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设计

4.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里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它是一个干旱的宝地。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这片土地的地理奥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地理背景。
-地理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5.结合课堂所学,与家长分享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知识,了解家长对干旱地区的认知和看法,并记录下来,作为课堂分享的内容。
6.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内容完整、准确。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地图、气候资料等分析简单的地理现象。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塔里木盆地这一独特地理单元充满好奇。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干旱气候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尚需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干旱地区的地理特征,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教学设计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塔里木盆地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能说明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农业、城市、交通、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
3.会分析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典型的自然环境。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河流、绿洲、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学会描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的学习,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经济发展的大局观。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本节内容采用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的形式展开。
两位主持人风趣的主持风格和课件中“接地气”的“是真的吗?”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整堂课都是在设置的问题之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是真的吗?”央视大型求真栏目主持人,今天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塔里木盆地,下面我们有请主持人黄西、蓓蓓。
【设计意图】“是真的吗?”是央视一个非常受学生喜欢的综艺栏目,由脱口秀表演艺术家黄西和央视主持人陈蓓蓓共同主持。
以此引入课堂,刺激学生的眼球,使其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课堂。
第一部分:这种树是真的吗?(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这种树是真的吗?师:在塔里木盆地,有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吗?生:(感到兴奋,稀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山脉等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地理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塔里木盆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环节,准备好相关问题。
3.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这个最大的内陆盆地的特点和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引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塔里木盆地这个较为陌生的地区,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塔里木盆地的初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认识我国这个最大的内陆盆地的特点和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塔里木盆地虽然干旱,但却是一个宝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增强对我国地理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2.难点:对塔里木盆地干旱气候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探讨塔里木盆地的特点和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学生活动准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内容,从而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地图上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内容,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图片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获取和分析信息,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内容。
2.难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信息。
2.图片观察: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地图、图片、案例等内容的课件,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地图、图片和案例,用于辅助教学。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2.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3. 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5. 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难点: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塔里木盆地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塔里木盆地的资料,加深对干旱地区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拓展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有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可前往塔里木盆地进行生态考察。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沙漠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干旱地区的特点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如何理解塔里木盆地干旱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讨论法:分组讨论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练习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干旱地区的地理环境。
2.呈现(10分钟)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干旱环境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理解干旱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对干旱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塔里木盆地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逐步建立起对塔里木盆地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干旱地区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对塔里木盆地干旱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2、读图文资料,了解东气西输工程及其意义。
3、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读图确定位置、分析干旱的原因、城镇交通的分布等;
2、通过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知道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西部资源的开发历程,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分布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2、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西部资源的开发如何注重“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双赢”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采用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的形式展开。
两位主持人风趣的主持风格和课件中“接地气”的“是真的吗?”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整堂课都是在设置的问题之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是真的吗?”央视大型求真栏目主持人,今天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塔里木盆地,下面
我们有请主持人黄西、蓓蓓。
第一部分:这种树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
这种树是真的吗?
师:在塔里木盆地,有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吗?
师:(直接给出答案)是真的。
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是由于它有顽强的生命;它“死而千年不倒”,是由于它有发达的根系;而它“倒而一千年不腐”是因为……(引而不发)生:找出树木多年不腐烂的原因。
(干旱)
师:展示课件为前面说法做出说明。
生:完成导学案,分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
师:展示课件,归纳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1)分析位置图: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塔里木盆地被称为“被大洋遗忘的角落”(2)分析地形图:山脉阻隔(3)分析中国降水分布图和喀什气候图(4)引导学生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资料(5)小结位置、地形、气候、地表景观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这些照片是塔里木盆地的,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与城市分布、交通路线的联系)
师:在这么干旱的环境里,黄西给我们带来了来自塔里木盆地的水果,它你认为是真的吗?
生:讨论……
师:展示每张照片的拍摄地。
然后由蓓蓓提出问题:气候如此干旱,要种出这么多可口的水果,水从哪儿来?
生:思考并讨论。
师:展示课件,进行提示。
师:展示塔里木盆地及周边的卫星云图,并标出塔里木盆地四周的山脉。
引导学生认识塔里木盆地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高山上的冰雪融水。
师:生活在这里的人在缺水的时候,盼望的却是晴天,而且最好是高温天气。
这种说法是真的吗?蓓蓓作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你看这能说明问题吗?
生:感受实验过程的滑稽性,在滑稽和笑声中体会到关键知识点:温度越高,冰块融化速度就越快。
生:完成导学案,分析城镇、交通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找出主要城镇,说出分布特点(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的关系(3)小结城镇、交通线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沙漠公路主要是为了方便城际联系,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概况及合理开发。
)
利用蓓蓓在地图中发现的两条穿过沙漠的南北向的公路引入。
师:蓓蓓的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生:思考并做出初步判断。
师:展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图,并叠加上塔里木盆地的公路分布图。
生: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公路是为了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而修建的。
蓓蓓的疑问:沙漠公路是不是很快会被流沙吞没?
课件展示沙漠公路的保护措施,让学生体会与大自然应该如何相处。
蓓蓓疑问:在沙漠中修公路,相当艰难,为了一些石油资源,有必要吗?课件展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简介、西气东输线路图。
生:完成导学案西气东输线路起止点、经过省区
第部四分: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的破坏很大,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西气东输工程中的环境保护、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蓓蓓的疑问:西气东输工程这么大,对沿线的破坏肯定很大吧?
课件展示:西气东输施工现场图。
师:分析施工的要求。
师:大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
我们有能力将这种破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西气东输是国家性的战略项目,对东西部发展的重大意义。
(1)视频(2)分组讨论,完成导学案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
课堂小结:
回顾四个“是真的吗?”,抽学生逐一地进行简单解释。
为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设置了六个“是真的吗?”采用学生随机选题,思考时间设定为二十秒。
问题
一:“ 丝
绸之路”
曾经经过
塔里木盆
地,是真的吗?
问题二:“塔里木”就是河流汇集的意思,是真的吗?
问题三:罗布泊地区曾经有江南水乡般的美景,是真的吗?
问题四:“塔克拉玛干”是高山下的荒漠之意,是真的吗?
问题五:塔里木河的河水仅来自于冰雪融水,是真的吗?
问题六:西气东输其实有三条线路,是真的吗?
六个问题中,问题一、五是对课件的必要补充(教材中提到但课件未涉及),其余四个问题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