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违法监测系统技术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指标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指标一、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备选型:临平城区320国道以南的信号控制系统必须接入已建的SCATS管理平台,与杭州接壤的主要道路采用能与支队联网的控制设备,其它地区的信号控制系统必须接入已建的浙大中控Intelliffic ACS-300管理平台;均配置16灯组以上(含)。
系统功能:规范路口交通环境。
通过系统化的路口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路口的渠化、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分布,均衡路网中的交通分布;安装标准的、稳定可靠及功能灵活的交通控制设备和系统,使系统能满足各种交通控制的需求;系统运行时可连续准确地采集大量现场交通数据,通过对交通数据的采集、保存和处理,不仅直接用于交通控制,还可以为交通指挥调度和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从区域或全局的角度实时优化交通控制,缓解交通拥挤,缩短通行时间,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
主要部件要求:1、信号灯杆:标志立柱和横梁:凡钢管外径 152mm以下(含152mm)的立柱和横梁,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焊接钢管,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700-88,下同)的要求。
凡钢管外径在152mm以上的立柱和横梁,采用一般的热轧无缝钢管,并符合《结构用无缝钢管》(GB/T8162)的规定。
标志立杆柱帽,采用普通碳素钢结构钢板,板厚3mm,并符合《碳素结构钢》的要求。
高强螺栓,高强连接螺栓(包括相应螺母、垫圈)应采用40B式45号钢,并符合《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1230)、《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头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的规定。
地脚螺栓(包括相应螺母、垫圈)应采用普通碳素钢结构钢(Q235),并符合《碳素结构钢》的要求。
水泥混凝土基础材料混凝土强度应不少于25Mpa。
并符合《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下同)的有关规定,机箱基础应高于地面20公分,机箱接地达到标准要求。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介绍(五)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为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
然而,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和驾驶员的行为问题,违章行为也变得十分常见。
为了维护交通秩序和保障道路安全,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应运而生。
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是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对道路交通场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此技术可以实时检测驾驶员的违章行为,如闯红灯、超速行驶等,并在违章行为发生后迅速生成违章证据。
首先,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算法。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系统可以将摄像头拍摄到的交通场景图像转换为数字数据,并通过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等方法,提高对违章行为的识别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对于闯红灯行为,系统可以通过检测红灯和车辆位置的变化,精确判断车辆是否违反交通信号灯规定。
其次,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依靠大规模数据库和高性能计算设备。
当系统检测到可能存在违章行为时,它会立即与交通违法数据库进行比对,查找是否有匹配的记录。
为了保证实时性和准确性,这些数据库需要包括全国范围内的违章记录和相关信息。
同时,高性能的计算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快速的识别结果。
除此之外,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还可以与其他交通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通过与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和交通管理中心的联动,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路况和交通流量信息,针对性地进行违章行为的监测和处罚。
这种综合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然而,尽管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一方面,图像质量、环境光线和天气条件等因素会对技术的识别效果产生影响,可能引发误判或漏判的情况。
另一方面,用户隐私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如何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同时保护驾驶员的个人信息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综上所述,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应用。
依靠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技术,该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驾驶员的违章行为,并为交通管理提供准确的违章证据。
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评估指标

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评估指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变革。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管理、物联网等,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要全面评估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智能化基础设施1、道路感知设备覆盖率道路感知设备包括摄像头、雷达、传感器等,用于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路况和车辆信息。
覆盖率越高,意味着交通管理部门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道路状况,为智能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 5G 网络覆盖程度5G 网络具有高速、低延迟的特点,能够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快速通信,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
良好的 5G 网络覆盖对于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至关重要。
3、智能交通信号系统普及率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调整信号灯的时长,减少交通拥堵。
普及率越高,表明城市交通管理的智能化程度越高。
二、智能化运输工具1、自动驾驶车辆占比自动驾驶技术是交通运输智能化的重要标志。
自动驾驶车辆占比越高,说明交通运输系统在智能化方面的发展越成熟。
2、车辆智能化安全系统配备率包括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自适应巡航控制等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率。
3、新能源车辆占比新能源车辆的推广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占比也是评估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智能化交通管理1、交通拥堵预测准确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提前判断交通拥堵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准确率越高,交通管理部门越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
2、交通事故响应时间从事故发生到相关救援人员和设备到达现场的时间越短,越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体现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3、交通违法智能监测准确率利用智能监控设备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监测和识别,准确率越高,越能有效维护交通秩序。
智能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

智能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智能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城市交通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调度。
它能够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改善交通环境,并提供更加便利、安全和可持续的出行方式。
下面是智能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
一、数据采集与处理1.实时的交通数据采集:系统需要具备高精度的车辆定位和传感技术,能够实时获取车辆的位置、速度、行驶方向等信息,以便准确分析交通状态和拥堵情况。
2.多源数据的集成与处理:系统要能够集成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包括交通流量、路况、天气、公交运行状态等信息,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3.高效的数据存储与查询:系统需要具备大容量、高性能的数据存储和查询能力,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的交通数据,支持实时查询和统计分析。
二、交通信息发布与传播1.多媒体信息展示:系统要能够以文字、图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交通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多渠道消息推送:系统需要支持多种渠道的信息传播,包括交通电子屏、手机App、短信、实时公交站牌等,方便用户及时获取最新的交通信息。
3.个性化服务: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出行习惯和位置信息,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交通信息和建议,提供更加智能的出行方案。
三、交通识别与监测1.车辆识别与跟踪:系统要能够准确识别、跟踪和统计车辆的类型、数量和运行状态,包括车辆速度、停车时间、行驶轨迹等。
2.交通视频监控:系统要具备高清晰度的交通监控视频功能,能够实时监测路段的交通情况、事故和拥堵等情况。
3.交通违法监测:系统要能够自动识别交通违法行为,如超速、不礼让行人、闯红灯等,并进行自动报警和执法处理。
四、交通调度与控制1.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要能够根据实时交通状态和交通需求,智能调度公交车辆,提供快速、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
2.智能信号控制:系统要能够根据交通流量和需求情况,动态调整信号灯的时序,减少交通拥堵和等待时间。
3.虚拟交通导航:系统要能够为驾驶员提供准确、可靠的实时导航信息,包括路线规划、拥堵避让和实时交通提示等。
智能交通路况监测与预警系统操作指南

智能交通路况监测与预警系统操作指南第一章智能交通路况监测与预警系统概述 (3)1.1 系统简介 (3)1.2 系统功能 (3)第二章系统安装与配置 (4)2.1 系统安装 (4)2.2 系统配置 (5)第三章用户管理与权限设置 (5)3.1 用户注册与登录 (5)3.1.1 用户注册 (5)3.1.2 用户登录 (6)3.2 用户权限设置 (6)3.3 角色管理 (6)第四章路况监测模块 (7)4.1 路况信息采集 (7)4.2 路况信息展示 (7)4.3 路况预警设置 (7)第五章交通流量分析模块 (8)5.1 交通流量数据采集 (8)5.1.1 数据采集方法 (8)5.1.2 数据采集设备 (8)5.1.3 数据采集内容 (8)5.2 交通流量统计分析 (9)5.2.1 数据预处理 (9)5.2.2 交通流量指标计算 (9)5.2.3 交通流量分布分析 (9)5.3 交通流量预警 (9)5.3.1 预警方法 (9)5.3.2 预警指标 (9)5.3.3 预警系统设计 (10)第六章处理与救援模块 (10)6.1 上报 (10)6.1.1 信息采集 (10)6.1.2 上报流程 (10)6.1.3 上报要求 (10)6.2 处理 (11)6.2.1 现场处理 (11)6.2.2 调查与分析 (11)6.2.3 整改与验收 (11)6.3 救援资源调度 (11)6.3.1 救援资源分类 (11)6.3.2 救援资源调度原则 (12)第七章路况预测与优化模块 (12)7.1 路况预测算法 (12)7.1.1 算法原理 (12)7.1.2 算法应用 (13)7.2 路况优化策略 (13)7.2.1 动态路径规划 (13)7.2.2 交通信号控制 (13)7.2.3 车辆限行措施 (13)7.2.4 路网优化 (13)7.3 预测结果展示 (13)7.3.1 图形展示 (13)7.3.2 表格展示 (13)7.3.3 地图展示 (13)第八章系统维护与管理 (14)8.1 系统升级 (14)8.1.1 升级前的准备工作 (14)8.1.2 升级过程 (14)8.1.3 升级后的注意事项 (14)8.2 系统备份与恢复 (14)8.2.1 备份策略 (14)8.2.2 备份工具 (15)8.2.3 备份操作 (15)8.2.4 恢复操作 (15)8.3 系统监控 (15)8.3.1 监控内容 (15)8.3.2 监控工具 (15)8.3.3 监控策略 (15)第九章数据分析与报告 (15)9.1 数据导出与导入 (15)9.1.1 数据导出 (16)9.1.2 数据导入 (16)9.2 报告与导出 (16)9.2.1 报告 (16)9.2.2 报告导出 (17)9.3 数据分析应用 (17)9.3.1 市场营销分析 (17)9.3.2 财务分析 (17)9.3.3 人力资源分析 (17)9.3.4 生产运营分析 (17)9.3.5 教育分析 (17)第十章用户界面与操作指南 (18)10.1 主界面布局 (18)10.2 功能菜单操作 (18)第十一章系统安全与防护 (19)11.1 数据加密 (19)11.1.1 对称加密 (19)11.1.2 非对称加密 (19)11.1.3 混合加密 (20)11.2 用户身份验证 (20)11.2.1 用户名和密码验证 (20)11.2.2 生物特征验证 (20)11.2.3 双因素认证 (20)11.3 安全防护策略 (20)11.3.1 防火墙 (20)11.3.2 入侵检测系统 (20)11.3.3 安全漏洞修复 (20)11.3.4 数据备份与恢复 (21)第十二章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21)12.1 系统故障处理 (21)12.1.1 系统崩溃 (21)12.1.2 系统蓝屏 (21)12.2 使用问题解答 (21)12.2.1 软件安装问题 (21)12.2.2 软件运行问题 (22)12.3 联系与支持 (22)第一章智能交通路况监测与预警系统概述1.1 系统简介智能交通路况监测与预警系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为提高我国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安全功能而研发的综合系统。
智能交通路况实时监测

智能交通路况实时监测:提升出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
智能交通路况实时监测系统应运而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交通路况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以提升出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
本文将探讨智能交通路况实时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一、智能交通路况实时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1. 传感器技术:利用各种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激光等)对道路上的车辆、行人、交通信号等进行实时监测,收集大量交通数据。
2. 数据传输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如4G/5G、Wi-Fi等)将收集到的交通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实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如车流量、车速、事故预警等。
4. 信息发布与共享技术:将处理后的交通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如交通广播、手机APP、电子显示屏等)实时发布和共享,以便于驾驶员及时了解路况。
二、智能交通路况实时监测系统的应用场景1. 交通流量监控:实时监测道路上的车流量,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优化交通信号控制,减少交通拥堵。
2. 事故预警与处理:通过实时监测道路状况,对潜在的事故风险进行预警,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快速响应事故处理,减少事故影响。
3. 紧急救援指挥:在紧急情况下,智能交通系统能够迅速响应,为救援车辆提供最优路线,提高救援效率。
4. 智能导航服务:为驾驶员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引导车辆避开拥堵路段,优化出行路线。
三、智能交通路况实时监测系统对城市交通的影响1. 提高出行效率:通过实时路况监测和智能导航服务,减少出行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2. 保障交通安全:实时事故预警和紧急救援指挥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交通安全。
3. 优化资源配置:智能交通系统能够根据实时路况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如调整交通信号、调度救援车辆等。
4. 降低环境污染:智能交通系统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从而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
大数据分析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违法行为监测

大数据分析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违法行为监测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是利用现代通信、计算、感知和控制技术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创新交通管理系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大数据分析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违法行为监测。
大数据分析作为一种以海量、多源、高速、全面、准确的数据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具有挖掘数据中隐藏规律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大数据分析可以通过对交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实现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监测与分析。
首先,通过智能交通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采集道路交通的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车辆数量、速度、位置、行驶方向等信息。
接着,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实时监测交通情况,并识别出交通违法行为。
比如,通过分析车辆的速度和位置信息,可以检测出超速行驶、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
同时,还可以结合车牌识别技术,精确识别出违法行为的车辆并记录相关信息。
其次,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还可以实现对交通违法行为的预测。
通过对历史交通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频繁发生的违法行为模式和热点区域。
这样一来,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提前采取一些预防和引导措施,以减少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
比如,在某个地区曾经发现频繁出现的闯红灯行为,可以增加监控设备,在该地区设置更严格的交通信号灯,从而降低违法行为的发生。
此外,大数据分析在交通违法行为监测中的应用还可以通过对违法行为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为交通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通过对违法行为数据的分类和汇总,可以了解不同种类的违法行为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分布情况,进而优化交通管理策略。
比如,通过分析交通违法行为高发地点的交通流量和道路状况,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增加交通信号灯、施工减速带等设施,以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数据分析中要保护交通参与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介绍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介绍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是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控制和计算机等技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为目标的综合性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交通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其中,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的原理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是通过使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对交通场景中发生的违章行为进行自动识别和记录。
其主要原理是将道路监控视频实时传输到违章行为自动识别系统,通过对视频进行图像分析和特征提取,识别并判断是否存在违章行为。
具体而言,该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首先,通过摄像头将道路交通场景实时拍摄下来,并传输到违章行为自动识别系统;然后,系统对视频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道路标志、交通标线、道路环境等特征信息;随后,系统根据交通规则和法规,对提取出的特征信息进行交通违章行为的识别;最后,系统将识别结果进行记录和存储,用于后续的管理和处理。
二、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1. 交通管理: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可以以更精确、高效的方式对交通违章行为进行监测和处罚,对于交通管理部门而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工作负担。
2. 交通安全:通过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对交通场景中的危险驾驶行为进行及时识别和处理,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3. 道路规划和设计:通过分析交通场景中的违章行为分布情况,可以辅助道路规划和设计,合理安排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
4. 公共舆论引导:通过公开违章行为自动识别的结果,引导公众对交通违章行为的关注和讨论,提高公众交通安全意识和规范遵守交通规则。
三、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当前,随着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违章行为自动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交通违法监测系统技术指标
一、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
1、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的标准模式
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设备的信息记录为每个违法信息由一条违法记录(信息完整的三张连续照片)和一段违法录像(配套完整的10秒钟录像)组成。
2、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的标准结构和功能
交通信号违法监测系统是结合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红绿灯状态分析系统、违法记录系统、网络传输系统、前置采集系统等构成。
●车辆信息采集系统
采用地感线圈检测,根据车辆通过前后测量相应磁通量变化判别车辆有无,线圈安装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埋入路面下、另一种是在路面切割出槽,将环形线圈放入槽中,再通过一些特殊胶对其密封。
●红绿灯状态分析系统
红绿灯状态分析系统时时检测红绿灯状态,将状态信息传递给违法记录系统。
●违法记录系统
违法记录系统是将车辆信息采集系统与红绿灯状态分析系统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车辆是否构成交通信号违法,在判
断有违法车辆时进行违法记录。
●网络传输系统
网络传输系统是为了将智能交通设施进行网络化管理。
●前置采集系统
前置采集系统是一个放置于中心的自动采集和储存设备,前置采集系统是杭州市公安交警支队非现场执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网络传输系统与路口违法记录系统连接。
(一)中心接入要求
1、中心配置要求
前端路口设备应质量可靠,性能、效果等参数满足非现场执法系统要求。
2、网络链路要求
前端设备应向支队非现场执法系统中心平台申请分配路口IP地址,并连接上电子警察专用网络,经支队中心测试网络连通后方可接入。
网络链路连接时应当采用稳定、可靠、高效的网络接入设备。
数据要求
前端路口设备采集的原始图像文件、数据信息(包含红灯开始时间、抓拍时间、红灯结束时间、抓拍车道、抓拍方向、设备地点)须合并在图像文件中,并采取信息加密校验
存储防止信息篡改,以保证作为证据的信息图片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加密方式应满足采用中心平台分配的密钥。
前端设备取证的违法照片要求像素500万(3744×1408)以上,照片数量格式须满足GA/T 496–2009、GA/T832–2009要求,且同一违法行为的照片必须相互关联,满足非现场执法中心平台数据接口的要求。
前端设备采集的闯红灯违法数据必须满足三张连续照片加一段同步违法视频的要求。
其中三张连续照片的第一张照片车辆在停车线以内,第二张照片车辆压上停车线,第三张照片车辆越过停车线;同步违法视频要求提供H.264/MPEG4编解码D1(720×576&25fps)分辨率的视频。
前端设备采集的压双黄线、逆向行驶、违法变道违法数据必须满足三张连续照片加一段同步违法视频的要求。
同步违法视频要求提供H.264/MPEG4编解码D1(720×576&25fps)分辨率的视频。
3、数据传输要求
违法数据在专网中传递时应采用DES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后发送数据,并在中心端接收后由中心平台系统自动调用解密算法进行解密,防止非法截取。
前端设备应可以将抓拍后的数据主动上传到中心服务器中,每条违法数据上传时间小于15秒,上传数据须满足非现场执法中心平台接口(详见接口说明部分)要求。
4、视频记录要求
前端设备须能够记录路口的全天侯录像,并能将实时图像传送到指挥中心,保存录像的帧率不小于25帧/秒,图像分辨率768*576,色彩24位真彩。
(二)路口设备要求
1.根据发布执行的GA/T 496–2009《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和GA/T 832–2009《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结合杭州市非现场执法的现状制定前端设备要求。
2.在以下条目中未说明的应满足GA/T 496–2009《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和GA/T 832–2009《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的要求。
3.对提供的设备应满足相关各项指标要求并具有省级以上权威部门检测证明文件。
4.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应记录机动车发生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完整过程图片,采集3幅不同位置的机动车全景特征图片。
拍摄两幅机动车特征图片的间隔时间应依据机动车实际行驶速度来设置,通常为机动车在两幅图片上的对应行驶位移>1.0m所需的时间。
不得出现因间距太大影响对违法机动车进行认定的情形,且同一违法行为的照片必须相互关联,同时满足非现场执法中心平台数据接口的要求。
5.每幅图片上叠加有交通违法日期、时间、地点、方向、
图像取证设备编号、防伪等信息。
并采取信息加密校验存储防止信息篡改,以保证作为证据的信息图片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6.所有安装在室外的设备应能承受高温、低温、恒温恒湿各项气候环境,系统应无任何电气故障,机壳、插接器等不应有严重变形,功能应保持正常。
7.工作电源:交流154V~264V,频率48HZ~52HZ ,环境温度:-20℃~70℃,湿度:93±2%的条件下满足7×24小时连续稳定工作。
8.为保证系统稳定可靠、数据安全性,前端设备整体应采用嵌入式设计结构,使用DSP或ARM方式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控制存储单元应满足以下指标:
图像传感器:1.4英寸CCD
有效像素:3744*1408(约500万)
帧率:8帧/秒
快门:1微秒-125毫秒可调
通信端口:10/100M以太网接口,支持TCP/IP、HTTP、UDP、DHCP、PPPOE
储存:内置8GSD卡,本地同时保存,可以存储4000组以上数据
硬件系统:实时RTOS+DSP形式,嵌入式纯硬件化设计供电:POE功能
最低照度:1勒克司
信噪比:55分贝以下
摄像机护罩应该有遮阳板、风扇、雨刷等附件,使用光学玻璃,防护等级IP65以上
镜头采用高分辨率百万像素级光学镜头。
9.前端设备的车辆检测单元应能同时具备环形线圈检测单元和视频检测单元接口。
10.前端设备应同时具备对闯红灯、压双黄线、实线变道、逆向行驶等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取证的接口,接口数大于12个;单个方向能同时管理三个以上车道,各方向能独立运行存贮;其中闯红灯抓拍须能满足多相位信号灯左转、直行、右转、左转弯待转区、直行待驶区等组合情况。
11.前端设备在白天、夜间(补光)所拍摄图片应能够清晰可辨,数据有效率满足GA/T496-2009要求。
补光采用频闪灯方式。
12.前端设备须能够记录路口的全天侯录像,并能将实时图像传送到指挥中心,保存录像的帧率不小于25帧/秒,图像分辨率不小于768*576,色彩24位真彩。
13.前端设备应能与中心系统进行时间同步,图像取证设备24h内计时误差不超过1.0s,并确保每月至少校准一次计时时钟。
14.前端设备须设有看门狗,死机后可自行恢复,恢复
时间小于20秒,停电后可自恢复,恢复时间小于1分钟。
15.前端设备应可以将抓拍后的数据主动上传到中心服务器中,每条违法数据上传时间小于15秒,上传数据须满足非现场执法中心平台接口要求。
16.系统所采用软件应具有自主产权证明。
二、违法超速行为监测系统
1、违法超速行为监测系统的标准模式
采用地感线圈检测,根据车辆通过前后测量相应磁通量变化判别车辆有无,通过微机技术将采集到的车辆信息通过算法运算得出车辆速度信息,并快速抓拍,取得一张高清晰数码照片和一段违法录像(配套完整的10秒钟录像),并经传输系统自动采集识别储存组成。
2、违法超速行为监测系统的标准结构和功能
超速违法监测系统主要由视频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及照明子系统、图像分析处理工控机、信息处理终端、前置采集子系统等部分组成。
视频摄像机、数码照相机一般安装在所监测车道的上方,图像经过工控机的处理,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实现各种违章记录备案任务。
超速违法监测系统主要针对“超速行驶”等违章行为进行检测,并能根据控制中心指令随时调整违章检测设置,充分发挥视频检测器的作用,而且能根据各地对违章图像的实际要求来调节车辆违章图像采集时间的长短。
检测摄像机的安装高度以能达到合理监视目的为原则,一般设立大于6米杆,局部地区将根据周边情况可做适当调整。
●前端抓拍及照明子系统
前端抓拍及照明子系统由一台全景摄像机和几台近景摄像机及防尘罩、LED照明灯等组成。
设备安装在路中间的立杆上。
其中,近景摄像机配备有可控的LED照明设备,安装在防尘罩前面板玻璃后面,起辅助照明的作用。
它受摄像机控制,在光线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白天)不点亮,只有当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才由摄像机自动开启。
●路边处理子系统
路边处理子系统由工控机、图像采集卡、多串口卡、控制信号转接板、配电、防雷、机柜等组成。
它完成对摄像子系统的控制及视频信号的处理分析,输出车辆的牌照号、车型、车速、通过时间等信息。
输出数据通过通讯线路传输到前置采集子系统。
路边处理子系统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车速限制,如果发现有超过此限制的车辆则系统会对其做出标记,当该条数据传输到中心的时候,后台处理子系统会发出告警。
车速限制可以针对大、小两种车型分别设置不同的限速。
●前置采集子系统
前置采集子系统是一个放置于中心的自动采集和储存设备,前置采集系统是杭州市公安交警支队非现场执法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