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各城市名称的由来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

嘉兴的历史神马的太遥远了,来看看身边的路名是咋来的想多学点嘉兴历史哦最近在看有关朱彝尊的东西里面有首鸳鸯湖棹歌天宁寺街:传西汉辞赋家严助故宅在此。
唐建为寺院,宋定名天宁寺,曾有宋徽宗题字。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对严助有记载。
精严寺街:古街巷之一。
因寺得名。
寺已废。
精严寺始建于东晋原名灵光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改称精严寺。
太平天国后重建,范围北至今勤俭路,南抵精严寺街,东近少年路,有房舍数百间,为嘉兴近代最大寺庙。
五十年代末逐渐拆除,文革前曾列为县文保单位。
县前街:街在明清时秀水县署前,昔称秀水县前街,后简称今名。
又称直街。
街两侧为唐以来的嘉兴府学,即嘉兴府孔庙。
原有不少石碑,已移人民公园保存。
小西门横街:其西端与环城西路交接处,为嘉兴旧城之小西门。
原名柳岸,习称小西门。
小西门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
唐代小西门一带有爽溪水西寺,相传唐宣宗为太子时曾隐居于此。
这一带是宋嘉禾亭、古月波楼、金鱼池(金鱼院)的遗址(在原地区卫校一带),历史上曾有秀州名酒,名“月波”。
金鱼池是有记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金鱼之地:明嘉靖《赵图记》、宋陆蒙老诗、《方舆胜览》和至元《嘉禾志》等对金鱼池均有记载。
荷花堤:为宋元祐年间知州令狐挺所辟,河面甚阔,广植荷花。
明许恂如《秀州百咏》注文提及。
地名沿用至今。
塔弄:此巷在明前名塔儿弄,沿称数百年。
因巷西段有砖塔,故名。
塔名同官,也作铜官或铜棺,又名孩儿。
初建约在五代或北宋,毁于文革初。
百福弄:百福弄前身为百福坊,1929年图载为百福巷弄。
至元《嘉禾志》将百福坊列入嘉兴府城七十四坊,并指明该坊通天庆观(后来的城隍庙),坊名为“申以百福”之义。
是市区现以宋、元坊名作为街巷名称的少数街巷之一。
天籁里:名虽不古,但独有文化内涵。
原惯称此地为安乐桥1号。
该里地近项家漾,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建有天籁阁,至今著名中外,故用天籁作里名。
项所收藏之珍品,有些仍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
道前街:因街处旧杭嘉湖道台衙门前,故名。
杭州的由来以及各区名称的寓意余杭西湖杭州

杭州的由来以及各区名称的寓意余杭西湖杭州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杭州古称钱唐, 古时“泉水”也叫“钱水”,在还没有“塘”字的时候,“唐”有堤岸、堤防之意,先秦时期钱唐是个海湾,与江海相通,当地居民为了生存下去,拦阻凶猛的大海潮,就建筑了一条海塘,因在“钱水”旁边,故称钱唐。
隋王朝建立后,废郡为州,改钱唐郡置杭州,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因州治设在余杭,故名杭州,这是“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后又改杭州为余杭郡,唐朝年间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又复余杭郡为杭州。
杭州现辖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上城区、下城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十个区。
西湖区位于杭州市区的西部,是西湖龙井茶叶原产地,因西湖得名。
西湖历史悠久,有很多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有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唐,称钱唐湖;一是因湖位于杭城之西,故名西湖,到唐代“西湖”这个称呼被频繁使用,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唐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故西湖之名沿用至今。
拱墅区位于杭州市市区中部,在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杭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因境内有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拱宸桥和商贾云集之地的湖墅地区而得名。
江干区是杭州城市东扩的桥头堡,也是杭州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所在,还是杭州的交通枢纽中心。
“江”字,指的是钱塘江,“干”是“水边”的意思,因江干区位于钱塘江边,所以取名“江干”。
上城区位于杭州市中部偏南,是杭州商贸旅游中心、文创中心,浙江省面积最小、单位GDP最高的城区。
上城区是南宋皇城所在地,南宋皇城居南,习惯以南为上,故划分区域时取名上城区。
下城区位于杭州市老城区中部,和上城区相对应,因地处故南宋皇城北,习惯以南为上、以北为下,而称下城区。
滨江区滨江区位于杭州市南,由高新开发区、滨江区管理体制整合而成。
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因靠近钱塘江故名滨江。
12张地形图,快速了解浙江省各地级市

12张地形图,快速了解浙江省各地级市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因其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古称浙江)而得名。
浙江省面积比较小,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和江苏省差不多。
其中,山地和丘陵约占75%,河流和湖泊约占5%,平地约占20%,因此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浙江省的地形按东西南北中五大方位,大体上可分为六个地形区:浙东丘陵、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浙南山地、浙西丘陵、浙北平原、中部金衢盆地等。
浙江省下辖11个地级市,分别为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衢州、金华、台州、丽水、温州。
杭州市,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皇城所在地,杭州西部是丘陵,东部平原,河湖众多,风景秀丽,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杭州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6853.57平方千米。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和江苏接壤,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因太湖而得名。
湖州古称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素有丝绸之府美誉。
面积约582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300万。
湖州辖两区三县:吴兴区、南浔区、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面积为4275.05平方千米,465.6万人。
嘉兴古称嘉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
嘉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西接天目之水,北望太湖,大运河纵贯境内,处于江河湖海交会之地,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又是鱼米之乡,春秋时期是吴越争霸的风云之地。
现辖2区2县3市: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海盐县、平湖市、桐乡市、海宁市。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等诸多美誉。
绍兴古称会稽县、越州,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
绍兴地处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交接地带,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
全国各地地级市市名的由来

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而得名温州:以温峤岭为名,以其地自温峤以南恒温少寒,故名舟山:因舟山群岛的主岛舟山得名,舟山本岛其“形如舟揖”,故名舟山湖州:因地滨太湖得名嘉兴:三国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以为祥兆,改名禾兴县。
赤乌五年(公元242年)避太子和讳,更名嘉兴县,嘉兴之名由此始。
据《水经·沔水注》:“吴黄龙三年,有嘉禾生卷县,改曰禾兴。
后太子讳和,改为嘉兴。
”此即嘉兴之名的由来。
绍兴: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以年号绍祚中兴之意得名。
绍兴一名自此始衢州:《元和郡县志》卷26衢州:以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
丽水:丽水本名恶溪(今名好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
台州:唐武德五年置海州,次年改称台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盖因天台山为名”)为台州一名之始。
金华:〈玉台新咏〉序云,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
另一说境内有金华山(今长山)得名福建省福州:因州西北福山(今董峰山)为名厦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岛上建筑城堡,号厦门城,寓意大厦之门泉州:“命名取州北主山清源山有孔泉,一名泉山也。
”以山命名漳州:处漳江之畔,因漳水得名龙岩:以境内有龙岩山而得名莆田:统名胜志·福建兴化府志胜》卷4:“旧说邑田多生蒲,故谓之蒲田。
其后以邑时有水患,因去水从莆。
”三明:1956年由三元、明溪二县合并设三明县,取二县首字为名,今市命从县名南平:民国《福建通志》卷2《沿革中》载:“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晋析为延平、宛平,殆取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之意。
”宁德: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城为县,从宁川、感德各取一字定名为宁德江西省南昌:《郡县释名》江西卷上:南昌府“府有南昌山。
寓“昌大南疆”之意九江:九江之名始见于《禹贡》:荆州,“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景德镇:以年号命名萍乡:《元和郡县志》记载:以地多生萍草,因而得名新余:《元和郡县志》卷28袁州新喻县;因渝水为名。
浙江地名由来:省名及简称

浙江地名由来:省名及简称
浙江省,简称“浙”。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
唐肃宗时以浙江以西(长江南)十州置浙江西道节度使;以浙江以东八州置“浙江东道节度使”。
明置“浙江省”以其境内钱塘江旧称得名。
钱塘江,旧称“浙江”,曲折之意。
2015年浙江全省辖11个地级市,3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1个自治县,共9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附: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及驻地一览
杭州市(拱墅区辖9区2县2市)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建德市临安市桐庐县淳安县
宁波市(江东区辖6区2县3市)
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
温州市(鹿城区辖3区6县2市)
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市乐清市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
嘉兴市(南湖区辖2区2县3市)
南湖区秀洲区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嘉善县海盐县
湖州市(吴兴区辖2区3县)
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
绍兴市(越城区3区1县2市)
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
金华市(婺城区辖2区3县4市)
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
衢州市(柯城区辖2区3县1市)
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
舟山市(定海区辖2区2县)
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台州市(椒江区辖3区4县2市)
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临海市玉环县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
丽水市(莲都区辖1区1市6县1自治县)
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义乌名字的背后的故事

义乌名字的背后的故事摘要:一、义乌地名由来的传说1.义乌的名称与历史渊源2.义乌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二、义乌的发展历程1.义乌的商业传统2.义乌市场的崛起与发展3.义乌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三、义乌精神与文化内涵1.义乌人的拼搏精神2.义乌的商业文化3.义乌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四、义乌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义乌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2.义乌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3.义乌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正文:义乌,一个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小城。
义乌地名是如何得来的?这座小城又是如何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让我们一起揭开义乌名字背后的故事。
一、义乌地名由来的传说1.义乌的名称与历史渊源义乌地名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义乌的贤良淑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后来她嫁给了当地一位青年才俊,两人共同创建了一个村庄。
为了纪念这位贤良淑女,村民们把她的名字作为了村名,从此就有了义乌这个地名。
2.义乌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义乌地名除了与历史传说有关外,还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自古以来,义乌就是一块富饶之地,这也为义乌的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义乌的发展历程1.义乌的商业传统义乌的商业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当时,义乌人就开始了以货郎担为生的小商业活动。
他们将当地的土特产运往各地,从中赚取利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氛围。
2.义乌市场的崛起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义乌市场开始崛起。
当地政府积极扶持和发展市场经济,鼓励农民转型为商人。
如今,义乌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前来采购。
3.义乌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义乌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据统计,义乌市场年成交额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产品远销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
义乌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浙江省的二县三市,名字是皇帝亲赐!

浙江省的二县三市,名字是皇帝亲赐!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在地理位置上,浙江省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
在悠久的历史下,其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
其中,对于浙江省的泰顺县、庆元县、县级永康市、绍兴市、宁波市这五个城市,名字都是皇帝亲赐。
泰顺县泰顺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属于温州市。
在历史上,泰顺一直属于温州。
公元1452年,明朝在该地区设县,明代宗赐名“泰顺”,意为“国泰民安,人心归顺”。
明清时期,泰顺县属于浙江温州府。
截至2010年,泰顺县民机达1761.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3.34万人。
庆元县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属于丽水市。
唐朝这一历史阶段,析遂昌县、松阳县置龙泉县,庆元境域属浙江东道括州龙泉县,称松源乡。
南宋时期,宋宁宗赵扩于公元1197年析龙泉县松源乡益以延庆乡之半置县,以自己的年号“庆元”赐名,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彼时,庆元县属两浙东路处州,县治濛洲(今庆元县城松源镇)。
永康市永康,古称丽州,为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
对于永康这个名字,来自于三国时期。
公元245年,东吴皇帝孙权以乌伤县上浦乡置永康县,寓意“永保安康”。
朝建立后,永康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婺州路。
明朝,永康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华府。
截至2010年,县级永康市面积达1049平方公里,人口约为72.35万人。
宁波市宁波,简称甬,副省级市,为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
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宁波曾有明州的称呼,公元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府改称宁波府。
宁波之名沿用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绍兴市最后,绍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关于杭州传统常识知识大全

关于杭州的传统常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余杭名字的由来:余杭这个名字并非起源于汉语,而是音译自百越土著语言。
同样的还有苏州的曾用名姑苏。
在百越地名中,常见地名如姑苏、姑蔑(金衢盆地一带)、余杭、余姚、乌伤(义乌)、乌程(湖州)等,姑、余都是表示“XX之地”的地名前缀。
2. 杭州的城门:杭州原有十座城门,后来因为要修铁路便拆掉了,最早拆掉的是清泰门。
十座城门中,除了庆春门,其余九座的名字都和山水有关。
3. 方言的差异:南宋时,大量中原人迁入杭州,因此,虽然杭州话虽然也属于吴语,但和周边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杭州内部的方言差别也很大,西湖、上城、下城、拱墅、江干五个老城区的人和其他区县的人交流都有困难,甚至相互听不懂。
4. 市辖区名字模仿纽约:杭州有上城区、下城区,纽约也有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
实际上,杭州市辖区的名字就是模仿纽约的,并且也曾有个中城区,管辖范围大概在今天的庆春路以南、清泰街以北的杭州十门之内陆区。
不过,中城区已于1957年撤销。
5. 两县共用一个县城:杭州府以前有两个附郭县,分别是钱塘县和仁和县,两个县都把杭州城作为县城,边界划分是庆春路,钱塘在南边,仁和在北边。
基本上,钱塘县相当于现在的上城区西湖区良渚组团,仁和县相当于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余杭区东半部。
6. 杭州的市花:杭州的市花是桂花,一旦开花了,报纸都要报道的。
本地新闻把荷花开花、桂花开花、梅花开花等都是当做大事情报道的,而杭州人也很乐于观看。
7. 杭州的桥梁:杭州的桥梁非常多,特大桥有20多座,大桥342座,中桥1204座,小桥3251座。
在杭州,随处都能看到河以及伴随而生的桥。
8. 护城河与老城区:杭州其实也有一条护城河,弯弯曲曲绕了大半个杭州。
如果你看到护城河,就意味着进入了杭州老城区范围。
9. 西湖的美景:关于西湖的美景有句描述是“西湖之胜,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夜西湖,夜西湖不如雪西湖”。
这是真的哟!10. 历史上的余杭区治所:上世纪60年代前余杭区治所一直在老余杭,后来才搬到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各(市)县名字的由来杭州市:杭州古称钱唐。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
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上城区:南宋皇城居南,后习惯以南为上,故名。
1949年置上城区。
下城区:1949年建下城区,在故皇城北,以南为上北为下习称得名。
西湖区:以境内有西湖而得名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以濒临钱塘江而得名江干区:因地处钱塘江北岸,故名江干。
拱墅区:以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
萧山区: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
《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余杭区:《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余杭县引《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舟船登陆于此,乃以为名。
建德市:建德县名因封建德侯而来,取建功立德之义。
富阳市:古称富春,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太后郑阿春讳,更名为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
临安市:据《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临安县:“临安山,县取此为名。
”桐庐县:《方舆胜览》卷5建德府《山川》载:桐君山“在桐庐。
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
淳安县:明《嘉靖淳安县志》卷1《风俗》称:“兹邑旧以淳而易安得名”宁波市:宁波古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贸阝、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
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江北区:因地处甬江、余姚江北,故名。
海曙区:因区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海曙楼”而得名。
江东区:因地处奉化江、甬江东岸,故名。
北仑区:因北仑港得名,北仑港是以港中一小岛北仑岛而命名。
镇海区: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建制之始。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望海镇为望海县,未几改为定海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定海县改名镇海县。
鄞州区:据《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奉化县:鄞城“县东五十里。
志云,夏有鄞子国,以赤堇山为名。
堇,草名也,加邑为鄞”。
县以赤堇山为名。
余姚市:《水经·沔水注》:余姚县“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
据《越绝书》卷8载:“越人谓盐曰余。
”余姚亦为古越语地名。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
舜姚姓,故云余姚。
”慈溪市:宋乾道《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水》载:“慈溪县南三十里,与大隐山接,本曰大隐溪。
里有董黯,生后汉时,性笃孝。
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县。
”。
奉化市:据《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宁波府志胜》卷5载:奉化县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
象山县:《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象山县:象山“在县治北,形如伏象,县以此名”。
宁海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宁海县,由于沿海之地饱受海浪不宁之苦,取海静境宁之意。
温州市: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贤宰乡(今永嘉县瓯北镇)。
是为温州建县之始。
公元323年,东晋明帝设永嘉郡,“永嘉”两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
置永嘉郡的同时,郭璞选城址建城,称“斗城”。
相传建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又称“白鹿城”,简称鹿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称“温州”。
取虽隆冬季节仍很温暖,故名温州. 鹿城区:相传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置永嘉郡筑城时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
龙湾区:1984年12月并近郊状元镇、龙湾乡及瓯海县永中镇2村置龙湾区,以境内龙湾乡得名。
瓯海区:温州古称瓯,瓯江口习称瓯海,1981年析原温州市郊5区置瓯海县,1992年3月9日设立瓯海区瑞安市: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县之始,县名罗阳,吴宝鼎三年(268年)被更名安阳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称安固县,清乾隆《浙江通志》卷8《建置》载:“唐天复三年(902)有白鸟栖县之集云阁,以为祥瑞,遂改名瑞安武肃王闻于朝,诏改今名。
”乐清市:传春秋周灵王太子晋乘鹤至箫台山上吹箫,“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以名县。
民国《乐清县志》卷1《邑里志》:“邑取大乐正造士,小成七年,大成九年之义,因名乐成。
”后梁钱氏以避梁祖讳改名乐清。
洞头县:因洞头山(岛)得名。
永嘉县:公元323年,东晋明帝设永嘉郡,“永嘉”两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
民国《永嘉县志》卷2《舆地志·山川》:瓯江“在府城望江门外,一名永宁江,一名永嘉江,一名蜃江”苍南县:因处于玉苍山之南,又由江南(垟)平原,故名。
浙江省最年轻的县。
平阳县:公元283年(晋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
后也称罗阳县。
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五代十国时,吴越王统辖全浙,横阳既平,改名平阳,一直沿袭至今。
1981年析鳌江以南7区1镇另置苍南县。
另《太平寰宇记》卷99温州平阳县:“邑有平阳岭”,故名.文成县: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南田(今属文成县)人,死后追谥“文成”。
县名即由此而来. 泰顺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景泰帝以“国泰民安,民心归顺”之意赐名“泰顺”.嘉兴市: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
战国时,划入楚境。
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
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
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
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
南湖区:以境内有南湖得名.秀洲区:1999年6月,郊区更名时将古秀州的“州”字上加了三点水,称为秀洲区.平湖市:据明天启《平湖县志》载:谓平湖者以治即武原陷为湖处,土脉坟起,坎陷底平,故名.海宁市:《郡县释名》浙江卷上:海宁县“取海涛宁谧之意也.桐乡市:以昔多梧桐,有“梧桐之乡”称号海盐县:《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海盐县“故武原乡,有盐官”。
《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嘉兴府志胜》卷2:“县地广斥,盐田相望,故汉改名海盐。
”嘉善县:清光绪《嘉善县志》卷1:“因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
”湖州市: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吴兴区: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县、归安县合并为吴兴县,吴兴一名由此而来.南浔区:以驻地南浔镇得名.长兴县:乾隆《湖州府志》卷2《城池》载明顾应祥《重修长兴县城记》说:“城始创于吴夫差,厥形长,故邑名长城。
钱缪有国,避朱温庙讳(其父名朱诚),改为长兴。
”安吉县:据《吴兴记》:“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置安吉县。
”德清县:据《郡县释名》浙江卷上:“邑东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则不,故曰余不。
邑临是溪,因名德清。
”绍兴市:绍兴从秦汉时代起,置会稽郡,唐代时称越州,至南宋康王赵构避难南渡,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祚中兴”(绍,即继承,祚,即国统)遂改为绍兴府,这也就是“绍兴”地名的由来。
元代废府为路,明清二代复称绍兴县,今为绍兴市。
越城区:以历史上曾为越国、越州之都城、治所而得名.诸暨市:据梁载言《十道志》:“诸暨县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
”嵊州市:南宋嘉泰《会稽志》卷12嵊县:“东有簟山,南有黄山,西有西白山,为县之秀峰,嵊山在北,乃四山为嵊之义”.上虞市:《水经·渐江水注》载:“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
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
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
”新昌县:又清乾隆《浙江通志》卷24《城池》引《吕光洵修城记》说:“新昌盖剡之东境,梁开平间,析其十三乡为县,以其创建也,因名新云。
”绍兴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以越州为临时首都,题“绍祚中兴”额,升越州为绍兴府;翌年改元为绍兴,绍兴由是得名.金华市:金华又称婺州,春秋时属越国。
秦、汉为乌伤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名东阳,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
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
“金华”这一名字由来相传于金星婺女争华之地。
另一说“金华”这一名字由来于城外南、北对峙的金华山。
婺城区: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婺州,金华为其州治。
今金华改简称婺,由此得名. 金东区:以其位于金华市区东部而得名.义乌市:《水经·渐江水注》载:“《异苑》曰: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
”(此为传说).兰溪市:《东阳记》载:兰溪县治西南6里有兰阴山,“其上多产兰,故名兰阴,以其横截大溪,又名横山大溪,即兰溪也”.永康市:传孙权之母曾来上浦乡进香,祈求“永保安康”,故名永康。
《郡县释名》浙江卷上:永康县“三国吴名,以地有永康溪也.东阳市:《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处州府志胜》卷8:“三国吴宝鼎元年置东阳郡,以其地在金华山之南,谷水之东,因以为名。
”.武义县:《郡县释名》浙江卷上:“时天下郡邑多以武名,始武安、武隆之类。
曰武义者,凯以仍义乌而加武名耶。
”疑武义县名与武则天有关.浦江县:据《太平寰宇记》卷97婺州浦阳县;“浦阳江在县西三十里,县取此江为名。
”磐安县:1936年设大盘山区绥靖专员办事处,驻榉溪;1939年置县,以大盘、安文两地名中取一字音,为“磐石之安”义,命名“磐安县”.衢州市:一说以路通三越(闽越、扬越、吴越)命名。
多数者较为可信。
首先从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义,《尔雅释宫》称“四达谓之衢”。
《楚词.天问》谓九交道之意。
《太玄经》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说。
从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
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为“三衢”,对此,《大明一统专》便作出定论:“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柯城区:以境内有柯城乡得名.衢江区:以衢江而得名.江山市:《郡县释名》浙江卷下:江山县“以邑有江郎山也”.常山县:《元和郡县志》卷26衢州常山县:“因县南有常山为名。
”龙游县:《元和志》:唐改太末县为龙丘,因龙丘山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