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合集下载

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1、反应热(1)任何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在生成物回到反应物的起始温度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3)焓变是指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

符号:H ∆单位:1kJ mol -⋅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0H ∆<,体系的能量降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吸热反应0H ∆>,体系的能量升高,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在方程式右边标明反应热的符号,数值,单位。

(2)注明反应热的测定条件。

(3)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4)化学计量数仅表示物质的量,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5)当化学计量数加倍,H ∆随之加倍;当反应方向变化时,H ∆随之变号。

4、燃烧热与中和热(1)燃烧热:101kPa 时,1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不同的反应物,燃烧热不同(2)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2H O 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不同反应的中和热大致相同,157.3H kJ mol -∆=-⋅5、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测定强酸强碱温度变化,依据Q cm t =∆算出中和热。

(1)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

(2)不能用弱酸弱碱,因为电离吸热。

(3)使碱液稍稍过量,保证完全被中和。

(4)环形玻璃搅拌棒。

(5)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再读数(6)取三次数据的平均值。

二、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是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总是相同的。

2、依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H ∆与各物质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对应成比例。

3、依据键能计算反应热:反应热等于反应物键能总和与生成物键能总和之差。

4、反应热的比较5、盖斯定律与物质稳定性若为放热反应,则生成物能量较低,生成物稳定;若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能量较低,反应物稳定。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基础知识总结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绪言1、能够导致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引起化学反应的碰撞叫做有效碰撞2、发生有效碰撞的条件:(1)发生碰撞的分子必须有足够高的能量即活化分子(2)分子发生碰撞时必须有合理的取向也就是说,只有活化分子间以取向正确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才能引起化学变化3、活化能是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4、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活化能的大小;活化能的大小决定了活化分子的多少;活化分子的多少决定了有效碰撞次数;有效碰撞次数决定了化学反应速率二、焓变--反应热1、在一定的温度下,一个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

符号:❒H,单位:kJ/mol。

2、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3、△H= E(生成物总能量) -E(反应物总能量)△H=E(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 -E(生成物化学键形成释放的总能量)4、当∆H为“-”即∆H<0时,为放热反应;当∆H为“+”即∆H>0时,为吸热反应5、体系是指所要研究的物质,环境是指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三、热化学方程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要点:(1)要注明温度和压强(250C ,101kPa时不注明)(2)需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g、aq)。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但单位始终为kJ/mol(4)需注明❒H 的“+”与“-”,正逆反应的ΔH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5)❒H的数值与反应方程式中系数对应成比例。

(6)热化学方程式中一律用“=”注意: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与它们的聚集状态有关。

同一物质的气态能量高于液态高于固态。

四、中和热1、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称为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注意:(1)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它们的中和热是相同的,均为57.3 kJ/mol(2)弱酸与弱碱在水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吸热,所以它们的中和热小于57.3 kJ/mol(3)浓的强酸强碱在睡溶液中会稀释放热,所以它们的中和热会大于57.3 kJ/mol(4)中和热的大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3、中和热的测定实验(1)仪器: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 mL)、泡沫塑料或纸条、塑料板或硬纸板(两个孔)、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量筒(50 mL)两个(2)药品: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3)误差分析①如果大烧杯上没有盖硬纸板,所求中和热会偏小②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实验,所求中和热会偏小③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醋酸代替稀盐酸溶液进行实验,所求中和热会偏小④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NaOH溶液进行实验,所求中和热不变⑤反应有沉淀生成会放热,所求中和热会偏大⑥如果实验过程中没有清洗温度计就测下一个溶液,则测得的中和热会偏小五、燃烧热1、概念:25 ℃,在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很全)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很全)

化学选修 4 化学反应与原理章节知识点大全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1)反应热是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一种通常的表现形式。

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光、动能等。

(2)物质本身能量状态越低,物质越稳定,要破坏其组成的化学键需要的能量越多(吸热多);物质本身能量状态越高,越不稳定,要破坏其组成的化学键需要的能量越少(吸热少)2 •焓变(△ 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 (2).单位:kJ/mol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为-"'或厶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 H为“ +或△ 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WC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以H2、COC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 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 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0C、101kPa可不标)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 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 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 概念:25 C,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 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如:S-SQ C-CC2 H2-H20(l)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人教版高中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1—4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1—4章知识点总结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1—4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反应热焓变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H3、单位:kJ·mol-14、规定:吸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燃料的燃烧C+CO2, H2+CuO酸碱中和反应C+H2O金属与酸Ba(OH)2.8H2O+NH4Cl大多数化合反应CaCO3高温分解大多数分解反应小结: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3、反应热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二、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三、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考点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别特别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①一切燃烧反应;②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③酸碱中和反应;④铝热反应;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③等也是吸热反应;④水解反应考点2:反应热计算的依据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ΔH=E生成物-E反应物。

3.根据键能计算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①盖斯定律的主要用途是用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推知相关反应的反应热。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等数学运算,对应ΔH也进行“+”“-”等数学计算。

5.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表达式:___________ 。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图中: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E3,反应热为E1-E2。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 (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 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 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 (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4、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H为“—”或△H<0内能转化为热能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断裂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为“+”或△H>0热能转化为内能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断裂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生石灰和水反应△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晶体Ba(OH)2·8H2O与NH4Cl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1、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3、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4、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5、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6、△H的单位为kJ/mol7、不标气体或沉淀符号三、燃烧热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 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1)反应条件:25△、101kPa(2)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C—CO2(g) H—H2O(l) S—SO2(g)(3)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4)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

高三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清单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H 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3.△H的值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H也要加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课标要求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3、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点精讲1、焓变与反应热;(1)化学反应的外观特征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从外观上看,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发生。

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但是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体现出来,如光能、电能等。

(2)反应热的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

通常用符号Q表示。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

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3)焓变的定义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称为焓变,符号ΔΗ。

ΔΗ=Η(反应产物)—Η(反应物)`为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

如果生成物的焓大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吸热才能进行。

即当Η(生成物)>Η(反应物),ΔΗ>0,反应为吸热反应。

如果生成物的焓小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释放一部分的能量给外界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放热才能进行。

即当Η(生成物)<Η(反应物),ΔΗ<0,反应为放热反应。

(4)反应热和焓变的区别与联系】2、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和能量的变化同时表示出来的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须注意的几点①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

若为放热反应,ΔΗ为“-” ;若为吸热反应,ΔΗ为“+” 。

ΔΗ的单位一般为kJ·mol-1。

②焓变ΔΗ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

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ΔΗ的测定条件。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

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④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焓变ΔΗ不同。

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气体用“g” ,液体用“l” ,固体用“s” ,溶液用“aq” 。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 和“↓” 。

若涉及同素异形体,要注明同素异形体的名称。

⑤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量。

由于ΔΗ与反应完成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Η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Η也要加倍。

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其焓变与正反应的焓变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4)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1)实验原理·将两种反应物加入仪器内并使之迅速混合,测量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值,即可根据溶液的热容C,利用下式计算出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Q。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2)实验注意事项:①作为量热器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

②盐酸和NaOH溶液浓度的配制须准确,且NaOH溶液的浓度须大于盐酸的浓度。

为了使测得的中和热更准确,所用盐酸和NaOH的浓度宜小不宜大,如果浓度偏大,则溶液中阴阳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就大,电离度就会减少,这样酸碱中和时产生的热量势必要用去一部分来补偿未电离分子的离解热,造成较大的误差。

③宜用有分度值的温度计,且测量时尽可能读准,并估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温度的精度。

】(3)实验结论所测得的三次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相同。

(4)实验分析以上溶液中所发生的反应均为H++OH-=H2O。

由于三次实验中所用溶液的体积相同,溶液中 H+和OH-的浓度也是相同的,因此三个反应的反应热也是相同的。

4.中和热(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l)时所释放的热量为中和热。

中和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

(2)注意: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的吸收热等。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与OH-化合生成H2O,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5、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本节知识树!二、燃烧热能源课标要求1、掌握燃烧热的概念2、了解资源、能源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热点问题3、常识性了解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要点精讲1、燃烧热;(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1。

如果是1g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就叫做该物质的热值。

(2)对燃烧热的理解①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并且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其ΔΗ为“-” 或ΔΗ<0。

②25℃,101kPa时,可燃物完全燃烧时,必须生成稳定的化合物。

如果该物质在燃烧时能生成多种燃烧产物,则应该生成不能再燃烧的物质。

如C完全燃烧应生成CO2(g),而生成 CO (g)属于不完全燃烧,所以C的燃烧热应该是生成CO2时的热效应。

(3)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燃烧热是以员1mo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故在其热化学方程式中常出现分数。

(4)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了解化学反应完成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以便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充分利用能源。

2、能源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叫做能源。

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1)能源的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自然能源叫一次能源,如原煤、原油、流过水坝的水等;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获得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各种石油制品、煤气、蒸气、电力、氢能、沼气等。

②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被人们广泛利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

人类采用先进的方法刚开始加以利用的古老能源以及利用先进技术新发展的能源都是新能源,如核聚变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

】③可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可连续再生、永远利用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风能等;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称为非再生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

(2)人类对能源利用的三个时代①柴草能源时代:草木、人力、畜力、大阳、风和水的动力等。

②化石能源时代:煤、石油、天然气。

③多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等。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要有足够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注意:足够的空气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通入量要适当,否则过量的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造成浪费。

扩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工业上常采用固体燃料粉碎或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的方法,从而提高燃料燃烧的效率。

(4)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状况目前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蕴藏有限且不能再生,终将枯竭,且从开采、运输、加工到终端的利用效率都很低。

我们目前使用的最多的燃料,仍是化石燃料,它们都是古代动植物遗体埋在地下经过长时间复杂变化形成的,除含有C、H等元素外,还有少量S、N等元素,它们燃烧产生SO2、氮的氧化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形成酸雨。

此外,煤的不充分燃烧,还产生CO,既造成浪费,也造成污染。

(5)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3、有关燃烧热的计算(1)计算公式:Q放=n(可燃物)×ΔΗ(2)含义:一定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等于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乘以该物质的燃烧热。

(3)应用:“热量值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应相对应)成正比” 进行有关计算。

·(4)应用:“总过程的反应热值等于各分过程反应热之和”进行有关计算。

4、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比较…本节知识树三、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课标要求1、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3、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要点精讲1、盖斯定律(1)盖斯定律的内容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焓变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焓变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律。

(2)特点①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

②反应热总值一定。

(3)意义:有些反应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

应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2、反应热的计算(1)依据①热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相似,可以移项(同时改变正、负号);各项的系数(包括ΔΗ的数值)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②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ΔΗ)相加或相减,从而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③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燃物的物质的量×燃烧热。

注:计算反应热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反应过程,正确进行已知方程式和反应热的加减合并。

(2)计算方法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求解。

①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

②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

③计算准确。

(3)进行反应热计算的注意事项:①反应热数值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改变时,其反应热数值需同时做相同倍数的改变。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反应按所给形式完全进行时的反应热。

③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④用某种物质的燃烧热计算反应放出的总热量时,注意该物质一定要满足完全燃烧且生成稳定的氧化物这一条件。

本节知识树四、本章知识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