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主要涵盖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以下是该单元的知识点总结:1. 数的认识-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理解整数的顺序和大小。
- 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以及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
- 小数:了解小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小数点、小数位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写规则。
2. 数的运算- 加法:掌握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加法运算规则,理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 减法:理解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减法运算,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
- 乘法:学习整数、分数和小数的乘法运算,理解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 除法:掌握整数、分数和小数的除法运算,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3. 几何知识- 线段:理解线段的概念,学习线段的度量和比较。
- 角度:认识角度的单位,学习角度的测量和计算。
- 形状:了解基本的几何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学习它们的边长和角度特征。
4. 应用题- 理解应用题的题意,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 掌握解决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包括列方程、画图等。
- 学会检查答案的合理性,确保解答的正确性。
5. 数学思维-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数学问题解决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 增强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几何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形状和空间关系的理解。
- 锻炼抽象思维,通过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四年级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前4个单元)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亿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亿、十亿……都是计数单位。
我国的计数习惯,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万级,亿级。
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2、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①、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时,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③、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数比较大。
3、求近似数: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4、表示物体个数:1 2 3 4 5 6 ……. 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5、十进制计数法: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百亿是一千亿。
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亿以上数的读法:先分级,再从亿级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7、亿以上数的写法: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8、“亿”做单位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先分级,找到亿位和千万位再进行四舍五入。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1、(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公顷”→测量菜地、果园、广场占地面积;“平方千米”→测量城市、省份土地面积2、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 = 100 公顷1公顷 = 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 = 1000000平方米第三单元角的度量1、直线、射线、角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数的认识1. 大数的读写:- 学习如何正确读写四位数和五位数。
- 掌握数位的名称和顺序: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 学习使用分级符号(逗号)来分隔千位和百万位,以便于阅读大数。
2. 比较大小:- 学会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 理解并掌握比较大小的规则:位数多的数较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数值大的数较大。
3. 四则运算:- 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规则,包括一位数乘多位数和除多位数。
- 掌握四则运算的优先级:先乘除后加减,括号内的运算优先。
4. 倍数和因数:-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 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基本概念。
二、数的应用1. 计算面积:- 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练习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2. 计算周长:- 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 练习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 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几何图形1. 图形的认识:- 认识并能够区分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 理解图形的对称性。
2. 图形的变换:- 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
-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
3. 角度的认识:- 学习角度的概念和度量单位。
- 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和绘制角度。
四、分数和小数1. 分数的基本概念:- 理解分数的含义,认识分子和分母。
- 学习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2. 分数的比较和运算:- 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 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3. 小数的基本概念:- 理解小数的含义,认识小数点的作用。
- 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4. 小数的比较和运算:- 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 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五、数据处理1. 收集和整理数据:- 学习如何收集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
- 学会使用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来展示数据。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数学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数学笔记1.数的认识-数的读法和写法:从个位数到百位数,了解数字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如大于、小于、等于等。
2.加减法运算加法运算-单位进位加法:理解进位的概念,如个位数相加超过10时的进位。
-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将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分别与一位数相加。
-进位加法:在两位数与两位数相加时,需要考虑十位数的进位。
减法运算-单位退位减法:理解退位的概念,如个位数相减不够时的退位。
-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减:将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分别与一位数相减。
-借位减法:在两位数与两位数相减时,需要考虑十位数的借位。
3.乘法运算-单位乘法:理解乘法是重复加法的概念,如2×3=2+2+2。
-乘法口诀表:熟记乘法口诀表,便于进行快速乘法计算。
-乘法的交换律和分配律:了解乘法运算中的交换律和分配律。
4.除法运算-基本概念:理解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个相等的部分。
-除法的步骤:明确除数、被除数、商和余数的含义,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除法运算。
-除法口诀表:熟记除法口诀表,便于进行快速除法计算。
5.简便计算方法-快速加法:利用进位的方式进行快速两位数相加的计算。
-快速减法:利用退位的方式进行快速两位数相减的计算。
-竖式乘法:通过竖直对齐的方式进行多位数的乘法计算。
-快速除法:通过近似估算或找到最接近的整数进行快速除法计算。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的数学笔记。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乘法运算、除法运算以及简便计算方法。
学生们可以通过理解这些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技巧。
建议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同时进行适量的课后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笔记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笔记一、大数的认识。
1. 计数单位。
-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例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以此类推。
2. 数位。
- 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第六位是十万位,第七位是百万位,第八位是千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数位顺序表要牢记,它是读写大数的基础。
3. 数的读法。
- 先分级,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 读数时,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
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例如,300005000读作三亿零五千。
4. 数的写法。
- 从高位写起,一级一级地写。
- 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例如,五千万零三百,写作50000300。
二、数的大小比较。
1. 比较方法。
-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大。
例如,1000>99,因为1000是四位数,99是两位数。
-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例如,5678和5650,最高位都是5,再比较百位,7>5,所以5678>5650。
三、数的改写。
1. 整万数的改写。
- 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是把万位后面的四个0去掉,同时加上“万”字。
例如,50000 = 5万。
2. 整亿数的改写。
- 把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是把亿位后面的八个0去掉,同时加上“亿”字。
例如,400000000 = 4亿。
四、近似数。
1. 概念。
- 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万、整亿数。
四年级数学书地一单元梳理

四年级数学书第一单元梳理
一、单元概述
四年级数学书第一单元是关于基础数学概念和技能的
学习,包括数的认识、数的比较、数的加减法、数的乘除法、数的混合运算、数的应用题、几何图形、图形的测量和图形的运动等内容。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
数的认识
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定义和性质
各种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数的读写方法
数的比较
大小比较的原则和方法
数的排序规则
数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
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数的乘除法
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
乘除法的简便算法
数的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数的应用题
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几何图形
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图形组合和分割的计算方法
图形的测量
度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常见几何图形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图形的运动
平移、旋转和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通过图形运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学习建议
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是数的四则运算和应用题,要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和记忆。
学习几何图形时要动手操作,亲自感受图形的特性和变化,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
关注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树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树第一单元:基础数学概念
知识树:
自然数和整数
1.1 自然数的定义
1.2 整数的概念
1.3 正整数和负整数的区分
数的比较与排序
2.1 数的大小比较
2.2 使用符号“>”、“<”、“=”进行比较2.3 数的排序和排列
加法与减法
3.1 加法的基本概念
3.2 减法的基本概念
3.3 用数轴表示加法和减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
4.1 乘法的基本概念
4.2 乘法的运算法则
4.3 乘法表的学习
数的倍数与约数
5.1 倍数的定义
5.2 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5.3 约数的定义
5.4 寻找一个数的约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
6.1 分数的基本概念
6.2 分数的表示与读法
6.3 分数的加减法初步
数学问题的解决
7.1 阅读和理解数学问题
7.2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7.3 分析和检验解决方法的正确性
这是一个基础数学概念的知识树,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自然数、整数、加减法、乘法、倍数、约数和分数等基本数学概念的初步认识,并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通
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未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总
结
1.顺序数
顺序数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先后次序的数,如1、2、3、4等。
顺序数有以下几个特点:
数的大小排序,越大表示越靠后;
数的前面的数都比其小,后面的数都比其大。
2.位置与方位
在数学中,位置和方位对于理解空间关系以及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位置和方位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位置:表示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如靠近、远离等;
方位:表示物体所在位置和方向,如前方、后方、左侧、右侧等。
3.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在进行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对于加法,将两个数的值相加即可得到结果;
对于减法,将被减数减去减数即可得到结果。
4.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是用来度量事物的大小的标准。
在研究计量单位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长度单位:如米、千米、厘米等;
质量单位:如千克、克、斤等;
容量单位:如升、毫升、升毫升等。
5.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是由一个整体划分成若干等分的表示方法。
在初步认识分数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内容:
分子和分母的概念: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子表示等分后的部分数量,分母表示等分的总数量;
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分数的简化和扩展:分数可以进行简化,即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使其变为最简形式。
以上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复习总结。
通过巩固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在小学阶段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大家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
以下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平移与平行知识点:
1、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2、平行线的画法。
(1)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
(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
(3)沿一条直角边在画出另一条直线。
3、能够借助实物,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寻找出图中的平行线。
补充知识点:用数学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如:AB∥CD。
相交与垂直知识点:
1、相交与垂直的概念。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互相垂直:就是直线OA垂直于直线OB,直线OB垂直于直线OA)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说明了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必须相交,相交还要成直角。
)
2、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注意,要让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给定的点重合。
(2)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注意,画图时一般左手持三角尺,右手画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必须通过给定的这个点。
补充知识点:
1、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系。
如:OA⊥OB。
2、明确点到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略)。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画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