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

合集下载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护理分析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护理分析
国眶|匿—盈同
2 1 年 1 月第 9 第 3 期 0 1 1 卷 2

临床护理 ・ l 9 3
于8/0 m g 0 m H 脉压 ≥2m g 5 0 mH ,且患者四肢皮肤湿冷。若血压回升至
8/0 H 、脉压 ≥2m g 明病情 好转。休克早 期脉搏增快 ,随 05mm g 0 mH 说 病情变化 ,可变为细速直至不清。 1 不同病 因休 克患者的观察 . 2
2 ( 119 1 0 9 6:4 — . 5
艾滋病 患者 的心理 问题 与心理护理分析
杨正 波
( 云南省文 山州人 民医院传染科 ,云南 文 山 6 3 0 ) 6 0 0
①低血容量性休克:密切监测血容量丢失的病因 ②感染性休
克 :高度重视体 温的监测 ,及时处 理感 染创面 。③过敏 性休克 :患者
常累及皮肤、呼吸系统、心血管等 ,观察是否皮肤荨麻疹 胸闷、有
无 急性 喉 头水肿 ,以防窒息Ⅲ。④心源性休克 :重视心 电和血流动 力 学监测 ,尤其是P MP A 及心排血量的监测 。 1 体温的观察 . 3 体温低于 正常时要保 暖 ,但避免应用 电热毯或 热水 袋 ,高温 时应 给 与物理 降温 ,避免体温骤降 ,以免虚脱加重休克 。
示D C I 出现。
25建立两 到三条静 脉通路 ,必要 时可做静 脉切开 ,以利于血容 量的 . 补 充和 用药 及 纠正水 、 电解 质 紊乱 、酸 中毒 ,按 病情 掌握 药量 、滴 速 , 证准确 及时给药 如 老年性 休克患者及 心源性休克 患者 ,扩充 保 血容量 的治疗 并非多多益善 ,谨 防左 心衰 的发生。 26保持 呼吸道通 畅 ,及时 吸痰 ,有支气 管痉挛可给 氨茶碱 、氢 化可 . 的松 ,药物剂量遵医嘱执行 ,如 出现喉头梗阻时 ,行气管切开 。 2 _ 期在扩容 的同时可酌情 应用血管 收缩药 ,如 去 甲肾上腺 素 、多 7早

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体会

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体会

探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与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体会.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沟通和观察.结果: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准确有效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针对性的诊疗,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心理治疗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一般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hiv感染后cd4+低于400或合并机会感染时即为艾滋病期(aids)近年来,中国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且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1)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

机会感染和肿瘤的发生,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易出现焦虑、悲愤、抑郁、孤僻、悲观、失望等心理反应,医务人员应了解和掌握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变化,给予必要的心理咨询,消除治疗过程中的负性情绪,发挥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2008年—2011年收治hiv感染者60人,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63岁。

其中妊娠的40例(前置胎盘2例),畸胎瘤2例,宫颈cinⅲ2例,子宫肌瘤10例,功血4例,宫颈癌2例。

其中有6例艾滋病晚期合并贫血、血小板减少,3例下病危,有10例性传播,35例血传播,5例吸毒传播,10例传播途径不详。

2患者来源:这些病人一部分是我院感染科转来的,一部分是其他医院转来的,大部分是综合医院拒收,多方打听从各个地区辗转来的。

这些病人全都要求对其探视人员保密,有的甚至是配偶保密。

合并妇科疾病的都是艾滋病期,妊娠的有的是产前检查发现的,有的是孕前就是艾滋病人的,已知自己是艾滋病的都能积极配合治疗,并且对我们能收治她们心存感激,而那些刚查出来hiv 阳性的病人和家属却心理压力很大。

特别是分娩后新生儿也感染hiv的,家属更加悲观。

有的病人没家属陪护,有的病人出院后就无家可归。

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年龄、家族关系的不同,心理反应各异。

3结果: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全面细致的评估患者的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严谨的手术和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

面对艾滋病患者,应当如何护理

面对艾滋病患者,应当如何护理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012020年 第23期得在学生的实习教学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1]魏洁,林梅双,邓小燕.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检验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7(6):805-807.[2]王菲,杨长青.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实习带教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5):246-248.[3]许聪丹.形成性评价在手术室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025(009):151-152.[4]王梅华,曹颖平,郑培烝等.检验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形成性评价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007):552-554.[5]赵馥,林新锋,陈伟焘.形成性评价在中医院校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009):1586-1588.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种疾病: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感染各种感染和肿瘤,导致患者死亡。

当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免疫细胞,在后期,会发生各种感染和肿瘤。

所以艾滋病是一种相对危险的疾病。

那么,面对艾滋病患者,应当如何护理呢?笔者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如何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小知识,希望各位能认真阅读、耐心学习。

1.医药护理(1)隔离保护性隔离应在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进行。

(2)心理护理艾滋病人和普通人一样,需要自尊和尊重,需要爱和温暖,需要自我实现。

(3)密切观察情况艾滋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发烧,体温高于正常水平。

当艾滋病毒袭击我们的身体时,它会通过发烧表现出来。

艾滋病毒引起的发烧通常持续很长时间,有些甚至可能持续数月。

观察患者咳嗽、大便症状,观察皮肤、口腔及生殖道黏膜病变情况。

(4)用药期间观察监测全血细胞计数,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

观察周围神经炎症状。

例如手和脚的疼痛、刺痛或无力。

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少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口。 ]
33 预 防 感 染 病 房 工 作 人 员 必 须 身 体 健 康 , 好 个 人 卫 . 做
生 , 守 无 菌 操 作 原 则 和 隔 离 消 毒 制 度 , 切 护 理 工 作 都 必 严 一 须 细 心 从 事 , 新 生 儿 应 重 点 做 好 皮 肤 及 五 官 的 护 理 。取 侧 对
或 快 速 有 效 的拍 打 背 部 、 压 胸 部 1 2次 。 ( ) 痰 : 头 挤 ~ 3吸 取 稍高 , 侧卧位 , 右 以低 负 压 l 。 一 般 情 况 下 每 隔 2h吸 痰 一 】 j
次 , 次 操 作 不 易 超 过 1 , 间 过 长 会 造 成 不 必 要 的 损 害 。 每 5S 时 还 可 根 据 分 泌 物 的 多 少 , 定 吸 痰 的 间 隔 时 间 , 痰 前 后 应 确 吸 给 予 高 浓 度 的 氧 气 , 组 有 6例 患 儿 吸 痰 黏 稠 , 宜 吸 出 , 本 不 经
升 高 , 免 突 然 发 生 肺 内 出 血 而 死 亡 。W HO 将 3 . 。 以 6 5 C~ 3 . 。 为 新 生 儿 正 常 体 温 , 为最 佳 体 温 。 7 5 C定 称 3 病 情 的 观 察 患儿是否有兴奋 或抑 制交 替出现 , 现为烦 躁不 安 、 表 易
要 轻 拍 背 部 , 止 奶 液 吸 入 呼 吸 道 引 起 感 染 。 凡 行 气 管 插 管 防 者 均 用 抗 生 素 预 防感 染 。 3 4 并 发 症 的 观 察 与 处 理 新 生 儿 窒 息 复 苏 后 , 仅 影 响 . 不
停 止 给 氧 , 给 氧 浓 度 不 够 , 以 造 成 重 要 器 官 不 可 逆 的 损 如 可
糖 水 , 喂 奶 , 奶 后 取 右 侧 卧 位 , 止 呕 吐 物 在 进 入 呼 吸 后 喂 防 道 。对 吸 吮 能 力 缺 乏 , 纳 欠 佳 者 用 鼻 胃管 喂 养 , 持 营 养 胃 保 的供给 , 胃管 不 能 接 受 着 , 虑 静 脉 补 液 , 情 允 许 者 , 量 考 病 尽 母乳 喂养 。 32 纠 正 酸 中毒 因窒 息 常 伴 有 酸 中毒 , . 可用 5 碳 酸 氢 钠 3 / g 用 等 量 的 1 葡 萄 糖 稀 释 后 缓 慢 静 滴 , 窒 息 ~5mL k , O 因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对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疑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HIV感染者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但他们在心理上面临的挑战却日益显著。

因此,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格外重要。

一、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感染初期的恐惧与焦虑艾滋病是一种仍被许多人视为“死刑判决”的疾病。

在感染初期,许多患者会感到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不仅源于对病毒传播的认识,更来自于社会偏见与歧视,患者常常感到无助和孤独。

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是这一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支持缺失带来的孤独感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往往会导致患者与家人及朋友之间关系的疏远,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

孤独感又会影响到患者的自尊心,降低他们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接受事实后的调整与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信息的获取,部分患者可能逐渐接受自己的感染状态,并开始寻找适应的方法。

这一阶段患者通常表现出更多的求知欲望,勤于接受医疗帮助,以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同时也希望分享经验以帮助他人。

长期无法治疗导致的抑郁症状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患者来说,持续的不适和对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状。

同时,伴随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副作用,也使得部分患者更加消极面对生活。

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减轻艾滋病患者因感染带来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和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理清思路,克服内心困扰,为其提供情感支持与理解。

增强自我效能感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增强患者对自身健康管理的信心,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价值。

这种信心有助于ق他们积极参与治疗,并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促进社交连接心理护理帮助艾滋病患者重新建立与他人的联系,使其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关爱与支持。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艾滋病患者不仅需要接受医学治疗,还需要得到心理护理的支持和关爱。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心理护理方法。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艾滋病患者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恐惧和焦虑艾滋病是一种致命的疾病,患者常常感到恐惧和焦虑。

他们担心自己的生命会被缩短,担心自己会被社会孤立和歧视,担心自己无法继续工作和生活。

这些恐惧和焦虑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2. 自尊和自信问题艾滋病患者常常感到自尊和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他们可能因为自己的疾病而感到自卑和无助,觉得自己不再有价值和意义。

这种自尊和自信问题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更加消极和沮丧。

3. 社会孤立和歧视由于艾滋病的传染性,许多人对艾滋病患者持有偏见和歧视态度。

患者常常面临着被社会孤立、被亲友抛弃以及在工作场所遭受歧视的问题。

这种社会孤立和歧视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加重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以下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性:1. 缓解焦虑和恐惧艾滋病患者常常感到恐惧和焦虑,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

心理护理师可以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内心痛苦,帮助他们找到应对压力的方法,减轻焦虑和恐惧的程度。

2. 提升自尊和自信艾滋病患者常常感到自尊和自信受到了打击,心理护理可以帮助他们重建自尊和自信。

心理护理师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和认知重构来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3. 促进社会融入艾滋病患者常常面临着社会孤立和歧视的问题,心理护理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心理护理师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改变公众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歧视态度,促进社会对患者的接纳和支持。

艾滋病的特征与护理方法知多少

艾滋病的特征与护理方法知多少

艾滋病的特征与护理方法知多少有关研究表明,仅2020年前8个月国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人数就有39000多例,其中有11500多例患者死亡,2019年全年我国共有感染病例数71000多例,死亡21000多例,不论是从感染人数来看还是从死亡人数来看,这一数据都是相当惊人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并不了解艾滋病的发病特征,亦不清楚发病后如何处理,本文便详细阐述了艾滋病的特征及护理方法,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普及艾滋病病毒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与艾滋病治疗知识,并做好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

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根据现阶段的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传播途径有三种: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

“十三五”期间,95%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由于性传播所致,母婴传播率将至历史最低水平,我国艾滋病经输血感染病例接近零报告。

研究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不断增多,从2009年的57.4%上升至2020年的95%,特别是同性性行为感染数量在持续增加,从2009年的9.1%上升至23.3%,这也意味着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群体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50岁及以上艾滋病感染者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22%,上升到2020年的44%,十年间增涨了一倍;青年学生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2020年全国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感染者近3000例,性传播占98.6%,青年学生感染者中,男性同性传播占81.7%,异性传播占16.9%。

而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途径,随着我国对血液制品的规范管理、贩毒吸毒的严厉打击,以及母婴阻断工作的不断加强与规范,血液与母婴两个传播途径得到很好的遏制。

这就意味着,性传播途径是目前需要重点防控的途径,而50岁以上的人群和青年学生是重点宣传干预的人群。

2.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也被称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慢性传染疾病。

在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细胞将受到攻击,导致免疫力下降,最终使得免疫系统失去作用,人体无法承受霉菌,病毒等病菌的攻击。

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处理对策

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处理对策

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处理对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HIV感染引起T淋巴细胞损害,导致持续性免疫缺陷,多器官机会性感染及罕见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1]。

目前尚无可治疗的药物和有效的疫苗预防。

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女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

女性艾滋病患者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妊娠和分娩等问题,她们的心理特征各有不同。

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HIV病毒感染孕产妇51例。

现就她们的心理特征做出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HIV病毒感染孕产妇51例,年龄在19~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岁,孕周7+6周-40周。

有20例系院外分娩后转入我院。

病人来源于农村40例,市区11例。

有吸毒史25例。

文化程度为文盲30例,初中以上文化16例。

1.2 方法对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在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进行一对一专科保密性咨询及健康教育,并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宣传资料,咨询、指导过程鼓励患者丈夫参与,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医疗护理措施,使每位患者都能正确予以对待。

1.3 妊娠结局21例足月妊娠选择剖宫产,24例足月顺产(15例系院外分娩后转入我院),20例行人工流产。

2. 结果大多数艾滋病感染孕产妇缺乏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怕病、怕死、怕子女无人照顾,对国家“四免一关怀” 政策不了解,对自己的疾病过于紧张、恐惧、忧虑。

2.1 怀疑否认期患者一旦得知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表现为惊讶,否认,不能接受事实,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甚至反问医护人员“是不是弄错了”、“不可能得这种病”,并去不同医院就诊,要求确诊单位再次复核,希望误诊被证实。

2.2 情绪波动期育龄妇女肩负繁育后代重任,整个家庭对她们寄予厚望,大多数患者度过了否认期,情绪波动很大,常会怨恨自己或丈夫,表现为猜疑、愤怒、恐惧、焦虑、委屈、烦躁不安及悲观失望的情绪,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社会、家庭的压力,害怕从此受社会、家庭歧视,遭人唾弃,害怕离婚、失去丈夫、孩子和家庭,另一方面,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对孩子将来健康的影响,而产生自责的心理,这些情绪都会消耗战胜疾病与对待正常生活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
【关键词】艾滋病
【摘要】不同的性格、文化层次、病情和心理状况,使艾滋病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

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其免疫力、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消除心理因素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超前预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用心理学的方法予以积极施护。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艾滋病又名获得性人免疫缺陷综合征,一般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1]。

艾滋病是一种世界性难题的疾病,难以攻克,治愈率几乎为零。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复杂,一般会经历5个时期,应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予以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使每位患者都能正确予以对待。

1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1.1 怀疑否认期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艾滋病,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

并会去不同医院就诊,希望误诊被证实。

1.2 愤怒发泄期度过了否认期,患者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了艾滋病的诊断,患者会立即感到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
弄的感觉,表现悲愤、烦躁、拒绝治疗,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

如常借故各种理由表现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怕被周围人遗弃[2]。

表现这些心理的行为如:大声喧哗,百般抱怨,无理取闹,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患者战胜疾病与正常生活的精力。

1.3 合作协议期患者由愤怒期转入协议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

这时又能顺从地接受治疗并希望医务人员能替他保密,要求得到舒适周到的治疗和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

1.4 悲伤忧郁期当患者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已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己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

再加上疼痛的折磨,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1.5 接受升华期也有许多艾滋病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但最终能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惧怕死亡是无用的,而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以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

此期患者对自身疾病关注不会太多,而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有限的人生价值。

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艾滋病是一个难治性疾病,除对症治疗护理外,患者在病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

大部分患者面对死亡、社会孤立、人们的歧
视做出的反应包括否认、愤怒、抑郁及自杀倾向等。

不同患者不同发病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般的技术护理是千人一面的,而心理护理则是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境况及不同个性素质,因人而异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2]。

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对心理护理接受的难易程度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见表1。

表1 不同文化层次对接受心理护理的难易程度分析(略)
注:χ2=4.8214,P<0.05
2.1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

要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关心患者,对患者的职业、文化、家庭、配偶以及个人生活境遇等都要详细了解,同时还应熟悉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治疗方法,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社会文化背景,测知他们将要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护理方案。

2.2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艾滋病患者一旦获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以后,生的欲望会降低,而死的欲望会增强,这时,护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唤起患者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

护理过程中要用坚定的表情、不容置疑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赖。

再以患者微小的病情改善事实,来帮助患者排除不良的心理状态。

还可以向患者讲解心理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让患者主动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当患者萌发希望之后,要进一步鼓励患者承担力所能及的生活事项,鼓励他们敢
于驾驭生活。

适当的活动不仅使身体受到直接锻炼,并能从压抑、焦虑、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达到移情益志,对心理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

2.2.1 病情变化时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现全身衰竭、失眠、疼痛、不能进食等多种症状时,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除力求改善全身状况外,更应注意对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用历尽磨难终于占胜病魔的实例,鼓励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

2.2.2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身体功能的进一步衰竭,患者大多不愿继续治疗,应及时地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必要性,树立其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由表可见,心理护理有助于治疗,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其疗效见表2。

表2 心理护理影响治疗疗效分析(略)
注:χ2=5.0368,P<0.05
2.2.3 重视家庭成员和亲友在其疾病治疗中的积极影响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同时,不仅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而且要重视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态度和相互关系。

医护人员以身作则,不歧视艾滋病患者。

对于家庭关系亲密的家属,应该正确引导,不可在患者面前表现得过分难过,不要再增加患者的悲痛,使患者能在一种积极、轻松的环境中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6-589.
2 李鸣果,金魁.医学心理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42-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