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诗词绝句(零基础学写诗)
绝句的12种写法

绝句的12种写法绝句的12种写法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无风无雨少骄阳,林木森森草带香。
绿水青山看不足,老牛野岸自徜徉。
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雨过晴空雾气流,山前草木绿幽幽。
却看春水欲齐岸,只待渔人好放舟。
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群峰无语立斜阳,十里稻花风自香。
若问桃源何处洞,渔舟无路到山乡。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轻划竹筏岸边游,薄暮唯将空网收。
记得前年春汛日,鲤鱼跃动自登舟。
法五: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与君携手正清秋,芳径翠园明月楼。
今日娇儿能步走,斜阳立尽盼归舟。
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小舟摇过绿杨村,雾气迷蒙野色昏。
好借山头半轮月,照人千里到家门。
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虹桥耸立薄云天,两岸疏林带晓烟。
落尽杨花春欲暮,一河碧浪荡孤船。
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清歌一曲动纤尘,阵阵荷香曙色新。
今日莲花开又艳,湖滨不见去年人。
法九: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春山草木自芳菲,碧浪清波映落晖。
网罢东湖舱已满,何人沽酒待船归。
法十: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
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法五是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与君携手正清秋,芳径翠园明月楼。
今日娇儿能步走,斜阳立尽盼归舟。
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肃穆层林路纵横,寒荆白露晓风轻。
秋来且向空山走,红叶清溪照眼明。
法十二: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
学习绝句的各种方法

学习绝句的各种方法
1.阅读经典绝句:阅读古代名家的绝句作品是学习的基础。
读懂他们
的绝句,领会其中的意境、韵律和技巧,对于理解和创作绝句都有很大帮助。
2.学习修辞手法:绝句是一种短小精炼的诗歌形式,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于表达意思、增加诗歌的美感非常重要。
例如,对仗、比喻、夸张、拟
人等修辞手法都可以运用到绝句中。
3.掌握韵律规律:绝句通常是四句构成,每句五言或七言,有严格的
韵律要求。
熟悉并掌握绝句的韵律规律,对于写作绝句至关重要。
4.丰富词汇储备:绝句是短小精炼的诗歌形式,用字要精准、得体。
积极丰富自己的词汇储备,多学习词语的用法和搭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
己的意境和情感。
5.培养敏感的诗感:绝句是对生活、自然、感触等情感的凝练表达,
需要有敏感的诗感。
培养自己的诗感,观察和体验生活,用诗的方式表述
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6.多写多练:练习是学习的关键。
多写、多练,积极尝试不同的题材、主题和表达方式,锻炼自己的绝句创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练习,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改进,不断提
高自己的绝句写作水平。
学习写作绝句的基本结构

学习写作绝句的基本结构绝句是一种独特的古代诗歌形式,它通常由四个独立的句子组成,每句五个或七个音节。
每一句都是完整的,通常表达一个意象或情感,同时与其他句子形成呼应或对比。
学习写作绝句的基本结构是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四句独立,意象鲜明绝句的基本结构是由四个独立的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都具有自己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在写作绝句时,我们需要为每一句精心选择字词,使其能够表达出清晰、鲜明的意象。
通过扣人心弦的意象,读者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
二、意象对仗,明确主题绝句的四个句子之间往往存在着意象上的对仗。
这种对仗可以通过相似的词语、相反的意境或类似的表达方式来实现。
通过意象的对仗,绝句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主题和情感。
在写作绝句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呼应或转折的手法,让意象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丰富诗歌的意义。
三、字词简练,语言简洁绝句的字词通常要求简练明了,力求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达最深刻的意境。
绝句的诗句非常短小,因此每个字词都至关重要。
在写作绝句时,我们要注重选词和控制语言,力求精炼、简练,避免冗杂的修辞和赘言。
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绝句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意境。
四、押韵平仄,韵律流畅绝句在押韵和平仄上有一定的规律。
在古代诗歌中,平仄是通过声母的轻重来区分,韵脚是通过韵母的押韵来体现。
在写作绝句时,我们需要注意句子的平仄和押韵,使得整首诗在语言韵律上更加流畅和美感。
五、情感真切,表达深远绝句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它能够通过简短的句子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在写作绝句时,我们需要真实而深刻地感受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绝句的情感可以是悲伤、欢乐、思念、愤怒等等,通过情感的表达,读者能够被触动和共鸣。
总之,学习写作绝句的基本结构是通过掌握其特点和规律,运用字词简练、意象对仗、押韵平仄等技巧,以真切的情感和深远的表达方式来创作。
绝句的独特性和简洁的语言给了我们广阔的创作空间,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尝试,我们可以写出优美、流畅的绝句作品。
从杜甫的《绝句》谈诗词写作技巧

从杜甫的《绝句》谈诗词写作技巧从杜甫的《绝句》谈诗词写作技巧吴文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需要好诗。
诗词出精品,必须掌握诗词的写作技巧。
下面以杜甫的《绝句》为例,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仗工整绝句,截句,从平仄对仗而论,绝句截取律诗的四句而来。
(1)截取首联和尾联,两联皆不对仗。
(2)截取律诗的首联和颔联,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
(3)截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两联皆对仗。
(4)截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
杜甫的《绝句》属于第三种两联皆对仗。
诗中几个动词:鸣、上、含、泊;几个名词:鹂、柳、鹭、天、窗、门、岭、吴;数量词:两个、一行、千秋、万里;方位词:西、东;精准生动,平仄分明,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读来琅琅上口,凸现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节奏变化两联皆对仗,不但它的句式结构要有变化,而且音步节奏也要有变化,如果节奏相同,就显得呆板,如同合掌一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声色搭配诗词是优美的作品,能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看杜甫的《绝句》就像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有声有色调动人们多种器官参与,如临其境,诗中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白雪、水上的船只。
翠色欲流的柳树上黄鹂在鸣叫,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在飞翔,窗户对着西岭千秋皑皑的积雪,门前停着去东吴的万里船。
四、远近结合诗中做到远近结合,视角转换。
一、三句近景,二、四句远景,有高(天)有低(柳、窗),有山(西岭)有水(泊、船),这样空间辽阔,视野开阔,场面恢弘,物象丰富。
这是对偶的一种方法。
五、时空穿插刘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诗的情景离不开时空,因而诗人往往富有历史感与宇宙感,往往时空并提,有时又时空错综;这暗合爱因斯坦“相对论”中“四维时空结合体”的理论。
对仗中一句或一联从时间来写,另一句或一联从空间来写,体现表达内容的变化,让诗更丰满,更有张力。
绝句格律并不难三个口诀就学会

绝句格律并不难三个口诀就学会绝句格律并不难,三个口诀就学会上一章我们认识了五言绝句的四个基本格式: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
学会了一个简单方法:根据首句的第二字和第五字判断五绝的基本格式。
这一章我们继续学习五言绝句的格律,只需三个口诀就够了哦。
一、句中格律诀:一三字不论,二四字分明,五字根据韵来定。
句中格律,就是指一个句子内部的格律。
一个五言绝句只有五个字,但是它们的地位各不相同。
其中第二字、第四字是律的关键,所以必须写分明;第五字是韵的关键,所以必须要合乎用韵规则;一和三字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它们的平仄原则上可以忽略不论。
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首先关注每个句子的第二字和第四字,要求平仄分明。
如第一句:日是仄,那么山就是平。
河是平,那么海就是仄;穷是平,那么里就是仄;上是仄,那么层就是平。
由此可见,所谓的“二四字分明”指的就是一句诗中的第二字和第四字的平仄必须是明明白白相对的。
前者平,后者必须仄;前者仄,后者必须平。
其次关注每个句子的第五字,必须符合绝句的用韵规则:二四押韵或者一二四押韵。
如第一句的“尽”和第三句的“目”都是仄声,第二句的“流”和第四句的“楼”是平声,且全部都是十一尤部,所以我们称它为二四押韵。
如果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平声十一尤部,那么它就是一二四押韵了。
所以我们说第五字根据入韵或不入韵来判断。
值得提出的是,无论是一二四押韵,还是二四押韵,第三句的尾字都必须是仄声不押韵。
最后了解每个句子的第一字和第三字。
对于它们的平仄要求相对自由,也就是说在不违反特殊规则的前提下,它们是可平可仄的。
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剖李商隐的《歌舞》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
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二四字分明。
云响,平仄;雪腰:仄平;要流:仄平;倾自:平仄2、五字根据韵来定。
绝句写作技巧

绝句写作技巧导语:在众多诗词体裁中,绝句是最短小的,也好似最简单的,因为其短小,格律简单,所以很好学,入门容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绝句写作技巧,欢迎借鉴!绝句写作技巧一般来说,在一首诗中,起承转合是必不可少的四个部分。
不论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亦或长篇歌行,都是如此。
长篇歌行或者叙事长诗的起承转合更是不可少的,只是它们变化更大一些。
长篇古风更接近于文章的体裁,开头、故事的发展、波澜、结尾,更要环环相扣。
它们更需要明确线索,有的还不只是一条线索,有时是一明一暗,有的是两条明线。
没有线索的贯穿,不可能把一个复杂的事情写清晰。
而诗的起承转合,说到底其实就是线索的设置和安排问题。
格律诗的写法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因为是八句,所以起承转合可以分别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来完成,可以娓娓道来,做到从容不迫。
其中的波澜不需要太大,精彩之处一般体现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
比如温庭筠的《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
这些铺陈,不一定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
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
而绝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绝句则不然,绝句的章法千变万化,但主线是不可缺少的,起承转合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其只有四句,故而这个过程只能由四句分别来完成,其结构就必须显得特别紧凑,而字数少,腾挪的空间小,常常使人或失之于油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凡此种种,往往都是绝句之弊,难以克服。
这就要求我们思维更加缜密,手法特别老道,遣词造句尤其精炼,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
我们具体来看看怎么写。
绝句的基本格律相对简单,无非就是平起平收和仄起仄收两种。
即: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绝句的写诗方法总结

绝句的写诗方法总结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七个字,通常以五言绝句为主。
绝句的写作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将总结一些关键点来帮助你写好绝句诗。
1. 主题选择:绝句是言简意赅的表达形式,因此在选择主题时要尽量选择简洁明了的主题,避免过于复杂的概念。
2. 情感表达:绝句是表达情感的良好方式,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思考和观察。
情感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象征手法表达的。
3. 反转技巧:绝句往往通过反转来增强表达力,将主题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表达出来。
与此同时,反转也可以作为诗歌的转折点,从一个角度到另一个角度。
4. 用典技巧:绝句中常常使用典故、历史事件或其他文化元素来增加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使用典故不仅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其他的意义,还能增加特定语境下的意义。
5. 节奏感和韵律:绝句诗的节奏感和韵律非常重要。
要注意控制每句的字数和音节,保持句子之间的平衡感和和谐感。
尽量避免句子间的断裂感。
6. 对仗技巧:绝句是由两个对仗句组成的,对仗句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对仗句中的韵脚和音节应该相互呼应,增加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对仗句之间的内容也要保持逻辑关系。
7. 修辞手法:绝句可以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绝句更加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8. 形象描写:绝句对于形象描写的要求很高,要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可以使用具体的细节来增强形象的表现力。
9. 去繁就简:由于绝句的字数和篇幅有限,要注意节约用词。
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意思,避免赘述和冗余。
10. 打破常规:绝句不一定要按照传统的格律写作,可以适度打破常规,创新自己的写作风格。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和形式可以使诗歌更加流畅、有趣和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绝句的写作方法包括选择主题,表达情感,运用反转技巧,使用典故,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注意对仗技巧,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去繁就简,以及创新写作风格。
写诗词的诀窍

写诗词的诀窍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写诗词的诀窍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写诗词的诀窍篇11、明确立意。
无论是写古诗还是现代式,立意都是开始写一首诗前就需想好的。
也就是说在写诗前,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然后才能展开来写。
2、讲究平仄。
在古诗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平声对仄声是古诗里一个普遍的规则,除了个别立意独特的外。
而现代诗则比较自由,一般不会要求平仄。
3、要有韵脚。
一首诗可以只有一个韵脚,也可以有多个,这样读起来也会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
这一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是需要的。
当然,也不能可以去追求押韵,导致诗歌拗口。
4、虚实相对。
太写实的诗歌会缺乏意境。
因此,一般都会采取虚实结合的写法。
这样诗歌才会给人如梦如幻的奇妙感。
5、句式变化。
一般的古诗由四句或八句组成,但抒写范围是可以无限大的,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那样才不会使诗歌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
现代诗歌也是一样,要富于变化。
6、讲究意境。
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如果诗歌意境好,则完全可以忽略平仄、押韵、虚实等问题。
现代诗更是如此。
写诗词的诀窍篇2一、注意古体诗的韵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
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
二、作柏梁体作柏梁体诗必须句句押韵。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
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
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三、作杂言诗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
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写好诗词绝句我国古典诗歌有各种体裁,其中普及面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无疑就是绝句。
时至今日,童稚诵诗,仍自绝句始;学写旧诗,亦多自绝句始。
明代诗学家胡应麟称绝句为“百代不易之体”(《诗薮(sǒu)》内编卷六)。
近年港台地区曾举行过一次“最受欢迎的十首唐诗”评选活动,入选的十首唐诗中有八首是绝句,如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朝辞白帝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皆为千百年家弦户诵之作。
第一讲概述一、绝句的定义绝句之名源于南北朝的文人联句。
文人联句为各咏一事,联为一篇,止为绝句。
绝句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徐陵主编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
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
收诗769篇﹐共为10卷。
)卷十.古绝句四首。
后清代王士祯(zhēn)在《池北偶谈》中对绝句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联句有各赋四句,分之自成绝句,合之乃为一篇。
”到了唐代,绝句吸取了律诗格律,开始押平声韵、讲究平仄、间有对仗。
当时唐人多称绝句为律诗,故有白居易《江上吟元八绝句》的“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
”这里的“小律诗”指的就绝句。
后人为区别二者,分称为律绝和律诗。
另清朝钱良择在《唐音审体·律诗七言绝句论》述:“绝句之体,五言、七言略同,唐人谓之小律诗。
”依绝句之名源,对于绝句的称谓一直以来,说法不一。
主要有两种:第一种。
称绝句为“截句”。
认为绝句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
此为元代后流行之说。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指出:“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
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律诗从此出,遂令充畅尔。
”清代诗人、诗论家赵执信也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元非近体后人误以绝句为截律诗,故致多此一问。
”由此可见,截句的说法,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臆断,不足为信。
第二种。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这种说法不够准确。
唐人赋予声律定型的,应为律绝,此不能涵盖整个绝句。
且绝句之称之诗早于唐前已有。
所以,绝句之称谓,应是以五字或七字为句,以四句为篇的一种诗歌体裁。
有古绝和律绝之分。
古绝不依近体诗格律,且韵可押仄声亦可押平声;律绝需依近体诗格律,且韵必押平声。
其特点可以用十六字来概括:篇幅短小、语言明了、题材平常、情意绵长。
篇幅短小:如果我们把歌行比作电影,那么,绝句就是一个画面。
如:凉州曲(唐代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把享饮美酒的欢愉与血战沙场的惨烈这一矛盾,置于“欲饮”美酒,琵琶催饮的那一刻。
渭城曲(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写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王维相送于客舍。
这其中的一切过程诸如设宴饯行、对酒倾谈等等,都略过不写。
而只选取别宴将散的场景来表达依恋之情。
语言明了:就是诗的表达要明白,让人一看就懂。
如: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只是用了明了的叙述,就把远客思乡之情,写得意味深长。
回乡偶书(唐代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没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
却寄寓着诗人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题材平常:就是题材要是常见的,带普遍性的,且很少用典。
如:登鹳雀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楼远望所见的平常景象,抒发了“登高才能望远”这样一个常见而深刻的道理。
咏柳(唐代诗人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通过对常见的春柳描写,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绝句正是用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和感受,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引起他人的共鸣。
意味绵长:就是诗的韵味悠长,情意绵长,即所谓一唱三叹有余音。
如:秋夜寄邱员外(唐代诗人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首诗虽淡淡着墨,却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诗人岑参)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重阳诗,将节日思家与忧虑国事合在一起写,于朴素质实中包蕴无限情韵,耐人咀嚼寻味,余意深长。
二、五绝的形成明代诗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
”其道出了绝句起源于古诗,特别是古之民歌的四句体。
然秦时《长城谣》虽已具备了五言四句的形式,但其句句入韵,体非古绝;而汉魏乐府诗中的一部分五言四句歌谣,则是隔句用韵,体合古绝。
如:“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
”所以,我们今天探求五言绝句的源头,大概只能是追溯到这里了。
五言四句这种诗体,大量产生于南北朝。
然以南朝为最多,仅以“子夜”为题的,就远超过百首。
如:子夜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
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素雪履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子夜变歌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尝见。
三更出门去,始知子夜变。
北朝的数量远不及南朝。
艺术表现也较为朴拙。
如: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
这种率直的写法,在南朝中不曾见。
北朝以谣体为主,口头创作居多;南朝书面创作居多,且加工痕迹较为明显,应为文人拟作,艺术技巧更加成熟,对唐代五绝影响较大。
这一时期的五言四句体以乐府小歌辞为主,文人创作数量不多,内容题材比较狭窄,艺术表现手法也较朴素单纯,以“明转天然”为主要特色。
但在艺术上作了较为有益的尝试,为初唐绝句诗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初唐的宫廷五绝,其风格与六朝没有多大差距。
但这时已有一些作品,注意到了诗的比兴寄托,从而透露出了时代变迁的信息。
如:咏石榴(唐代诗人孔绍安)可惜中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
蝉(唐代诗人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自君之出矣(唐代诗人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这些诗,题材上是旧的,而手法却是新的。
各诗的兴趣都不在物体而在人事。
如孔绍安的《咏石榴》是诗人投奔唐高祖李渊后的言志之作,表明了相见恨晚之意。
虞世南的《蝉》借蝉的居高声远,则寓托着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一个人只要立身品格高洁,即使没有外在凭藉,也自能声名远播。
尤其是张九龄的《自君之出矣》,被前人众口一词地赞为超前绝后,同题中古今第一诗。
其实这首诗只是对辛弘智之作(自君之出矣,梁尘静不飞。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容辉。
),改动了一句和一字。
其道理何在呢?关键仍在于兴寄。
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
由于她日日夜夜的思念,容颜憔悴了。
宛如那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残月。
此诗将辛弘智诗中的“梁尘静不飞”这一较平之句,改为“不复理残机”,既切怨妇之情,又用“理机”双关了政治上日理万机之意。
又改“容辉”为“清辉”,非但韵度更佳,与辛作比,已不局限于女容,而是隐射到政治上的清明。
满月之喻,暗示物极必反。
满月之清辉,夜夜看减。
像五绝这样的短篇,一有了兴寄,读来就不再是一览无余,而是更耐人寻味,并加大了诗的容量。
这在六朝咏物诗的基础上,已是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了。
特别是初唐五绝的生活化,是六朝以来五绝最为显著的。
这一时期的代表,当推王勃。
王勃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诗人,在初唐四杰中名列第一。
他的文学主张是崇尚实用,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
他的创作风格对转变当时诗之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如:山中(唐代诗人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中的情与景彼此渗透、融合为一。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
胡应麟《诗薮》称“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
其他三杰分别为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与王勃相同,他们都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们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夜送赵纵(唐代诗人杨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游昌化山精舍(唐代诗人卢照邻)宝地乘峰出,香台接汉高。
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
易水送别(唐代诗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初唐四杰之外,沈俭期、宋之问也对这一时期的诗风转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宋之问在初唐与沈俭期齐名。
沈、宋对唐诗的功绩之一,就是在创作中,洗清了浮华造作的习气。
这是初唐绝句值得注目的一大成就。
其典范之作当推流放生涯中的五言律绝。
如:渡汉江(唐代诗人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将独特的生活感受,提炼、上升为一种典型的情景。
诗中着重展示的,是久客异乡,家书断绝的人,在行近乡关时所特有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明末清初戏曲家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评述说“人人有此情,而不能为此语”,揭示了此诗情境典型,写法独到,已算得是五绝之极致了。
这一时期的五绝沿着六朝文人的路子发展,离歌词渐远,作家的个性开始表现出来。
这些作家所涉及的生活内容显然较六朝人广泛得多,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发掘较六朝人深入得多。
而且,此时的五绝音节和婉,运用纡徐悠扬的平韵,讲究黏对。
至此古体绝句渐少,代之以近体律绝。
这些诗由特殊表现一般,其境界是歌辞难以达到。
这种由歌辞向抒情诗的发展,意味着五绝在六朝乐府基础上的提高,标志五绝艺术在初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七绝的形成七言绝句是从七言四句的短古发展而来的。
这种短古,从属于七言古诗,其根源仍是民间歌谣。
由于七言诗的产生比五言诗晚得多,所以七言四句的短歌在唐以前为数很少。
现存最早的七言四句诗是《垓(gāi)下歌》(《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绝命曲,属于汉乐府诗类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不过它每句中夹都带个“兮”字,二韵换叶,故不能视为七绝始祖。
当七言诗开始隔句用韵,体合七绝的短古就产生了。
现存最早的作品,是南北朝文人鲍照的《夜听妓》、汤惠休的《愁思引》和魏收的《挟琴歌》。
如:夜听妓(南北朝鲍照)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弦歌。
倾情逐节宁不苦,特为盛年惜容华。
愁思引(南北朝汤惠休)秋夜依依风过河,白露潇潇洞庭波。
思君末光光已灭,渺渺悲望如思何?挟琴歌(南北朝魏收)春风婉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箸(zhù)下成行。
这些作品称得上七言绝句之先河。
其中魏收之作,在声律上已很近于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