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曹操的性格特征

合集下载

浅论《三国演义》曹操的性格特征

浅论《三国演义》曹操的性格特征

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人,中国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从积极的方
面为结束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和军阀混战做了杰出的贡献,曹操治下政治清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打击了地方的士族门阀加强中央权力,奠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暂缓了土地兼并的压力.但是他生性多疑,为人严厉且头顶汉贼大帽,而且曾经有过盗墓,拿人肉充做军粮的丑闻.故历来为中国的文人和传统价值观所唾弃
2.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戎马一生,文治武功可以应受到正面的评价,,他“挟天子以
令诸侯”,官渡之战破袁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叱咤风云,既有安邦治国之能,又有克敌制胜之功,所以后人就评说曹操为“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但是在《三国演义》因作者罗贯中的个人艺术倾向,曹操成为了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开篇就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给曹操进行了定义。

既而塑造出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复杂,最富性格最复杂,思想最矛盾,形象最复杂的文学形象。

3.历史上的曹操本就是个极富特点的人物,为人既奸诈狡猾,又真诚坦率,既豁达大度
又心胸狭隘。

我们姑且不论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奸雄”曹操有什么样的具体细致的差别,仅就一个丰满的文学人物形象而言,罗贯中的刻画是成功的。

虽然在具体的事件上与史实有不小的出入,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三国演义》是经过作者个人艺术化加工的
4.荀彧曾经反对过曹操的合并十四州为九州的建议,据引注的《魏氏春秋》说:“太祖馈
(荀)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荀彧明白曹操不能容己的意思,就饮毒药而死了。

曹操一贯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大政上不容他人有异议的政策,谁是绊脚石,谁就会被毫不留情地“移开”.。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曹操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奸”和“雄”的统一。

文仅就《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性格中的“奸”和“雄”作分析。

关键字:曹操;奸;雄;性格一、曹操性格之“奸”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罗贯中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他奸的一面:奸诈狡猾,虚假伪善。

1、奸诈狡猾曹操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

在小说第四回“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董卓弄权,天下共愤。

曹操欲为天下人除害,先是屈身事卓寻间图之,后向司徒王允借宝刀一口,欲去刺杀董卓。

本来,要杀董卓,一般刀剑即可,曹操却偏要借宝刀,说明他早已为行刺不成准备了退路,其心思之细密,又非常人可及。

当机会来到,他拔出宝刀就要下手时,不料董卓看见拔刀动作,回身而问,吕布又已回到阁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立即跪下,献上宝刀,把事情轻轻遮掩过去。

随即又以试马为名,逃出洛阳,其.奸诈狡猾的本领,确实令人惊叹。

2.虚假伪善曹操把虚情假意用到了极至,对同窗好友亦是如此。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许攸来降”。

官渡大战时,曹操与袁绍二军相持,旧友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然后许攸就问曹操现在有多少存粮啊,曹操回答用一年绰绰有余。

许攸笑说,只怕未必。

曹操又说起码也够半年。

许攸洗刷道:大家都说你曹操奸诈,果然不假。

曹操挨着许攸的耳朵说军中还有一个月用的粮食。

许攸高声大气地说,你的粮食已经没有了。

曹操大惊,你怎么知道?由此可见曹操虚假伪善。

许攸以诚相投,虽曹操表面上热情相迎,但接着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

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好像是曹操的爱才惜才。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安远镇岗初中内容提要:曹操是汉末封建军事割据人物之一,他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

《三国演义》中不仅对有关曹操的历史事件描写得十分详细,而且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很具体。

本文就以曹操的性格、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建树为出发点对曹操的性格特征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曹操性格奸雄复杂《三国演义》的开头冠以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气势非凡,总揽全书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

全书前前后后总共登场了上百个人物,像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张飞的莽撞、赵云的武勇、周瑜的量窄等等人物形象给大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些人物形象都被描写得非常传神,但是从总体上显得略为单一和缺乏质感。

从艺术塑造上看这种比较单一的性格有所欠缺,但放在《三国演义》中却能更好地突出其与之对立的一面,从而刻画出成功的另一形象。

曹操无疑就是罗贯中手中被牺牲的一枚棋子,身处封建主义社会大环境下的作者,其思想上的局限就在书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尊刘抑操”的色彩,他认为只有刘姓子弟才是真正的忧国为民,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是正统的代表。

其它乘势的诸侯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就是叛国的乱臣贼子。

曹操更是“乱臣贼子”的典型,作者既然有心渲染,笔墨就不会吝惜。

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子去描绘曹操,有一种不把其刻画成为一个奸诈多疑,乱臣贼子的黑脸形象就决不罢休的趋向。

通过这样的描写更能突出刘备的正义形象效果,本书也就顺理成章的在这种正反对立下慢慢开展,而对孙权的塑造仅仅成为陪衬。

但恰恰是这种描写使得曹操成为《三国演义》众多人物中最生动,最丰满,最成熟的形象。

看他幼时的恣意放荡;少时的不畏强权,干事正直;中年时的逆天下所不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晚年时的疑心甚重,乱杀忠良。

这些都体现了他极度复杂的性格和异常丰富的情感变化,同时也展示出曹操作为一代“奸雄”的成长历程。

《三国演义》素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之说,它作为一部文学著作,里面掺杂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在内,所以书中曹操就和历史上的曹操有相当大的出入。

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

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

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性格复杂多变,具有多重性,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

一、聪明机智与多疑猜忌曹操的聪明机智是他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善于谋略,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采用了一系列策略,最终击败了袁绍。

然而,他的多疑猜忌也是他的一个致命弱点。

他怀疑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儿子和部下,这使得他在一些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怀疑黄盖投降是诈降,结果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二、慷慨大方与残忍无情曹操的慷慨大方是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他对朋友和部下非常慷慨,经常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然而,他的残忍无情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对待敌人非常残忍,经常采用极端手段,如屠杀和折磨。

例如,在徐州之战中,他因为父亲的死而疯狂报复,屠杀了大量的无辜百姓。

三、爱好文化与压制异己曹操是一个爱好文化的人,他喜欢诗歌和音乐,并且自己也创作了不少诗歌。

他的文化修养使得他能够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投奔。

然而,他的压制异己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对于一些不同意见的人常常采取打压的手段,这使得一些人才流失。

例如,他因为不喜欢孔融的言论而将其杀害,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四、善于用人与嫉贤妒能曹操非常善于用人,他能够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来安排职位,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例如,他任命张辽为合肥的守将,最终取得了合肥之战的胜利。

然而,他的嫉贤妒能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对于一些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常常会感到威胁,并采取打压的手段。

例如,他对于刘备一直不放心,曾试图将其软禁并控制起来。

五、爱国情怀与野心勃勃曹操是一个爱国情怀非常强烈的人,他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并多次表达了自己的忠诚。

然而,他的野心勃勃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渴望成为天下的主宰,并掌握更多的权力。

例如,在赤壁之战后,他并没有放弃对于南方的控制,而是继续发动战争,试图统一南方。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曹操的性格分析

曹操的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里曹操的性格分析?
一、猜忌。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二、奸诈。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

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

先说曹操的奸诈。

三、温情。

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四、狠毒。

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

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五、宽容。

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

六、报复心强。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七、性格矛盾,海纳百川。

曹操性格特征是什么

曹操性格特征是什么

曹操性格特征是什么曹操,字孟德,东汉名将之一,说起曹操这个人物,有着很复杂的性格,那到底曹操性格特征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曹操的性格特征超人的领袖才能:曹操的领袖气质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

曹操具有常人不具备的领导精神,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做到当机立断,从不优柔寡断,这也是领袖必备素质。

曹操刚刚踏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

当宦官弄权,朝政混乱的时候,他表现出不畏权贵的精神,这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该有的力度。

其实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具有强大的企图心与政治抱负以及革命感的领袖人物。

任人为贤:“知人善认,唯才是举”。

曹操用人的原则是重才大于德。

只要有才哪怕你是“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之人,只要你有才都会得到重用,曹操一生中最惊世骇俗的举动,就是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

这可是能一举颠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仅“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

多面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罗贯中设计出来的,已经偏离了真实的历史,《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曹操是一个奸诈、多疑、残忍并且非常自私是一个典型的奸臣,但是也有和历史上曹操有着相似的地方,能慧眼识珠、善于用人、谋略出众,最为可贵的是他遇到有才的人能够做到礼贤下士的精神,因此在三国演义中有人人物他是奸雄。

可以说罗贯中丰富了曹操的人物特点。

曹操的形象,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奸诈的那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死板的叠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候分不清他是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使然。

他的性格的两面性,才使得我们被这个复杂的、模糊的人物特征所吸引。

曹操人物分析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个无法盖棺定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三国演义》曹操的性格特征摘要: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戎马一生,文治武功可以应受到正面的评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破袁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叱咤风云,既有安邦治国之能,又有克敌制胜之功,所以后人就评说曹操为“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但是在《三国演义》因作者罗贯中的个人艺术倾向,曹操成为了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开篇就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给曹操进行了定义。

既而塑造出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复杂,最富性格最复杂,思想最矛盾,形象最复杂的文学形象。

本文仅就《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忠勇正直、雄才大略又奸诈凶残、心胸狭隘的复杂性格进行浅析,全面了解作为文学人物的曹操这一“奸雄”形象。

关键词:曹操复杂矛盾奸雄正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们在感叹于杨隆基先生浑厚的嗓音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厚重的历史的沧桑。

罗贯中先生以这首杨慎的《临江仙》总领《三国演义》的开篇,就奠定了整部小说的感情基调,即沧桑浑厚,气势磅礴。

小说陆续登场了数百位人物,但是大都性格形象单一,聪明如妖的诸葛亮、忠义双全的关羽、勇武忠义的赵云、气量狭小的周瑜等等。

虽然这些人让人记忆深刻,刻画细致入微,仍然让人感觉不够丰满。

不论罗贯中先生出于“尊刘抑曹”的思维还是有意刻画,其都不得不承认,曹操是其在小说中刻画的最丰满,最传神的一个人物。

在罗贯中的笔下,全书对曹操进行了刻意的艺术化深加工,给曹操的性格进行了更加复杂的刻画,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刻画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形象,他既有奸诈、自私、多疑的一面,又有目光远大、机智过人、求贤若渴的雄才大略的一面。

曹操在书中刚一出场,作者就通过许劭对曹操说的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对曹操进行一个总的评价和定性。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曹操是一个正面形象,陈寿在《三国志》中就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①曹操镇压黄军巾起义,逐步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接着实施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实施屯田制,兴修水利;用人唯贤,打破门第观念,网罗重用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巨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历史上的曹操本就是个极富特点的人物,为人既奸诈狡猾,又真诚坦率,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隘。

我们姑且不论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奸雄”曹操有什么样的具体细致的差别,仅就一个丰满的文学人物形象而言,罗贯中的刻画是成功的。

虽然在具体的事件上与史实有不小的出入,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三国演义》是经过作者个人艺术化加工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小说这一事实。

那么,我们就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这个最丰满传神,最复杂矛盾人物,领略一下鲁迅先生评价的“至少是一个英雄”的伟人的独特魅力。

一、忠勇正直与奸诈凶残的矛盾性格六百多年来,中国人提到曹操的第一反应是“白脸”,“奸诈”。

总得表示下愤慨,就如同他们所爱戴的刘备一样。

在历代读者看来是说曹操忠、勇,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说是哗众取宠,牵强附会的。

但是事实上,在《三国演义》这部“曹操的谤书”中,对曹操的勇敢品质,着墨很多,也极具说服力。

如在小说的第四回“谋董贼孟德献刀”,写曹操在王允家谋划刺杀董卓,在众大臣因担忧社稷难保,而痛哭时,仅仅只是骁骑校尉的“小官”曹操大笑,并自荐愿意冒死刺杀董卓:“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既而取司徒王允七宝刀,赶赴董府献刀刺董。

最后虽然失败,但是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本意还是在肯定曹操的勇敢。

作者叙述这样一件刺杀之事显然是在对曹操做出正面的肯定,虽然诸如刘备,孙权等也是勇敢之人,但敢做刺客的,应该是这三人中独属曹操所具备的“孤胆”。

书中不仅通过这一点展示曹操的勇敢,随后曹操进行的一系列战役中,曹也是“自来征战,一身当先”“我不自往,谁肯向前”。

正因为如此,曹操才能在军阀混战中,屡获胜利,并最终一统北方。

作者如此描绘曹操,应该是含有发自内心的敬意的,用颇多的笔触来描写和赞美曹操的勇敢风采,是让读者看到曹操是充分具备无可睥睨的气概的。

正如元人宋无所称赞的“奸雄睥睨鼎终移”。

不管是历史还是文学人物,虽然是地主阶级代表,曹操也算是一个忠勇的人物。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献帝被董卓劫持回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

”洛阳后,曹操的谋士荀彧献计给曹操:“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

”曹操遂采纳了这一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

有人就此就定义曹操为“大奸”。

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曹操此举也有利于稳定局势,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客观上看,其凭借挟天子令诸侯所获得的这一巨大政治优势实施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实施屯田制,兴修水利;用人唯贤,打破门第观念,网罗重用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巨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有利于其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发展,并且为以后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北方的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恢复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当时的混乱环境下,如果曹操对献帝唯命是从,就是典型的愚忠,因为汉家天子已经无力撑起大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而是在维护汉家天子的统治。

我们再看曹操在《让县自明述志令》一文中表达了他如果放弃权力就会给国家带来严重后果的思想。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却也算不上篡权,还是有功于汉朝,这可以说是对朝廷的“忠”,即维护汉室统治。

虽然在小说中,罗贯中在刻画曹操时加入了个人的艺术思想,倾向明显,但是同时也把其形象塑造的更为复杂。

我们讲曹操是具有忠勇与奸诈的矛盾性格,奸诈的曹操在小说中的具体事例是比比皆是,小说第一回就写曹操:“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所以在书中就埋下了他奸诈、凶残的感情基础。

其后,罗先生更是以大量的笔墨去竭力刻画曹操的奸诈凶残:《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写了他攻打衰术.因军中粮尽,军心不稳.竟借粮官之头来稳定军心。

克扣军饷本来是曹操所想,但激起军心动乱之后,却将全部罪责归咎于粮官,这就是“曹操借头”的故事,突出了曹操的残忍与奸诈。

尤其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在小说的第四回,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到吕伯奢家中,吕伯奢是曹操之父的结义兄弟,吕伯奢收留了故人之子。

此时董卓正“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而性格多疑的曹操因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语,担心自己被杀,而杀害了吕伯奢一家。

首先让读者了解到曹操的凶残奸诈的个性。

当陈宫责问他为何如此时,他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政治信条,道出了他的凶残本性,残暴不仁的个性暴露到极点,因此在六百多年来,大家一提到曹操就首先想到这一让人切齿的丑行。

这也成为曹操被唾骂为“奸雄”的重要依据之一。

虽然是曹操所处的时代环境所要求,在众多军阀混战的乱世中不得不凶残,谲诈,狠毒,但是也不能否认在我们后世读者的眼中,曹操确实是够狠辣,凶残,谲诈。

在其后的章节中描写的徐洲屠城、华佗被害、杖杀伏皇后、梦中杀人等情节,都突出地刻画了曹操的阴险、奸诈、残暴和不仁、不义。

这样的刻画更突显出曹操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只有用“乱世之奸雄”这一断言而不能简单冠以“奸绝”一词来评价曹操。

二、求贤若渴与嫉贤妒能的矛盾性格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求贤若渴也被罗贯中给刻画的细致至极,也算是罗贯中对作为统治者的曹操所拥有的惜才爱才的品德的一种歌颂。

作为一个人,都会有成功的愿望,实现自我价值的自我追求,特别是一直以来受儒家思想教化的中国人,这种愿望更为强烈。

但是,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曹操广纳贤才,给那些渴望出人头地的地主阶级中下阶层文人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曹操的求贤若渴我们通过其所写的诗篇中就可见一般,《短歌行》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借此来抒发广纳贤才,求贤若渴以冀成其大业的决心和霸气。

曹操求贤若渴的表现在小说中可以说很多地方都被作者用浓墨重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对待关羽。

关公辞退,遂引数十骑来见曹操。

操自辕门相接。

关公下马入拜,操慌忙答礼。

关公曰:“败兵之将,深荷不杀之恩。

”曹曰:“素慕云长忠义,今日幸得相见,足慰平生之望。

”·关公曰:“关某若知皇叔所在,虽蹈水火,必往从之——此时恐不及拜辞,伏乞见原。

”操曰:“玄德若在,必从公去;但恐乱军中亡矣。

公且宽心,尚容缉听。

”随后关公即住在许昌,借献帝封偏将军,以客礼待关公,备绫锦及金银器皿想送。

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既而“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

”更赠送千里良驹——赤兔马。

真的可谓极尽能事,以期能收关羽为己用。

虽然罗贯中用后人之诗嘲讽曹操: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曹操确实是爱惜关羽之才,即使关羽离开曹操后,蔡阳想去追杀,曹操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

”既而“斥退蔡阳,不令去追”。

不管后人如何评论曹操用“以权术相驭”①去笼络人心,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

小说中对曹操以宽厚之心,广纳贤才的实例不胜枚举,我们再来看徐晃的归顺:徐晃当先,大叫:“曹操欲劫驾何往!”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

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操即鸣金收军,召谋士议曰:“杨奉、韩暹诚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将也。

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

”后用许褚诈败,终招降徐晃。

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在广纳贤才上真的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

同样的曹操惜才爱才的另一个体现是不吝赞美部下。

如夸奖徐晃:“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孤军兵三十余年,不能及也。

”等等。

可以说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的求贤若渴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极致传神。

作为那个乱世中的一方诸侯,若想虎视天下,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爱惜人才,用人唯贤,唯才是举是必备的素质。

在三国这个混乱的年代,其实是人才济济,深受儒家思想所教育的文人士大夫,都怀着一颗治国平天下的炙热的心,但同时他们又如周瑜口中所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他们都识时务的俊杰,那么就会找有实力和潜力的统治者,以期一展所学,即他们口中所说的“良禽择木而栖”,这就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有非凡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