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城市地名的由来

合集下载

地理介绍:韩国

地理介绍:韩国
国徽:
国徽公布于1970年7月3日。 国徽中央为一朵盛开的木槿花。木槿花的底色白色象征着和平 与纯洁,黄色象征着繁荣与昌盛。花朵的中央被一幅红蓝阴阳 图代替,它不仅是韩国文化的一个传统象征,而且在此代表着 国家行政与大自然规律的和谐。一条白色饰带环绕着木槿花, 饰带上缝着国名“大韩民国”四字。
国歌:
国花:
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花开时节,木槿树枝会生出许多花苞, 一朵花凋落后,其它的花苞会连续不断地开,开得春意盎然, 春光灿烂。因此,韩国人也叫它“无穷花”。 人口民族编辑
韩国美食
跆拳道
跆拳道是一门韩国格斗术,以其腾空、旋踢脚法而闻 名。跆拳道这个名称来源于韩语的“跆”(指用脚踢 打),“拳”(指用拳击打),“道”(指格斗的艺 术和一种原理)。它由品势(特尔)、搏击、击破、 特技、跆拳舞等五部分内容组成。跆拳道通过竞赛、 品势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 握技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韩国的国歌是《爱国歌》。韩国最早创立的民间报刊《独立新 闻》曾于1896年时刊登了多版本的爱国歌歌词,但当时“爱 国歌”的旋律还未确定。后在大韩帝国时期,爱国歌的旋律被 定为军队曲,称大韩帝国爱国歌。1902年再经修改后大韩帝 国爱国歌,被使用于国家的重要庆典上。大韩民国创立前爱国 歌一直是依照苏格兰民谣“Auld Lang Syne”(中国称《友 谊地久天长》)的旋律而演唱的。但作曲家安益泰(1905 年~1965年)深感不适合拿其它国家的名谣旋律来作自己国 家的国歌曲,于是在1935年重新创作了国歌曲,立刻被当时 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所采用。但直到1945年大韩民国成立前, 国歌仍是以“Auld Lang Syne”版本为主。
韩国传统服饰
朝鲜服是韩国、朝鲜、以及中 国朝鲜族的传统服装,受中国 服饰(特别是明代汉服)其中 朝鲜王朝男子上层服饰几乎是 明代官服的翻版。

韩国首尔

韩国首尔


地 理 环 境
韩国美食
韩 国美 各 环 国 一食 种 境 除 绝也 各 优 了 呢是 样 美 地 韩的, 理
!
牛杂碎汤
酱菜泡饭
鱿如今首尔的经济发展
首尔的经济自20行外向型经济发发展出口加工业, 实现了经济起飞。此外,首尔还大 力发展旅游业,首尔与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各国有 航线相连,各国游客可方便地自由来往首尔与欧 美各国之间。在国内,首尔同釜山、仁川等主要 城市也有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首尔— 仁川线是韩国第一条现代化高速公路。首尔—釜 山高速公路途经水原、天安、大田、龟尾、大邱 和庆州等工业中心城市,标志着韩国在扩建其交 通运输网络使其现代化的努力迈出了重要的一大 步。
远为 在如 围然 了 个 缓 岛宝 占 未朝 列 绕地 。 宽 流 西地 抵鲜 城 着分 城 度 过 海。 %首 达王 年郭 海为 市 在 , 岸这 的尔 汉朝 前, 拔南 沿 半 水 只里 韩所 江都 ,起 北 着 岛 面 有是 国依 之城 这到 两 平 上 宽 汉 来托 滨的 座天 米个 缓 已 公江 说的 。时 城然 左区 的 经 里的 ,地 候 市的 右域 河 是 到 。下 应势 , 还护 的。 谷 难 汉游 该, 城 叫卫 低在 迤 得 江, 算对 市 做作 山城 逦 的 米 自距 是于 的 汉用 和市 铺 一 左 东离 一山 触 阳。 丘的 展 条 右 向朝 块地 角 ,不 陵四 , 大 , 西鲜 风面 还 作过 ,周 自 江 这 缓半 水积 600 80 500 30 400 1000
• 首尔(서울),旧称南京(남경)、汉阳(한 양)、汉城(한성)、京城(경성)。自从1945 年二战结束韩国独立以后,当地民族情绪高涨, 并将其首都改称为首尔(英文为Seoul),韩语是 「首都」或「京城」的意思,就如中国的首都称 为“京”一样。因此,Seoul成为当时韩国国内唯 一没有对应汉字名称的地名。中国大陆早期曾经 根据韩语发音而音译作“苏乌”,但其后跟随其 他华语地区,沿用这个城市在李氏朝鲜时的旧称 “汉城”。然而,其他语言都翻译成“SEOUL” 或类似的发音 。

韩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中国地名

韩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中国地名

韩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中国地名作者:张雨晨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08期“襄阳、江陵、丽水、广州、海南……”你以为你正在环游中国各地?不,你其实是在韩国。

韩国,为什么会和中国有许多重复的地名呢?在韩国人的历史传说中,他们上古的三个国家中,除了最早的檀君朝鲜是神的后裔檀君创建的之外,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由中原人创建的——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纣后逃到朝鲜创建了箕子朝鲜,后来,燕国将领卫满又在楚汉争霸时来到这里创建了卫满朝鲜。

朝鲜半岛在汉朝时甚至直接成为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无力东顾,这里又逐渐被崛起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以及朝鲜半岛南部兴起的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割据。

唐高宗当政时,新罗与唐朝结盟,与唐军一起战胜了来犯的日本。

公元668年,新罗吞并了两个邻居,统一了朝鲜半岛。

在统一之前,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国家就完全照搬了源于秦汉的郡县制。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新罗景德王把境内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全部改为了汉式名称。

无论是那时的新罗,还是后来的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都直接借用过中原王朝的地名,比如,今天的首尔在高丽時叫杨州,虽然这个名字是木字旁的杨,和中国的扬州提手旁的扬字不同,但在《高丽史·地理志》里,说“杨州,别号广陵”,广陵正是唐朝前扬州的古称,足以见得杨州和扬州其实是一回事。

扬州是当时重要的商埠,这里的繁荣,给高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们也给自己的城市,起了相似的名字。

但韩国人真正从中原学到的,不是一个个现成的名字,而是起名的方法。

还拿首尔来举例,在叫杨州之前它曾叫汉阳,因为它在汉水的北面,引用了《春秋》中“水北为阳”的典故。

再如,韩国江原道南部有个地方叫酒泉,与中国西域的酒泉同名。

一开始,这个地方叫酒渊,后来新罗奉唐朝为正朔,所以也学起了中原王朝避讳的习惯,选择用泉字代替唐高祖李渊的“渊”。

类似的例子,还有大邱市原名大丘,为避孔子孔丘的名讳,才改名为大邱。

古朝鲜首都汉阳

古朝鲜首都汉阳

古朝鲜首都汉阳汉阳乃韩国古代地名,朝鲜王朝都城,现为韩国首都所在地。

又称作汉城,后改为首尔。

14-15世纪,高丽政权更迭,李成桂为首的豪族势力取代了王氏高丽,建立了新兴的王朝。

根据新王朝的要求和中原明朝皇帝的认可,新兴的王朝使用了古代半岛上第一个成型国家的名字朝鲜,意思是朝日鲜明之地。

1392年李氏朝鲜王朝建立,1394年即迁都至扬州。

为了表示对于中原汉王朝(不是汉朝)的仰慕和自己的一心向汉的决心....李成桂上书朱元璋,请求将扬州改名为汉城,即英语的hansung。

由于汉城位于汉江北岸,根据河北为阳的风水道理,这座城市又被成为汉阳。

韩国有个大学叫汉阳大学起名也源于此。

历史沿革汉阳在汉代属县境,隶江夏郡,郡治在安陆。

沙羡县原治金口,东晋时迁鲁山(今龟山)却月城。

却月城是汉阳县境内的第一座城堡。

在月湖附近,今汉水人江所经之地,东汉戴监军所筑。

周回180步,高6尺,形如却月,故名,亦名偃月垒。

黄祖为江夏太守时,治石阳,别屯却月城,守沔口。

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孙权派凌统、董袭破黄祖军,屠却月城,城废。

刘表之子刘琦以却月城被屠,又在鲁山之南,凤栖山西,月湖港之东筑鲁山城,并作为江夏郡治。

后吴江夏太守陆吴亦治此。

南朝时齐竟陵太守房僧寄曾守此。

齐张乐祖率数千人助房僧寄,据鲁山城东北近江岸处,以土筑城垒。

后房僧寄等投降梁,城为梁所废,故名梁废城。

梁武帝萧衍在黑山北筑城以守鲁山,名萧公城,系军8所用之版筑上城。

朱衣《萧公城》诗云:鞭驱十万人,版筑飞尘埃。

可见筑城工程之浩大。

606年(隋大业M年)改汉津为汉阳县。

621年(唐武德四年)设沔州,治汉阳,故李白有《沔州泛城南郎官湖》诗。

当时在凤栖山筑汉阳城,周长1072丈(一说1772丈),有8个城门:东有迎春门,南有沙洲门,西有孝感门,北有汉广门,东南有朝天门,西南有汉南门,西北有下汉门,东北有庆和门(一作庆贺门)。

1121年(宋宣和三年)水涨城圮。

嘉定初年,知汉阳军黄于多次上禀两司总帅请筑城,竟未施行。

韩国城市命名和湖北一样,真的是巧合吗?

韩国城市命名和湖北一样,真的是巧合吗?

韩国城市命名和湖北⼀样,真的是巧合吗?
还记得韩国⾸尔当年的名字么?汉城,其实朝鲜王朝时代,当时的王城叫做“汉阳”。

韩国⾯积⼤
约10万平⽅公⾥,但地名与湖北省重合的地⽅相当多,⽐如汉江、汉阳、襄阳、江陵、利川、
丹阳、黄州以及等等。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有两种说法,⼀种是当年主体位于今天湖北省的楚国被灭后,⼤量楚
国遗民逃亡半岛,⽤故⼟之名命名当地的⼭川地理;第⼆种是南宋被蒙古⼊侵,不少宋⼈前往
⾼丽,也是⼀样的道理。

众所周知,朝鲜半岛⾃古以来深受中原⽂明的强烈影响,在世宗⼤王发明谚⽂之前,半岛上⼀
直都是使⽤汉字来书写其语⾔。

尤其朝鲜王朝建⽴以后,⼏乎是照搬照抄中原的各种礼仪、制度、⽂化等。

其中,来⾃于湖北省的⽂化印记似乎最多,除了各种地名⾼度雷同之外,还有很多。

⽐如兴盛
于湖北武当⼭的太极,⽽韩国有太极旗;前⼏年被韩国⼈申遗的端午⽂化,兴盛地也在湖北
省。

澹奕个⼈观点来看,当年宋朝灭亡以后,⼤量宋朝遗民前往朝鲜半岛,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
⾯。

毕竟楚国灭亡以后很久,半岛上也没出现像样的⽂明。

后来的百济、新罗时期,半岛上与中原重合的地名并不多见,可见楚国遗民造成这种局⾯的可
能性不⼤。

⽽宋朝灭亡以后就不同了,⾼丽与后来的朝鲜王朝时期,与南宋故地重合的地名骤增,除了湖北的地名,韩国如今也有⼤⽥、⼴州、光州、丽⽔等。

值得⼀提的是,朝鲜王朝⼏乎完全在复制粘贴明朝,不过李朝当年的官制、仪典等却仍旧是宋
朝的样⼦,与明朝并不相同。

为什么南朝鲜叫韩国

为什么南朝鲜叫韩国

为什么南朝鲜叫韩国朝鲜分为两个半岛,一个称为北朝鲜,一个称为韩国。

为什么不称呼为南朝鲜呢?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为什么南朝鲜叫韩国,一起来看看吧。

南朝鲜叫韩国的原因朝鲜半岛有两个国家,北部朝鲜半岛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朝鲜半岛是大韩民国。

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里,就存在“朝鲜”和“韩国”这两个称呼的区分,而在英语国家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则没有这样的区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公元918年,泰封国大将王建推翻国王弓裔,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高丽,并定都于开京(今朝鲜开城),后来高丽国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成为朝鲜半岛新王朝的称呼,阿拉伯商人当时往返于东西方之间,遂把“高丽”这一称呼带向了欧洲国家,于是欧洲国家便称呼朝鲜半岛为高丽,高丽既是地名,也是国名。

公元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自立为王,李成桂选了两个国号,一个是“朝鲜”,一个“和宁”,上书明太祖,要求明廷裁定,朱元璋认为朝鲜这个国号比较好,于是李成桂新建立的政权就正式称为朝鲜国。

明清时期,中国的官方文书,一直称呼李氏朝鲜为朝鲜国,民间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候也称朝鲜半岛为高丽。

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国家则一直称呼朝鲜半岛为高丽,并延续到今天。

既然西方国家的语言中称朝鲜为“高丽”,那么自然而然,南北朝鲜分治以后,朝鲜就被称为“北高丽”,韩国就被称为“南高丽”,比如英语中朝鲜就是“North Korea”,直译就是北高丽;韩国就是“South Korea”,直译为南高丽。

反正用的都是“高丽”,既没有用“韩”这个国号,也没有用“朝鲜”这个国号,那么就不存在南朝鲜还是北朝鲜,南韩还是北韩的区分。

在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是存在“朝鲜”和“韩国”这两个国号的区分的,在日语中称朝鲜为“北朝鲜”,韩国则称为“韩国”。

中国在1992年中韩建交以前,是不承认韩国的,一直认为朝鲜是朝鲜半岛唯一的合法政权,于是就称朝鲜为“朝鲜”,韩国为“南朝鲜”。

现在我们称朝鲜为“朝鲜”,韩国为“韩国”,实际上是按朝鲜和韩国各自的自称直译的,这体现了对双方的尊重。

韩国把汉城改成首尔,你知道“首尔”的含义吗?还是和汉字有关

韩国把汉城改成首尔,你知道“首尔”的含义吗?还是和汉字有关

韩国把汉城改成首尔,你知道“首尔”的含义吗?还是和汉字有关
大家应该都听过“老人去韩国没带护照”的故事:
一位中国老人在韩国海关翻找护照,女警不耐烦的问:你第一次来首尔?
老头儿点头:第二次。

女警一瞪眼:既然第二次,怎么不知道提前拿护照?
老人说:我第一次来没用护照。

女警不屑:不可能!中国人来韩国都要护照!你上次来是什么时候?
老人平静地说:1951年开坦克来的,当时叫汉城!
汉城,原本是韩国首都的名字,到2004年,韩国政府正式叫停首都汉城,改名首尔。

为什么呢?
为了去汉字化,维护民族自尊,他们觉得他们用到的汉字地名太多了!就连用了很多年的汉字也逐渐摒弃,变成了拼音文字。

他们宁可导致很多模糊的歧义,也要减少使用汉字。

其实汉城这个名字早在14世纪就已出现,那时候还是朝鲜李成桂王朝。

由于朝鲜国王比较崇拜中原文化,就把他们的都城改名为汉城。

后来李明博当上汉城市长的时候,就把汉城改名为首尔。

那么“首尔”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
其实很简单。

在韩国(古代还没分裂的时候统一是朝鲜),保留了很多古汉语(文言文),字面意思和我们的汉字是一模一样的。

韩国人写文章也跟我国民国时期一样,用文言文方式写作。

早些年间,即便不能和韩国人进行口语交流,但可以笔谈。

韩国汉字书法
根据历史记载,袁世凯出师朝鲜的时候,我们的官员和朝鲜官员之间是不需要翻译的,双方笔谈。

而且朝鲜过去有很多伟大的诗人,写的都是汉字。

所以,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首”字都表示“老大,第一”的意思,“尔”在文言文里有很多意思,在此作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的意思。

合在一起就是“老大啊!”。

韩国名字的由来

韩国名字的由来

你不知道的韩国,从这里开始!一、“韩国”名字的由来韩国全称大韩民国,成立于1948年8月15日,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辰韩、马韩、牟韩),英文名Korea,源于古名“高丽”。

韩国的国歌是《爱国歌》,国花是无穷花,国鸟是喜鹊。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商纣王叔父箕子(商朝人、华夏族),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在那里箕子被推举为国君,史称“箕子朝鲜”。

后来,在武王的劝说下,箕子归附周王室,并被分封为诸侯。

《三国遗事》中记载,檀君(朝鲜半岛原住民一支)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半岛之后,为了防止和箕子带来的人民产生冲突,遂带领人民南迁,这些人后来成为“三韩”的始祖。

朝鲜半岛随后又经历了“三国时代”、“新罗时代”、“后三国时代”和“高丽王朝”后,1329年,高丽国都统使李成桂发动政变,废除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今首尔),史称“朝鲜王朝”。

此后,朝鲜王朝一直是中原各王朝的附属国。

直到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藩属关系。

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支持下,改名为“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

随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

朝鲜人民进行了几十年英勇无畏的复国斗争。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分别进驻三八线南、北地区。

1948年8月和9月,朝鲜半岛南北地区先后成立韩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2日,朝鲜战争爆发,三年后的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在三八线的基础上对南北军事分界线进行调整,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韩国。

若问:为什么想起写这些(或从这个角度写)?我们启德不仅拥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同时也应该让孩子们、家长们意识到,我们也是一个强大的文化团队。

例如韩国部,我们对韩留学的专业性不仅表现在技术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大家:只有启德真正了解韩国,只有启德能带给大家一个有血有肉的韩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城市地名的由来我是个文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看地图。

有专家说“地理决定历史”,也有专家说“历史影响地理”,我觉得都很有道理。

多年前就"发现"朝鲜地图上有不少“中国地名”,好多还是我家乡的,感到很好奇。

直到今年上半年看到一篇有关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交流的文章,才解除了我心中的疑惑。

2005年6月在韩国江陵举行的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7次学术会上,一批中国学者参观、考察了江陵端午祭。

主会场设在江陵市政大厅,市政府门前不远处的一块巨石上刻着“第一江陵”几个大字,在端午祭场“第一江陵”这几个字也随处可见。

江陵是笔者家乡湖北省的一个地名,是古代楚国的都城所在。

何故“飞渡”到了东北亚的韩国?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个中缘由容我慢慢道来。

韩国与古楚国地名辨析在公元前的古朝鲜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先后出现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3个王朝,南部则有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等部族国家。

公元前后半岛进入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公元7世纪,新罗(676~935年)灭高句丽、百济两国,统一了半岛。

公元10世纪高丽王朝(918~1392年)取而代之。

后李氏朝鲜(1392~1910年)又取代高丽。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李氏朝鲜亡。

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独立。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建都汉城,称为南朝鲜或韩国;同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建都平壤,称北朝鲜或朝鲜。

以上就是整个朝鲜半岛的完整而概要的历史。

翻开朝鲜地图,中国的地名几乎遍及其全国,其中有湖北的江陵、襄阳、黄州、利川,湖南的洞庭、长沙,河南的南阳、淮阳,江苏的丹阳(古代河南、湖北亦有此地名),还有陕西的咸阳、延安,山西的五台山等等。

甚至连韩国现在的首都首尔去年还叫汉城(又称汉阳,与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相同),而与古楚国息息相关的汉江,贯穿了整个韩国东西,其发源地竟也叫太白山!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韩国的这些“中国地名”是怎么来的吧。

江陵在三国时代称“阿瑟罗”,高丽时代称“东原京”。

在李氏朝鲜时代改称“江陵大都护府”,也称“江陵府”,历史的确不短,距今已600多年。

1397年新罗的翼岭县改为“襄阳府”,后为“襄阳郡”。

韩国的首都汉城在高丽时代(1308年)就称为“汉阳府”,现代则称为汉城。

同样在高丽时期,新罗的赤山县改为了“丹阳郡”。

洞庭湖位于江原道通川郡,是江原道最大的自然湖。

另有因太白山而名的太白市,三韩时曾属于辰韩的悉直国领域,于公元102年编进新罗。

从表面上看,韩国的江陵、丹阳、襄阳、汉阳、汉江、洞庭等地名和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国地名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时间相差太远。

展开中国地图,就可以看到汉江的主要源头在陕西秦岭的太白山下,尽头则在下游的汉阳。

上述那些地名也几乎都在汉江沿线或以南地区,而那里正是均为楚之灭国罗国、卢国人的居地。

古代中国的罗国和卢国的原地在襄阳,灭国后其族人一起迁到洞庭湖附近的长沙;楚发源地丹阳和楚国的都城江陵同样重要。

再看看韩国几个地名的分布情况:属于忠清北道的丹阳在汉江的上游,汉阳(汉城)在汉江的下游,属于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阳均在汉江上游不远处,洞庭湖也在江原道,襄阳-江陵-长沙在地图上南北排列的次序与位置也都大体一致。

最重要的是韩国汉江发源于江原道和庆尚北道连接处的太白山下,这简直就是楚国地名的翻版!和古代楚国地名相同的韩国地名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韩国东部海岸的江原道。

这里有江陵、襄阳、洞庭湖、长沙洞等。

而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太白山脉南北向纵贯全道,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包围圈,使它与外界相对隔绝。

当地许多古风古俗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与这样的地形有关。

古代楚国地名曾经的地理位置的变化似乎让人难以接受。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钱穆先生就提出:先秦的湘、沅、澧诸水都在今湖北省境、分布于汉水流域一带,以后楚人南迁、地名随迁。

后来,石泉先生对此现象也研究了多年,发现:长江中游地区的巨大变化集中发生在公元555~561年间,主要是一大批原在汉水中游两岸的古地名向南迁移到了长江中游两岸。

韩国江原道的古地名和今民俗的发生和继承,原因亦同此理。

只不过前者是发生在中国国内,后者则发生在国际间;前者是南北推移,而后者则是东西迁徙。

楚国与辰韩、新罗的渊源在此,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楚国及罗国、卢国历史。

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季连之苗裔鬻熊被周王室授予“子”的封号,封于楚,居丹阳,以此开篇拓土。

公元前706年,楚国征讨随国获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自己称王的国君。

随后几年里,熊通先后征服了罗国、卢国等周围小国,以扩疆土。

楚文王继立,迁都于郢(今湖北宜城境内),打通了前往中原的道路。

楚成王时,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

到了庄王,他励精图治,终成霸业,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庄王之后楚国开始走向衰微。

公元前506年,吴、蔡、唐三国合兵攻楚,并陷落郢都,秦王发兵,秦楚联军击败吴军。

休养生息后,公元前400年,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此时,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到怀王时楚国又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278年,秦军对楚国国都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了郢,楚国诗人屈原愤世投江,顷襄王东逃至今河南淮阳,建立新都陈郢。

考烈王时,迁都寿郢(今安徽寿县)。

后秦王政即位,开始统—全国的进程,公元前223年秦军大举伐楚,攻陷寿郢,绵延800年的楚国灭亡。

公元前7世纪,在汉江中游荆楚腹地有两个苗蛮小国,罗国(也称罗子国)和卢国(也称卢戎、卢子国)。

罗,熊姓,与楚有共同渊源。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吞罗国,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姓。

国亡,以国名为姓,是周秦时代所惯行的通例。

罗被楚灭后,楚王把罗国迁到枝江(古枝江在今宜城南境),成为楚国的附庸国。

尔后楚师扩境江南,再迁其罗国遗民至洞庭以南的长沙。

秦汉时,罗人有的留居长沙,有的东迁豫章(今江西南昌)。

所以在中国的三国、南北朝时期,史书上记载的罗姓名人,多为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的人。

卢国和罗国同属苗蛮,但来源却不相同。

罗人和楚人一起来自中原,而卢戎则来自岷山、岷水之地。

来自三危的三苗顺着离嘉陵江不远的汉水上游朝南迁徙,在公元前7世纪到达汉江中游,建立了卢国。

这些逾越千年后从三危迁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经浓浓的融入了西戎氐羌的诸多习俗,他们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样尊虎崇虎。

卢国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阳县西。

卢国和罗国距离非常相近,犹如唇齿相依。

楚人入侵,唇寒齿亡,所以抵抗楚国的侵略,罗、卢两国一向是同仇敌忾的。

历史上罗卢联军曾打败过楚国。

卢国和罗国同时灭国后,一起被迁到枝江然后又迁到长沙。

到长沙后,卢戎的一支往西到了的辰州,在辰溪和泸溪一带安营扎寨。

再让我们看看辰韩、新罗的来历。

辰韩,中国史书《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东夷列传》都有这样的记载:“辰韩者,古之辰国也,……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

大量的历史资料说辰韩是秦朝时逃亡过来的中国人,对这一点中韩学者是一致认同的。

从中韩史籍中可见古朝鲜半岛东南部的三韩部落,马韩为原住民,辰韩、弁韩来自中国,弁韩臣属辰韩。

在韩国史籍中也可以找到辰韩、弁韩是苗裔的记载。

韩国野史《桓檀古记》等书籍中说倍达国(韩国人自称为倍达民族)是第14代蚩尤之后。

《三圣记全》下篇也记有“蚩尤即14世慈乌支桓雄,是中国和韩国军神的象征”,目前韩国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遗址。

这就说明辰韩和弁韩和楚国的罗氏、卢氏一样均为其苗裔,同样尊蚩尤为始祖。

有韩国学者也认为韩国和苗族的创世神话很相象,与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大不相同。

韩国的新罗也称斯罗、斯卢,公元前57年古新罗建国,古新罗是由辰韩部落联盟中斯卢部落所建,在徐罗伐(庆州旧称)建都,统治地区先在朝鲜半岛东南部,直到公元三世纪,新罗仍只占据庆尚南北道东部和江原道一部分地区,地盘狭小。

四世纪后,开始征服周围部落,成为半岛东南部的强国,继与百济、高句丽形成鼎足,互相争霸。

新罗在唐朝的配合下,于660年灭百济,再于668年灭高句丽。

后唐朝试图占领百济、高句丽故地,新罗奋力反抗,在公元676年新罗首次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

新罗在统一后的两个多世纪内,出现和平、繁荣景象,农业、商业、手工业、艺术、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发展,这时是新罗文化的最盛时期,独具特色的新罗文化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广为传播,最终成为韩国主流文化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辰韩和弁韩来自被秦灭国的楚国,是罗和卢戎之后,既有以熊为图腾的罗氏族,也有以虎为崇拜的卢氏族,这也是新罗为什么也称斯罗、斯卢之原因。

罗、卢一起迁到了韩国,初期以虎为崇拜的卢氏族势力强大,于是国名以来自楚地辰州的卢氏族命名为辰韩。

之后以熊为图腾罗氏族日益强大,在领土扩张中占了上风,国名更改为新罗国,这是为了与原在楚国的故罗国相区别。

韩终与楚-韩历史公案韩终是古楚国与韩国的这段历史公案的核心人物。

据史料记载,罗、卢氏族是跟随着一个名叫韩终的方士在公元前215年渡海到韩国的。

秦汉及以前的战国时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睐,他们不仅通晓方术,而且熟知天文地理、医术、农业及航海等知识。

徐福作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个,为秦始皇入海求药,最后到达日本。

与徐福同时代的方士,还有韩终、卢生、侯公等,他们也先后为秦始皇访求仙药,徐福之属到了日本,这是现在中日学者基本统一了的认识,韩终之属出海后到了哪里呢?韩终乃齐国方士,炼丹采药,修炼成仙。

不论韩终炼丹也好、成仙也好,关键的问题在于,韩终修炼的地点是楚国境内的长沙。

唐代司马承祯《洞天福地记》记载:“第二十三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

”修炼成仙并非一日之工,必须长期呆在所治之处。

由此当可推知:韩终在长沙时与罗氏、卢氏交往密切。

在秦灭楚后8年,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有准备地逃离了秦国,渡海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

而韩国的汉字传入时间大约在战国到汉初,这和韩终之属到韩国的时间吻合。

至于渡海路线,有人认为在山东。

而鉴于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都有过丹阳地名出现,而且在东海普陀山至今有海礁被称做“新罗礁”,当可推知:韩终人马是从长江口渡东海,绕过济州岛到日本海西岸的朝鲜半岛登岸,(若从山东出发,则登陆北朝鲜的大小青岛-海州一带较为近便)。

在庆州-江原一带重建家园。

为纪念韩终和卢氏原籍辰州,辰韩就此出现在朝鲜半岛东南部。

韩终可能就是韩国檀君神话中桓雄的原形,史籍中记载韩终已经修炼成仙,完全有可能被后人奉为天神,他带领以罗氏族、卢氏族为主的三千臣民,选择适合居住的太白山下落户(太白市一直属于辰韩、新罗的领地)。

而神话中桓雄与熊女所生的檀君,应该是以熊为图腾的新罗首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