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写包烧包习俗
七月半包袱怎么写 范文

七月半包袱怎么写范文七月半包袱范文:在中国的传统民间信仰中,七月被视为鬼门关开启的时刻。
这是一段特殊的时间,被称为“七月半”。
在这个时候,据信四方的阴间之门会打开,亡灵们可以自由地返回人间。
出于对亡灵的尊重和对自身的保护,人们在七月半期间会举行各种祭祀和布施活动,以安抚和帮助那些在阴间的逝者。
七月半的包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装满食物和物资的袋子,用于供奉给亡灵和饿鬼。
根据传统,人们会在七月半的晚上,将包袱放在家门口或庭院里,并点上香烛,祈祷逝去的亲人得以安宁和保佑。
此外,也有一些人将包袱带到各种鬼节活动场所,以供奉给那些游魂野鬼,以求帮助和庇佑。
在包袱中,通常有一些必备物品。
首先是食物,如水果、饼干、米饭等,用来供奉给亡灵之食。
其次是烟和酒,这被认为是鬼魂们的最爱,用以向他们致敬和安慰。
此外,还有一些纸钱和其他世俗的财物,用于与亡灵之间的交换。
这些物品的准备,都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敬重和对生死之间关系的深思。
七月半包袱的存在,代表了人们对亡灵的敬畏和对往生者的纪念。
通过供奉和祭扫等活动,人们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他们安宁的祈愿。
同时,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由于亡灵活动频繁,人们也冀望能够通过供奉和祭祀来保护自己免受灾祸和恶灵的侵扰。
总之,七月半包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代表了对逝者的思念和对生死之间关系的思考。
通过供奉和祭祀,人们希望能得到亡灵的庇佑和安宁,同时也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和敬重。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里,七月半包袱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信仰,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记忆和尊重。
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与钱袋封面的书写要求

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与钱袋封面的书写要求X一、为什么七月半要烧包?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
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
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
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
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七月半袱包写法

七月半袱包写法
朋友,你知道七月半的袱包怎么写吗?我呀,可是研究过好一阵呢。
这七月半写袱包啊,就像是在和逝去的亲人对话。
你看,先得选好纸,那纸张得有点讲究,不能太单薄,感觉要有一种庄重感。
我写袱包的时候啊,心里就满是对先辈的思念。
在正面,最上面要写“故显考(妣)”,这是对逝去父亲或者母亲的尊称呢。
然后接着写先辈的名字,这个名字啊,可不能写错一个字,每一笔都像是在诉说着敬重。
我每次写的时候,都会在心里默念着先辈的音容笑貌,想着他们在世时对我的好。
中间呢,要写上“老大人(老孺人)受用”,这是希望先辈能收到我们的心意啊。
再就是在右边写上“中元化袱之期”,这表明是七月半这个特殊的时候送去的。
在背面呢,我总是写得很仔细。
要写一个大大的“封”字,就好像是把满满的
思念和敬意都封存起来送给他们。
而且啊,这个“封”字写的时候,我都感觉像是
在把我的情感紧紧锁住,不让它溜走。
我还会在写的时候,和旁边的人分享我的记忆。
我会说,我记得小时候先辈是怎么照顾我的,那些温暖的场景,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闪过。
写袱包不
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我觉得通过这种方式,就好像能和逝去的亲人重新建立联系一样。
就好像他们能在那个世界感受到我的思念,收到我送去的东西。
朋友啊,你要是写袱包,也一定要怀着这样的心情,认真对待每一个字,这样先辈们才会知道我们有多想念他们呢。
七月半为什么要烧纸七月半烧纸钱(袱纸)的写法-图文

七月半为什么要烧纸七月半烧纸钱(袱纸)的写
法-图文
民间传说,七月半,鬼门开,在这天地府众多阴魂鬼魅都将出来,在鬼差的押解下来
阳间活动一至数日,类似于监狱中的放风,一年只开一次鬼门,若那年有闰七月,将以前一个七月半为准,鬼门在哪开呢?全国各地都有,公认的是四川丰都,其它地方一般为无人之处,且野兽不至之处,此时他们会从全国无数处这类的鬼门中涌出,次日鸡叫之前归返地府。
每年七月半民间有烧纸的习俗,包封笼箱上有一定的寄物书写格式。
所谓包封就是一叠纸钱,用一片黄纸或白纸从中包裹粘贴好,做为封面封底,寄包者要在包封封面上写清寄包的时间、寄包人和收包人姓名。
其格式如下;封面左起的天头下写:“上奉”二字,中间顶头写:“新故” 孝家亡者如果是其父就写”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九泉受用” ,如果是母亲就写“新故慈妣某门某氏闺字某某老太君(或老孺人)九泉受用” ,其他的人书写时去掉显考。
第 1 页共 1 页。
七半写包烧包习俗

七半写包烧包习俗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七月半写包烧包习俗南山秀竹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但我们这里多数是过七月十三,少数是过七月十四。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
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附:封皮路票文字内容:元始符命。
时刻昇迁。
北都寒池。
部卫形魂。
制魔保举。
度品南宫。
死魂受炼。
仙化成人。
生生受度。
劫劫长存。
随劫轮转。
与天齐年。
永度三途。
五苦八难。
超凌三界。
逍遥上清。
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
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花包封面)(白包封面)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给)第三列:故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年月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
七月半鬼节写包方法大全

七月半鬼节写包方法大全“七月半”给已故亲人烧钱纸七月半,书上叫“中元节”,是咱们中国人的鬼节,为了纪念过世的亲人,咱们中国人在默默的给已故亲人烧钱纸,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处处都在烧香烧纸(历史上仅“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经中断过)。
传统的“七月半”,在我的家乡(贵州毕节一带)是除了“春节”之后的第二大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过啊,备受男女老少喜爱。
在我们那里,传统还是比较好的,一般清明前后上给已故亲人上坟护土、扫墓、挂纸,也烧一些纸,至今还流传“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生青”的方言;到了“七月半”,家家户户肯定给已故亲人烧钱纸;当然,“过年”的时候也在家里吃饭的时候祭奠一下,也烧点纸。
不过春节、清明烧钱纸都不隆重,是礼节性,唯有“七月半”,可以说是烧钱纸,是给已故亲人送“钱”,家家户户,无论贫富,都高度重视,不含糊。
其实,在我的家乡,“七月半”并不是农历七月十五号那天过,按照风俗,一般都是提前到农历的七月十三日来过。
当然,在全国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有过农历七月十四号的,也有过农历七月十五号。
在我们那里,“七月半”那天,几乎家家从早上就忙碌起来,买钱纸、封包、写包,中午杀鸡杀鸭捉鱼…..为一桌丰盛的晚饭做足准备,晚餐当然就大吃一顿。
晚饭后等天黑下来,抢先选择村边、树旁、小溪或大门口进行所谓的“烧包”(也称“烧袱包”),让老祖们以及过世的亲人最早接到钱财,以保佑后代吉祥平安财运亨通。
烧“袱包”的同时,也烧些稻草、香,散钱纸。
相传,烧散钱纸是给无后人的故人和挑夫的,香和稻草作为“阴间”的扁担,烧的纸钱,已故亲人拿不完,要请阴间的人挑回去。
记得小时候,每逢“七月半”这天,父母一般不安排干任何家务,都会把大蒜和鸡蛋一起煮熟,当然困难时期,家里姊妹多,只能一人一个了,听说这天吃鸡蛋、大蒜可以避邪。
吃过午饭,大人会带上孩子们上山,采野果子、游山玩水,什么也不做。
………我们这里每年的七月半鬼节都要写封包,烧给死去的亲人,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头痛,那些称谓的写法难记,每次我都要问那些老人,恰逢中元节之际,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元节写包的问题,以后不用每年都去找了。
中元节烧包格式 写包袱格式写法怎么写

中元节烧包格式写包袱格式写法怎么写七月半中元节写包祭祖称呼格式民俗风俗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
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三、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
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给)第三列:故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年月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
七月半写包格式 样本

七月半写包格式样本摘要:一、七月半的背景介绍二、写包的格式与要求三、样本展示及解析正文:七月半,又称中元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习俗活动。
在七月半期间,人们会通过写包的方式祭奠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七月半写包的格式及要求,并通过样本进行展示和解析。
一、七月半的背景介绍七月半起源于道教信仰,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
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生日,地官掌管着阴司,这一天鬼门关大开,众鬼魂得以重返阳间,享受后人的祭祀。
因此,民间便有了在七月半祭祀祖先、鬼神的习俗。
二、写包的格式与要求写包是七月半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它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哀思和对生活的祈愿。
写包的格式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纸张选择:通常选用黄色或白色的纸张,象征阴阳两界。
2.标题:写包的标题通常为“故考某某某(或妣某某某)收”,其中“考”指父亲,“妣”指母亲。
3.正文:正文内容应包括祭祀者的姓名、地址、农历日期以及祈求先人保佑的话。
此外,还可以写上一些具体的心愿,如健康、平安、事业顺利等。
4.结尾:在写包的结尾部分,通常会写上“祈求阴安”或“祈求冥福”等祝福语,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
三、样本展示及解析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样本来具体了解一下写包的格式和要求:【写包样本】故考张三收阳世子孙:张四地址:某某市某某区某某路某某号农历七月十五日爸爸妈妈,您们在天之灵,收到儿孙的写包了吗?今天七月半,儿孙们特别想念您们。
祈求您们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健康,事业有成,幸福美满。
请您们放心,我们会照顾好自己,也会孝顺长辈,传承家族美德。
祈求阴安,爸爸妈妈,您们安息吧!通过这个样本,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写包的格式和要求。
在写包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措辞得体,既要表达出对先人的敬爱之情,又要祈求先人保佑家人平安顺利。
总之,七月半写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祭祀方式,它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祈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半写包烧包习俗南山秀竹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但我们这里多数是过七月十三,少数是过七月十四。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
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附:封皮路票文字内容:元始符命。
时刻昇迁。
北都寒池。
部卫形魂。
制魔保举。
度品南宫。
死魂受炼。
仙化成人。
生生受度。
劫劫长存。
随劫轮转。
与天齐年。
永度三途。
五苦八难。
超凌三界。
逍遥上清。
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
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花包封面)(白包封面)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给)第三列:故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年月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
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
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
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
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
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
“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
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
“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这个不用管。
第四列: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
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
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
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
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上驮子,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一般是门口院内)画一个有出口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一把燃香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
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
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
七月半写包称谓一览表转贴基本知识: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老人死三年内: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妣。
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
孝家称呼火单写法自称九代:称故(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耳孙八代:称故(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云孙七代:称太祖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乃孙六代:称烈祖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弟孙五代:称天祖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来孙四代:称高祖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三代:称故(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二代:称祖父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孙一代:称父亲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男父之兄:称故伯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弟:称叔叔故叔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称故堂伯公老大人收用孝堂侄父之侄:称兄或弟故或弟老大人收用或弟母之父:称外祖父故外祖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孝母之兄或弟:称舅故舅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外侄母之伯爷:称堂外祖故堂外伯祖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堂母之堂兄:称堂母舅故堂母舅公讳老大人收用堂外侄父之:称故公讳老大人收用具父之姐妹:称故府氏老孺人收用胞侄叩父之:称故姑公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内叩父之姑娘:称故府氏老孺人收用孝叩同父母之姐:称胞姐故胞姐府氏收用叩胞姐之丈夫:称故收用叩母之姐夫:称故府老大人收用姨侄叩母之姐妹:称故府老孺人收用姨侄叩妻之父:称故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婿叩妻之伯爷:称伯故伯岳考公讳老大人收用侄婿叩妻之伯娘:故伯岳妣母讳氏老孺人收用侄婿叩妻之祖父:故内祖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孙婿叩妻之姐夫:故襟兄收用襟弟叩妻之姐姐:故姨姐府氏收用弟叩祖母之姨侄:故姨表爷公讳老大人收用表侄叩母之姨侄:故姨表兄收用姨之舅娘:内表母舅老大人收用外侄婿妻之表兄:内表兄收用弟乾爹:故寄父考老大人收用寄男叩乾爹之父亲: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孙男叩乾爹之岳父: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乾爹之子:故寄兄收用寄弟叩妻之保爷:故寄岳考老大人收用寄子婿后父:故老大人收用继男叩后母:故老孺人收用继男叩的儿子与小妈:故妾母老孺人收用孝嫡男小妈的儿子与:故老孺人收用孝庶男:故府氏收用孝奶男丈夫:故收用荆室叩妻:故收用为夫具朋友:故彦兄收用世弟叩:故庚兄收用庚弟叩后夫与前夫:故同绿收用同绿弟公讳:老大人收用世侄叩手艺与师父:故恩师老大人收用孝叩拜把弟兄:故血兄收用血弟道士与老师:金羽化法师大真人收用异族化纸:故异族收用异族叩伯或叔与侄:故贤侄收用愚伯或叔:故姻兄收用姻兄叩未婚夫与妻:故府妹收用兄与夫:故淑配府无缘兄无缘妹父亲与儿:故幻化亡男反念父翁父与媳妇:故幻化亡女媳反念翁父父亲与女:故夭命亡女反念父岳婿:故贤门亡婿反念岳与父母:故姻尊姻侄叩与之祖:故太姻尊姻内乞丐与:故丐人叩祭祀节气与称谓祭祀节气名称祭祀节气名称新年拜年吃清明拜扫死后百天卒哭端阳蒲节死后一年死后二年腊月岁终死后三年除夕年尽烧灵除灵迁坟迁葬复山复土阴生化纸雨打丧明翁与媳化纸乐散叔与侄化纸青春化纸柳伤或自已生日化纸母难结婚完聚嫁女迂归夫死再嫁再熙妻死再娶妻与夫化纸无依夫与妻化纸失群男孩女孩男方行聘纳采女方受聘许缨自已结婚受室送男方结婚贺仪送女方奁仪祝寿送礼寿敬建房迁居乔迁或菲仪送神化纸让解庆坛化纸庆贺神福立碑化纸竖碑祭祀写袱子书写格式:1、天运年月日祀具故老人收用上今当之期化帛一封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