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于语言发展的利弊

网络语言对于语言发展的利弊
网络语言对于语言发展的利弊

辩论会决赛

正方观点:网络语言有利于语言发展

正方观点分析:

一、关键词语的解释说明

(1)语言: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它存在于运用之中,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因而他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

(2)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具有一般语言的本质,与一般语言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人们用以交流和表达情感的工具,网络语言的特殊性体现在其存在的形式,它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存在的。

(3)发展: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存在

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二、具体论证资料

(1)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到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1.1:必然性——当人类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当网络进入千家入户,当地球人都在网上发表和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时,网络语言出现了,网络语言是语言进入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的产生顺应了时代

的发

信息时代

展、网络时代促成了网络语言的产生。

1.2:合理性——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是合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基础,网络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得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了解、网络语言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

,网络语言为语言的发展创造活当中

不可能抛弃

了越来越多的基础和条件,网络语言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2)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和特性为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正确对待网络网络的利与弊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上网的反面例子,认识到网络的不良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多角度广泛地交流和讨论“上网利与弊”,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遵守文明公约,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围绕话题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畅所欲言。 教学难点:分析、整理和归纳各种观点,学会上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以资料呈现出来,为交流和讨论奠定基础。 对话法:仿效央视“焦点访谈”的形式,通过主持(教师)、观众(学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自然而然地引出相关话题,并使学生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畅所欲言。 讨论法:集中围绕话题进行讨论或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背景: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教育也在发生重大变革,自网络诞生以来,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是,网络正以非同寻常、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改变人类历史和生存方式的新生事物,其“双刃剑”的作用是明显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信息滚滚而来,永不枯竭而又丰富多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面对不可阻挡的中小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收集“上网利与弊”的相关资料,能够结合自己谈谈对上网利与弊的看法。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上网利弊的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 主持:当你坐在电脑前你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观众:上网 主持;同学们上网最喜欢做什么? 观众:聊天、看新闻、发电子邮件、查找资料等。 主持:上网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影响呢? (二)、开展讨论调查 观众A: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还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提高了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即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的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 观众B: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我们如果学习中有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同学、老师讨论解决。 观众C: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 观众D: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上网聊聊天、玩一些游戏,可以把一天比较紧张的大脑放轻松一下。玩游戏,对于熟悉计算机,了解新技术以及对他将来的发展都很有意义。 主持:同学生都谈得很好,那么上网难道就没有负面影响了吗,展示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后精神异常的图片。 观众A:过多的上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卡耐基和他的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

(对网络语言的看法)英文写作

Internet slang terms such as "frogs", for ugly men, "dinosaurs",for ugly women, and "PK", for competition, are now forbidden in Shanghai's official documents, news broadcasts and textbooks. The public holds different views toward the regulation. What's your opinion? Write an essay of 250 words on the following topic: In the second part, state two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view. Should We Ban Internet Slang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 that we frequently read the words in the newspapers or on the Internet such as “dinosaurs” for ugly women, and “PK” for competition. Whether to allow or forbid these terms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s the ban is introduced in Shanghai because these words are now forbidden in Shanghai’s official documents. From where I stand, I am delighted to witness the appearance of such a revolutionary regulation. Internet slang should not be banned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Firstly, the use of Internet slang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will have a bad effect on the standard u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language has its own beauty and principles while Internet slangs are too casual and do not acquire these qualities. As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has a wide effect on public, the use of Internet slang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in some respect, seems to encourage people to use Internet slang. As a result, Internet slang will not only be found i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it will be misused in our daily life. Secondly, some internet slangs are from foreign culture and this may have kind of cultural penetration, which we should avoid. One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is that they can be well understood by receivers, this goal, however, will become difficult to reach if Internet slang were used wildly in them.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are the platforms of the government and institution to speak out opinions and propaganda ideas to the public, so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ed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must be of very careful selection. What’s more, in formal documents, to guarantee the strictness and standard ability of the paper, oral expressions are not allowed to use, which also means that Internet slang should not be used neither. To sum up, we should definitely ban internet slangs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We public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our ow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nd carefully selected words used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just like we wouldn’t choose slippers or shorts to attend in a party.

论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论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孙柏转贴自: 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239更新时间:2009-6-17文章录入: admin] 越来越多的人正处在网络文化的新时代当中,而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也随着网络的扩展在一个新的时空里延伸。网络作为语言的一个载体,具有虚拟性、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等不同于传统语言载体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语言生活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相对于我们的真实世界和生活语言,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上用以交流的信息载体,由于其形成环境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带有与网络相适应的鲜明特征。 1、口语化 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书面的,但其实质更接近口语。网民们在网络中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就像是在现实生活中"打电话",它带有口语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语气词的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中语气词的使用随处可见,网民们在一句话的开头或结尾都常会使用语气词,有的时候还是两个语气词叠用。如: "哇噻,终于找到你了!","噢,我就说呢。"语气词的使用在日常口语中也很常见,但网络语言中语气词的使用与之相比似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网上交流少了面对面交流的那一份约束,网络语言常显得更加夸张,就语气词而言,不仅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且还常常在后面跟上类似于"~~~"的符号,用以加强语气。

(2)方言词的大量使用。在网络语言中方言占据了流行的一角,并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网民的亲睐。由于方言在语音、语调和词汇上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字典里很少有标记这一类词汇的文字(有的方言甚至根本没有相应的文字书写形式)。因此,为了达到方言的音响效果,网民们常常利用谐音这一手段造出许多字的"新"用法。如: "麻烦介绍一下撒"(语气词,四川方言),"偶觉得还可以"("我"的意思,港台方言)。网络语言中的方言现象不仅能让操同一方言的使用者倍感亲切,有时还能利用其特殊的语音、语调造成幽默,新奇或是讽刺的效果,如下文中的例子采用谐音,就将方言普通话的腔调模仿的惟妙惟肖,例一: "亲爱滴,偶来了咯~~~",生动地表现了"小情人"间那种"粘乎乎"感觉。 (3)省音现象。网络语言中的省音现象与英语中的连读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英语中的连读只是将两个字的发音连在一起,并不因此减少一个因素。而网络语言中的这种省音现象不仅将两个字的发音连在了一起,还省去了一些因素对音节进行合并。在日常的口头交际中,由于语速过快人们有时会将两个字的音连起来发,听上去像一个字,用书面语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话,通常会还其本来面目,可是在网络语言中,这种现象却被网民们"临摹"下来了,如: "你不要老是酱紫嘛。"--"酱紫"是"这样子"的意思。 2、创造性 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词汇的严谨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运用者的自由,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语出惊人,令人瞠目,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上的创造力。网民们可以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同,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为网民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网民展示个性的文字又丰富了网络语言的空间。网络语言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其独特的语言体式和风格表现在网络语言的词语、数字、字母、图形、音韵和中外语言的内涵延展、脱义和综合转换运用上,表现在句式的简短、倒装、创新和省略上。 (1)完全创新。例如:

网络语言弊大于利

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粗俗泛滥 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但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随处可见。我们通过Google进行搜索,发现包含“T MD(他妈的)”字眼的中文网页有521个,而这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虚拟世界心烦意乱的生活,网络空间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全球范围内城市文化的色情暴力倾向都是网络粗俗语言泛滥的原因。 2、过度流行 流行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度吧。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言规范的词语。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有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现在的孩子开口“286”,闭口“7456”的,甚至在其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例如,气死我乐——气死我了;“气疯” ——“弃轰”等等。对于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打语言基础阶段的孩子及青少年而言,汉语规范只是刚刚接触,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符合规范的,这样就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3、语意模糊 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脑或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那样难以弄懂。比如,在聊天时为了方便,发了个“Y(Why?为什么?)”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你知道对方是否也和你一样弄懂了呢?也许,对方会发一大堆问号回来,问:“这是什么意思?” 4、过度求新 网络语言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BBS 有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牌、电脑告示牌、在线公告牌多种说法;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常常是一种创意还未定型又有一种创意又出现了。这些问题不能不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

互联网消费利弊分析

网络消费利弊的心理分析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消费越来越成为一个流行的消费方式。 网络消费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方便和优惠的同时,也存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弊端。人们在是否选择网络消费作为消费方式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受自己的网络消费心理的影响。例如有的人是热衷于网上消费,经常在现实的店里看好试好想买的商品的型号,然后上网去进行购买;而有的人却是在网上看中自己喜欢的款式型号,而选择到专业的店里去购买。 就人们对于网络消费的心理,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 一、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 消费者之所以选择网络消费,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网络消费的个性化。随着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日趋热烈,很多商家为迎合大众需求,夺得最大利益,纷纷大批量购进低成本单一化的商品。在我们逛街的时候,往往是走进不同家的店门,看到的款式和类型基本大同小异,不能满足现在的青年对个性的需求。这些大同小异的商品,的确能给商家带来大众客户,但人们在选购商品的时候,自我展现的个性就会被人为压抑。而且受着地域性的制约,纵使现在整个消费市场的产品种类丰富,消费者即使想可以做出选择,有这方面的需求,在现实的消费环境中,未必都能得到满足。而网络消费则打消了这些方面的局限,网络市场针对的是遍布各地的消费群体,它以它商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优势,迅速地抓住了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者的心。现在在网上选购商品,消费者只需在搜索栏输入所需产品的关键词,点击之后,大量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出现了,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判断商品,最大程度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 网络消费的便利化和舒适化。互联网的诞生,使得“足不出门知天下事”成为可能,而网络消费则使得宅男宅女成为现实。一方面,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度高的消费者会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省时省事省力,特别是对于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消费品,这点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可支配时间多的人,例如家庭主妇则通过网络购物来消遣时间,寻找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里的孤独感。同样,在某些特定的季节,例如炎炎烈日的夏天,寒风呼啸的冬天,外出购物对于女性消费者而言,都是一种痛苦——晒黑了或者冻伤了,网络消费大多在家选择,商家送货上门,很大程度上给消费者的生活提供帮助,使消费环境舒适自由。 网络消费的价格因素。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低价的诱惑往往会让人怦然心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选择网络消费的很大原因之一。网络消费市场的商家,由于省去了一部分不必要的开支和直接的购货渠道,价格一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时效性 很好很强大(时间不详):最初来源据称源自马克思在1845写成得重要著作Theses on Feuerbach 《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中有提到工人阶级在兴登,卡瓦仑切以及莱茵地区得斗争时说“sehr gut, sehr beeindruckend, sehr harmonisch、”翻译成中文就就是“很好,很深刻,很与谐”。其作为网络语言得使用则最早源自猫扑,其最初使用则有以下几种说法: 1、在猫扑网使用了关键字屏蔽之后,诸如“SB”一类得词汇均无法打出。于就是猫扑得网友便用“NB”来代替原来“SB”得含义,而“NB”得原本含义则使用“很好很强大”一词来代替; 2、在天涯有一位网友在数年之前发表了一个贴子,但无人问津;数年之后,此人自问自答地回复了这个帖子(一说为此人自己都忘记了这贴就是自己发得)。于就是此后跟贴得网友们惊呼:“自挖自坟、自问自答、自娱自乐,很好,很强大”。 很黄很暴力:北京某小学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得一句话,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很傻很天真:出处艳照门,阿娇用于形容自己得话。 斯巴达(2007年上旬):原自电影《这不就是斯巴达》,指进入极端亢奋得脑残状态。 Nice Boat(2007年下旬):原自《school days》最终话停播事件,属于广义形容词,也可扩展为“Nice XXX”。 失态(2007年末):原自《高达00》第十话中某人台词:“这就是何等得失态”,属于广义动词,也写作“师太”“湿态”。 回老家结婚(2008年春):在很多影视作品及ACG得场景都有类似得语句,但就是通常说出此话得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而将此话发扬光大得则就是龙之塔(ドルアーガの塔~the Aegis of URUK~),此句共出现于第一集8分50秒及13 分55秒(SOSG字幕组)、、、说出此话之人果然下一幕立马挂掉,真可谓就是禁句啊!此话现在更多就是用来表达对现实情况得无可奈何。 打酱油(2008年夏):源自广东电视台得某次采访。被问及对艳照门得瞧法时,受访人得回答“我只就是出来打酱油得”,现在在网上一般用来代替“路过”用来进行快速回复。 兰州烧饼(2008-5-20):一位网名叫“毒死狗熊”得百度吧友在魔兽世界贴吧发帖子问"LZSB"就是什么意思,另一位百度吧友回复了四个字“兰州烧饼”成此典故,之后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新生词语。

认识网络语言特点,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赵才贤

认识网络语言特点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刘长春 [内容摘要]:电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互动方式,网络中的互动通过书面符号的使用得以实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使用惯例的改变和创新。传统书面语言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以一定形态存在的物质载体。书写工具和物质载体的改变可以导致语言书面符号的形体变化和人们书写方式、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传统的面对面互动在网络上得以改变。网络互动成为一种新兴的不容忽视的互动方式,作为互动媒介的网络语言的运用很有特色,然而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本文将从自己对网络的了解方面来谈谈对网络语言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形成原因类型态度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短信息、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以汉语为母语的网民所使用的网络语言。

主要包括网络聊天语言,如聊天软件OICQ、聊天室等网络聊天场所中使用的语言,还包括网络原创文学即运用电脑书写并首先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的文学作品,如虚拟论坛、电子公告版(BBS)等版块上所发的文章使用的语言。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公鸡、酒屋、东东、酱紫、瘟都死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我们暂且可以称它为“网语”。 网语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简而言之,网语其实就是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来表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网语的特点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沟通方便.。 一、网语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在网络语言中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规律,但事实上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有叠加,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上网费用了。 (二)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年轻人特有的激情、时尚、追求特立独行了年轻人用以自我表达的方式,这使得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积极创作网语,这也是网络语言具有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和频繁,网民创造使用者张扬他们个性和魅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主要分为四类:数字类、字母类、文字类、符号类。新奇求异性、不稳定性和交际省力原则是它们的主要特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网民群体的更新,新的网络流行语又将产生和被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起源类型特征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人类传播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传播时代。那些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思维灵活,喜欢新事物,冲上创新,不断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生动活泼的新词,这些词在网络聊天中被网民们约定俗成后广泛流传,我们称其为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上所用的常用词语,如神马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网络流行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语言词汇库的扩展,是那些在日常应用着的语汇库中不存在的,首先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词语,或者是在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词。网络流行语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风向标的作用。 一.产生群体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 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但主要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数量为12499块/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33.0%,排名迅速上升,仅次于美国、巴西。② 网民中青壮年比例较高,从用户职业上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他们活跃在网络上,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年轻、有知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反叛精神。他们在网络上显示了其特有的智慧和才情。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一)数字部分,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组合排列产生新的诙谐活泼充满情趣的意义,大多数是运用汉字外文的谐音,或者通过特别的数字组合表达某种意义。(二)字母部分,通过字母组合利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或者英文单词的字母大写或读音的谐音来表达某种含义。 (三)文字部分,它们是由汉字构成的新词或原有的词汇附加了新的意义。(四)符号部分,陈原《社会语言学》:“表示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特殊情景,不能或不满足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来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③ 数字类、字母类、符号类范围相对文字类范围比较小,三者举例如下:9494=就是就是596=我走了(数字谐音) BS=鄙视GGMM=哥哥妹妹(汉字首字母缩写) :-D=笑O(∩_∩)O哈哈~=哈哈(通过组合符号、字母等形成新的表情)

网络语言利与弊

网络语言的益处 第一,网络语言形象生动诙谐、贴近生活,符合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当前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普遍性有利于促进中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在交往中显得更为亲切与有趣,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与负担中找出一些可爱的因素,使中学生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 第二,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是时代的主题,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过程无不是创新的体现,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都显示出创新的元素。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创新媒体传播的手段,借助网络快捷的信息平台,更大范围的传递信息,有利于扩大影响,引发更多的社会关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创作灵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有利于增强关注社会的敏感性,掌握最新信息,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句网络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定层次的社会现实与新闻信息。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自然会对与网络语言本身相关的新闻事实进行了解与关注,借助网络语言,针砭现实中一切不足与弊端,这有利于中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增长见识,关注国家大事,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 第四,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有利于培养开放心态,养成包容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发展。网络语言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构词语言上使用了谐音、相关及多种语言整合,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首先是接受这种多元的构词模式,这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开放的心态,有利于养成包容的个性品质。 最后,网络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2、网络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促进文化的丰富性。大学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往往会开动脑筋创造一些有意思的词语。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提升他们的创造性。对于社会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社会的文化。据统计,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2002年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就增收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条,像“CEO、因特网、作秀、熊市、牛市、炒作”等在约定俗成后已为人们接受的词都在其中。 3、网络语言直观形象,随意性强。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注入不同地域的风俗与文化,我们在使用它们时,同时也能学习到不少有用的东西。而且,使用时,在网络提供给我们这样的开阔视野的条件下,有时候能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创造出一些个性比较强的辞藻,有利于他们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开发自己的创造力。表达手段的丰富,即能传递微妙的感觉,又能增强语言表现能力。 4、使用网络语言同时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大部分人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能使用有趣的词语,往往能取得幽默的的效果,对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他们会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进行发泄,既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又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互联网发展的利与弊

互联网发展的利与弊 “对于市民们,上网意味着获得多重身份;你的网络身份成为你的真实身份,”施密特说。“互联网上缺乏删除按钮,因此这将成为重大的挑战。不仅是在于你说过和写过什么,还包括你访问过的网站,在网上做了什么或者分享了什么。对于在公众眼皮底下的任何人,他们将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负责。”其主要有:翻翻新闻、看看电视、打开网络,关于“中学生上网利弊”的报道可真是铺天盖地。而且,对青少年学生上网这一行为,基本上是批评指责的声音居多,发表评论的都是些学者、父母、长辈,得出的结论清一色“弊多利少,不上为好”。 可是,我以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俗语用在这里并不科学。有些事还是当事人才说得清楚的。再说,政治老师也教导过我们,看问题必须用辨证的观点。那么,中学生上网是利多还是弊多呢?现在就请让作为中学生的我来谈谈我们这个群体上网的弊与利吧。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先举两个例子。 阿弊(化名)是我一个表姑的儿子,学习成绩很不好,却整天沉迷于上网,他的生活可以说是三点一线:网吧、家里、学校。2012年中考期间连中午都是在网吧里“休息”的。结果当然是与我们县仅有的两所高中无缘。通过关系,他父亲送他到市里一所技术学校读中专,图的是日后有一技之长服务社会同时养活自己。据说那里是一座网吧比酒吧还要多的城市。好家伙,这对于阿弊来说,整个是掉进“人间天堂”。虽然那所技校管理也算严格,但办法总比规定多,阿弊仍

然旧习不改,整天泡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里。他在技校里的各方面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一学期惟一的收获就是他父亲熟识了他的班主任老师,因为阿弊的父亲半年内去了六趟市里,每次都是在阿弊同学的指点下在网吧找到他的宝贝儿子。第二学期更加荒唐,开学都三个礼拜了,学校还不见早已去市里的阿弊前往报到。接到班主任电话的同时,已经闻到点味道的阿弊父亲已经坐上开往市里的班车。结局是,阿弊的父亲直接从“人间天堂”把他带回老家。现在阿弊便过起靠打零工生活的日子。为了不让他在社会上“混坏”,无奈的父亲为他购置电脑,允许他没日没夜地上网玩游戏。不这样还能怎样?套句大人的话,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说说阿利(化名)的事情。阿利是我们这届学生中的佼佼者,按大人们的表述是:榜样、楷模。从小学开始,阿利的学习成绩就总是名列年段前茅。然而,据我了解,阿利就是一名网络爱好者,平均每天上网一个半小时,在省市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竞赛中经常获得优异成绩。他还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并掌握许多关于古井、军事等方面的知识,赢得有关专家的好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阿利总是被冠以“天才”的昵称。上个月因为考试成绩一向优秀和综合素质良好被市县教育管理部门定为市里定位破格录取的候选人,是此次“中举”的惟一一位应届初中毕业生。 诚然,上述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明显都较为极端,无法因此对学生上网的利弊作出直观判断。但至少可以说明,我们中学生上网不是简单的“弊大于利或利大于弊”可以一句话定乾坤的。针对“中学生上

网络语言特点

精选文档 网络语言特点: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 一句话一段,句号代替了大部分标点。再就是整体结构混乱,缺乏严谨的构思,还有大量奇特新颖网络语言的出现更是冲击混淆了文学的规范和纯洁。 网络文学要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首要的是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网络写手,采取人们易于接受的手法创出高水准的作品,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内涵,提高作品的品位和底蕴,其次,要加强向传统文学的学习,吸取传统文学中的精华,扬长避短,在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更加大众化,更加贴近生活,有了高水平的作者群,有了较稳定的读者群,网络文学就能长盛不衰。 与两千多年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只是一个尚在襁褓中啼哭不止的新生儿。它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悉心的照料和呵护,积极的扶持和引导。让我们大家为这个新生的事物鼓与呼。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化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网络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词素的组成是以字词为主,越来越多的英文字母和数字还有少量图形加入其中。 除了汉语中原有的词语外,大量的新兴字词参与其中。同时网络也演变了一些词义,或扩大或转移,或变化其情感色彩。这些词语都是新兴网络语言中的重要生力军,若不懂得这些词语,那就成了网络中的文盲——网盲了。如“这样子”被说成“酱紫”,不说“版主”说“斑竹”;“555”是哭的意思,“886”代表再见,这些大多都是与汉语的发音相似引申而来的;还有BBS、BLOG、PK(VS的升级版)等大量的英文缩写或音译词;除此之外还有用:-)表示微笑,用*()*表示脸红等。 二.由网络人群新创或约定俗成。 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寄生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Chat里经常能出现“恐龙、美眉、霉女、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专业”词汇。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eng3声松2声,意为“竭尽”),等等。 三.网络语言一直在不停的丰富和淘汰中发展着。 如果留意和总结一下近几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词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 网络语言的类型总结: 数字型:一般是谐音,例如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555~~~~`=呜呜呜(哭泣声,也是阿则最喜欢用的一个符号);886=拜拜了;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谭绍芬 0134 赵丽泉 0123 胡莉 0131 赵欢 0114 龚雪 0233 标题: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三.调查过程安排 四.调查问卷设计 五.调查分析 六.调查总结 附:1.人员工作安排 2.经费预算 一.调查背景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刺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的语言文字。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比如“打酱油”,“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词只有几个字,但这些词语后面却深刻反映了某种社会想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刺不断的传递和释放。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目的:了解现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识、了解和使用状况以及他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所持以的态度。 意义:通过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推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进而分析和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 .调查过程安排 四.调查问卷设计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研究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问卷,希望您能认真作答,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调查.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完成这份问卷调查,祝生活愉快! 性别: A.男 B.女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学校:(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1 你经常上网吗? A天天上B经常上C偶尔上D几乎不上 2上网时你会关注网络流行语吗? A非常关注B关注C偶尔关注D没兴趣 3通过网络了解流行语的渠道(多选) A论坛,贴吧B新闻网站C即时通讯(QQ,MSN) D博客E其他 4你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A很了解,一看就懂B比较了解,知道大部分C不是很懂,会一点点 D完全不懂 5你对下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是? 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完全不用 A.给力①②③ B.你懂的①②③ C.我是来打酱油的①②③ D.羡慕,嫉妒,恨①②③ E.坑爹①②③ F.神马都是浮云①②③ G.我勒个去①②③ H.我爸是李刚①②③ I.___的人,你伤不起①②③6你听到某个人说这些网络流行语,你觉得他\她...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1)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语言的利弊是当下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本文运用唯物辩证 法原理中矛盾的观点来看待网络语言,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分析其利与弊。【关键词】:网络语言;利与弊;一分为二;矛盾;对立统一 随着网络的普及,它的衍生物一一网络语言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言语交流……很多人 对网络语言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中国的汉语语言的规范与发展,尤其是对中国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交流、语言文字的表达、书写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一种现象的产生与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它的存在?下面我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网络语言的出现这一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优势 1、标新立异、耳目一新 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通过把 字母、数字、文字重组、强拆而达到令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前 者如“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这些词语在网络中已司空见惯了。后者如“难过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常采用港式语法的说法。 2、简单明快,拒绝规范 在日常的书写表达,我们通常都需要用很多的词语才能把我们的意思表达清楚,而网络语言就克服了这个毛病,毕竟在网上聊天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费用,时间。所以网民们利用计算机键盘上的特殊字符表情达意,以人脸为轮廓,象形的创造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正视、侧视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交际。如:“ A/ ”儼笑)、“ *_人”(挤眉弄眼)、“(@@ )” (童心未泯)、“:一”(高兴)等等。这些可爱又生动的字符组合给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的生气和实在感。 3.张扬个性、反叛传统 网络使用者呈现低龄化、高学历化。这样的人群就决定网络语言张扬个性、反叛传统的特。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