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
2025届高考模拟考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5届高考模拟考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模拟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孔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历经多年未能成功。
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放弃,被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身处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孔子说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表明他确实“知其不可”,但他依然“为之”,这体现的是孔子为实践仁政思想而不知疲倦、终生奋斗的精神。
如果把这个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就应该对孔子进行赞美,以弘扬其奋斗精神为主旨。
不过,“知其不可”就是明明知道这样做没有什么结果,那么,为了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明智一些,停下无用的脚步,确实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如果把这个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就应该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进行批评,指出其不良后果。
当然,如果对“知其不可”的“其”进行分类,指出有些事知其不可也要做,有些事知其不可则不做,同样也是可以的。
注意题干中的“当今”“我们”,写作时需结合实际来谈。
【参考立意】①只要所做正确,即使明知不可,也当努力为之。
②既然不能实现,就不必浪费时间,而要及时止损。
③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将来其却未必不可。
④有些事应“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些事则应“知其不可而不为”。
【精彩标题】《以量力而行辨别为与不为》《知其不可,另寻他路》《知其不可,迎难而上》《知其不可,理性为之》《遇不可,成其可》《知难而上,奋发有为》《在不为中蓄力,在为之中发力》《知其不可为应量力而行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勇做时代弄潮儿》《知其不可而为之,方能纠错而进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到底才成之》【素材积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例子:1.介之推辞官(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有一位忠诚的臣子名叫介之推。
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最新)

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最新)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化进程不断推进,“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光环被逐一加在孔子的头上。
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两千多年前出生在郰邑的鲁国人,而是一系列“仁”“礼”等思想的文化标签。
要想真正了解孔子其人,读懂《论语》背后的深意,回到他的时代,重走他所走过的路,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周游列国的背景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幼年丧父,17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相继离去,使少年孔子懂得,只有凭一己之力才能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中生存。
成年后,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仓库。
虽然这个工作身份低微,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怀揣着恢复礼制这一远大抱负。
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从15岁起便立志学习儒术,随后又开馆授徒。
很快,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连鲁国贵族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愿意拜孔子为师。
在鲁国崭露头角后,孔子便带弟子去齐国谋求仕宦,却遭遇碰壁。
随后,孔子回到鲁国,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
直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岁时,才似乎离他的理想更进了一步。
那时鲁国国君的权力形同虚设,国政都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三姓最有权势的鲁国卿大夫)手中,而季氏又被他的家臣阳货所控制。
此时,阳货和另一个家臣公山弗狃都想请孔子出仕,孔子也动心了。
弟子们非常不解,因为这些权臣正是孔子口中的“乱臣贼子”,而孔子这时却要服从他们。
但孔子显然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如果能得到这些权臣的帮助,那他便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打造出第二个“周”。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孔子还是没有实现这一计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此后鲁国局势陡变:阳货不满足手上的权柄,企图通过政变尽灭三桓,但计谋失败,只能狼狈地逃亡齐国。
这时季桓子才幡然醒悟,意识到只有孔子才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于是请孔子出山,任中都宰(鲁国都城的长官)。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继而迅速升任司空(主管工程营建)和大司寇(主管刑狱)。
孔子任职期间,对内整肃民风,仅三个月就让鲁国风气焕然一新;对外则通过夹谷之会威慑了齐国,帮助鲁国收回了之前被齐国占领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等地。
孔子小故事之周游列国免费范文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
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
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
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
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
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
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
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
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
”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
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
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
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
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
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
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
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
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
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
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
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
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
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
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
高考作文素材:万能人物素材的适用话题及运用

高考作文素材:万能人物素材的适用话题及运用一、贤德之师,周游列国——孔子经典语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经典素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言行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勤奋好学,博学多能,30岁左右便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学”,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开创了平民百姓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先河。
当时的鲁国国君耽于享乐,荒废政事,孔子在鲁国长期得不到重用,便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去推行他的为政方案。
此次出行,历时14年,途经卫、曹、宋、郑、陈、蔡、楚7个诸侯国,结果孔子都未得到重用。
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用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对后世的知识分子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适用话题】信念乐观磨难志向精神境界【素材运用】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之家,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立了“仁”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
年少的贫困并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不屈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二、超然物外,逍遥无为——庄子经典语录:·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孔子周游列国的作文素材

孔子周游列国的作文素材孔子周游列国的作文素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周游列国的作文素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
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
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书房,收起学生来。
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
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
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
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
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
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
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
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
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
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
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篇1:标题:孔子和瀑布的奇妙冒险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是关于孔子先生和他的小伙伴们周游列国时,路过一个叫吕梁瀑布的地方。
你们知道孔子吗?他可是古代的一个大智慧家,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总是教我们很多道理。
那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走啊走,就像我们放学后去公园一样,他们来到了一个叫吕梁的地方。
那里有一个超级大的瀑布,声音比我们学校的喇叭还要响,水花比我们玩的水枪还要大。
孔子看着瀑布,眼睛都亮了,他说:“哇,这瀑布就像一个巨大的水帘洞,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孙悟空呢?”学生们听了都笑了,他们觉得孔子先生真幽默。
孔子的一个学生,小李,好奇地问:“老师,这个瀑布为什么这么大啊?”孔子摸了摸胡子,笑着说:“这个瀑布啊,就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总是不停地跑啊跑,从山上一直跑到山下,好像永远不知道累。
”另一个学生,小王,指着瀑布说:“老师,瀑布的水花好像棉花糖,我好想咬一口啊!”孔子哈哈大笑,说:“小王,你真是个贪吃鬼,不过这瀑布的水花确实像棉花糖,又大又软。
”他们边走边聊,孔子突然停下脚步,对学生们说:“你们看,瀑布虽然很大,但它从不回头,一直向前流。
这就像我们学习,要勇往直前,不要害怕困难。
”小李点点头,说:“老师,我明白了,我们要像瀑布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一直向前。
”孔子满意地点点头,说:“没错,小李,你学得很快。
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坚持和勇气。
”他们继续走,孔子突然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瀑布这么壮观吗?”小王抢着回答:“因为它很高,水很多!”孔子微笑着说:“对,但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瀑布下面的石头。
它们虽然被水冲刷,但始终坚强地站在那里,让瀑布更加壮观。
”小李想了想,说:“老师,我懂了,我们也要像那些石头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
”孔子高兴地说:“很好,小李,你已经学会了很多。
记住,知识和勇气是我们最好的武器。
”最后,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瀑布前合影留念,他们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灿烂。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其中,他周游列国的经历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佳话。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后来他游历列国,寻求可以实践自己理想的地方。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孔子不仅传播了自己的思想,也从各地吸取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的学说和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孔子首先去了齐国,齐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地处东海之滨,风物宜人。
在那里,孔子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他在齐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他的思想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孔子又游历到了鲁国的邻国鲁、卫、郑等地。
在这些地方,孔子不断与当地的政治家和学者交流,吸取他们的长处,也向他们传播自己的思想。
在这一过程中,孔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的学说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最后,孔子来到了楚国。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个大国,孔子在那里受到了楚成王的礼遇。
在楚国,孔子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劝诫当地的统治者,希望他们能够以仁义之道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不畏艰险、坚持理想的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他的思想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发展,也为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政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他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孔子曾周游列国 桀溺不以为然作文

孔子曾周游列国桀溺不以为然作文孔子“周游列国”是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他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郾城,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座悠久而魅力的城邑,它的故事勾起世人对过往的遐想,它的历史向今人诉说着远古的文明。
据说,孔子在游历列国时候,曾多次郾成地区经过。
根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孔子家语》、《孔子周游列国志》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年,在55岁到68岁期间,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而我们漯河地区正处在陈、蔡、叶等三地的中间位置,是楚国的最北面的边界,是孔子来往陈、叶、蔡的必经之地。
现在沿线的几个大村名字比如冷饭店、归村、问十等都跟孔子多次路过漯河有关。
怀着对圣贤的万分敬仰,我的探寻足迹在郾城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城拉开了序幕!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村落一一孔沈邓村在郾城区龙城镇,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它就是孔沈邓村。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今年秋天,我有幸来到这里,寻访圣贤的遗迹。
宽敞的水泥路,整齐的绿化树,孔沈邓村看起来生机勃勃。
“在家勤俭守孝道,外出诚信讲礼仪。
”在村口,一副醒目的对联首先映入眼帘。
村口还有一座石碑,上面刻写着村名,石碑后面写着该村的村情和历史人文简介。
我们一行人来到该村的文化广场,广场的亭子下坐着几位乘凉的村民。
听村民说“这个亭子就是传说中的聚贤亭,旁边的湖就是扶龙湖”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要将刘姓宗室赶尽杀绝。
当时汉宗室刘秀逃亡途中,在化身台停下来休息时,追兵到了,他慌乱中躲到孔沈邓村,潜入湖中,逃过一难。
后来刘秀称帝,后人为纪念刘秀,便把这个湖称作“扶龙湖”,历史上曾有不少文人贤士登亭观湖,祈福国泰民安,后人便称此亭为“聚贤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最新)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化进程不断推进,“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光环被逐一加在孔子的头上。
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两千多年前出生在郰邑的鲁国人,而是一系列“仁”“礼”等思想的文化标签。
要想真正了解孔子其人,读懂《论语》背后的深意,回到他的时代,重走他所走过的路,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
周游列国的背景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幼年丧父,17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相继离去,使少年孔子懂得,只有凭一己之力才能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中生存。
成年后,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仓库。
虽然这个工作身份低微,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怀揣着恢复礼制这一远大抱负。
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从15岁起便立志学习儒术,随后又开馆授徒。
很快,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连鲁国贵族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愿意拜孔子为师在鲁国崭露头角后,孔子便带弟子去齐国谋求仕宦,却遭遇碰壁。
随后,孔子回到鲁国,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
直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岁时,才似乎离他的理想更进了一步。
那时鲁国国君的权力形同虚设,国政都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三姓最有权势的鲁国卿大夫)手中,而季氏又被他的家臣阳货所控制。
此时,阳货和另一个家臣公山弗犯都想请孔子出仕,孔子也动心了。
弟子们非常不解,因为这些权臣正是孔子口中的“乱臣贼子”,而孔子这时却要服从他们。
但孔子显然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如果能得到这些权臣的帮助,那他便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打造出第二个“周”。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孔子还是没有实现这一计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此后鲁国局势陡变:阳货不满足手上的权柄,企图通过政变尽灭三桓,但计谋失败,只能狼狈地逃亡齐国。
这时季桓子才幡然醒悟,意识到只有孔子才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于是请孔子出山,任中都宰(鲁国都城的长官)。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继而迅速升任司空(主管工程营建)和大司寇(主管刑狱)。
孑L子任职期间,对内整肃民风,仅三个月就让鲁国风气焕然一新;对外则通过夹谷之会威慑了齐国,帮助鲁国收回了之前被齐国占领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等地。
但好景不长,齐国见鲁国任用孔子日益强盛,深感威胁。
在齐大夫黎鉏的建议下,齐景公挑选了一些美貌的歌女和宝马送到鲁国。
最终,沉迷于美女宝马的季桓子耽于享乐,不理朝政,甚至在祭天时忘记给大夫分配象征尊重的祭肉。
这让孔子非常失望。
加之孔子的一些政策触及了鲁国贵族利益,无法贯彻到底。
55岁的孔子对鲁国当政者心灰意冷,选择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之路,寻找他心目中真正能理解、支持他的贤君去了。
周游列国的经过所谓“周游”,就是在全国各地奔波求职。
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行经卫、曹、宋、郑、陈、蔡六国以及楚国的边境,从55岁走到了68岁,最终返回了鲁国。
而卫国是孔子选择的第一站,拉开了周游列国的大幕。
卫国与鲁国接壤,关系密切。
孔子第一站选择这里,也许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而是由于卫国是文王嫡子的封地,是姬姓诸侯。
孔子曾说:“鲁卫之政兄弟也。
”他或许觉得周礼能在卫国这样的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
刚到卫国的孔子雄心勃勃。
冉有为孔子驾车,看到卫国都城人口众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冉有问孔子:“这里人丁兴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变得富庶。
”冉有又问:“大家都富庶起来了,我们又该做什么呢? 孔子说:“教化他们。
”可见,孔子是怀揣着宏伟的计划,准备来这里大显身手的。
卫灵公对孔子亦是礼遇有加。
但不久之后由于小人进了谗言,卫灵公对这位刚来不久的客人起了疑心,派手下公孙余假监视孔子的日常生活。
孔子见状,担心自己还没站稳脚跟就被人陷害而获罪,所以只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离开卫国后,孔子本想往陈国去,但是路过匡这个地方时,孔子一行突然被当地人团团围住。
原来,当地人将孔子错认为鲁国权臣阳货,而阳货曾经在匡当过官,任官期间横征赋税,虐待百姓,匡的百姓都十分痛恨他。
孑L子是替阳货背了黑锅。
众弟子见匡人来者不善,都非常害怕。
但孔子却十分镇定,他长叹一声,说道:“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区区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说罢,孔子横琴在膝上,一边弄弦,一边放声高歌。
弟子们见孔子毫无惧色,也逐渐镇定下来,与孔子一起吟唱。
就这样五天过去了,孔子一行的粮食虽然所剩无多,但弦歌之声不绝于耳。
后来,孔子派随从弟子到卫国做宁武子的家臣,得到卫国的帮助后,孔子一行才得以转危为安。
经过这么一遭,孔子只得返回了卫灵公身边,这次一待就是三年。
还闹出了一件影响师生关系的事件一一孔子见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与宋国公子朝有私情,还仗着卫灵公的宠爱干涉卫国朝政。
卫国的太子蒯聩曾欲杀她而不成,反倒被逼出走。
南子仰慕孔子的名声,派人请求与孔子见面。
孔子本不愿见她,但南子是卫国的实权人物,推辞不得,孔子最终还是去了。
这件事惹得子路非常不快。
他不愿孔子去见南子,一方面是厌弃南子的品行,另一方面是不希望孔子借助南子这样的宫闱女子入仕。
孔子说道:“我之前是不愿意见的,现在迫不得已,但就算是见也要以礼相待,若是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连上天都要厌弃我。
”最终,也正如孔子所言,南子与孔子以礼相会。
可见,孔子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碍于礼节与南子见面,又担心弟子误会自己,所以发下重誓自证清白。
可是,卫国还是让孔子失望了。
有一次,卫灵公以如何排兵布阵询问孔子,孔子回答道:“礼仪规定的事我倒是知道,至于军事我却闻所未闻。
”这话是在讽刺卫灵公不内修朝政,却整天想着对外扩张。
孔子心里也明白,卫灵公和南子只是想利用自己的名声来掩盖荒淫的朝政而已,并不是真正需要他的辅佐。
于是这一次,孔子彻底离开了卫国。
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首先路过了宋国。
宋国的司马桓麓厌恶孔子,便派人将孔子及弟子们讲习场地上的大树砍倒了,以示警告。
此时的孔子还是一如既往地镇静,他告诉弟子们不要慌张:“上天既然把传扬道德的使命赋予我,桓腥他又能把我怎么样!”后来,孔子还是匆匆离开了宋国。
一路西行,孔子一行到了郑国。
人生地不熟的孔子还没进城门,便与弟子们走散了,只能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等人来寻他。
弟子们见老师失踪,纷纷四处寻找。
子贡在询问时,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 真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一听,这相貌正是孔子,便匆匆赶往东门。
找到孔子后, 子贡便将这段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可见,孔子虽然志向远大,但并非自负而不可一世,他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知。
不过孔子还是如愿入仕陈国。
虽然陈湣公屡次与孔子交谈,但谈话内容大都是一些周初的奇闻逸事,与朝政无关,至少《论语》中不见陈君问政孔子的记载。
三年后,陈国受到晋楚争霸的波及,孔子被迫再次离开。
在前往蔡国的途中,恰逢吴国攻打陈国。
战乱之时,粮食最是紧缺,孔子一行也断粮了,很多弟子都生了病。
幸亏楚国派楚叶公率军救陈,才得以转危为安。
楚叶公听闻孔子在陈国,便将他请到国中。
这位楚叶公据说上演过著名的“叶公好龙”闹剧,可他对孔子确实十分尊重。
只可惜他与孔子的政治主张颇为不同,孔子最终还是决意离开。
经历了楚国边境这一遭,孔子回到了陈国。
这次,也许是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已倦于四处奔波的孔子,决意回到鲁国。
这一年,孔子63岁。
返回鲁国的路上,又要经过卫国。
这时卫灵公已死,当年卫国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当了国君,是为卫出公。
这时卫国的时局很乱,晋国想送蒯聩回卫国做国君,但是辄却不让自己的父亲回来。
这样不孝的行为当然不容于孔子之眼。
子路于是就问孔子,如果卫君现在想要任用他,首先应该怎么做?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他, 当然是必须要纠正名分大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就这样,孔子在卫国又停留了四年,似乎是想要改变父子对峙的局面,但是终究未能成功。
当时卫国贵族孔文子与太叔疾关系紧张。
孔文子便想攻打太叔疾,出征前来询问孔子的意见。
孔子一行本为“复礼”而来,在卫国却被屡屡咨询军事,心中的不悦可想而知。
于是,孔子又拿出了当年对卫灵公说的那句话:“我只懂礼乐祭祀之事,甲兵征战我不知道。
”此事过后,孔子决意离开卫国。
孔文子想阻止他,孔子的回答坚定而决绝:“飞鸟能选择栖木,哪有反过来的道理!”说罢,孔子带领弟子毅然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回到鲁国后,孔子已是七旬老人,虽不得任用,但早已看破世事,也不以为意。
他退回书斋,以讲学为业。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孔子晚年悠游与豁达态度的写照。
周游列国的意义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他亲力亲为、践行大道。
如果要问孔子“圣”在何处,那便应该是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是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豁达,是他“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豪情。
千年后的我们,想要了解孔子也需如此,不仅需要读一读孔子说过的话,还要知道他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世态炎凉,才能更加明白为何司马迁敬他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千古“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