:人类的捕捞、养殖、生物栖息地改造、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的污染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环境。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尤为突出,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环境。

2.面临的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困扰人类的发展,我们应做好海洋环境保护,让海洋长久地为人类服务。

判断1.人类的工业生产会间接影响到海洋环境。

( √ )2.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最深刻的地区是深海区域。

( × )3.近年来珊瑚礁急剧减少与人类活动有很大关系。

( √ )4.海洋环境被污染后最终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 )探究点一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分布图”(甲图)和“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大范围渔场主要分布在________(温度带)的____________(海底地形)海域。

我国东海有著名的________渔场。

答案温带大陆架舟山2.在甲图中A是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形成原因是________暖流与________寒流交汇而成。

和北海道渔场成因类似的地区还有甲图中的字母________处。

答案日本千岛 B3.乙图中,①表示河水注入,②③处为营养物质,解释②处也可以形成渔场的原因。

答案河水从陆地携带大量营养物质注入海洋,被搅动的海水上泛,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海洋微生物提供了大量养分物质,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众多,吸引鱼群聚集,形成渔场。

1.大陆架海域、温带海域、寒暖流交汇及海水上泛海区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1)大陆架海域(2)温带海域、寒暖流交汇及海水上泛海区2.舟山渔场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原因(1)位于东海大陆架,光合作用强,生物生长量大。

(2)位于长江、钱塘江入海处,入海河流从陆地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3)位于台湾暖流与沿岸冷水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1.读“我国海域洋流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洋流C洋流属于________(填“暖流”或“寒流”),B洋流属于________(填“暖流”或“寒流”)。

说出判断依据。

(2)图中A、B、C三处,最易形成大渔场的是________处,判断依据是什么?答案(1)暖流寒流C洋流自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海水温度比流经海域高,是暖流;B 洋流自北向南流,水温低于流经海域,是寒流。

(2)B位于沿海大陆架海域,光照充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充分;入海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解析(1)根据暖流和寒流的定义来判断。

(2)图中B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且位于浅海大陆架海域,入海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易形成大渔场。

探究点二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阅读相关图文资料,探究下列问题。

2017年5月可燃冰连续稳定试采成功,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能实现商业化开采,中国在新能源探寻、对传统能源的升级方面已经遥遥领先。

可燃冰能量密度非常高,1立方米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164立方米天然气,产生的能量比传统化石能源要多出10倍。

中国海域可燃冰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是整个波斯湾探明的油气储量的1.5倍多),目前,已经布局了十多个成矿区带,且经过钻探验证圈定了两个千亿方级矿藏。

1.描述我国可燃冰的空间分布。

答案主要分布在南海深海(海盆)地区。

2.可燃冰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答案可燃冰能量密集,储量巨大,燃烧后没有废渣等污染物,是清洁能源。

3.商业开采可燃冰需要克服哪些不利条件?答案①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②不稳定的海浪、洋流破坏;③高盐度海水的腐蚀;④深海海底的复杂地质地貌;⑤海水中汹涌的暗流等。

4.可燃冰大量开发可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答案开采中可能导致可燃冰散失产生甲烷气体外溢,温室效应加剧;人类开采可燃冰的活动可能加重海洋污染;破坏海底地形,造成海底滑坡,诱发海啸。

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海域主要矿产海岸带多种滨海砂矿:金刚石、砂金、砂铂、金红石、锆石、独居石、钛铁矿等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大陆坡海盆可燃冰、锰结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2~3题。

据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在1 000亿到2 000亿桶之间,天然气在5万亿到8万亿立方米之间。

此外,铁、锌、黄金、金刚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也相当可观。

但由于技术问题,这些宝藏让很多国家可望而不可及。

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以往也只有它可以从北极有所收获。

2.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地点是()A.大陆架B.大陆坡C.滨海地区D.洋盆3.利用核动力破冰船在北冰洋勘探和开采海底矿产资源,说明该工程的特点是()A.技术难度高B.风险低C.产量低D.污染重答案 2.A 3.A解析第2题,海底石油、天然气分布在大陆架上,开采油气资源也必须在大陆架上,选A。

第3题,使用核动力破冰船在北极开采海底矿产资源,体现了其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选A。

海水可以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不能直接利用海水的是()A.灌溉青稞B.冲洗公厕C.工业冷却水D.灭火2.海水灌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陆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下列不属于海水灌溉导致的环境问题是()A.土壤盐渍化B.海水入侵C.地下水污染D.地面沉降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不能用海水直接灌溉。

第2题,地面沉降是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我国近海渔场一度捕获量很高,但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

据此完成3~5题。

3.与我国近海渔场的形成,无关的是()A.地处大陆架B.有河流注入C.有沿岸流活动D.海水密度较低4.近年来渔场捕获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升高B.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减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D.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5.为保持我国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A.实行休渔制度B.禁止近海捕捞C.沿海投放鱼苗D.加大近海养殖答案 3.D 4.B 5.A解析第3题,海水的密度高低与渔场形成关系不大,选D。

第4题,我国海洋渔获量的减少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捕捞量超过了鱼类的再生量造成的。

第5题,休渔制度可以让渔业资源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既可以保障渔业资源的正常繁殖,又可以增加渔业产量,是最佳措施,选A。

6.下面是“海洋开发利用模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①海洋生物资源利用②海洋矿产资源开发③海洋盐业④港口建设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石油和可燃冰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资源。

从形成条件分析,石油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可燃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3)结合上图分析,江苏省合理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可重点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①②③④(2)沿海大陆架海域深海沉积物中(3)滨海旅游海洋牧场(答围海造陆或海洋盐业也可)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可燃冰分布的地点最可能是()A.dB.eC.fD.c2.a处可直接利用海水()①消防用水②冲洗公厕③冷却机器④饮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1.C 2.A解析第1题,可燃冰分布在深海沉积物中。

图中f为深海。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的直接利用领域。

海水不可直接饮用。

读“世界四大渔场分布图”,①~④都是世界著名渔场,完成3~4题。

3.图中渔场与寒暖流交汇无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4.目前,渔场④已经封闭,结束了曾经的辉煌。

其根本原因是()A.过度捕捞B.种群减少C.海洋生物衰减D.海洋农牧化答案 3.B 4.A解析第3题,图中①~④依次是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和纽芬兰渔场,只有②秘鲁渔场是上升流从海底带来丰富营养物质形成的。

第4题,④是加拿大沿海的纽芬兰渔场,一度极为辉煌,捕获量极大,但因人类的过度捕捞,鱼类资源基本消失殆尽,被迫关闭,选A。

种群减少、海洋生物衰减都是过度捕捞造成的后果,不是根本原因。

海洋农牧化是解决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读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A盐场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海以西B.是布袋盐场C.位于渤海之滨,属于长芦盐场D.冬夏多雨,不利于晒盐6.该海域2月海水盐度比8月高的主导因素是()A.海区封闭程度B.蒸发量C.洋流D.河流径流量的变化答案 5.C 6.D解析第5题,根据海岸线的轮廓可知,A盐场位于渤海之滨,是长芦盐场。

第6题,2月和8月的河流的径流量相差很大,2月是河流的枯水期,此时海水盐度比8月高。

滨海砂矿是指滨海及浅海地区由于海水的反复运动,使有用矿物发生机械分选作用,在有利地形部位富集而成的碎屑矿床。

下图是锡砂矿。

据此完成7~8题。

7.滨海砂矿的特点是()A.分布广B.规模大、品位低C.矿体埋藏深D.易开采、难分选8.大规模开采滨海砂矿可能带来的问题是()A.海岸侵蚀B.海平面上升C.诱发海啸D.风暴潮加剧答案7.A8.A解析第7题,滨海砂矿在广大的沿海地区分布比较普遍,A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