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作者:王璇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9年第08期[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该院血液透析室就诊的280例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采用护理安全管理,统计分析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发生风险事故情况、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风险事故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患者;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血液透析室中应用安全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高质量的护理,有利于降低患者发生风险事故的几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
因此,护理安全管理可以在血液透析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护理安全管理;血液透析;护理质量[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3(b)-0026-02血液透析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疗手段,但是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因为护理人员的粗心以及患者的不重视,患者常会发生渗血、摔倒等意外事故,这加剧了医患矛盾,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期待医院能为自己提供更为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医院也需要更好地服务患者,降低患者治疗中的安全隐患,也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该院为了更好地服务血液透析患者,特对患者实施了护理安全管理。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血液透析室就诊的280例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
研究组年龄在20~80岁,平均年龄(41.23±11.63)岁;男69例,女71例。
参照组年龄在20~80岁,平均年龄(42.01±12.02)岁;男72例,女68例。
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流程管理对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改善的作用分析

护理流程管理对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改善的作用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护理流程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改善的影响。
方法:抽取2019年4-7月收治的42例血透患者,均分两组。
研究组行护理流程管理,参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风险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及风险发生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研究表明,护理流程管理能够显著提升血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且明显改善了血液透析室整体的护理质量。
除此之外,较之常规护理措施,护理流程管理更注重细节与安全,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流程管理;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风险发生率引言:医疗体制的改革创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更多先进的技术理念,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间接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较之常规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血透室护理与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包括日常护理中的很多细节上。
由此可见,临床当前对血透室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除了专业能力之外,为了保证血透室护理的安全质量,临床必需努力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正确探究血透室护理的风险因素所在。
近年来,临床上的血透室护理质量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因此本次研究将抽取2019年4-7月收治的42例血透患者,探究护理流程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改善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2019年4-7月收治的42例血透患者,均分两组。
研究组共计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8.17±1.83)岁;参照组共计21例,男性1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1.26±0.74)岁。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次研究中,研究组行护理流程管理,参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风险发生率。
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入院指导、环境介绍、病情介绍、综合评估、用药护理、心理疏导、健康讲座、出院指导、电话随访等等[2]。
探析实施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

探析实施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血透室是肾脏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
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血透室护理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实施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患者安全性实施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能够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进行血透护理,从而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患者安全性。
合理的血透室管理流程,能够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误操作和差错。
例如,在患者接受透析前,必须要进行管路消毒、血透器消毒、测量患者体重和血压等工作,这些都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保障血透治疗的安全有效。
此外,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改善医护人员的卫生习惯,从源头上减少交叉感染,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提高护理效率,促进医院精益管理实施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能够提高护理效率,促进医院精益管理,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血透室护理需要进行多项操作和观察,实行流程化管理,能够帮助医护人员规范工作流程,减少工作中的重复环节,缩短护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通过全面的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可以发现和解决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护理质量,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
三、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实施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能够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通过实施流程化管理,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服务的综合质量。
同时,医护人员积极探索患者的疾病特点和心理需求,主动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舒适的护理环境,提高患者的体验感,使其体验到全面、关怀的服务。
综上所述,实施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并将成为医院管理和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医院管理者应该注意护理工作的流程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注重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不断完善护理质量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对策

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对策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和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各项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在医院开展医疗护理工作过程中的护理纠纷事件也越来越多,血液透析是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时所进行的肾脏替代性治疗过程,由于其病情的复杂性,在治疗和护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护理安全隐患,因此医院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必须要加强对血透室的护理风险识别,正确的认识风险,加强对风险的因素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对策来降低风险影响,做好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避免血透室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
标签:血透室;护理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对策下面就我院血透室的护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对护理风险因素要有正确认识,从而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来降低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
1.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分析在最近几年对于血透室常见的护理风险认识和识别的过程中,我发现科室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护理风险管理问题,下面我简单对其进行认识和分析。
1.1科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我国当前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和医疗单位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科室内部或者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或者是有制度而执行不力。
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都是按照常规操作经验和操作习惯来开展护理工作的,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对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够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就护理人员的操作不规范、不负责等行为没有进行强制性的管理制度规定,使得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机可乘,护理工作开展存在风险问题[1]。
1.2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差医护人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比较注重自身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注重血透相关的医疗护理知识掌握和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对于护理风险意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医护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较差,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没有预知能力,很容易造成护理事故的发生。
1.3护理人员对于病情的预判能力不足到血透室进行治疗的患者相对来说都是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危急的患者,那么患者需要非常严谨且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但是在实际的血透室工作中,由于近几年血透室医护人员的年轻化,其在開展护理工作时,缺乏对疾病及其病情的准确预判,使得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一旦没有采取及时的救治,很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极大的提高了血透室的护理风险系数[2]。
血液透析室晚班透析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血液透析室晚班透析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一、透析患者的安全风险1. 药物风险:药物给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问题,晚班时护士人员增多,存在着工作强度增加和工作效率的下降,容易出现药物给药差错。
为避免此类风险,护士应常怀敬畏之心,确保药品的正确给予。
对策:晚班透析室需要加强药品管理,制定药品分发规范,明确分发标示,确保药品分发过程准确,例如规范使用电子医疗系统。
2. 感染风险:晚班时患者数量减少,由此也会影响透析室消毒与清洁的质量,因此容易引发交叉感染,增加患者发生感染风险。
对策:做好患者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建立完善患者感染防控制度,督导并规范患者佩戴口罩、勤洗手等预防措施,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针对晚班人员增多,加大清洁力度使得医疗器械设备得到有效的消毒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 透析机的安全风险:透析室的机器使用频繁,存在设备出现故障或使用不当而导致的事故风险。
对策:建立专门的技术服务保障团队,在透析机运作之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也可进行一些透析机使用规范交流和操作培训,防范支援透析机产生的医疗安全风险。
二、从人员角度出发找出安全隐患1. 人员数量不足:人员数量不足,晚班护士无法全面监控病区,容易忽略患者的变化,增加安全风险。
对策:增加晚班护士的数量,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监控处理。
2. 工作压力增大:晚班护士人员较少,需要处理的工作事项较多,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影响其工作效率,影响患者的治疗质量。
对策:透析室应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尽量减少工作的繁琐和重复性,同时加强管理,做好患者信息的记录和交流,保持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重视晚班护士的工作质量和感受,满足护士的基本需求。
3. 护理技能不足:晚班护士个体的技能与经验差异相对较大,从而容易造成一些操作不规范或存在隐患的问题,增加治疗的安全风险。
对策:提高晚班护士的技能水平,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督促护士定期接受培训,合理分工进行岗位培训,不定期进行技能练习和操作演练,提高晚班护士的业务素质。
护理流程管理对提升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管理 前后不 良反 应发生 率 以及 患者满 意率 上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 P < 0 . 0 5 )。说 明护理 流程管理 对提 升血透 室护理质 量具有 非常重要 的作用 ,提高 了临床护 理质量 ,值得 广泛应 用和推广 。
吉 林 医学2 0 1 4 年2 月 第3 5 卷第 6 期
1 28 1
护理流程管理对提升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作用
薛 莹,彭 庆,姚 欣 (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透室,广东 深圳 5 1 8 0 3 5 )
【 摘 要】 目的 :探讨 护 理流程 管 理对 提升 血透 室 护理 质量 的作 用 。方法 :g  ̄ 1 9 0 例 需要 进行 血液 透析 的患者 使用 护理 流程 管 理的 临 床 资料 进行 回顾 性分 析 。结果 :1 9 0 例 需 要进行 血 液透 析 的患者 在护 理流 程管 理前 后 不 良反应 发生 率 以及 患 者满 意率 上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P<0 . 0 5 )。结论 :护 理流 程管 理对 提升 血透 室护 理质 量具 有非 常重 要 的作用 。 【 关键 词】 护理 流程 管理 ;血 液透 析 ;护理 质量
准 。包括 血液 净 化标 准操 作流 程 ( 新 患者 接诊 流程 、管路 冲洗 流 程 、 上下 机 工 作 流 程 、及各 种 应 急 预 案 等 ),各 级 人 员 岗位 职 责 ,绩效 考核 标 准和 办法 ,消毒 隔离 制度 ,各 项操 作 制度 的考 核 标 准 和办 法等 ,血液 透析 的净 化标 准 流程 主要 包 括新 患者 的接 诊 流程 、上 下机 的工作 流程 、管 路 冲洗 的流 程 、透 析器 使用 流程 、 各种 应 急预 案 流 程 等 。 血透 净 化 标 注 还 包 括各 级 人 员 的 岗位 职
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和防范建议

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和防范建议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却时常威胁着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对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一、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分析1. 针头脱出针头脱出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分为部分脱出和完全脱出。
部分脱出指针尖部分未完全脱出皮肤,仅有穿刺部位渗血或血肿;完全脱出指针尖部分从皮下完全脱出,胶布失去固定作用。
针头脱出易导致大量失血,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治疗时间。
2. 血液外渗血液外渗是指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从血管通路渗出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肿胀、疼痛。
长时间血液外渗可能导致感染、组织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3. 血管通路损伤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重要通道,不当的穿刺、插管等操作可能导致血管通路损伤,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痛苦。
4. 感染感染是血液透析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患者免疫力较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易通过血管通路进入体内,导致全身性感染。
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5. 药物不良反应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需要使用大量药物进行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二、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建议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护理知识的掌握,加强操作技能培训,确保护理人员能够熟练、规范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2. 完善护理流程建立和完善血液透析护理流程,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3.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指导患者正确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
4. 提高血管通路维护水平加强血管通路的维护,定期检查和评估血管通路状况,避免因血管通路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
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降低感染风险。
6. 加强药物管理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

【关键词】血液透析室护理安全血液透析治疗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可能发生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可以杜绝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
现就血液透析室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 护理安全问题1.1 血透室护士法律意识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法律问题,护士的综合素质、护士的法律意识、护士执行法律法规的能力及落实规章制度的能力都与护理安全问题有关。
如透析器的复用就必须将复用的优缺点及可能引发的问题如实告知患者,并在患者及家属签署复用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复用,否则一旦在复用过程中发生差错引起病人及家属投诉或纠纷,护理人员举证困难。
1.2 规章制度落实制度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
在血透室,如果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操作流程等规章制度,就有可能发生差错事故,给患者带来痛苦,引发医疗纠纷。
1.3 护士的专科操作技能及综合应急处理能力护理队伍年轻化易出现安全隐患。
血透室是高危科室,血液透析治疗的风险很大,而从业护士的低龄化,护理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对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缺乏判断处理能力。
目前,多家医院进行大胆的人事制度改革,很多高学历低年资的护士走上了护士长的岗位,这些年轻的护理管理人员通常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危险认识不足,安全管理力度不够,对规章制度落实督导检查不严,客观上形成了最大的护理安全隐患。
1.3.3 护士的专科操作技能血液透析治疗需建立血液通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建立通路的方法,如颈内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动静脉直接穿刺,而穿刺技术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易给病人带来痛苦,如血肿、动脉瘤、出血及感染等。
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及机器故障的应急处理会影响病人的精神状态。
1.3.4 颈内静脉置管护理患者置管处皮肤管口周围易发生感染,为异物刺激、渗血渗液引起。
颈内静脉粗大,一旦发生血行感染,患者将有生命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80例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40例。
对照组与观察组均接受透析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护理安全管理,对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导管感染率、透析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导管感染率与透析中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护理安全管理能有效提高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
前言
血液透析室简称血透室,是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一个临床科室。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
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疗法能最快速度地消除炎性介质与部分细胞因子,较早并及时地终止炎症级联反应,改善免疫排异性、微循环,有效缓解患者病症,减少痛苦[1]。
血液透析室作为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工作任务重、应急情况多、
专科性强、护理风险高的部门,若管理不当,不仅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
因此,为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护理风险,我院特对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80例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6.71±3.04岁;学历:文盲4例,小学30例,中学4例,中专1例,大专1例,本科0例。
观察组男、女各20例;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为82岁,平均年龄为46.58±3.45岁;文盲5例,小学26例,中学6例,中专2例,大专1例,本科0例。
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分别给予对照组、观察组透析常规护理,观察组加以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如下:
1.2.1护理不安全因素
找出透析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透析过程出血、
导管感染、护理人员能力不足等。
针对透析过程出血的现象,对穿刺部位、透析过程观察、下机压迫止血制定明确要求;制定详细的导管护理流程与规范,便于护理人员操作规范,加强培训患者导管的自我管理;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法律意识及服务意识。
1.2.2完善护理规章制度
制定应急方案,不断强化演练,保证护理人员能有效应对突发紧急情况;定期检查维护机器,做好消毒卫生工作,保证透析机器性能良好;定期维护水处理系统,保证透析用水安全;完善记录规范,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严格执行班次内容,质控组长严格监管、按制度办事。
1.2.3对患者的安全管理
严格要求透析患者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首次透析的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甲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的检测,对HBV阳性患者设立专机专区透析;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建议其到指定医院治疗。
对维持性透析的患者,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甲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抗体等检查;及时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缓解其压力;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若发现危险因素,应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
1.2.4环境的安全管理
血透室严格按《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中规定的
分区布局,合理布局清洁区、污染区及其通道。
各治疗间应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的Ⅲ类环境,并保持安静,光线充足。
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两次,每月做空气细菌学检测一次。
接班之间做好清场处理。
并定期做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细菌学及内毒素检测。
为低龄、老年、危重等患者加床护栏;患者入室前更换指定病服、鞋子;严格控制观看人员与家属的出入。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制定的一百分制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
若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附近2厘米有化脓、红肿、硬结等现象视为导管出口感染;导管血、导管节段及外周血培养同种细菌,视为导管感染。
透析中出血包括透析进行中管道外出血、透析结束后压迫不当造成皮下出血。
1.4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本研究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
(s
x )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以2x检验计数资料,若结果显示
P<0.05,则视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评分(82.50±3.20分)明显低于观察组的评分(96.72±4.46分),导管感染率与透析中出血发生率较观察组高,组间比较,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所
示。
表1 两组的观察指标比较(n/%)
透析中出
组别例数导管感染
血
12
对照组406(15.00)
(30.00)
观察组400(0.00)2(5.00)
x2值 6.498.66
P值P<0.05P<0.05
3.讨论
护理安全指护理人员严格遵循护理制度、操作流程进行护理工作,保证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身心安全。
近年来,随着肾病患者数量增加,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透析服务要求也有所提高[3]。
加强血透室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提高血液透析工作的效率。
防范于未然,不断创新改善管理方案,加强透析管理制度,合理科学分配护理人员,使工作规范化;发现并处理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意识,保证患者在医疗护理过程的安全。
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质,能积极主动完成透析护理工作,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建立乐观心态,给予患者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在保证患者透析质量与生存质量的同时,提高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工作的有序性[4-5]。
由以上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质量更佳,其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导管感染率、透析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护理安全管理能大大减少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其护理质量,可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莉.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管理及对策[J].临床医学,2013,33(07):126-127.
[2]沈映彤.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9):235.
[3]郑玉英.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04):21-22.
[4]鹿香花.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05):174-176.
[5]唐群芳.加强血透室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J].黑龙江医学,2015,26(05):57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