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史
中医发展历史节点总结汇报

中医发展历史节点总结汇报中医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是中国文化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以下是中医发展历史的重要节点总结:1. 古代原始阶段(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中医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些古老文明的实践,如夏商周时期的神农之术和黄帝内经的初步形成。
2. 完善与发展阶段(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时期,荀子出版了《医经》和《方草》,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许多名医如扁鹊、张仲景等也相继出现。
3. 医学经典阶段(公元220年-公元780年):此时期的中医发展主要集中在经典医书的创作和整理上。
洛阳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以及岐山的《神农本草经》等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经典。
4. 教育与制度化阶段(唐朝、宋朝,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中医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创建了许多医学院校,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试和医学制度。
唐代的《千金方》和宋代的《医学正传》等医书被广泛流传。
5. 对外传播与融合阶段(元朝、明朝,公元1279年-公元1644年):元朝时期,中医开始传至西方世界,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明朝时期,中医与藏医、蒙医等民族医学融合,形成了多样且独特的医学体系。
6. 现代阶段(清朝、20世纪):清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医草药学的集大成者。
随着西方医学的引进和中国近代历史变革,中医逐渐受到挑战和争议。
但中医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民众中的普及和应用广泛。
7. 现代化与国际化阶段(20世纪至今):中医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医药的研究、宣传和应用。
同时,中医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药列为重要医学系统之一。
中医发展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医学思想和技术的进步。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至今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现代发展情况。
1. 起源阶段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根据史书记载,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统治者和医学家。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2. 发展阶段2.1 古代阶段在古代,中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基础。
古代中医的代表性医书有《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2.2 唐宋阶段唐宋时期是中医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医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医学家们对中药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著名的医学家如孙思邈、李时中等在中医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贡献。
2.3 明清阶段明清时期,中医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整理和总结,形成了现代中医的基本框架。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对中药的分类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医学家吴鞠通编纂的《四库全书医部集》是对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和总结。
3. 现代发展情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中医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医学体系。
中医药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应用,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医学疗法之一。
3.1 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提取有效成分、研究药理作用等方法,中医药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的中药制剂和中医诊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为中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2 中医科学研究中医科学研究是推动中医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验证。
中医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建立,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3.3 中医国际化中医的国际化是中医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中医药的发展在古代被整理成了不少经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黄帝内经》和《难经》。
在中国古代,中医医术的发展主要受到一系列重要人物的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帝,他被称为中医学的创始人。
公元前2世纪,一部由扁鹊所著的《黄帝内经》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黄帝内经》包括两部分,即《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讨论病因和诊断,而《灵枢》则侧重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在秦汉时期,中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著名的医学家杨上善编纂了《杨上善医书》,其中介绍了一些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同时,荣誉为“神农氏”之称的神农尝百草,尝试各种植物和动物,鉴别其毒性和药用价值,为后来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医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的孙思邈写了很多中药方剂和医疗方面的书籍,他的主要作品《备急千金要方》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宋朝的华佗被誉为医林传奇,他提出了许多重要医疗理论,如“心气血津液”理论和“病机正邪”理论。
同时,他还发展了针灸治疗的方法,开创了针灸学的新时代。
明清时期,在中医学和中药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
明代著名学者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该书被誉为中医学指南,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的《本草纲目》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草药学著作,它收集了大量的草药,描述了它们的药性和功效。
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中国曾经有过衰退的时期,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医学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的机会。
195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此后,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总的来说,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涵盖了从经典文献的形成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进展。
中医药在中国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与推广,应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可信度,加强对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中医药的繁荣和发展。
中医学发展简史

·
一晋
部
脉王
学 专 著
叔 和 编 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 《我 脉国 经第 》
《部隋
诸 病 源 候 论 》
病 因 病 机 证 候 学
巢 元 方 编 撰 了
专我
著国
—
第
一
·
《最晋
针早
灸的皇
甲针甫
乙 经 》
灸 学 专 著
谧 编 撰 了 我
—
国
·
开全可要唐
中书称方
国。我》孙
医 学 伦 理 学 之 先 河
他 对 医 德 的 论 述 ,
王 清 任
李时珍
收载药物1892种, 附方1万多帖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 的飞越
民国时期 中医学的发展处于低谷。西方医学迅速传播, 国民党政府试图扼杀中医,中医学面临着生存危机。由于 中医学自身不容忽视的医疗价值和大批仁人志士的奋力抗 争,她得以顽强生存下来。
中西医汇通:在抗争“废止中医”的同时,学习西医,形 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国 第 一 部 医 学 百 科
和 《 千 金 翼 方 》 ,
思 邈 编 撰 了 《 千 金
·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四个特点: • 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 • 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
人材的最高机构; • 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 • 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了许多学派。
THANKS
5 .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
一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总结归 纳,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
二形成了著名的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有温病四大 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 《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温热经纬》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中医药在保护人民健康、治疗疾病、推动医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中医药发展的一些重要大事记。
1. 公元前2600年左右:《黄帝内经》问世。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系统阐述了中医药基本理论和诊治方法。
2. 公元前1046年:《神农本草经》问世。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记载了数百种草药的性能和功效。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草药资源得到广泛利用,同时加强了医药学科的研究。
4. 公元前1世纪:张仲景创作《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本书总结了数百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成为后来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础。
5. 公元3世纪:华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医家之一,他对外科手术和针灸疗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6. 公元5世纪:道教养生学派兴起,强调保持身心平衡、预防疾病,开创了中医药理论中的养生学派。
7. 公元13世纪: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四气调神”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维护健康的重要性。
8. 公元16世纪:李时中编写《千金方》,总结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和草药应用方法,并开创了中医药方剂学的研究。
9. 1929年:中医药科班制度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医药专业教育的体系化和正规化。
1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11. 1956年: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確立。
通过编写《中医药理论演绎》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
12.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的现代化建设。
制定了中医药事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13. 2004年:中医药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14. 2005年:国家卫生部设立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奖”,以表彰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的发展史自古以来,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成为了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原始社会中医药自原始社会开始,中医药就开始了它的历史。
当时人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利用各种天然植物、动物来治疗疾病。
对于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的认识虽然不是很深刻,但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周朝中医药周朝是中医药的萌芽时期,人们开始探索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并提出了“经络论”、“五脏论”、“六腑论”等经典理论。
在草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草药开始被用作治疗疾病。
三、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对中医药进行了研究。
其中,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在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汉朝中医药汉朝是中国中医药传统的重要时期,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和肘部曲张、拔罐、针灸等疗法。
五、唐宋时期中医药唐宋时期是中国中医药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岑仲勉编撰的《备急千金要方》综合了前代的中医经验,并增加了许多药方。
宋代苏东坡对中医药的研究贡献巨大,他不仅整理了中医药的药物系统,而且获取了大量的经络、腧穴的知识,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六、明清时期中医药明清时期是中国中医药的成熟阶段,明代李时中彻底破除了“察脉断症”一说,并将“气血津液”理论引入了中医诊疗中。
清代针灸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王希孟的《针灸甲乙经》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
总体来讲,中医药的发展历程里充满了匠心、经验、智慧和文化的积累,对世界医学史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中药传统在大千世界中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引言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中医的起源、发展、现状等方面,对中医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一、中医的起源1.1 传统医学的雏形- 早期的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 起初,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探索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1.2 黄帝内经的诞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
- 黄帝内经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1.3 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
-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的发展2.1 隋唐时期的繁荣- 隋唐时期,中医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医学院校相继建立。
- 隋唐时期的医学家陆续出现,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2.2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
- 这一时期的医学家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2.3 西医的传入与中医的转型-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 在西医的影响下,中医经历了一次转型,吸收了一些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现代中医学的雏形。
三、中医的现状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当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 国家对中医药的保护、研究和推广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3.2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可和采用中医药。
- 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不断加强,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3 科技的应用与创新- 科技的进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中医药科技的应用与创新,推动了中医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中医的临床疗效。
四、中医的挑战与机遇4.1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中医发展面临着传统经典的传承与现代科技的创新之间的平衡问题。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远古时期: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
时,人们开始通过食疗和简单的草药来治疗疾病。
《山海经》等古籍中有关于草药的记载,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医药知识。
2.春秋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开始形成系
统。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标志
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涵盖了经络、脏
腑、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
3.汉朝至隋唐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医药学的发展黄金
时期。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重要医学
文献的编纂,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医学教育和官方医疗体系开始形成。
4.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
特别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药
物的分类和应用作了系统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
5.近现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医的引
入,中医药文化经历了挑战。
但在20世纪中叶,中
医药得到了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始现代化的
转型,与西医并存。
6.现代发展:当代中医药在保持传统理论和实践的基
础上,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创
新发展。
中医药现已成为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其
理念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
究。
整体来看,中医药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医学宝库的重要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昌 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 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 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1
门(据今核实为1,048门),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
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教 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 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 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 的创举。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 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 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 下来的。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 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 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 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 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 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 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 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 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 详尽而科学。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 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 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中医基本特点
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 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 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 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 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 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 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 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 免疫学的先驱。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 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如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非风非 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他指出"戾气"的传染
2
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无论体质强弱,触之皆病。这就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的病邪 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 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 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 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 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 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 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 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 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 必修书。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 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 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 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 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中医基本概念
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后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 静等等。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 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4
因此,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 一的概念。这个概念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 物质和功能,统属为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 属于阴。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 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 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 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 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 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 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 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 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 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 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 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 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 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 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医发展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 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 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 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 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 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 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