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硬盘接口基础知识
详解!SATA硬盘接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详解!SATA硬盘接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SATA硬盘接口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硬盘接口,特别是SATA3接口更是成为了现在的主流。
大家都知道一代比一代的速度更快,但其他的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就结合实际来向大家介绍SATA硬盘接口的具体知识。
PATA的全称是Parallel ATA,就是并行ATA硬盘接口规范,也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硬盘接口规范了。
虽然还有一些老机子用到PATA接口,但现在想要在一线城市打到这样的机器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这类机器主要还是在一些小城市里出现频繁。
PATA硬盘接口规模已经具有相当的辉煌的历史了,而且从ATA33/66一直发展到ATA100/133,一直到后来最高的ATA150。
SATA硬盘全称则是Serial ATA,即串行ATA硬盘接口规范。
目前PATA100硬盘的一般写入速度为65MB/s,而第一代SATA硬盘接口的写入速度为150MB/s,第二代SATA硬盘接口的写入速度则高达300MB/s,第三代SATA硬盘已经提升到了600MB/s。
其传输速度是PATA所不能比拟的。
SATA硬盘接口规范的出现其实就要取代PATA,就和DDR取代SDRAM一样。
PATA硬盘接口SATA的出现是来取代PATA的,那么SATA和PATA相比,主要的优势究竟又在那里呢?首先就是速度,这是最主要的。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第二代SATA的传输速度为300MB/s,第三代的SATA硬盘接口产品的传输速度为600MB/s。
从速度这一点上,SATA已经远远把PATA硬盘甩到了后面。
另外,在传输方式上SATA也比PATA高人一等。
SATA硬盘接口采用的是单通道传输,PATA是多通道传输。
有些朋友可能从字面上误认为,PATA的多通道应该比SATA的单通道快,其实不然。
PATA硬盘接口和SATA接口因为SATA的单数据通道并没有象PATA那样限制速度频率。
SATA 硬盘传输线的传输速度比PATA要快了近30倍。
PATA必须在数据线中一次传输16个信号,如果信号没有及时到达或是发生延迟,错误数据就会产生。
SATA接口图解

SATA接口详解一、SATA数据接口和电源接口上图是数据线(DATA)、电源线(POWER)和硬盘接口示意图上图是数据线、电源线和硬盘接口实物图上图是 SATA数据线(7针)对应硬盘上的数据接口(7针)特写上图是 SATAS数据线(母口)特写,(硬盘上接口成为公口)二、数据接口(7针)定义引脚定义:1 GND Grou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2 A Transmit 数据发送正极信号接口3 A- Transmit 数据发送负极信号接口4 GND Grou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5 B- Receive 数据接收负极信号接口6 B Receive 数据接收正极信号接口7 GND Grou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三、电源接口(15针)定义针脚信号线颜色定义1 +3.3VDC 直流 3.3V 正极电源针脚2 +3.3VDC 直流 3.3V 正极电源针脚3 +3.3VDC 直流 3.3V 正极电源针脚,预充电,与第二路配对4 G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与第 1 路配对5 G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与第 2 路配对6 G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与第 3 路配对7 +5VDC 直流5V 正极电源针脚,预充电,与第二路配对8 +5VDC 直流5V 正极电源针脚9 +5VDC 直流5V 正极电源针脚10 G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与第 2 路配对11 Optional 保留的针脚12 G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与第 1 路配对13 +12VDC 黄色直流12V 正极电源针脚,预充电,与第二路配对14 +12VDC 黄色直流12V 正极电源针脚15 +12VDC 黄色直流12V 正极电源针脚。
(完整版)SATA硬盘接口基础知识.docx

SATA硬盘接口SATA的由来未来 PC 机硬盘的趋势。
2001 年,由 Intel 、APT 、Dell 、IBM 、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 Serial ATA 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 Serial ATA 2.0 规范。
Serial ATA 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 ATA 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串口硬盘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 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
相对于并行 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
首先,Serial ATA 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 1 位数据。
这样能减少 SATA 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
实际上,Serial ATA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
其次, 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 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 150MB/s ,这比目前最新的并行 ATA (即 ATA/133 )所能达到 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 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 300MB/s ,最终 SATA将实现600MB/s 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SATAII 接口定义SATA II 是在 SATA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 的1.5Gbps(150MB/sec) 进一步提高到了 3Gbps(300MB/sec) ,此外还包括 NCQ(Native CommandQueuing ,原生命令队列 )、端口多路器 (Port Multiplier) 、交错启动 (StaggeredSpin-up) 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
固态硬盘接口相关知识详解

固态硬盘接口相关知识详解现在用户组装电脑肯定会首选固态硬盘,后期如果嫌容量小就再补HDD就行了,然而固态硬盘各种各样的接口,让用户摸不着头脑,所以选购固态硬盘必须先了解固态硬盘接口相关知识。
SATA3接口固态硬盘SATA3.0 当前最常用的固态硬盘接口,通常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都使用这种接口,比起SATA2.0 速度有显著提升,由于HDD读写速度发展缓慢实际使用情况下差别并不多,然而安装固态硬盘时接口的速度差距就明显了,SATA2.0 峰值300MB/S 而SATA3.0 峰值达到600m/s 。
mSATA接口固态硬盘mSATA 是由SATA协会开发的 mini-SATA 接口控制器规范,新的控制器可以让 SATA技术整合在小尺寸的设备上,同时 mSATA 将提供跟SATA接口一样的速度和可靠度,广泛运用于笔记本电脑。
mSATA 就是迷你版本 SATA接口,虽然模样与 mini PCI-E 一样,但 mSATA 骨子里依然是 SATA 速度也还是 6Gbps,但和 PCI-E 互不兼容所以已经没什么前途了。
PCI-E接口固态硬盘PCIe 插槽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由于工作原理的优势 PCI-E 最大速度达到 32Gbps 能够充分发挥固态硬盘的潜力。
采用 PCIe 接口的固态硬盘性能虽强,但其售价极为高昂一般只有企业级或者旗舰级产品才会使用该接口。
M.2接口固态硬盘目前最火的接口当属M.2接口固态硬盘,2016 年开始推出的主板基本都标配M.2接口,M.2接口最初叫NGFF接口,尺寸极为小巧三种常见规格为2242,2260、2280 前边是宽度、后边是长度(例如2242 宽度22mm 长度 42mm)。
M.2接口也细分为两种Socket2 和Socket3 ,Socket 2 支持SATA、PCI-E x2 接口, Socket 3 专为高性能存储设计支持 PCI-E x4理论速度高达32Gb/s ,简单来说M.2 SATA 速度500m/s 左右,M.2 PCI-E 则可以达到 1000m/s 。
SATA接口

e)用光盘启动进入DOS后,运行GHOST就可以了
2、一个SATA硬盘挂在SATA1接口,一个CDROM挂在SECONDARY IDE接口:
只要将上面第三步中的[Primary P-ATA+S-ATA]改为[Secondary P-ATA+S-ATA],就可以了,此时系统会将SATA1和SATA2设备当作[Primary IDE Master]和[Primary IDE Slave]。
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优势
Serial ATA相较并行ATA可谓优点多多,将成为并行ATA的廉价替代方案。并且从并行ATA过渡到Serial ATA也是大势所趋,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相关厂商也在大力推广SATA接口,例如Intel的ICH6系列南桥芯片相较于ICH5系列南桥芯片,所支持的SATA接口从2个增加到了4个,而并行ATA接口则从2个减少到了1个;nVidia的nForce4系列芯片组已经支持SATA II即Serial ATA 2.0,而且三星已经采用Marvell 88i6525 SOC芯片开发新一代的SATA II接口硬盘,并已经在2005年初推出。
常用硬盘接口IDE、SATA、mSATA、M.2SATA、M.2PCIENVMe讲解

常用硬盘接口IDE、SATA、mSATA、M.2SATA、M.2PCIENVMe讲解一、机械盘接口及SATA总线通道1、 IDE接口(ATA同IDE)一般的计算机,很老的硬盘接口都是IDE,现在市场已经不使用此接口,IDE出现的比较早。
以前,很多硬盘都是IDE接口的;而现在,市场上几乎没有IDE接口的硬盘了。
优点:该接口的硬盘价格低廉、兼容性强、性价比高。
缺点:数据传输速度慢、线缆长度过短、连接设备少、不支持热插拔、接口速度的可升级性差。
SATA总线通道: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
它是一种电脑总线,主要功能是用作主板和大量存储设备(如硬盘及光盘驱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之用。
SATA已经完全取代旧式PATA(Parallel ATA或旧称IDE)接口的旧式硬盘,因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
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ec,这比目前最快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已经发布的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ec,最终Serial ATA 3.0将实现600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SATA 3.0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将总线最大传输带宽提升到6Gbps。
实际传输速度大约600MB/S(理论为6Gbps/8=768MB/S)2、SATA接口Serial ATA-串行ATA技术,速度更快,SATA不依赖系统总线的带宽,而是内置时钟频率,支持热插拔。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机械硬盘接口几乎都是SATA。
虽然SATA具备了热插拔的规范,但连接缆线多是设计给内接式硬盘使用,最大插拔次数仅约200次,超过此插拔数目,缆线接头便会劣化,甚至有可能造成硬盘的损坏。
用大白话讲一讲SATA、M2这一堆硬盘接口知识

用大白话讲一讲SATA、M2这一堆硬盘接口知识相信你们对各类硬盘接口的类型、总线、协议等的区分非常头疼,各种专业人士写的文字蛮多的,但看完依旧觉得脑细胞不够死的,还是迷迷糊糊。
整理了一下台式机和笔记本相关的硬盘知识,这里不罗列服务器相关的内容,只讨论常见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
一、协议、总线和接口的关系图二、这些接口的硬盘长什么样?①SATA和mSATA的硬盘SATA盘有机械盘和固态盘,均为2.5寸,现有SATA3.0为主流,SATA2.0和1.0已经淘汰。
mSATA就是mini SATA,只是体积变小了很多。
②M.2的B Key(NGFF)与M.2的M Key(NVMe)的硬盘M.2固态盘的接口类型,市面能见的为3种:若是走SATA总线的NGFF,接口以B Key形式呈现,当然由于单纯B Key市面不多,因此M&B Key为现有主流;若是走PCIe总线的NVMe,接口以M Key形式,当然M&B Key 也行。
M.2固态盘宽度均为22mm,但有3种长度,分别为:42mm、60mm、80mm③PCIe的硬盘PCIe属于台式机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的不同,分x1、x4、x8、x16几种。
而PCIe有1.0、2.0、3.0、4.0、5.0几个版本,不同版本传输速度不同。
三、这些接口的速度如何?SATA 2.0机械盘:传输速度3G/S;SATA 3.0以及mSATA固态盘:传输速度6G/S;M.2的B Key(NGFF)固态盘:传输速度6G/S;M.2的M Key(NVMe)固态盘:传输速度 32G/S;PCIe的最繁琐,见下表:以上都是理论速度,你只需要看谁比较快比较牛叉即可。
四、这些接口的相互转接情况上述各个接口,有小部分可以通过“转接卡”“转接板”来转接,但大多是高性能的转接低性能的,新的可以转接老的。
M.2的B Key(NGFF)接口可以转接为SATA 3.0;M.2的B Key(NGFF)接口可以转接为PCIe,且可以相互转接;M.2的M Key(NVMe)接口可以转接为PCIe,且可以相互转接;四、这些接口只能安装硬盘吗?也不一定。
带你认识SATA、mSATA、PCIe和M.2四种接口

带你认识SATA、mSATA、PCIe和M.2四种接口犹记得当年Windows7系统体验指数中,那5.9分磁盘分数,在其余四项的7.9分面前,似乎已经告诉我们机械硬盘注定被时代淘汰。
势如破竹的SSD固态硬盘,彻底打破了温彻斯特结构的机械硬盘多年来在电脑硬件领域的统治。
SSD数倍于HDD机械硬盘的传输性能,让普通用户和发烧玩家的体验均成倍提升。
如今,经历多年来的发展,以金士顿和HyperX为代表的SSD品牌,已完全主导硬盘存储市场。
在这场存储革命中,为了实现更快的速度、更多的使用环境、更好的体验,SSD的接口也在不断进化革新,像主流的SSD就有SATA 接口、M.2接口、PCIe接口和mSATA接口等。
这四种常见的接口有什么不同?又适合什么样平台使用呢?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讲解。
SATA3.0接口代表产品:金士顿UV400系列作为目前应用最多的硬盘接口,SATA3.0接口最大的优势就是成熟。
普通2.5英寸SSD以及HDD硬盘都使用这种接口,理论传输带宽6Gbps,虽然比起新接口的10Gbps及32Gbps带宽有一定的差距,但普通2.5英寸SSD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日常应用需求,500MB/s 左右的读写速度也够用。
而对于100MB/s左右读写速度HDD机械硬盘上,6Gbps带宽还远远谈不上瓶颈,只能埋怨HDD硬盘发展太慢,存储速度一直没有质变。
虽然SATA3.0接口规格已经推出有一段时间,但'廉颇岁老,尚善饭否'。
大多数用户对SSD性能的要求谈不上极端苛刻,而且还要考虑选购时的性价比因素,因此SATA3.0接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主流大众的选择。
说起SATASSD,就不得不提电商销售名列前茅的金士顿UV400系列。
UV400系列其采用Marvell四通道主控芯片,搭配高品质的闪存颗粒,读写速度最高可达550、500MB/s,接近于SATA3.0接口的传输瓶颈,为用户带来极速的读写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TA硬盘接口
SATA的由来
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
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
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串口硬盘
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
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
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
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
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
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目前最新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SATAII接口
定义
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
1.5Gbps(150MB/sec)进一步提高到了3Gbps(300MB/sec),此外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
单纯的外部传输率达到3Gbps并不是真正的SATA II。
性能
SATA II的关键技术就是3Gbps的外部传输率和NCQ技术。
NCQ技术可以对硬盘的指令执行顺序进行优化,避免像传统硬盘那样机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先后顺序移动磁头读写硬盘的不同位置,与此相反,它会在接收命令后对其进行排序,排序后的磁头将以高效率的顺序进行寻址,从而避免磁头反复移动带来的损耗,延长硬盘寿命。
另外并非所有的SATA硬盘都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NCQ之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
此外,NCQ技术不支持FAT文件系统,只支持NTFS文件系统。
发展变化
由于SATA设备市场比较混乱,不少SATA设备提供商在市场宣传中滥用“SATA II”的现象愈演愈烈,例如某些号称“SATA II”的硬盘却仅支持3Gbps而不支持NCQ,而某些只具有1.5Gbps的硬盘却又支持NCQ,所以,由希捷(Seagate)所主导的SATA-IO(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TA国际组织,原SATA工作组)又宣布了SATA 2.5规范,收录了原先SATA II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从3Gbps和NCQ到交错启动
(Staggered Spin-up)、热插拔(Hot Plug)、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以及比较新的
eSATA(External SATA,外置式SATA接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采用较早的仅支持1.5Gbps的南桥芯片(例如VIA VT8237和NVIDIA nForce2 MCP-R/MCP-Gb)的主板在使用SATA II硬盘时,可能会出现找不到硬盘或蓝屏的情况。
不过大部分硬盘厂商都在硬盘上设置了一个速度选择跳线,以便强制选择
1.5Gbps或3Gbps的工作模式(少数硬盘厂商则是通过相应的工具软件来设置),只要把硬
盘强制设置为1.5Gbps,SATA II硬盘照样可以在老主板上正常使用。
SATA硬盘在设置RAID模式时,一般都需要安装主板芯片组厂商所提供的驱动,但也有少数较老的SATA RAID控制器在打了最新补丁的某些版本的Windows XP系统里不需要加载驱动就可以组建RAID。
应用
那么,SATA2和SATA3又怎样呢?实际上SATA2和SATA3外型上是没有区别的,就象是USB2.0接口和USB3.0接口一样,只是一个传输速度不同而已。
如果主板不支持SATA3,你接上去是没什么效用的,只能当SATA2一样用。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SATA3就是主流接口,而SATA4,SATA5甚至SATA6……他们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了。