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皇权的因素,汉武帝( )A.推行“分封制”B.开创削藩政策C.颁布“推恩令”D.设立行中书省 2 .为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汉武帝在每州设置了()A.御史大夫B.刺史C.司隶校尉D.东厂3 .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汉武帝之董生对策”。

他所说的“董 生”与“对策”是()A .晁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主父偃、“推恩令”D .主父偃、“削藩”4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济南郡一 - 密 高 国 ii //芽一 s.\./ :厂郡口 海一圄---- 州级政区界郡国界)6 .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为由拒绝收下。

这里的“他”是指()A .蒙恬B .主父偃C .霍去病D .王昭君7 .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A.中央集权B.经济发展C.外族入侵D.儒家学说8 .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A .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全部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8 .只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C 消除王国的势力,使诸侯王不再与中央作对D .革除秦朝的一切弊病,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9 .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本课时,同学们对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进 行了讨论,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第一组:捍卫皇权针对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习题 含答案.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习题 含答案.doc

第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点“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西汉初,__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__________。

地方上的__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过程:汉武帝采纳__________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________制定封号;汉武帝又找各种借口__________、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建立__________制度,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作用:中央对__________的控制大大加强。

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

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__________。

2.过程: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家学说立为__________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__________,以儒家的《诗》《__________》《礼》《__________》《春秋》作为教材。

3.作用:__________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盐铁专卖1.背景: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重要的__________命脉。

2.经过: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__;还在全国各地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__________物价。

213.作用:使国家的__________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知识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后练习题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某部电视剧的开篇序幕中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请问,这里的“他”指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成吉思汗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 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巩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3.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其主要的目的是 ( )A.实现民族和解B.发现和推荐人才C.加强中央集权D.巩固边疆地区4.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 ) A.颁布“推恩令”B.设西域都护府C.加强监察制度D.推行儒学教育5.西汉时期,王国问题的解决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6.如果你生活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要接受最高学府的儒家教育,必须到( )A.洛阳B.咸阳C.长安D.开封7.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因为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8.汉武帝统治期间,铸造的钱币是( )A.贝B.五铢钱C.半两钱D.交子9.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B.兴办太学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10.“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及其“非常之功”是(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嫘祖发明养蚕缫丝C.李冰修筑都江堰D.屈原创作《离骚》11.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2.近年来,各地儒学学会的成立显示出儒学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 12 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1.为了稳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A.“推恩”B.“无为”C.“焚书坑儒”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王可在讲堂剧中饰演了一个角色,剧情中,他要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

由此能够判断,王可饰演的角色是()A.管仲B.主父偃C.董仲舒D.蒙恬3.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议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文籍特别是与孔子有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民风外,个人的爱好唯恐也是重要一面。

”“大民风”指的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公布推恩令D.确定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4.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今后整个汉代以致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的历史事件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B.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隋唐创办科举制D.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5.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展开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研究活动,以下切合主题的是()①公布“推恩令”②修建驰道,一致车轨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北击匈奴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推恩之令”()A.扩大了汉朝的领土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促使了经济的发展D.推进了思想文化的繁华7.汉武帝为推行“大一统”采纳了很多举措,此中整改财政的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一致钱币、胸怀衡C.国家一致铸币,盐铁官营D.公布推恩令,削弱封国权力8.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主父)偃说上曰:“愿陛命令诸侯得推恩分,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 1)资料一中的“上”是指哪个皇帝?(主父)偃提出什么举措?( 2)“上”公布这项举措的目的不包含()A.稳固一致B.增强中央集权C.保护皇帝威望D.赏赐亲戚资料二在中央,建立司隶校尉,督查和举报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非法行为。

2024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训练课件)

2024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训练课件)
1234
点拨:根据材料中“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
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可知,指秦始皇焚书坑儒;
根据材料中“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
仕途径之中”可知,指汉武帝尊崇儒术。秦始皇和汉武帝
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相同,“禁”和“尊”
的共同目的是统一思想,巩固统治,A正确。秦朝以法治
1234
4. 【2024年1月太原期末改编】正确的政策制度是国家治理 的稳定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 偃说上曰:“……今诸
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 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
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 里……急则阻其强而合
朽而不可校(串钱的绳朽坏以 从以逆(反叛)京师。”
国,震慑臣民,汉代不是,排除B;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
与题干中秦的“禁”和汉的“尊”的内容不符,且“保障
民生”不是共同目的,排除C;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是墨
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的主张,与题干中秦汉在思想领 汉武帝建立察举的选官制度,将通晓儒家经典作为选官的
重要条件;还建立刺史制度,颁布“六条问事”的监察法
12345678
8. 【2024·太原月考】汉高祖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每年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布匹;汉武帝时则组建起强 大的骑兵队伍,多次大举进攻匈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汉武帝时期( A ) A.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B. “和亲”政策已不起作用 C. 重用军事将领卫青、霍去病 D. 匈奴势力衰弱
4. 【2023·朔州期末】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
一。下面史料体现了汉朝政府实施的哪一举措( C )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时练含答案02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时练含答案02

一、选择题1.某班同学开展“小钱币,大历史”小型展览活动,以下这组钱币应归入的展览主题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文化备受打击。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大推动了儒学的发展,虽然两者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不同,但两者本质上都是()A.为了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B.为了排斥其他学派思想文化C.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D.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3.汉初为平定诸侯叛乱,朝廷向富商大贾借钱平叛,有些富商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

为扭转这一局面,汉武帝实行()A.盐铁专卖B.北击匈奴C.“推恩令”D.兴办太学4.汉初,盐铁经营权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汉武帝时期,命令桑弘羊全面推行盐铁官营,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据此可知,盐铁官营有利于()A.改善财政状况B.提高商人地位C.促进农业发展D.促进民族团结5.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共同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大一统国家的构建C.儒学成为主导思想D.重视国家经济建设6.下图反映的主要历史发展趋势是()A.经济逐渐恢复发展B.社会局势日益动荡不安C.儒学占据主导地位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7.“秦皇汉武”是对中国历史做出突出贡献的皇帝。

其中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C.便利了各地交通往来D.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8.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单元主题。

如图横线处应填()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9.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蛋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时练含答案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时练含答案01

一、选择题1.文景之世,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对抗中央的叛乱。

到汉武帝时,为避免这种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分封制B.禅让制C.推恩令D.杯酒释兵权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使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是()A.推恩令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铸币权收归中央D.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3.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两人都曾()A.修筑灵渠B.加强中央集权C.在长安设立太学D.统一文字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西汉时期迫使匈奴单于仓皇逃遁,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A.漠北战役B.马陵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5.“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实施()A.焚书坑儒,尊崇法家B.黄老学说,无为而治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百家争鸣,共同发展6.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旨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

为此,汉武帝()A.设置刺史,监视地方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盐铁专卖,打击商贾D.北击匈奴,开通丝路7.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

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8.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恢复郡县制B.实行休养生息C.颁行推恩令D.设立三省六部9.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说:“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对上述说法解读正确的是,汉武帝时()A.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封建国家B.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C.结束了西汉末年长期的混战D.造就了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10.“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计,把原来的诸侯国割裂成了若干个小国,小国的实力自然不能跟大国比,要对抗中央那就难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

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B.匈奴的威胁C.王国问题D.统治者的腐败2. 下面漫画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下列选项中,该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A.轻徭薄赋——汉景帝B.“推恩令”——汉武帝C.休养生息——汉高祖D.“以德化民”——汉文帝3. 汉武帝时期,身为重臣的主父偃曾提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一提议旨在()A.巩固郡国并行制B.加强中央集权C.强化宗室血缘D.以德治理国家4.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

由此可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出发点是()A.推动教育发展B.促进文化繁荣C.改善儒生地位D.巩固国家统一5. 汉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儒家学说终于取代了道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这表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是()A.政治发展的需要B.诸子学说的流行C.社会经济的发展D.诸侯王势力强大6.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7. 据《史记》记载,“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

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表明,当时()A.官营盐铁积弊严重B.经济政策亟须调整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王国势力不断加强8. 《盐铁论》中记载,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皇权的因素,汉武帝( )A.推行“分封制” B.开创削藩政策C.颁布“推恩令” D.设立行中书省2.为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汉武帝在每州设置了(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司隶校尉 D.东厂3.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汉武帝之董生对策”。

他所说的“董生”与“对策”是()A.晁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主父偃、“推恩令”D.主父偃、“削藩”4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5.假如你是一位收藏家,你收藏了一枚西汉时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应是( )A B C D6.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

这里的“他”是指()A.蒙恬B.主父偃C.霍去病D.王昭君7.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A.中央集权B.经济发展C.外族入侵D.儒家学说8.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A.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全部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B.只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诸侯王不再与中央作对D.革除秦朝的一切弊病,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9.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本课时,同学们对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进行了讨论,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第一组:捍卫皇权针对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

(1)主父偃为皇帝提出了怎样的削弱地方势力的建议?效果怎样?第二组:知识归纳(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活动总结(3)通过探究,你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B3.B4.D5.B6.C7.D8.B二、非选择题9.(1)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

(2)①收归中央②五铢钱③官营④罢黜百家⑤太学⑥卫青(3)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渠道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就是汉高祖。

)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等。

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3、汉武帝大一统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合作探究】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会就不会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年幼不主事,大权旁落,甚至不断进行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的是东汉王朝的衰落。

任何朝代的兴衰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你找到这个规律了吗?巩固练习1、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原因是( )A、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政权B、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C、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D、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汉武帝之董生对策”。

他所说的“董生”与“对策”是( )A、晁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主父偃、“推恩令”D、主父偃、“削藩”3、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在于( )A、压制知识分子B、有区别地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体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4、某同学列出的以下措施中,属于“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措施”的有(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统一度量衡③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④削弱诸侯国势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五板书设计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教材分析:教材中完整展现了汉武帝如何采用巧妙的方法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开创大一统的汉朝。

汉朝的许多措施对后世都有着深远影响:如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700多年等,因而本节课在整个七年级上学期的古代史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后世统治者确立了一种治世的典范。

同时汉朝的统治政策又与秦朝的暴政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让学生在横向对比中形成对历史最基本的判断力,为以后对各个朝代的学习奠定一个正确的价值评判。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盐铁官营、专卖;铸造五铢钱,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渠道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天。

壮士铁马将军剑,旌旗半卷出长安……同学们,当你看英雄的电影、听英雄的故事时,一定会为这些英雄的壮举而倾倒吧!你是否豪情满怀,也想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呢?那么,今天就让你们穿越时空,做一回大汉天子,体会一下大汉天子的智慧、雄心和威严。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推恩令”的实施1.推恩令问题:汉武帝登上皇位时才16岁,大家看看这位年轻的皇帝首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学生1: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

学生2:诸侯王对抗朝廷,企图谋反。

教师:大家说得对,汉武帝继位不久就遇到了王国问题。

当时,势力最大的是梁王,他是汉武帝的叔父,想夺位当皇帝,汉武帝的祖母也非常喜欢梁王,想让他来当皇帝。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该怎么办呢?大家赶快帮忙想想办法吧。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都想了许多方法,那么大家来看一看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生说。

教师:哪位同学能说出汉武帝“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从课本可找出。

学生: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教师: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学生展开讨论作答。

学生:汉朝以前的“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有遭到诸侯的反对,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反而对皇帝感恩戴德。

这样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了,无力与中央抗衡。

教师: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王国问题,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2.刺史制度问题:诸侯国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汉武帝就可以安安稳稳地睡觉了吗?同学们请看教材,汉武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学生阅读教材,熟悉内容,展开讨论作答。

学生:建立刺史制度。

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做的呢?学生: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教师: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们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汉武帝采取这样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就大大加强了。

过渡:通过这些措施,汉武帝实现了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展示: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削弱了诸侯,使他们在实力上不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那么是不是就此能使人们在思想上也服从于中央、听从于皇帝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一下汉朝初年还面临哪些问题呢?学生阅读教材,试说。

学生:汉朝初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