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称的由来
成都蓉城的典故

成都蓉城的典故成都蓉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被誉为天府之国的首府,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
成都的名字源自古代的蓉城,蓉城是成都的别称,也是成都的典故之一。
成都蓉城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成都曾经是一个荒凉贫瘠的荒野,附近的百姓饱受饥荒之苦。
一天,一位仙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他看到了这里的困境,便施展神通,为这片土地带来了雨水和生机。
从此以后,这片土地开始变得生机勃勃,绿树成荫,百姓生活富裕安乐。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仙人,便将这座城市称为蓉城,寓意着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成都蓉城的典故也反映了成都人的乐观豁达和勤劳善良。
成都人喜欢慢生活,喜欢在茶馆里喝茶聊天,喜欢在街边小巷里品尝美食,享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们不急不躁,心态平和,总是能够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种乐观的心态也体现在成都人对待美食的态度上。
成都被誉为中国的美食之都,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美食,火锅、串串、夫妻肺片、兔头、龙抄手等等,无一不让人垂涎欲滴。
成都人热爱美食,热爱生活,他们认为生活就是一道道美食,每一口都值得品味。
除了美食,成都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
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如武侯祠、文殊院、杜甫草堂等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成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成都人热爱文学艺术,他们崇尚自由、包容、和谐,这也正是成都蓉城的精神所在。
成都蓉城的典故,不仅是一段古老的传说,更是成都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许。
成都人以蓉城为荣,将这种乐观豁达、勤劳善良的精神代代相传,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成都蓉城,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愿成都蓉城的典故,永远传承下去,成为这座城市永不消逝的灵魂。
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

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四川,简称“川”,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1. 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传,在秦朝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临邛县(今邛崃市),而成都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秦昭襄王在此修筑了城池,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因此得名成都。
此外,成都还有别名为“锦城”,因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此建立了蜀汉政权,为了纪念诸葛亮,人们将成都称为“锦官城”,而“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也成为了成都的代名词。
2. 九寨沟: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相传,这里原本是一个贫穷的藏族村落,村里有九个兄弟姐妹,他们为了让家乡变得富裕,便在村子周围的山上种植了九种不同的树木,这些树木长成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山洪的侵袭,使得村子得以安宁。
为了纪念这九位兄弟姐妹的功绩,人们将这里称为“九寨沟”。
3. 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庄子曾经到此游览,他看到这里的地形和峨山相似,便将这里称为“峨眉山”。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此山时,看到这里的地形和峨山相似,便将这里称为“峨眉山”。
4. 青城山: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相传,在东汉时期,张道陵在此创立了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为了纪念他,人们将这里称为“青城山”(又名真武山)。
另一种说法是青城山因林木葱茏、四季常青而得名。
5.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相传,在唐朝时期,为了治理水患,唐玄宗派海通法师前来修建大佛,经过三代工匠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座高达71米的大佛。
乐山大佛的建成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四川成都的简介

四川成都的简介
成都,四川省省会,简称蓉,古称“锦城”,别称“蓉城”、“蜀都”、“锦城”,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平原历史悠久,
是中国四大蚕丛之首,战国时期的蜀国都城。
公元前316年设立
益州郡。
公元280年建成都郡。
公元618年至669年为唐朝的蜀州、治所在成都。
公元316年西晋建立后,改成都郡为成都国。
公元713年唐玄宗改为成都府。
公元892年唐朝末被叛将朱温攻陷,后唐灭朱温建都开封(今河南开封),改称东京洛阳为汴梁,成都成为当时的陪都。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北宋灭亡,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600余年,成都一直作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
成都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带、四川盆地西部的边缘
地带、成都平原中部,处于东经101°44′—102°21′与北纬30°34′—30°55′之间。
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
—— 1 —1 —。
成都市地名的由来

xx地名的由来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我国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西南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它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大平原上,东南、东北与内江、德阳两市接壤,南部、西南同乐山市、雅安地区相邻,西北和阿坝州连界。
这里东有龙泉山拱卫,西有邛崃山屏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99公里。
全市总面积12389.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960万,有汉、回、藏、满、蒙、羌、彝等40多个民族。
远在3000年前,成都地区就已有原始部落聚居,而这里的“巴蜀文化”更可推溯到3700年前的殷商初期。
周代末年,即公元前4世纪,蜀国开明第九世要把国都由陴县迁到这里。
当时他动员人民大兴土木,建城筑楼,提出“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有成都之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建城史已有2300多年。
自秦以来,成都历来是蜀中统治政权的所在地,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它曾5次被列为封建割据朝廷的都城,即西汉末年公孙述的“成家”、三国时刘备的“蜀汉”、西晋16国时李雄、李寿的“成汉”、五代十国时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
其余各朝代也皆为中央政权郡、道、府、路和省的治所。
西汉时,成都的蜀锦驰名天下,因此有了“锦城”的别称;五代后蜀主时,又因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有了“蓉城”的美名。
唐代的成都,曾号称“扬一益二”,是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经济中心。
当时的成都城,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顶盛时期。
1928年,成都正是设置市。
1949年,成都解放,最初为川西行署所在地。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自此一直是四川省省会。
成都市的发展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丘、坝皆备,平均海拔在387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古有“蜀犬吠日”之说。
境内的河网密布,属半水区域,主要有长江支流的岷江、沱江两大水系,共40多条大小河流,水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
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壤,使成都市的生物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
我不知道你具体指的是哪个地方的地名来历,所以我随机选取一个地方来解释。
假设我选择的是中国的成都市。
成都市的地名来源于古代的名字“蜀”和“都”,起初称为蜀都。
据传说,这个城市最早建在蜀国首都成汉故址的附近,因此取名为蜀都。
而蜀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成立于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之一。
蜀国的国君刘备在这里建都,定名为成都,以示“成就众人之事,安定天下百姓”。
成都市后来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得名为成都。
同时,成都市的特定区域也有一些特殊的地名来历。
比如,锦江区得名于成都市内流过的锦江,而武侯区则是为了纪念蜀国名将诸葛亮而命名的。
另外,成都市还有一些历史名胜和特色建筑也影响了一些地名的起源,比如青羊区的名字就是因为这个区域内有一座古老的道教寺庙——青羊宫。
总的来说,一个地方的地名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古代国家或城市的名字、地理特征、历史事件或文化传承等因素影响而得名。
这些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地方的热爱和敬意。
成都的历史沿革

一、成都的历史沿革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有确切记载算起。
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
(成都名字的由来)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
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
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
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
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
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明在四川设立布政使司,设所在成都。
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
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废除成都府设治所,改称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筹备处,处以下设总处、文牍、法治、会计、调查、庶务六科。
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
1928年,设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和四川省省会。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署所在地。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
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
成都的来历

成都的来历
做为一名成都人,你知道自己家乡成都一名的来历吗?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
成都在汉代的时候织锦业发达,锦官城成了成都的别称,简称“锦城”;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花,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三国时,这里又是蜀国的首都,简称“蜀都”。
成都之所以叫成都,和上述成都的别称一样,都有相似的典故---相传,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置蜀郡。
在公元前3XX年,张仪和郡守张若对成都进行了大规模修建。
按秦都咸阳建制兴筑了成都、郫城、临邛三城的城垣。
成都城周长12里,高7丈,东为太城,是郡守官舍区;西城为少城,是商业区,开店列铺,商业繁盛,成都在这一年才算正式建立。
经过长时经营,成都成为秦国有名的商业都市,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再后来就叫“成都”了。
现在,你知道成都的来历了吧,你是否和我一样为我们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呢!。
成都名字由来简介(成都名称的来历)

成都名字由来简介(成都名称的来历)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成都名字由来简介的一些知识点,和成都名称的来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成都名字的由来成都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是什么成都的名字怎么由来的成都名字由来成都地名的由来成都名称的来历成都的历史由来成都名字的由来1958年3月4日,毛主席下车就问:“成都是怎么来的?”同志们不能回答。
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期间,他批阅《华阳国志》《四川通志》等大量典籍,圈出成都由来的文章,印发与会人员。
谨循主席足迹,拓宽渠道回头瞧。
一、文献渠道蜀国应有史册,西汉司马相如、阳成子玄、严君平各有《蜀本纪》。
扬雄《蜀王本纪》:“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至于得名时间和理由,言人人殊。
两说蜀国奠都成都时间:一说蜀王杜宇将蜀都由郫邑迁到赤里,就是成都北门将军碑一带;一说开明氏九世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都成都西门将军衙门一带,《华阳国志?蜀志》:“开明氏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五猜成都得名由来:第一,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取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含义命名;第二,任乃强认为杜宇定名成都,昭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第三,刘琳认为春秋末年,蜀国迁到成,改名成都,温少峰认为这是成侯部落居住过的地方,成族人的都城叫成都,解人甚至混同《山海经》成侯之山、成都载天山,成是生息在成都的族名或国名,成是戊与丁的合体,而戊为斧钺,丁象征箭或箭射中靶子;第四,中原人对蜀语的音译,蜀人称自己的都城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蜀方音du,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蜀国破灭,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第五,蜀地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因而部落叫崇墉,到开明王朝部族仍称崇庸或庸成,简称成,所以就称开明王朝的首都为成都了。
第一说,陕西的周太王怎么建都邑,和蜀都得名毫无关系,无非是乐史以封建大一统的中原笼头去套奴隶制的西南夷的马嘴,是典型的文化意淫症;第二说,更不成立,杜宇之前,蜀地早有城邦,不是建国才完成,哪个民族国家建立不是成功,不指望永存呢;第三说,有可能;第四说,以中原耳朵为主体,西蜀口音为客体,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第五说,蜀王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哈哈,地球上哪个日光扫瞄的有生角落发展到蚕丛活动时不会建立高墙城池呢,再说,城墉、崇庸或庸成,乃是殷商以后的词语,和老早的蚕丛氏有什么瓜葛,岳飞能帮张飞取乳名?书本上你争我吵,莫衷一是,从传闻到想当然,无论晋宋民共人,没有一个打钢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名称的由来
“成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至迟在秦代,“成都”的名称就已频频见诸典籍。
《蜀王本纪》说:“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开明)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
乃徙治成都。
”
“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这是对成都得名的一种最通俗也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古蜀国开明王朝是当时西南一个强大的国家。
开明王朝的首都最初在郫县,到开明九世时,乃迁都至成都。
为什么开明王朝会产生迁都的想法呢?据《太平寰宇记》的说法是:“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因名之曰成都。
”原来是成都这个地方因为土地肥美,少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市,两年左右的时间又由集市衍变扩充为一座像样的城市。
这时候,成都的繁华热闹已经远远超过了郫县,所以开明王朝的统治者会把首都迁至这人烟辐辏(còu)的地方。
成都城所在地为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无论从交通还是自然生态条件看,都是十分优越的。
开明王朝在成都建都以后,秦国宰相张仪在此基础上修筑了著名的“龟城”,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成都城的城址都未发生过变化,这在中国历史中是少有的一个特例。
成都得名的其它看法
近年来,还有一些有关成都得名的新看法值得关注:
第一种看法认为:成都乃是远古时期一个叫“成侯”的部落居住过的地方,所以称为“成都”。
《山海经》有这样的语句:“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
”因此成都的“成”字极可能是生息在成都的一个古族名或国名,成为戊与丁的合体,而戊代表斧钺的形象,丁象征箭或箭射中靶子的形象,说明“成”这个部族以善于射箭和使用兵器而闻名。
“都”当然是“成”这个部族的治所,也即政治、军事权力集中的地方。
第二种看法认为:“成都”两字是中原人对蜀语的一种音译。
当时古蜀人称自己的都城(成都)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蜀”字读音为“du”。
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国最后的都市,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已近黄昏了一一就在古蜀开明王朝迁都不久,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古蜀国的历史也随之画上了句号,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
第三种看法则称:古代蜀地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因而蚕丛这支部落又被称做“崇墉”。
随着朝代的更迭,到古蜀国开明王朝时,其部族仍称“崇庸”或“庸成”,简称为“成”;而“都”的意思无外乎“人之所聚亦曰都”,所以就称开明王朝的首都为“成都”了。
四年级四班王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