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四类特殊称谓归纳
中国古代四大名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四大名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四大名谓高高在上,是古代中国文化、法制的重要的构成部分。
这四
个“大谓”分别是:天子、诸侯、卿士、大夫。
首先,天子是中国帝王统治的重要象征,其最高权威拥有权力、礼仪、宗教和
法律等全部机构。
即使在这种伦理社会模式下,天子仍然是当权者最高荣誉的头衔。
其次,诸侯也是古代社会历史上中国特有的头衔,据通俗来说,诸侯是指拥有
一定程度自治权、实行主宰统治的君主,他们自治领域内的一切事务,与中央帝国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但最终回归于天子的统治,地域边界得到比较稳定的划分。
再次,卿士是指地方诸侯机构的重要成员、贵族家族的特殊头衔,它是诸侯行
政机构的统治组织。
它在古代代表着地方诸侯王室的官职,配有的爵位较下流的大夫爵级要高,而且一般职位大多位于中央政府中,所以地方贵族、有权势者被尊称为卿士。
最后,大夫是古代政治和社会待遇最高的未贵族,仅次于卿士地位。
大夫也担
任着古代政治社会的重要职能,即参与政府事务议事,与卿士是由天子一代代推荐或亲自任命的老年官员,大夫的行使权力,可以看到当时的礼仪和宗法,是当时中央政治的重要支撑。
总之,天子、诸侯、卿士、大夫这四个“大谓”象征着中国古代帝国社会的秩
序与统治模式,它们不但是古代中国文化和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政治上历史性的遗产,不容忽视。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称谓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称谓高考语文考试中,有很多考点,其中之一就是古代称谓。
在古代社会,人们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和尊称的制度,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使用不同的称谓,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
因此,了解古代称谓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文学作品、历史也非常重要。
一、王侯将相在古代的社会等级中,皇帝居于最高地位,而皇帝的下面便是王侯将相。
王侯之间还有分级,可以用“亲王”、“郡王”、“侯爵”、“伯爵”、“子爵”等等来区分。
将相也是如此,头衔的高低也代表着地位的差别。
在文学作品中,王公或者大臣的称谓往往是“殿下”、“领班”、“官家”、“驾前”等。
这些称谓体现了他们的威望和尊贵,更加凸显了他们的身份。
二、夫人、小姐、娘子在古代女性的称谓中,夫人、小姐、娘子等都是非常常见的。
这些词语都是用来表示女性身份的。
夫人是已婚妇女的尊称,多指世家贵族。
小姐多用来尊称未婚贵族女性或妇女眷属中的女儿。
娘子则是平民阶层中已婚女性的尊称,也可以用来称呼世家贵族的妾室或者小妾。
三、大人、令、爷在古代称呼中,大人通常是指一些官员或者阶级较高的人,在文学作品里经常出现。
以“大人”为称呼语,表明对方的尊贵身份及权威。
而“令”更多用在官职上,例如“郡令”,“州令”,同样也可以用来表示尊敬之意。
爷就更广泛了,尊称各种有地位的男性。
爷还可以分为“老爷”和“少爷”,但都是用于对贵族或有地位的男性的敬称。
四、宸衷、亲贵、敢思在古代的朝代,皇帝身边的重要官员层级是比较特殊的。
这些人被称作“宸衷”,即皇上身边的重要人物。
这些官员通常会被封为“亲贵”,也可以用“贵胄”、“贵姓”等称呼。
在文学作品中,敢思则是用来指示护卫散售官身边的特别侍从。
在古代社会,人们非常注重身份的尊卑和社会等级的分明,因此,珍视称谓尤为重要。
在文学作品中,古代称谓的使用更是使作品的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掌握这些古代称谓的知识点,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提高答题质量。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谓
称谓是指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语言、文字称谓的事物、
人和社会职务的名称制度,是社会秩序及人身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古
代文化中,称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称谓
1、父亲:古代常以“父老”“祖宗”、“父公”,“公父”等称呼父亲;现代则一般以“爸爸”或“父亲”称呼。
2、母亲:古代常以”母老“”祖母“”母公“”公母“等称呼母亲;现代则一般以“妈妈”或“母亲”称呼。
3、兄弟姐妹:古代常以“兄弟”“兄嫂”“弟兄”等称呼同父异母
或同母异父的兄弟;现代则一般以“弟兄”、“姐妹”称呼。
4、爷、奶:古代常以“爷”“奶”称呼爷爷、外祖父和奶奶、外祖母。
5、堂兄弟、堂姐妹:古代常以“堂兄弟”、“堂姐妹”称谓同父同
母的兄弟姐妹。
二、官称
1、皇帝:古代常以“天子”、“皇帝”、“圣上”称呼皇帝;现代
一般以“皇帝”称呼。
2、皇后:古代常以“皇后”、“后妃”、“太后”称呼皇后;现代
一般以“皇后”称呼。
3、皇太子:古代常以“太子”、“长子”称呼皇太子;现代一般以“皇太子”、“太子”称呼。
4、太子妃:古代常以“太子妃”称呼太子的妻子。
5、太监:古代常以“太监”称呼宫廷官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草民。
百姓:战国后平民的通称黎民:即平民。
“黎”通“骊”:黑色,因黑发而名。
黔首:黔,黑色,战国时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
布衣:古代富人穿丝帛,平民穿麻布,故称平民为“布衣”。
庶民(庶人):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民和小商人的称谓;秦汉后泛指一般平民。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之古代特殊称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之古代特殊称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一直是教资考试中的重点内容,所占分值较大,并且复习难度也是很大,复习起来就如大海捞针一样,无从下手。
特别是关于古代称谓的部分,弄得广大考生一头雾水,古代的称谓和现代大相径庭,怎样才能转变思维,更好的复习这部分的内容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分析一下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常考的古代称谓。
一、职业的称谓职业的称谓中,我们考试主要涉及的有以下几种:1、庖丁:庖丁解牛,得心应手。
庖丁就是厨子的意思,出自于成语故事: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师旷:双目失明,段子高手。
此人天生无目,但是在音乐上确聪明过人,取得非凡的造诣,又因其满腹经纶和善辫口才,故我们可以称其为“段子高手”。
3、冰人:古代娶亲都会选择二月春雪未化,万物开始复苏的时节,所以,古代的媒人被称为冰人。
4、伶人:就是演艺人员,古有伶伦造音的说法,现在多指喜剧演员,演员、x优,阉伶、伎、妓等都是属于对伶人的称谓。
5、杏林:是董奉医生给人免费治病,患者给其种植杏树而成,一般指中医学界。
此外,还有梨园是古代戏班子的称谓,杏坛则是教育界的称谓。
二、百姓称谓百姓的称谓在考试中也是常考的知识点,那怎样区分呢?我们用一点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
百姓:曾经是贵族,后来沦落为平民百姓;黎民、黎庶、黎元:奴隶;庶民:自由的平民;黔首:秦国的百姓;布衣:"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制的衣服,指代平民,有布衣将相的说法;苍生:一切生灵,万物皆苍生;氓:失去土地的平民,只能到处力量,也称为“流氓”。
三、年龄称谓这部分也是考的最多,并且考生也较为熟知的一部分。
2-3岁-孩提:小时候抱孩子经常夹在胳肢窝中,用手一提。
7岁女孩-髫年、7岁男孩龆年:这时的女孩和男孩都留起飘逸的留海。
古代时候的“称呼”大全

古代时候的“称呼”大全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如: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
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
如: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厦:别人的房屋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
如:贤弟、贤侄等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
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同常用敬辞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晋见:即进见觐见:(书)朝见(君主)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使用特定的称谓来表示对不同身份和地
位的称呼。
下面是古代时候常见的各种“称谓”大全。
1. 帝皇:用于指称最高统治者,如皇帝、天子等。
2. 太后:用于指称皇帝的母亲,通常是已故皇帝的妻子。
3. 皇后:用于指称皇帝的妻子,通常是由太后指定。
4. 王:用于指称地方上的统治者。
5. 太子:用于指称皇帝的儿子,也可以指地方上王的儿子。
6. 公主:用于指称皇帝的女儿,通常用于外交婚姻。
7. 贵族:用于指称统治阶级的成员,分为不同等级,如公、侯、伯、子、男等。
8. 士人:用于指称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文人才能的人。
9. 仕宦:用于指称担任官职的人,如宰相、太守、州牧等。
10. 老师:用于指称受人尊敬的教育者,如先生、师傅、导师等。
11. 侍从:用于指称宫廷内的仆从和侍奉皇室的人。
12. 赋税户:用于指称负责缴纳赋税的人。
13. 商人:用于指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14. 农夫:用于指称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15. 工匠:用于指称从事手工艺制作的人。
这些是古代时候常见的一些“称谓”,以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于不同身份和地位的称呼。
了解这些称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四类特殊称谓归纳
导读:〖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