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法则
卡内基人际关系的九大法则

卡内基人际关系的九大法则imageimage引言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与不同人群进行有效交流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挑战。
卡内基人际关系的九大法则是一系列原则和技巧,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信任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
本文将介绍这九大法则,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它们。
法则一:不要批评、指责或抱怨批评、指责和抱怨往往会破坏人际关系。
卡内基建议我们要摆脱这些负面情绪,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该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建议和正面反馈。
法则二:诚实表达赞赏和钦佩之情赞赏和钦佩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方面。
卡内基认为,质朴的赞赏和真诚的钦佩会让他人感到被重视和尊重。
当我们能够诚实而适当地表达赞赏和钦佩时,我们促进了积极的互动和更深入的人际关系。
法则三:要真诚倾听他人倾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卡内基提醒我们要专注和认真地倾听,不要打断或中断他人的发言。
通过真诚的倾听,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并建立起信任和友好关系。
法则四: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尊重是一种关键的价值观。
卡内基强调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即使我们不同意。
通过尊重他人,我们能够表达对他们的重视,并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出贡献。
法则五:在谈话中对他人表露兴趣在人际交往中,主动表露对他人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卡内基建议我们要关注他人,问问题,聆听他们的经历和兴趣,并积极地参与对话。
通过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我们能够建立更深入的联系和关系。
法则六:适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
然而,要注意适度。
卡内基建议我们谨慎地选择时机和方式,以便我们的分享不会压倒或转移对话的焦点。
通过适时分享,我们能够提高互相交流和理解的效果。
法则七:以友善和善意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友善和善意是与他人交流的基础。
卡内基建议我们在交流中保持友善和善意,避免使用侮辱、恶言或嘲笑的语言。
通过以友善和善意的方式交流,我们能够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卡内基人际关系的九大法则

卡内基人际关系的九大法则卡内基(Dale Carnegie)是美国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作家和培训师,他以其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及倡导积极心态的方法而闻名于世。
卡内基的著作《人际关系课》成为了人际关系领域的经典参考书之一。
在这本书中,卡内基总结了九大法则,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九大法则。
第一大法则:不要批评、责备和抱怨。
这一法则告诉我们,人们普遍不喜欢被批评,责备或听到抱怨。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表现出善意和理解,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大法则:真诚的兴趣。
这一法则强调了对他人的真诚兴趣的重要性。
当我们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注时,他们会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并产生共鸣。
这样的交流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从而加深我们的人际关系。
第三大法则:微笑。
微笑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表达方式,它能够使人感到温暖和友好。
当我们面带微笑时,会给他人留下积极和愉快的印象,进而增强我们的人际关系。
第四大法则:记住他人的名字。
人们对自己的名字有着非常情感化的认同感,当我们能够正确地记住他人的名字并使用时,能够让对方感到重要和受到尊重,加深我们与对方之间的联系。
第五大法则:倾听他人。
与人交流时,我们通常更关注自己的表达,而忽视对方的观点。
然而,当我们能够真正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并建立起更深入的交流。
倾听是一种尊重和关怀对方的表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第六大法则:让对方感到重要。
人们常常希望被重视和认同。
当我们能够表达对对方的认同和赞赏时,能够增强对方的自信和归属感,从而建立更坚实的人际关系。
第七大法则:提出建议时,用一种友善的方式。
当我们需要向他人提出建议时,我们应该采用友善和富有建设性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帮助他人改进和成长,而不引起对方的抵触和反感。
第八大法则:谦逊和礼貌。
谦逊和礼貌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品质。
当我们能够表现出谦逊和礼貌时,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意,从而建立起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关系。
办公室沟通的12条黄金法则

办公室沟通的12条黄金法则1、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攻击、不说教批评、责备、抱怨、攻击这些都是沟通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
2、绝不口出恶言恶言伤人,就是所谓的祸从口出。
3、讲出来尤其是坦白的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
4、互相尊重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的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5、情绪中不要沟通,尤其是不能够做决定情绪中的沟通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也讲不明,尤其在情绪中,很容易冲动而失去理性,如:吵的不可开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对峙已久的上司下属。
尤其是不能够在情绪中做出情绪性、冲动性的决定,这很容易让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后悔!6、理性的沟通,不理性不要沟通不理性只有争执的份,不会有结果,更不可能有好结果,所以,这种沟通无济于事。
7、等待转机如果没有转机,就要等待,急只会治丝益棼,当然,不要空等待成果就会从天下掉下来,还是要你自己去努力,但是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结果,或舍本逐末,但若不努力时,你将什么都没有。
8、耐心等待唯一不可少的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9、智能智能使人不执着,而且福至心灵。
10、承认我错了承认我错了是沟通的消毒剂,可解冻、改善与转化沟通的问题,就一句:我错了!勾销了多少人的新仇旧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开的死结,让人豁然开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对自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甚至于我是谁??在这浩瀚的宇宙洪流里,人最在意的就是〝我〞,如果有人不尊重我、打压我、欺负我或侮辱我时,即使是亲如父子,都可能反目成仇,偏泪一点的,离家出走还算什么,死给你看的例子都屡见不鲜哩!11、说对不起!说对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或伤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种软化剂,使事情终有转圜的余地,甚至于还可以创造天堂。
其实有时候你也真的是大错特错,死不认错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
12、让奇迹发生如今自己愿意互相认错,就是在替自己与家人创造了天堂与奇迹,化不可能为可能。
【精品】克拉默法则

【精品】克拉默法则
克拉默法则又称为“不抱怨法则”,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和职业咨询师哈罗德·克拉默(Harold Kramar)于1960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用来让人们在处理情绪上更加有效率和实用。
根据克拉默法则,人们应该消除不必要的情绪,避免无谓的负面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抱怨困难,他将更有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克拉默法则的基本思想是,有助于提高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消除不必要的情绪、注重客观的面对困难,但是千万不能把情绪藏在心底,否则会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此,如果发生挫折、痛苦或抗争时,一定要将情感表达出来,只要不误用,就不会被把自己反馈圈闭,避免无谓的担心发泄。
克拉默法则还表明,要把自己的能量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大量的负面情绪和抱怨上,因为这样只会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不会出现任何收获。
总之,克拉默法则强调了重要性,当人们遇到任何问题或困难时,都应该摆脱无谓的抱怨和负面情绪,而应该专注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避免被情绪消耗而无法取得最佳收获。
一定要学的聊天的八个黄金法则

一定要学的聊天的八个黄金法则八个黄金法则是指在进行聊天时需要遵守的准则和原则。
这些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使聊天更加愉快和有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八个黄金法则。
第一条黄金法则是尊重对方。
在聊天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观点、意见和感受,不轻易批评或贬低对方。
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语气和措辞,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
尊重对方的存在感和价值,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第二条黄金法则是保持积极。
积极的态度能够带来良好的氛围,使聊天更加愉快和高效。
我们应该用积极的语言和表情来回应对方,尽量避免抱怨、埋怨和消极情绪的表达。
积极的态度可以激发对方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交流的深入。
第三条黄金法则是倾听对方。
倾听是聊天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尽量倾听对方的讲话,给予对方足够的关注和理解。
在聊天中,我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回应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重视。
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意见,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第四条黄金法则是保持坦诚。
在聊天中,我们应该保持真实和坦诚的态度,不说谎、不夸大事实,避免误导对方。
我们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要注意方式和措辞,避免冒犯或伤害他人。
坦诚的沟通可以增进对方的信任和理解。
第五条黄金法则是尊重对方的隐私。
在聊天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隐私权,不过分追问和探询他人的私事。
我们可以尊重对方的保留和回避,不强行侵犯他人的隐私空间。
保护对方的隐私是维护个人尊严和自由的基本原则。
第六条黄金法则是关注对方的情感。
在聊天中,我们应该关注对方的情感和情绪,不刻意忽略或漠视他人的感受。
我们可以用关心和理解的语言来回应对方,给予对方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关注对方的情感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连接和共鸣。
第七条黄金法则是注意时间和节奏。
在聊天中,我们应该注意时间的安排和节奏的掌握,不过分延长或打断对方的发言。
我们可以适当调整聊天的速度和频率,让对方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注意时间和节奏可以使聊天更加有序和高效。
因果等法则

2.2、 以慈悲心指导言行(2/2)
·戒三毒:贪、嗔、痴、慢。(戒 、定、慧) ·戒贪。贪是贪欲、贪心、贪得无厌,在顺境 中易现。五欲:名、利(财)、色、食、睡。
·戒嗔。嗔是恼怒心,在逆境中易现。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放不下。
·戒痴。痴是内心昏暗、愚蠢,不明事理,在 不苦不乐中出现。
因果法则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欲知昨日因,今日受者是;欲知 明日果,今日作者是
开场白
· 前因后果,因果报应,种好因才能结好果,是 法则、定律、是公理
· 种好因,是一个行善积德、精进的过程 · 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 · 儒: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纲) · 道: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三宝) · 物:安全、品质、遵纪守法、服务 (四要)
2、 种好因:做好人、做好事
·2.1、德能勤绩,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 工作,打造好谋生、奉献的安身理念。(物)
·2.2、全心全意,信念信仰,做好自己的人生 功课,磨炼出慈悲、奉献的立命智慧。(佛)
·2.3、修身担当,知行合一,做好自己的道德 修养,培育好仁义、奉献的为人操守。(儒)
·2.4、道法自然,少私寡欲,筑好自己的思想 境界,陶冶成真诚、奉献的处世哲学。(道)
2.1、 德能勤绩,一流的本职工作
·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工作态度、业绩成果 ·第一是食品安全(食品、餐饮行业),第二是
食品安全,第三还是食品安全。是第一中的第 一,一切的一切,一票否决。 ·遵守法律法规,来不得半点含糊。有规定就要 执行,不给别人添麻烦,持续改善。 ·服务、服务、还是服务。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做热心、周到、平和的谦谦君子。
抱怨的读后感1000字7篇

抱怨的读后感1000字7篇读后感是一种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可以让我们陶醉于文字之中,感受到作品的魅力,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对作者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故事,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抱怨的读后感1#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抱怨的读后感1#字篇1要一个人“不抱怨”很难,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顺遂,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别忘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吸引力法则”,要知道,当一个人在说些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时,就会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例如:当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种下了一个“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从心里怀疑,这样即使遇到了mr。
right,也可能会错过吧;同理,如果多说一些感恩的事,则会为自己引来更多喜乐之事。
这样,你要选择抱怨还是不抱怨?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结尾的一句话: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很多人每天抱怨东抱怨西,怪物价高、抱怨老板不加薪。
不过,现在有一项“不抱怨运动”正在全球八十个国家推行。
很简单,在手上戴上手环,每次抱怨或指正别人就要换手戴,得连续不抱怨21天才算成功。
有两件事,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同意:1、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抱怨。
2、我们过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何会抱怨,我们以为抱怨能带来什么好处,抱怨是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又要怎样让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为什么我们过不上我们想要的生活?而这些问题是威尔·鲍温(willbowen)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及他发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运动”要回答的。
按照韦氏辞典的定义,抱怨(plaint)有两重意思: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提出正式的控诉或指责。
根据抱怨对象的不同,抱怨还可分成对自己的抱怨和对他人、外界的抱怨。
鲍温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
许多抱怨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
《修心三不 不生气 不计较 不抱怨》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修心三不 不生气 不计 较 不抱怨》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心灵
情绪
计划
事情
理智
心解决办法生气源自人生不气 态度处理
生活
事 都会 病
哲理 气 方法
目录
01 第一章 不生气
03 第三章 不抱怨
02 第二章 不计较
《修心三不:不生气 不计较 不抱怨》通过哲理和故事,告诉我们生气,伤人伤己;计较,累人累心;抱怨, 天怒人厌。与其生气,不如争气;与其计较,不如努力;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掌握“修心三不”的处世大智慧, 人生就提升了一个高度,心灵就获得了达观自由的境界。心若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人生就跟着改 变。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是生活快乐永恒不变的心灵法则,是社交圆融、职场生存简单平凡的成功利器。 学会制怒、能容、消怨,才能在顺境中安享其福,在逆境中心存喜乐。
第一章 不生气
第二节 生气的源 头剖析
第一节 乐观地面 对生活
第三节 理性地调 控情绪
第二章 不计较
第二节 不计较薪 水高低
第一节 不计较付 出多少
第三节 不计较个 人得失
第三章 不抱怨
第二节 失败者才 会抱怨
第一节 抱怨是无 能的表现
第三节 摒弃抱怨 走向成功
谢谢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心理学专家盖伊·温奇博士认为有效的抱怨应该掌握十条黄金法则:
第一、要有的放矢,要搞清楚你应该抱怨什么!要清楚问题的核心,而不是漫无目的。
第二、要找准对象,向那些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进行诉说。
不做招人烦的祥林嫂,淊淊不绝,逢人就说,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第三,抱怨一次,核心的事只讲一件。
不要一大堆事情,没有重点。
第四,要学会先给予对方赞美,然后再提出问题,进行合理抱怨。
也就是说:需要先让对方对你有所好感,让对方对你的话能听进去,能够接受;然后,再提出你所要抱怨的核心问题,这样更容易达到抱怨的目的。
第五、言语要简明扼要,要把想说的话说清楚,同时要注意抱怨时的态度和情绪。
第六、你的抱怨要是建设性的,美国心理学家盖伊·温奇把它称之为“重新建构”。
不钻牛角尖,换个角度好好梳理,提出解决(所抱怨)问题的方法,要让对方在接受的基础上,能够帮助解决问题。
盖伊·温奇还提出了第七条:抱怨的三明治:A、要保证别人愿意听你说;B、想好建设性的解决方法;C、让别人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议。
此外,他强调抱怨的时候需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
要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当然,前提是建立在你对这个问题本身有正确的看法;然后,还要持之以恒。
这些,构成了他有效抱怨的十条黄金法则。
可见,他讲的抱怨涉及面很广。
抱怨实际上包含着倾诉。
倾诉是人人所需要的。
合理适度倾诉,的确对稳定情绪有好处。
但是必须是建议性的倾诉。
可以找个好友,找个可以解决问题的人。
法则的有所修正盖伊·温奇所提的有效抱怨的十条黄金法则中前几条很值得我们重视。
但笔者觉得有几点是需要更正的,最后几点(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我并不赞同。
我认为相反要补上几点。
第一、这个抱怨的内容必须是现实的、当下的,而不是过去的。
有些人总耿耿于怀于若干年前的事情,总是抱怨,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就碰到过这么一个病人,五十出头,患的是卵巢癌,她第一句话就告诉我:“我为什么患这个癌?我自己很清楚……就是二十多年前我的学历与资格完全可以升副教授了,当时的党委书记就是不给我升……然后,我就跟他们吵,他们就一直卡着我。
所以,我后面一直不顺,到四十多岁生卵巢癌了……”这种抱怨有意义吗?所以,抱怨的事,一定要是当下的、现实的、有意义的。
这是第一个需要补充的。
第二、必须是能够解决的。
有很多事情是没法解决的。
比如,天气不好,航班延误了……又比如说:我们门诊经常碰到的,病人很多,看病慢了,又不愿意换其他医生看,需要且只能等一段时间……这种无法解决的难题,抱怨也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话题必须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的门诊偶尔有些新病人,耿耿于怀于一二个号的前后差异,他可能晚了一、两个号,就会抱怨“为什么不按照次序?”“为什么能够照顾他,让他先看?不能够照顾我……”等他坐下来看病时,我常常会婉转地批评他们,都是患者,要他们学会宽容一点,这种抱怨没有任何意义,差一两个号就差个一、二十分钟而已,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合理抱怨还要加上三点,要针对当下的,有意义的,能够解决的。
对于盖伊·温奇后面强调的要有信心、决心与恒心,笔者也不完全赞同。
过分强调抱怨的信心、决心与恒心,恰恰会使很多人陷入持久的心理纠结而难以自拔,于事、于健康均无益。
尤其是肿瘤患者,千万别有信心、决心与恒心地进行抱怨。
其实,有些问题没必要看得太重。
很多曾经抱怨的问题,换个角度想想,也许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情!因此合理抱怨,建设性地抱怨,必须首先要理解抱怨有没有意义!如此的话,你的心才能安宁,才能安顿好了。
学会倾诉《垃圾车法则》的作者大卫·波莱对倾述也颇有研究,他
强调:“倾诉有益,发泄有害”。
倾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你的问题。
他归纳出倾述的三大益处:关乎人们对你的认识;并在对方的帮助下,使自己明白自己所面对的挑战,因为往往旁观者清;同时,可努力赢得他人的谅解。
然而,怎么倾述,却很有讲究。
他指出了四点:首先,倾述得建立在信任之上。
其次,倾诉之前,需要得到对方的许可。
如果对方时间上不方便,情绪本身亦有偏差,就不宜当下倾述。
再次,需要倾诉,但不可以喋喋不休,一直倾诉不止。
最后,自我倾诉,需要配合自己相应的行动改变。
不能只是倾述而无具体行为变化。
而且,越是与某亲近的人倾述,越需要乖巧和礼貌。
发泄,则是在向别人转嫁你的负面情绪。
也就是说,你成了别人的垃圾车了!但倾诉与发泄,两者同样是口头述说,何以有如此之大的不同。
大卫·波莱认为如果倾述时无视他人感受,直接滔滔不绝地宣泄;或者以苛刻批判的方式开始;或者强求他人读懂你的心;或者喋喋不休,永无止境地你一人述说,那就是发泄了,在向别人倾倒你的负面情绪了。
当然,效果不会好,
如何应对他人抱怨
人和人之间,朋友和朋友之间,包括亲属之间,特别是患者和医生之间,有抱怨是常有的事情。
但如何应对抱怨却很有讲究!应对得好,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