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酪蛋白粗提取实验报告
酪蛋白的制备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酪蛋白的制备实验报告篇一:酪蛋白的制备----生化实验酪蛋白的制备一、目的1、学习从牛奶中制备酪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蛋白质的方法。
二、原理牛乳中的主要的蛋白质是酪蛋白,含量约为35g/L。
酪蛋白是一些含磷蛋白质的混合物,等电点为4.7。
利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将牛乳的ph调至4.7时,酪蛋白就沉淀出来。
用乙醇洗涤沉淀物,除去脂类杂质后便可得到纯酪蛋白。
三、材料、试剂与器具(一)材料新鲜牛奶(一)试剂1、95%乙醇1200mL2、无水乙醚1200mL3、0.2mol/Lph4.7醋酸——醋酸钠缓冲液300ml先配A液与b液A液:0.2mol/L醋酸钠溶液称naAc·3h2o54.44g,定容至2000ml。
b液:0.2mol/L醋酸溶液,称优纯醋酸(含量大于99.8%)12.0g定容至1000ml。
取A液1770ml,b液1230ml混合即得ph4.7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3000ml。
4、乙醇——乙醚混合液乙醇:乙醚=1:1(V/V)(二)器具1、离心机2、抽滤装置3、精密ph试纸或酸度计4、电炉5、烧杯6、温度计四、操作步骤(一)酪蛋白的粗提100mL牛奶加热至40℃。
在搅拌下慢慢加入预热至40℃、ph4.7的醋酸缓冲液100mL.用精密ph试纸或酸度计调ph至4.7。
将上述悬浮液冷却至室温。
离心15分钟(3000r/min)。
弃去清液,得酪蛋白粗制品。
(二)酪蛋白的纯化1、用水洗涤沉淀3次,离心10分钟(3000r/min),弃去上清液。
2、在沉淀中加入30mL乙醇,搅拌片刻,将全部悬浊液转移至布氏漏斗中抽滤。
用乙醇—乙醚混合液洗沉淀2次。
最后用乙醚洗沉淀2次,抽干。
3、将沉淀摊开在表面上,风干;得酪蛋白纯品。
(三)准确称重,计算含量和得率。
含量:酪蛋白g/100mL牛乳(g%)式中理论含量为3.5g/100mL牛乳。
五、注意事项1、由于本法是应用等电点沉淀法来制备蛋白质,故调节牛奶液的等电点一定要准确。
实验报告-从牛奶中分离酪蛋白

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从牛奶中分离酪蛋白二、实验目的:1.学习从胶体中提取某一类物质的方法。
2.学习蛋白质的各种颜色反应及其原理。
三、实验原理:1.蛋白质是两性化合物,溶液的酸碱性直接影响蛋白质分子所带的电荷。
当调节牛奶的p H值达到酪蛋白的等电点(p l)4.8左右时,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呈电中性,此时酪蛋白的溶解度最小,会以沉淀形式从牛奶中析出。
2.缩二脲反应原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Cu2+反应,生成红紫色的络合物。
所有的蛋白质均有此显色反应。
3.蛋白黄色反应原理:硝酸将蛋白质分子中的苯环硝化,在加热状态下产生了黄色硝基苯衍生物,再加碱颜色加深呈橙黄色。
这是含有芳香族氨基酸特别是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的蛋白质所特有的颜色反应。
4.茚三酮反应原理:蛋白质与茚三酮共热,产生蓝紫色的还原茚三酮、茚三酮和氨的缩合物。
此反应为一切氨基酸及α-氨基酸所共有。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1.取50mL脱脂牛奶于150mL烧杯中,用热水浴加热至40℃,维持此温度,边搅拌边加稀醋酸(1:9)溶液约2mL——有白色沉淀析出。
2.继续搅拌并使悬浊液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混合物转入离心杯中,于3000r/min离心15min。
3.离心完毕后,上清液倒入乳糖回收瓶中,沉淀用95%的乙醇(20ml)搅匀,然后用布氏漏斗减压过滤,用乙醇-乙醚(1:1)混合液洗涤沉淀2次,每次约10ml,最后用5ml乙醚洗涤沉淀一次,减压过滤至干——得到干燥的白色固体。
4.将干粉铺于表面皿上,称量并计算牛奶中酪蛋白含量。
5.称取0.5g酪蛋白,溶解于0.4M氢氧化钠溶液的生理盐水(5mL)中,然后滴加3-4滴1%硫酸铜溶液,振荡试管——溶液变成紫色。
五、实验数据:空表面皿的质量m0=28.15g表面皿与酪蛋白的总质量m1=31.78g牛奶中酪蛋白的质量m=m1-m0=3.63g六、讨论与感想:1.牛奶是一种胶体,在正常情况下是均一稳定的,要想分离出其中的某一成分,就应该想办法使这种成分变成沉淀析出。
酪蛋白的制备实验报告

酪蛋白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酪蛋白,了解酪蛋白的合成过程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酪蛋白的性质和应用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酪蛋白是一种含磷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骨骼和牙齿等组织中。
本实验采用化学合成法,以甘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磷酸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生成酪蛋白。
三、实验步骤准备试剂和仪器:甘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磷酸、pH试纸、烧杯、磁力搅拌器、温度计、滴定管等。
配制溶液:分别称取适量甘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磷酸,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调节pH:用NaOH或HCl溶液调节溶液的pH至7.0左右。
缩合反应:将甘氨酸溶液加入到缬氨酸和亮氨酸溶液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并加热至一定温度(如60℃),滴加磷酸溶液,继续搅拌一定时间(如2小时)。
分离纯化: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物。
然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沉淀物,直至洗涤液的pH接近中性。
将洗涤后的沉淀物进行真空干燥,得到粗制酪蛋白。
检测与表征:采用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对粗制酪蛋白进行结构检测与表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红外光谱分析: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粗制酪蛋白在1650 cm-1附近出现了肽键的吸收峰,表明缩合反应成功生成了蛋白质。
此外,在3400 cm-1附近出现了-OH的伸缩振动峰,表明蛋白质分子中存在大量的亲水基团。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粗制酪蛋白在280 nm左右出现了特征吸收峰,表明蛋白质分子中存在共轭双键,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质。
纯度与收率:通过滴定法测定粗制酪蛋白中目标产物的含量,计算出纯度和收率。
本实验中,所制备的酪蛋白纯度约为80%,收率约为60%。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各因素的分析,发现pH值、温度、反应时间和原料配比对酪蛋白的合成具有重要影响。
当pH值为7.0、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小时、甘氨酸与缬氨酸和亮氨酸的摩尔比为1:1:1时,所制备的酪蛋白纯度和收率较高。
牛奶中酪蛋白和乳蛋白素提取项目报告 (1)

搅拌10min
抽滤
取 沉 淀
干燥,称重
抽滤
悬浮30ml乙醇
等电点沉淀法制备乳蛋白素
酪蛋白
离心后的上层液 倒入50ml烧杯中 ,置于磁搅拌加 热板上,一边搅 拌一边用0.1mol/L 的盐酸调PH值 将上个实验所得的 酪蛋白置于100ml 烧杯中,以浓盐酸 调PH值至3±0.1。 倒入离心管中
调PH值
称重
倒掉上层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 沉淀,干燥
我们的收获
离心后无沉淀
离心机的正确使用
抽滤
调整PH值时判断 误差,使得离心后 得不到产物,无法 进行。
①离心物一定要对 称 平衡(一样重) ②离心时,要等待 离心机转数稳定 ③离心结束要等待 转数归零时,再打 开机盖
调 P H 值 时觉得 颜 色接近时,如果无 法判断,请询问老 师,谢谢!
①抽滤时防 止漏气同时 要注意不要 把滤纸戳破 ②倾倒滤液 时,要先截 去塑胶管防 止倒抽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收获到了小组织的团结精神,实验成功的做出了酪蛋 白。由于PH值的判断误差使得离心无产物,从而无法获得乳蛋白素。
Photo Show
牛奶中酪蛋白和乳蛋白素粗品的制备 实验总结报告
FOR—A02
组员:李敏蕊 陈晓霞 王宇航 欧汉阳
实验日期:2011年11月9日 实验地点:生物实训楼2-1
实验目的: ①掌握盐析法的原理和操作 ②掌握等电点沉淀法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盐析沉淀法制备酪氨酸
操作步骤:
50ml牛乳
40℃,分两次加入
10g无水硫酸钠
HCl 2.9≤PH≤3.1
将溶液倒入 离心管中
再离心
6000r/min· 10min
酪蛋白粗提取实验报告

酪蛋白粗提取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生物化学实验预习报告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一、研究背景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如测定牛奶等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作为其营养成分的参考值,测定病人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以检测其是否患有某种疾病等,因而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蛋白质本身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如具有等电点、富含有机氮、含有肽键、存在某些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残基、可与某些染料结合等),利用它的这些特点可以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或者某些物理手段,将一定量的蛋白质转化为可以方便定量测定的其他量,从而达到测定蛋白质含量的目的。
蛋白质诸多特点的存在决定了它会有不同的测定方法,同时由于多种非蛋白组分的存在和干扰以及各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适用条件),每一种测定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某一种方法并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蛋白质,所以多种测定方法的共存是有意义的。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有四种:凯氏定氮法、Folin-酚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紫外法,其中后三种方法最常用。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所测定对象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实验器材的限制、实验所要求的灵敏度和精确度、所测定蛋白质的种类与性质、溶液中存在的干扰物质、测定所花费的时间等),有选择性地使用某种方法。
二、研究目标1.掌握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基础目标)2.了解不同测定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不同测定方法的选择条件;(基础目标)3.证明非蛋白组分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存在干扰,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确定该干扰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可以忽略。
(高级目标)三、研究策略本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非蛋白组分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存在的干扰是否可以忽略。
思路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先测定纯蛋白质溶液中蛋白质含量,随后在该溶液中加入非蛋白组分(如嘌呤、嘧啶等吸光物质,Ca2+等金属离子,无机酸或无机碱,甚至某些色素等),测定此时蛋白质含量,对比两次测定结果,计算相对误差,从而得出非蛋白组分的影响程度;另一种方法是直接使用天然的蛋白质粗提取物(含有非蛋白组分,并将其中包含的所有非蛋白组分看成一个影响因素),来测定粗提取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酪蛋白的制备实验报告

酪蛋白的制备实验报告
酪蛋白是一种重要的乳制品蛋白质,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酪蛋白的制备过程,掌握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以及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首先,我们准备了酪蛋白的原料——牛奶。
将牛奶倒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加
入适量的酸,如柠檬酸或醋酸,搅拌均匀后静置一段时间,待牛奶凝结成块状物质。
接下来,我们使用过滤纸和漏斗将凝结后的牛奶过滤,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过
滤后的液体即为含有酪蛋白的乳清,而固体则是乳清中的酪蛋白。
然后,我们将得到的固体酪蛋白进行洗涤和纯化。
将酪蛋白固体放入洁净的容
器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轻轻搅拌后静置,使酪蛋白充分溶解。
然后,用过滤纸和漏斗将酪蛋白溶液过滤,去除杂质。
过滤后的酪蛋白溶液即为纯化后的酪蛋白。
最后,我们对酪蛋白进行干燥和凝固。
将酪蛋白溶液倒入浅盘中,放置在通风
干燥的环境中,待其自然干燥凝固。
干燥凝固后的酪蛋白即可得到。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了酪蛋白,并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酪
蛋白在食品工业、生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实验的成功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牛奶中酪蛋白的提取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实验的目的和方法进行调整,下面是一个关于牛奶中酪蛋白提取的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示例: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牛奶的处理和分离,提取酪蛋白并观察其性质和特点。
实验原理: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酪蛋白,可以通过酸性条件下的凝乳反应来提取。
酸性条件会导致酪蛋白失去带电性而凝聚成固体,可以通过离心等分离技术获得酪蛋白沉淀。
实验材料和仪器:牛奶样品稀盐酸(HCl)离心机试管、移液器、滤纸等常用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取适量牛奶样品,加入少量稀盐酸,使其呈微酸性。
缓慢搅拌牛奶样品,观察是否出现凝块现象。
将混合物放入离心机,以适当的速度和时间离心。
倒掉上清液,收集酪蛋白沉淀。
用纯净水洗涤酪蛋白沉淀,去除杂质。
通过滤纸将酪蛋白沉淀转移到干净的容器中。
对提取的酪蛋白进行性质观察和测试,如溶解性、凝固性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观察到牛奶样品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凝块现象,表明酪蛋白成功被提取。
经离心分离、洗涤和滤纸转移后,获得了纯净的酪蛋白沉淀。
酪蛋白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且可以通过加热使其凝固。
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提取了牛奶中的酪蛋白,并验证了其在酸性条件下的凝乳性质。
酪蛋白是牛奶中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具有重要的营养和功能特点。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实验过程中的温度、酸度和离心条件等参数对结果可能产生影响,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控制实验条件。
酪蛋白的提取效率和纯度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和技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以上是关于牛奶中酪蛋白提取实验的一个示例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和格式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实验室的规范进行调整。
酪蛋白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从牛奶中制备酪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蛋白质的方法。
3. 了解酪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酪蛋白是牛奶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约占牛奶蛋白质总量的80%。
酪蛋白是一种含磷蛋白质,其等电点为4.7。
在等电点条件下,酪蛋白的溶解度最低,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牛奶的pH值至等电点,使酪蛋白沉淀出来,从而实现酪蛋白的提取。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材料:新鲜牛奶、离心机、抽滤装置、精密pH试纸或酸度计、电炉、烧杯、温度计等。
2. 试剂:95%乙醇、无水乙醚、0.2mol/L pH4.7醋酸-醋酸钠缓冲液。
四、实验步骤1. 酪蛋白粗提(1)取100mL新鲜牛奶,加热至40℃。
(2)在搅拌下,慢慢加入100mL预热至40℃、pH4.7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
(3)用精密pH试纸或酸度计调节pH值至4.7。
(4)将悬浮液冷却至室温。
(5)离心15分钟,弃去清液,得到酪蛋白粗制品。
2. 酪蛋白纯化(1)用水洗涤沉淀3次,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
(2)在沉淀中加入30mL乙醇,搅拌。
(3)悬浊液转移至布氏漏斗中抽滤。
(4)用乙醇-乙醚混合液清洗沉淀2次。
(5)最后用乙醚清洗沉淀2次,抽干。
(6)沉淀风干,得到纯酪蛋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酪蛋白的提取通过实验,成功从牛奶中提取了酪蛋白。
在等电点条件下,酪蛋白的溶解度最低,从而实现了酪蛋白的沉淀。
2. 酪蛋白的纯化通过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的洗涤,有效去除了酪蛋白中的脂类杂质,提高了酪蛋白的纯度。
3. 酪蛋白的理化性质酪蛋白是一种含磷蛋白质,具有以下理化性质:(1)等电点为4.7;(2)溶解度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3)在酸性条件下,酪蛋白会发生变性。
六、实验结论1. 成功从牛奶中提取了酪蛋白,并实现了酪蛋白的纯化。
2. 掌握了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蛋白质的方法。
3. 了解酪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如何提高酪蛋白的提取率和纯度?答: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酪蛋白的提取率和纯度:(1)优化实验条件,如调节pH值、温度等;(2)选择合适的提取剂和洗涤剂;(3)增加离心时间,提高沉淀物的纯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报告酪蛋白粗提取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生物化学实验预习报告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一、研究背景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如测定牛奶等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作为其营养成分的参考值,测定病人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以检测其是否患有某种疾病等,因而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蛋白质本身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如具有等电点、富含有机氮、含有肽键、存在某些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残基、可与某些染料结合等),利用它的这些特点可以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或者某些物理手段,将一定量的蛋白质转化为可以方便定量测定的其他量,从而达到测定蛋白质含量的目的。
蛋白质诸多特点的存在决定了它会有不同的测定方法,同时由于多种非蛋白组分的存在和干扰以及各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适用条件),每一种测定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某一种方法并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蛋白质,所以多种测定方法的共存是有意义的。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有四种:凯氏定氮法、Folin-酚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紫外法,其中后三种方法最常用。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所测定对象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实验器材的限制、实验所要求的灵敏度和精确度、所测定蛋白质的种类与性质、溶液中存在的干扰物质、测定所花费的时间等),有选择性地使用某种方法。
二、研究目标1.掌握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基础目标)2.了解不同测定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不同测定方法的选择条件;(基础目标)3.证明非蛋白组分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存在干扰,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确定该干扰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可以忽略。
(高级目标)三、研究策略本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非蛋白组分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存在的干扰是否可以忽略。
思路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先测定纯蛋白质溶液中蛋白质含量,随后在该溶液中加入非蛋白组分(如嘌呤、嘧啶等吸光物质,Ca2+等金属离子,无机酸或无机碱,甚至某些色素等),测定此时蛋白质含量,对比两次测定结果,计算相对误差,从而得出非蛋白组分的影响程度;另一种方法是直接使用天然的蛋白质粗提取物(含有非蛋白组分,并将其中包含的所有非蛋白组分看成一个影响因素),来测定粗提取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考虑到第一种方法中涉及到的非蛋白组分的加入量没有标准,这些非蛋白材料(影响因素)实验室内也不一定有,更重要的是该实验所具有的实际意义不大,故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案。
但是方案二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所测组分蛋白质含量的真实值未知,测得的结果没有可以参考比较的依据,所以需要另外找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
所采取的策略是先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已知标准蛋白质溶液的浓度,三个测定值之间会有一定的相关性(或者说测定值之间的变化符合某种趋势),随后测定天然样品蛋白质粗提取液中蛋白含量,得到另外三个测定值,这三个测定值之间同样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如果这两个相关性关系(或者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则认为非蛋白组分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相反则不能忽略。
具体分以下五步走:1.分别用紫外法、Folin-酚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对标准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绘制标准曲线;2.结合各标准曲线,用三种方法分别测定待测样液1(待测液1A,500μg/ml BSA、待测液1B,250μg/ml BSA、待测液1C,100μg/ml BSA、待测液1D,10μg/ml BSA)各组中蛋白质的含量;3.用三种方法分别测定待测样液2(生物样品的蛋白质粗提取液,含非蛋白组分)的蛋白质含量;4.对比分析在不同稀释倍数下使用各种方法测定的样液1中各组蛋白质的含量值,与真实值相比较并计算相对误差,得出不同测定方法的精确度或者所适宜测定的蛋白质浓度范围;5.将不同方法测定的样液1及样液2蛋白质含量值分别绘制成曲线图,对比分析两条曲线的波动趋势或相似程度,若波动趋势大致相同,则说明非蛋白组分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的影响可以忽略;若波动趋势明显相差较大,则非蛋白组分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的影响不能忽略。
四、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实验原理与技术(1)凯氏定氮法原理:样品中含氮有机化合物与浓硫酸在催化剂作用下共热消化,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氨,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铵。
然后加碱蒸馏放出氨,氨用过量的硼酸溶液吸收,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求出总氮量换算为蛋白质含量。
总体上分为样品消化、蒸馏、吸收和滴定四个过程。
优点:是一种蛋白质的经典测定方法,适用广泛,可用于动植物各种组织、器官及食品等组成复杂的样品测定;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往往将该方法测定的蛋白质作为其他方法的标准蛋白,该方法也是目前分析有机化合物含氮量最常用的方法。
缺点:灵敏度低,0.2~1.0mg/ml;蒸馏与吸收操作装置较复杂,不便于操作;实验过程所需时间较长,操作费时;因实验过程会产生有毒气体,通常需在通风橱中进行样品消化,另外样品与浓H2 SO4 共热,有一定危险。
基于上述操作的不便性及危险性,本次实验不使用该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2)紫外法原理:在蛋白质分子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且吸收峰在280nm处,在该波长范围内,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OD280)与蛋白质含量(浓度)呈正比关系,故可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优点:简便、灵敏、快速,50~100μg/ml;低浓度盐类不干扰测定;不消耗样品,测定后样品仍能回收使用。
缺点:准确度较差,干扰物质多。
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对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故该方法适用于测定与标准蛋白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以及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时,会出现较大的干扰,需进行矫正,但不同蛋白质及核酸的紫外吸收值不同,虽经过矫正但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在测定时,由于蛋白质吸收高峰常因pH的改变而有变化,因此需要注意溶液的pH,且测定样品时pH要与测定标准曲线时相一致;该方法适于测无色样品,对有色样品需进行预处理,排出颜色干扰之后才能使用此方法。
[1](3)Folin-酚法(Lowry法)原理:该方法根据蛋白质侧链基团中的特殊残基进行含量测定,其基础是蛋白质中所含的酪氨酸、色氨酸等残基数目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首先由Folin-酚试剂甲(相当于双缩脲试剂)中的Cu++离子在碱性条件(pH10)下与蛋白质中的肽键形成络合物,然后加入试剂乙(磷钨酸和磷钼酸的混合液)使其被蛋白质中的含有酚基的氨基酸残基还原为钼蓝和钨蓝的混合物,呈现出蓝色反应。
反应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据此可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优点:反应灵敏,10~200μg/ml,灵敏度为紫外法的10~20倍,为双缩脲反应的100倍;操作简便,适于小规模分析。
缺点:稍微有些费时,且需要严格控制时间;显色量随蛋白质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与蛋白质的反应为非特异性反应,抗干扰能力较差,如Mg2+、Tris缓冲液、甘油、EDTA等均会产生干扰。
(4)考马斯亮蓝(G-250)法(Bradfold法)原理:根据蛋白质与染料相结合的原理而设计。
在酸性溶液中,考马斯亮蓝G-250染料与蛋白质相结合,使染料的最大吸收峰的位置由465nm变为595nm,溶液的颜色也由棕黑色变为蓝色。
有研究认为,染料主要是与蛋白质中的碱性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相结合。
在波长为595nm下的吸光度值A595与蛋白质浓度呈正比,故可用于蛋白质的定量测量。
优点: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可精确测量到1μg/ml;测定快速简便,只需要一种试剂,蛋白质与染料结合2min左右就可达到平衡,且结合物在1h内保持稳定;干扰物质少,干扰Lowry法的K+、Na + 、Mg2+离子、Tris缓冲液、蔗糖、甘油、巯基乙醇、EDTA等均不干扰该测定方法。
故该方法适用于灵敏度要求高、快速定量测定微量蛋白质的测定。
[2]缺点:由于各种蛋白质中的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不同,因此Bradfold法用于不同蛋白质测定时会有较大的偏差,在制作标准曲线时通常选用g-球蛋白为标准蛋白质以减少该方面的误差;仍存在一些物质干扰此方法的测定,如去污剂、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0. 1N的NaOH等;标准曲线也有轻微的非线性(尤其是在溶液浓度较高时),故不能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计算而只能用标准曲线来确定未知蛋白质的浓度。
2.实验可行性分析就实验方案而言,本实验首先通过对不同浓度标准蛋白溶液的测定与误差分析来确定不同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及准确性,然后测定生物的未知蛋白粗提取物中蛋白质含量,分别做出不同方法所得到测定值的两个波动趋势,分析他们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从而得出非蛋白组分的影响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是否可以忽略。
方案合理,简便易行,具有可行性。
另外,实验中所要用到的材料、试剂、仪器在生物化学实验室中均可方便获得,故就实验器具而言也具有可行性。
下文中会通过具体实验流程计算该实验大概所需时间为5h,时间上也具有可行性。
综合以上各点,该设计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3.预期的实验结果(1)高浓度时紫外法测定的蛋白质含量最接近真实值,低浓度时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的蛋白质含量最接近真实值;(2)非蛋白组分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确实存在着影响,且该影响在实际测定过程中不能够忽略。
五、具体实验设计1.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722型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移液管()、试管()、具塞刻度试管()、50ml容量瓶()、100ml容量瓶()、研钵()、乙醇()、标准牛血清白蛋白溶液(1mg/ml BSA,250μg/ml BSA,100μg/ml BSA)、待测样液1(待测液1A,500μg/ml BSA、待测液1B,250μg/ml BSA、待测液1C,100μg/ml BSA、待测液1D,10μg/ml BSA)、待测样液2(生物样品的蛋白质粗提取液)、Folin-酚试剂甲、Folin-酚试剂乙、考马斯亮蓝G-250。
2.操作步骤2.1 紫外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流程图: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溶液(1mg/ml)的配制(配方见附录1)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溶液(1mg/ml0-1mg/ml蛋白质溶液0-1mg/ml蛋白质溶液光密度值OD2801cm的石英比色杯)绘制标准曲线待测液1(四组1A、1B、1C、1D)280的测定(每组测3次取平均值)待测液2OD2803次取平均值)蛋白质含量的计算原始数据记录处:表10-1mg/ml蛋白质溶液OD表2待测液1的OD280预计用时:40min2.2Folin-酚法(Lowry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流程图: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溶液(250μg/ml)的配制(配方见附录1)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溶液(250μg/ml0-250μg/ml蛋白质溶液分别加入5ml10min分别加入0.5ml0-250μg/mlA650的测定绘制0-250μ标准曲线待测液1(四组1A、1B、1C、1D)A6503次取平均值)待测液2A6503次取平均值)蛋白质含量的计算原始数据记录处:表40-250μg/ml蛋白质溶液A650篇二:XX西城一模试题及解析XX西城一模XX.41.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组由两条相同的RNA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