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地名的由来

合集下载

成都名称的由来

成都名称的由来

成都名称的由来“成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至迟在秦代,“成都”的名称就已频频见诸典籍。

《蜀王本纪》说:“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开明)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

乃徙治成都。

”“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这是对成都得名的一种最通俗也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古蜀国开明王朝是当时西南一个强大的国家。

开明王朝的首都最初在郫县,到开明九世时,乃迁都至成都。

为什么开明王朝会产生迁都的想法呢?据《太平寰宇记》的说法是:“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因名之曰成都。

”原来是成都这个地方因为土地肥美,少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市,两年左右的时间又由集市衍变扩充为一座像样的城市。

这时候,成都的繁华热闹已经远远超过了郫县,所以开明王朝的统治者会把首都迁至这人烟辐辏(còu)的地方。

成都城所在地为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无论从交通还是自然生态条件看,都是十分优越的。

开明王朝在成都建都以后,秦国宰相张仪在此基础上修筑了著名的“龟城”,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成都城的城址都未发生过变化,这在中国历史中是少有的一个特例。

成都得名的其它看法近年来,还有一些有关成都得名的新看法值得关注:第一种看法认为:成都乃是远古时期一个叫“成侯”的部落居住过的地方,所以称为“成都”。

《山海经》有这样的语句:“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

”因此成都的“成”字极可能是生息在成都的一个古族名或国名,成为戊与丁的合体,而戊代表斧钺的形象,丁象征箭或箭射中靶子的形象,说明“成”这个部族以善于射箭和使用兵器而闻名。

“都”当然是“成”这个部族的治所,也即政治、军事权力集中的地方。

第二种看法认为:“成都”两字是中原人对蜀语的一种音译。

当时古蜀人称自己的都城(成都)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蜀”字读音为“du”。

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国最后的都市,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已近黄昏了一一就在古蜀开明王朝迁都不久,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古蜀国的历史也随之画上了句号,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

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

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

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四川,简称“川”,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1. 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传,在秦朝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临邛县(今邛崃市),而成都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秦昭襄王在此修筑了城池,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因此得名成都。

此外,成都还有别名为“锦城”,因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此建立了蜀汉政权,为了纪念诸葛亮,人们将成都称为“锦官城”,而“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也成为了成都的代名词。

2. 九寨沟: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相传,这里原本是一个贫穷的藏族村落,村里有九个兄弟姐妹,他们为了让家乡变得富裕,便在村子周围的山上种植了九种不同的树木,这些树木长成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山洪的侵袭,使得村子得以安宁。

为了纪念这九位兄弟姐妹的功绩,人们将这里称为“九寨沟”。

3. 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庄子曾经到此游览,他看到这里的地形和峨山相似,便将这里称为“峨眉山”。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此山时,看到这里的地形和峨山相似,便将这里称为“峨眉山”。

4. 青城山: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相传,在东汉时期,张道陵在此创立了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为了纪念他,人们将这里称为“青城山”(又名真武山)。

另一种说法是青城山因林木葱茏、四季常青而得名。

5.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相传,在唐朝时期,为了治理水患,唐玄宗派海通法师前来修建大佛,经过三代工匠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座高达71米的大佛。

乐山大佛的建成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四川成都的简介

四川成都的简介

四川成都的简介
成都,四川省省会,简称蓉,古称“锦城”,别称“蓉城”、“蜀都”、“锦城”,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平原历史悠久,
是中国四大蚕丛之首,战国时期的蜀国都城。

公元前316年设立
益州郡。

公元280年建成都郡。

公元618年至669年为唐朝的蜀州、治所在成都。

公元316年西晋建立后,改成都郡为成都国。

公元713年唐玄宗改为成都府。

公元892年唐朝末被叛将朱温攻陷,后唐灭朱温建都开封(今河南开封),改称东京洛阳为汴梁,成都成为当时的陪都。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北宋灭亡,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600余年,成都一直作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

成都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带、四川盆地西部的边缘
地带、成都平原中部,处于东经101°44′—102°21′与北纬30°34′—30°55′之间。

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

—— 1 —1 —。

成都市地名的由来

成都市地名的由来

xx地名的由来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我国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西南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它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大平原上,东南、东北与内江、德阳两市接壤,南部、西南同乐山市、雅安地区相邻,西北和阿坝州连界。

这里东有龙泉山拱卫,西有邛崃山屏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99公里。

全市总面积12389.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960万,有汉、回、藏、满、蒙、羌、彝等40多个民族。

远在3000年前,成都地区就已有原始部落聚居,而这里的“巴蜀文化”更可推溯到3700年前的殷商初期。

周代末年,即公元前4世纪,蜀国开明第九世要把国都由陴县迁到这里。

当时他动员人民大兴土木,建城筑楼,提出“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有成都之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建城史已有2300多年。

自秦以来,成都历来是蜀中统治政权的所在地,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它曾5次被列为封建割据朝廷的都城,即西汉末年公孙述的“成家”、三国时刘备的“蜀汉”、西晋16国时李雄、李寿的“成汉”、五代十国时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

其余各朝代也皆为中央政权郡、道、府、路和省的治所。

西汉时,成都的蜀锦驰名天下,因此有了“锦城”的别称;五代后蜀主时,又因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有了“蓉城”的美名。

唐代的成都,曾号称“扬一益二”,是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经济中心。

当时的成都城,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顶盛时期。

1928年,成都正是设置市。

1949年,成都解放,最初为川西行署所在地。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自此一直是四川省省会。

成都市的发展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丘、坝皆备,平均海拔在387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古有“蜀犬吠日”之说。

境内的河网密布,属半水区域,主要有长江支流的岷江、沱江两大水系,共40多条大小河流,水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

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壤,使成都市的生物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成都各区地名由来

成都各区地名由来

成都各区地名由来成都市中心城区,是指成都市城市建成区(“11 2”),包含11个市辖区(行政区)和2个经济功能区。

即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11个行政区和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2个功能区。

锦江区(由锦江得名)锦江区命名源于“濯锦之江”,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春熙路商圈便位于锦江区,是成都名副其实的经济以及文化中心。

青羊区(由青羊宫得名)因区内著名道观青羊宫而得名,是古蜀文明和诗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成都原点”位于该区文武路与锣锅巷交叉路口的人行道上。

青羊区属东部季风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

金牛区(因金牛地域得名)金牛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别名交子故里,天府文化发端的根基。

金牛地城古为面风地,慎王五年(前316年),秦天量,以其地置即部在王旧都带置成都县。

1955年,金牛地城为成都市郊区。

1960年,成都市郊区更名金牛区。

武侯区(因武侯祠得名)因境内武侯祠而得名,武侯区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呈蝶状,呈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武侯区是成都市的对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成华区(因成都县、华阳县而得名)成华区地域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华阳县,取两县名之首字而命名。

成华区位于川西平原,是成都市主城区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区。

新都区(因古蜀三都而得名)新都区别名香城。

新都建治于春秋末期,是“古蜀三都”之一,已有近2800年历史,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都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新都区是成德绵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郫都区(因郫县而得名)是四川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有豆瓣之乡、蜀绣之乡、盆景之乡之称。

郫都区因“杜宇化鹃”传说,而又称鹃城。

1968年,郫县属温江地区。

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郫县改属成都市。

温江区(因金温江而得名)温江区古称“柳城”,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发祥地,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设置温江县,距今已1465年,因其土地丰饶、百业兴盛素有“金温江”的美誉。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
我不知道你具体指的是哪个地方的地名来历,所以我随机选取一个地方来解释。

假设我选择的是中国的成都市。

成都市的地名来源于古代的名字“蜀”和“都”,起初称为蜀都。

据传说,这个城市最早建在蜀国首都成汉故址的附近,因此取名为蜀都。

而蜀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成立于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之一。

蜀国的国君刘备在这里建都,定名为成都,以示“成就众人之事,安定天下百姓”。

成都市后来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得名为成都。

同时,成都市的特定区域也有一些特殊的地名来历。

比如,锦江区得名于成都市内流过的锦江,而武侯区则是为了纪念蜀国名将诸葛亮而命名的。

另外,成都市还有一些历史名胜和特色建筑也影响了一些地名的起源,比如青羊区的名字就是因为这个区域内有一座古老的道教寺庙——青羊宫。

总的来说,一个地方的地名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古代国家或城市的名字、地理特征、历史事件或文化传承等因素影响而得名。

这些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地方的热爱和敬意。

成都来历

成都来历

杜宇王朝后期,来自湖北荆州的鳖灵受到重用,被任命为丞相。鳖灵很有才干,他关心国人疾苦,缓解了水灾的危害,政绩突出,深得人心,后来,杜宇把王位禅让给他,而自己则归隐到成都平原以西的山区中去。(相关备注:郫县望丛祠)
鳖灵当政以后,称丛帝。由于他的家族称为开明氏,蜀国历史进入开明王朝时期。这时,蜀国的势力进一步发展。鳖灵的继承者向北越过秦岭进攻秦国,东出三峡与楚国较量,显示出了强大的实力。
都江堰选址恰当,设计科学,依地势自流灌溉,效益极高,是中外水利建筑史上的一项杰作,充分显示了李冰和古蜀先民们的才智。在修建过程中,民工们创造出筑堤的好办法:他们就近从山上砍来竹子,编成大竹笼,装满鹅卵石,垒成堤坝。用这个办法筑堤,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比从远处采运石料大大节省了开支,也便于翻修更新。
大约公元前四世纪初期,蜀国开明九世设立宗庙,建立礼乐制度,酿酒祭祀,进一步完善奴隶制的国家机器。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他把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境内)迁到条件优越、位置适中的成都。从此以后,成都一直是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相关备注:金沙遗址、商业街战国船棺葬)
蜀王开明十二世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在成都修建七宝楼,用珍珠帘子装饰宫殿。王妃死后,他征发五丁力士到很远的地方去取土,运回成都北门为她修筑巨大的坟墓。为迎娶秦国美女,他又派五丁力士向北开辟金牛道直通陕西咸阳。美女车驾途经梓潼,突遇山崩,美女及力士们都被压死。而蜀王对美女的死十分伤痛,对五丁力士的死却毫不惋惜。他的所做所为激起了蜀人的愤慨。蜀国社会矛盾加剧,国力迅速衰落下去。当蜀族在四川西部建立蜀国时,巴族也在川东建立了巴国。长期以来,这两个国家为争夺土地和劳动力,不断进行战争。为加强对东北疆土的守卫力量,蜀王开明十二世把他的弟弟分封到葭萌(今广元昭化)当苴侯。谁知苴侯暗中与巴国交好,蜀王大怒,派兵讨伐。苴侯投奔了巴国。巴国估计蜀国要趁机进攻,怕自己抵挡不住,便向秦国求救。

成都的来历

成都的来历

成都的来历
做为一名成都人,你知道自己家乡成都一名的来历吗?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

成都在汉代的时候织锦业发达,锦官城成了成都的别称,简称“锦城”;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花,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三国时,这里又是蜀国的首都,简称“蜀都”。

成都之所以叫成都,和上述成都的别称一样,都有相似的典故---相传,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置蜀郡。

在公元前3XX年,张仪和郡守张若对成都进行了大规模修建。

按秦都咸阳建制兴筑了成都、郫城、临邛三城的城垣。

成都城周长12里,高7丈,东为太城,是郡守官舍区;西城为少城,是商业区,开店列铺,商业繁盛,成都在这一年才算正式建立。

经过长时经营,成都成为秦国有名的商业都市,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再后来就叫“成都”了。

现在,你知道成都的来历了吧,你是否和我一样为我们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地名的由来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我国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西南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它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大平原上,东南、东北与内江、德阳两市接壤,南部、西南同乐山市、雅安地区相邻,西北和阿坝州连界。

这里东有龙泉山拱卫,西有邛崃山屏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99公里。

全市总面积12389.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960万,有汉、回、藏、满、蒙、羌、彝等40多个民族。

远在3000年前,成都地区就已有原始部落聚居,而这里的“巴蜀文化”更可推溯到3700年前的殷商初期。

周代末年,即公元前4世纪,蜀国开明第九世要把国都由陴县迁到这里。

当时他动员人民大兴土木,建城筑楼,提出“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有成都之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建城史已有2300多年。

自秦以来,成都历来是蜀中统治政权的所在地,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它曾5次被列为封建割据朝廷的都城,即西汉末年公孙述的“成家”、三国时刘备的“蜀汉”、西晋16国时李雄、李寿的“成汉”、五代十国时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

其余各朝代也皆为中央政权郡、道、府、路和省的治所。

西汉时,成都的蜀锦驰名天下,因此有了“锦城”的别称;五代后蜀主时,
又因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有了“蓉城”的美名。

唐代的成都,曾号称“扬一益二”,是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经济中心。

当时的成都城,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顶盛时期。

1928年,成都正是设置市。

1949年,成都解放,最初为川西行署所在地。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自此一直是四川省省会。

成都市的发展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丘、坝皆备,平均海拔在387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古有“蜀犬吠日”之说。

境内的河网密布,属半水区域,主要有长江支流的岷江、沱江两大水系,共40多条大小河流,水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

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壤,使成都市的生物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水稻、小麦、油菜籽、蔬菜、水果、桑树、中药等种植多、产量大;家禽饲养普遍,尤以生猪、蜂蜜在全国著称。

境内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岩驴、野牛等珍稀动物。

中药材品种繁多,现已查明中草药860多种,可利用的野生和家种药材672种,其中川芎、川郁金、乌梅等,以产量大、品种优而驰名中外。

茶叶、生漆、油桐、油茶、桑树、果树、黄柏等经济林木也很丰富。

矿产品有芒硝、煤、铁等30多种。

成都作为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国家级风景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1处,市级风景名胜7处。

其中都江堰、青城山、宝光寺和市区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和王建墓等,早以闻名遐迩,令世人瞩目。

都江堰建于岷江上游,是我国古代规模宏伟的水利工程,由秦国蜀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3世纪时所筑。

都江堰包括鱼咀、飞沙堰、宝瓶口3部分主要工程,气势雄壮,设计精巧。

它的建成,带来了行舟、灌溉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成都平原的繁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灌溉农田面积达60多万公顷。

都江堰一带还有很多与李冰治水有关的古迹和传说,如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等。

青城山古观,曲径通幽,是中国道教的发祥纪念地。

蜀相诸葛亮的武侯祠,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殿堂高大宽敞,布局严整。

刘备殿与诸葛亮殿各自形成一组四合院式的建筑。

祠内塑有蜀汉文臣武将40余尊,碑碣40余块,匾额3000多件,还有汉、唐、明、清时代祭祀用的鼎、炉、钟、鼓等文物,实际是一座蜀汉历史博物馆。

祠内还有许多字画、楹联,其中刻建于公元809年的唐碑,由于著文的斐度、书写的柳公卓和镌刻的鲁建都都为当时高手,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成都虽然是我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但到了解放前却变成了一个落后的消费城市。

解放后,成都被国家列入重点建设城市。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如今的成都已经成为一座综合性、多功能的内陆特大开放城市,是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享有省级政府经营管理权限。

成都的工业以机械、电子、冶金、化工、食品、轻纺工业为支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特色的工业体系;农业则历来是中国重要的粮食高产稳产区和农副产品基地;其商业以城乡集市成交额、饮食和居民万人拥有商业网点数,位列全国大城市之冠,是我国西部商业和物资集散中心;全市的综合开发力也列全国的前列。

成都传统的工艺品有蜀锦、蜀绣、漆器、银丝制品和竹编瓷胎等。

川菜则是我国的名菜系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