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个城市名字的由来
地名来历|江苏各城市名,原来大有来头!

地名来历|江苏各城市名,原来大有来头!“江苏”名称是在清康熙时组建江苏省时取区域南部两个府即江宁府(今南京市)之“江”字和苏州府之“苏”字合成省名。
而江苏十三市地名有的来自地名,有的来自官名,有的来自吉祥语......总之是大有来头!南京历史上,南京一共有过多达44个名字,包括应天,金陵,白下,建业,建康等。
今南京地区的行政设置应以战国时期楚国所设的金陵邑为最早。
从此“金陵”就成为古代南京地区的通用名称。
明朝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下集庆路(当时南京),改称应天府,于1368年称帝于此,逐改应天府为南京,即南方京城。
从此,南京一名正式见于记载了。
无锡“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其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
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东汉献帝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连云港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淮安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
历史上曾时潜运枢纽、盐运要冲,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盐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说说苏州的来历

说说苏州的来历
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
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
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
“姑”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胥”字不常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
蘇”(苏”的繁体字)由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
于是姑胥”就成姑苏”了。
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
今苏州仍有胥江、胥门、姑胥桥等地名。
到了隋代,大批量的郡”升格为州”,苏州所在的吴郡”本要升格吴州”,但已被其他地方用了,所以就采用“苏州”了。
这就是苏州地名的来由。
江苏:无锡地名由来

“⽆锡”这⼀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种说法即现在流⾏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产锡,⾄汉朝锡尽,故名“⽆锡”。
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 “有锡”,东汉初为⽆锡。
这⼀说法见于唐朝陆⽻《惠⼭寺记》,谓:“⼭东峰(按:指惠⼭东峰,即锡⼭),当周秦间⼤产铅锡,⾄汉⽅殚,故创⽆锡县,属会稽。
⾃光武⾄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锡县,属吴郡。
”这⼀说法,历代⽆锡地⽅志都相沿记载。
但清光绪《⽆锡县⾦匮县志》认为:“王莽时⼤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更名,孝顺时锡竭⽽复旧,殆不⾜据。
”
另⼀种说法认为“⽆锡”是古越语地名之⼀。
“⽆”是发语词,⽆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从考证。
这⼀说法是当今⼀些地名学者、语⾔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量地名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实义。
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湮没,但⼀部分却因⽤汉字记录同样的⾳⽽保存下来,后⼈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义,妄加解释。
⼜有学者认为,“⽆锡”是因为⽣活在⽆锡的⼀个古越⼈部落以⼀种“治鸟”为图腾⽽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江苏各个城市名字的由来课件.doc

江苏各个城市名字的由来●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连云港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赣榆秦时置赣榆县。
东海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设东海县。
灌云以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名。
灌南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县。
——————————————————————————————●淮安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楚州隋初置楚州,州府山阳城,后南宋统治者将山阳改为淮安县,有祈求淮地安定之意。
涟水隋朝时,因本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
洪泽此地因洪泽湖而得名。
隋帝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南,一路干旱,经过此湖时喜降大雨,他一时兴起,将此湖该称为洪泽浦,到唐代称洪泽湖。
盱眙秦时,县治设在山上,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
因其境内湖泊串连,古时曾名津湖。
而大小金沟等集镇亦均以金字为首,故1960年设县时,取名为金湖。
————————————————————————————————————●盐城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
江苏省地市名称由来1.南京取南部京城之意...

江苏省地市名称由来1.南京取南部京城之意...江苏省地市名称由来1.南京取南部京城之意,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建都于此,名南京,为得名之始。
南京在春秋时期因城池坚固,名“固城”,又因吴国在此冶炼铜器,又名“冶城”。
越灭吴后,又名“越城”。
楚打败越后,占领了该地建金陵邑,在石头山上筑城,“金陵”一名由此而来。
秦始皇后来改其名为“秣陵”。
三国孙权改为“建业”,意为“建立帝王之业”。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因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此。
加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也是以南京为都,故又称“十朝都会”。
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也是个苦难的城市,历史上经历过四次浩劫。
第一次是南北朝时的侯景之乱(也叫太清之难),书载“千里绝烟,尸骨堆积”。
第二次是1129年金兵攻陷南京,烧杀抢掠,活下来的人不足1/10。
第三次是1864年,南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当时被改称”天京“),被曾国藩的湘军攻破,直杀得血流成河,清人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第四次就是1937年日寇侵华,悍然挑起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军民惨死30多万人,至今日本政府仍以”战争无主体论“为其历史罪行开脱,美化侵略行径,塑造自身是”战争受害者“的国家形象,并将对历史的重构写进了它们的历史和影视中。
2.无锡茶圣陆羽在《游惠山寺记》说,“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
”山东峰即锡山,文中又说,“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因此,山叫锡山,地方叫无锡。
3.徐州上古九州之一,秦朝时为彭城。
《晋书.地理志》载'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除丘以立名'。
又一说因徐戎或徐方而得名。
4.常州因县为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常熟县设常州,故名。
5.苏州古称吴县、吴州,隋朝时改称苏州,因城西有姑苏山。
6.南通古称通州,因地扼江海,路通吴越而得名。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代属、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二行中书省。
明代与同属应天府,直隶。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南、北两个行政公署区,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省,省会。
:以江宁、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省,为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北行署和南行署,后合并恢复省,省名至今未变。
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古称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氏国,称城自始起。
三国时,操迁刺史部于城,城自始称。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江苏13地市名称的由来,你知道吗?

江苏13地市名称的由来,你知道吗?本文导读:南京是我国历史古都之一,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在这里修筑了越城,当时称“范蠡城”。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掉越国,在这里设金陵邑。
“南京”一名始于明。
明初在这里建都。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这里作为“留京”还保留着应天府的建制。
明英宗正统年间,撤销应天府,由于南京的地理位置和曾做过京都的缘故,正式将此命名为南京。
清代称江宁府。
辛亥革命以后,又改称南京,一直沿用至今。
镇江镇江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古时称"润州",京口,镇江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城,镇江最早的地名称作“宜”。
春秋中叶,镇江有了“朱方”之名。
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于是改朱方为“谷阳”。
秦始皇灭六国后,改为丹徒。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丹徒与延陵两县合并而称“延陵”县。
开皇十五年置“注州”,这是镇江又一异名。
直到宋政和三年(公元1139年),才正式称“镇江”,一直沿用至今。
常州常州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古城,古属吴地。
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之子季札受封此地,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并有过毗陵、毗坛、晋陵、长春、武进等名称,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置常州府于常熟县,管理周围县域。
后割常熟县入苏州府,常州府遂移于晋陵,辖晋陵、无锡、义兴(宜兴)、江阴县4县,“常州”之名由此至今从未改变!无锡无锡是我国著名工业、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南部。
“无锡”之名源于汉。
《锡金县志》载:周秦时代,无锡西郊的锡山发现铅锡,附近居民,竞相开采。
故此地原名“有锡”。
至西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就被命名为“无锡”。
这一传说在《东周列国志》中,则被艺术加工成一则动人的故事:战国末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军讨伐楚国,驻军锡山,士兵在埋锅造饭时,掘出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十二个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当地百姓告诉王翦,此地盛产锡,但近年来已逐渐减少。
江苏城市的别称

江苏城市的别称
江苏城市的别称
江苏名称是在清康熙时组建江苏省时取区域南部两个府即江宁府(今南京市)之“江”字和苏州府之“苏”字合成省名。
江苏历史悠久,徐文化,吴文化和徐吴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古文化。
江苏的城市也有很多的美称,主要如下:
南京:越城、石头城、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蒋州、江乘、湖熟、丹阳、归化、升州、西都、江宁、东都、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南京、秦淮、京师、天京
苏州:句吴、吴、阖闾、吴都、姑苏、吴宫、苏台、吴城、吴县、会稽、东楚、泰德、吴郡、茂苑、吴州、吴会、苏州、苏郡、中吴、平江、隆平、阊门、苏城、吴门、东吴、长洲、吴中、吴下、吴苑、金阊
扬州:邗、邗城、广陵、江都、芜城、南兖州、淮南、吴州、杨州、扬州、维扬、淮左名都、竹西、扬城、月亮城、绿扬城郭
徐州:彭城、彭城邑、彭城郡、宋邑、徐国都、徐州、铜山
常州:淹、延陵、毗陵、晋陵、兰陵、中吴、常州、长春、南兰陵、尝州、武进、龙城
无锡:勾吴、梅里、藩离、吴城、黄城、吴墟、无锡、有锡、梁溪、金匮
镇江:宜、朱方、谷阳、丹徒、铁瓮城、子城、京城、徐陵、京江、京口、润州、镇江、南徐州
淮安:淮阴、淮安、山阳、楚州
连云港:人方、东夷、人方国、隅夷、郯子国、东海郡、东海国、琅玡郡、朐县、郁州、海州朐县、海州、瀛洲、朐山县、海宁府、海宁州、连云、新海连市、港城、连云港
宿迁:钟吾国、下相、宿豫、宿迁
泰州:海阳、海陵、亭间、泰州、凤凰城
南通:沙州、壶豆洲、胡逗洲、静海都镇、静海军、静海、通州、通川、紫琅、崇州、崇川、葫芦城、南通
盐城:盐渎、盐城、射阳侯、射州、盐都、建阳、盐州、盐阜、瓢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各个城市名字的由来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更多▲∙设置置顶∙推荐日志∙转为私密日志转载自善人善己转载于2010年06月08日 11:58 阅读(12) 评论(0) 分类:天下杂侃权限: 公开●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连云港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赣榆秦时置赣榆县。
东海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设东海县。
灌云以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名。
灌南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县。
——————————————————————————————●淮安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楚州隋初置楚州,州府山阳城,后南宋统治者将山阳改为淮安县,有祈求淮地安定之意。
涟水隋朝时,因本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
洪泽此地因洪泽湖而得名。
隋帝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南,一路干旱,经过此湖时喜降大雨,他一时兴起,将此湖该称为洪泽浦,到唐代称洪泽湖。
盱眙秦时,县治设在山上,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
金湖因其境内湖泊串连,古时曾名津湖。
而大小金沟等集镇亦均以金字为首,故1960年设县时,取名为金湖。
————————————————————————————————————●盐城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
响水县城设在响水口,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响,在数里之外也能听见水响,所以称响水口。
滨海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阜宁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
射阳1941设此县时,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
后查证历史,统一意见。
原来,公元前201年刘邦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汉时,国除,改为射阳县。
建湖1941年划出分治,名建阳,因与福建建阳同名,1951改为建湖大丰民国,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县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丰”两字得名。
东台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
从东向西看,地势平坦,东台由此得名。
又说,东台即“东泰”,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
——————————————————————————————————●宿迁东晋改为宿豫县,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为宿迁。
宿豫同“宿迁”。
沭阳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
泗阳汉武帝设泗阳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泗洪于1946年成立,历史上称虹乡,虹州,虹县。
——————————————————————————————●扬州“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为古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
仪征宋代,这里曾铸造出四位宋朝远祖皇帝的金像,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造了一座仪真观,并将这里升为真州,此为仪真和真州名称的由来。
清朝时,因为避讳,将仪真改为仪征。
高邮秦在此筑高台,筑邮亭,称秦邮,西汉始建高邮县。
宝应传说,唐上元三年,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宝献于皇上,唐王肃宗视为祥瑞,称此为“定国之宝”,就将上元三年改称宝应元年。
得宝之地也改名宝应县。
江都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来广陵,凭江而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
——————————————————————————————————●泰州南唐时取通泰,安泰之意,升县为州,改称泰州。
兴化五代时,始为兴化县,取“昌盛教化”之意。
泰兴“泰”有“安泰”的含义,“兴”即“兴盛”,含“吉祥”之意,亦说“兴”即“随泰州兴起”的意思。
姜堰原为泰县,后因府治姜堰镇,改名姜堰。
姜堰的由来是:古时一次发洪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现在的姜堰,在这个情况下,一个姓姜的有钱人出钱修一道堤坝,以挡洪水,由此现在的姜堰有了这个名,又名三水,撤县设市时,有说定名姜堰市,有说三水市,最后定名姜堰市。
靖江因靖江地处江海门户,捍卫全吴(现苏南一带),屹然重镇,故名靖江。
————————————————————————————————●南通公元958年建城,《读史方舆纪要》说:“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问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
”后为区别河北通县,改通州为南通。
海安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而名。
如皋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往也;皋者,水边高地也,长江从境南奔腾而过。
如东“如”皋“东”乡。
通州同“南通”。
海门五代后周时,系江海之门户而得名。
启东原为江中沙洲,后渐渐与大陆连接,并日渐向东延伸,启东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
——————————————————————————————————●南京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
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
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
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江宁晋武帝南巡于此,因慨北方战乱频繁而谈曰:“外江无事,宁静如此!”,因之改为江宁县。
江浦建置为县,始于明初。
六合隋开皇四年更为六合,当时,县境内在座六合山,六峰环合,县因山得名。
高淳明初,京师应天府以“地广难治”为由,奏割溧水县南9乡置县,“初拟淳化,钦定高淳”。
——————————————————————————————●常州公元前547年,常州有了第一个名称“延陵”,后有改为尝州、武进等,称之为“常州”,是从隋文帝九年开始的,先前为晋陵,常熟为常州,后常熟县改属苏州,移常州治于晋陵。
武进吴大帝孙权有诏曰以武进之。
为了宣扬武功,改称的。
金坛武则天时,以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更县名为金坛。
溧阳春秋时已有溧阳之名。
————————————————————————————————●苏州隋代始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故别称姑苏。
常熟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虽水旱不能形成灾害,则岁岁多收,故名常熟。
张家港1986设张家港。
太仓欠奉。
昆山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取其形为马鞍山,俗称“昆山”,有“真山如假山”之称。
吴江始建于唐末五代。
————————————————————————————————●无锡无锡命名由来有几种说法,这里举两种:其一,据唐陆羽《惠山寺记》所载,无锡西郊锡山的铅锡矿在周秦之际已经开采,汉初锡矿已告衰落,因此命名无锡。
其二,据《大清一统志》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清,天下安;有锡诊,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
”顺帝乃改为“无锡”。
江阴梁敬帝时,改为江阴,至于何为江阴,应该是由于位于江之阴,即长江南岸的缘故吧。
宜兴晋魏帝为义兴郡,宋帝赵光义登基后,为避讳改为宜兴至今。
●镇江宋朝初年,因地理环境变化,距海口较远,将唐代沿用的镇海军改名为镇江军。
宋徽宗曾统领过镇江军,他称帝后,于1113年将润洲升格为镇江府,从此镇江的名称沿用至今。
丹阳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
句容因其境内有勾曲山(今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因此称句容。
扬中因地处扬子江中得名。
原叫“太平洲”,清朝置“太平厅”,民国改“太平县”,后为避免与浙江、安徽、山西等省“太平县”同名,而改扬中。
丹徒唐《元和郡县志》称:秦始皇东巡时到丹徒县,“初,秦以为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三千人破长陇,故名丹徒”。
古代囚衣赤褐色,称“赭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